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互联网企业加速构建大数据生态系统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3-03 11:32:17 本文摘自:人民邮电报

当前,大数据产业风起云涌,互联网企业、运营商加速角逐。运营商在数据的真实性、广泛性方面有着优势,但在数据深度方面逊色于互联网企业。面对实力雄厚的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利用对用户需求把握更精准的优势,纷纷构建基于自身数据平台的大数据生态系统。而运营商受制于体制机制的因素,大数据商业应用推进缓慢。运营商如何才能更好地应对大数据产业浪潮呢?

互联网企业

加速构建大数据生态系统

当前,互联网企业正加速抢占数据入口,建立数据平台,构造基于自身数据平台的大数据生态系统。

在基础设施方面,谷歌全球36个数据中心均采用了领先的云计算技术和架构,并斥巨资参与承建跨太平洋海底光缆、美国境内光缆;在大数据技术方面,其自主创新技术在全球领先,谷歌公司的工程师发表了多篇关于大数据的论文,通过开源方式向业界扩散,主导技术方向,为了加快大数据技术的整合,谷歌并购了数个与大数据技术密切相关的互联网公司;在人才方面,谷歌不惜重金聘请有真才实学的人,并给员工提供了极为宽松和自由的研发工作环境;在数据获取方面,除了谷歌早期的搜索引擎外,谷歌的其他产品,如图片数据、翻译行为、位置数据谷歌地图、社交数据、视频数据、游戏数据、邮件等都为谷歌的大数据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海量数据。目前,谷歌的大数据产品线已经初具规模,主要包括盈利性很强的精准广告及比较成熟的谷歌趋势、谷歌分析、谷歌机器翻译、谷歌拼写检查等,谷歌也保留了其大数据在社会公益上的一些应用,公开披露的数据包括疾病预测、反人口贩卖等方面。

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在大数据方面比较成功的是淘宝。淘宝依靠对买家和卖家的服务,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淘宝网上有超过10亿件产品,无数的用户每天有30亿以上的浏览、评价,以及几千万次的成功交易,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大量真实数据,在贸易、商品和生活领域,淘宝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有效利用这些数据,淘宝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建立了一套大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挖掘平台,一方面更好地满足了买家和卖家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在零售、批发和宏观经济预测方面有了权威的声音。借助大数据平台,淘宝领先破冰了互联网金融,其拳头产品余额宝将掀起金融行业的变革。国内互联网企业在大数据方面大力耕耘的还有百度、腾讯、苏宁、平安、国美等公司,他们都有不错的应用和业绩。

通信运营企业

大数据商业应用相对滞后

反观通信运营商,虽然拥有较为全面真实的数据资源,但受制于体制以及数据深度不足,在大数据商业应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应用相对滞后。与互联网公司相比,运营商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营优势,尽管三家运营商在大数据应用方面有一些差别,但都面临几个方面的共同障碍,包括:

——自身IT系统设施滞后。缺乏统一数据体系,数据的集中化、统一化、标准化还需进一步提高; 缺少统一开放的平台为SP/CP或者大中型企业提供开放的API接口;ERP、人力资源、工程项目、采购和部分财务管理无法集中数据互通共享。

——产业链的组织没有统一有效的考虑。运营商、集成商、设备商之间产业链环节多,需求传导慢,难以适应大数据所需的快速迭代需求,难以在成本和速度上与互联网进行有力竞争。

——内部机制陈旧。运营商内部大部分管理者在理念上对大数据还是一个概念阶段,在驱动力上都还停留在一个比较传统的阶段,大数据还是处于研究人员的试验阶段,考核的内容和指标尚没有一个明确的框架,经营管理中大数据元素还没有真正地融入运营体系之中。

——大数据方面的人才匮乏。由于大数据技术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东西,需要一段时间学习,此外,在国企内部员工的主流价值观和话语权还是取决于管理级别的高低,在大数据方面的成长并非是一条轻松之路。

运营商的应对之策:

开放合作提升价值

那么,在现阶段的情况下,运营商如何才能抓住大数据的快速发展机遇呢?

笔者认为,一是,内部用好大数据是运营商的当务之急。大数据的应用主要是为运营商其他业务提供后台智能化支撑。运营商王牌业务仍然是宽带和流量产品,大数据内部应用侧重为这些业务提供支撑。为此,运营商需要识别出能够采用大数据取得最大效益的内部应用方向,将外部业务需求转换成实际的数据需求。运营商做好大数据的使用,应该聚焦在两个目标:降低运营成本和提升用户体验。

二是,面向外部,开放合作才是运营商价值转化的必由之路。与互联网企业相比,运营商在大数据信息化市场运作中存在不足之处。因此,运营商要将大数据服务向网络产品外的领域拓展,需要借助第三方,以便作为大数据提供者的角色出现,对政务、公共服务、商业企业领域等提供大数据服务。

关键字:谷歌数据平台数据服务

本文摘自:人民邮电报

x 互联网企业加速构建大数据生态系统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互联网企业加速构建大数据生态系统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3-03 11:32:17 本文摘自:人民邮电报

当前,大数据产业风起云涌,互联网企业、运营商加速角逐。运营商在数据的真实性、广泛性方面有着优势,但在数据深度方面逊色于互联网企业。面对实力雄厚的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利用对用户需求把握更精准的优势,纷纷构建基于自身数据平台的大数据生态系统。而运营商受制于体制机制的因素,大数据商业应用推进缓慢。运营商如何才能更好地应对大数据产业浪潮呢?

互联网企业

加速构建大数据生态系统

当前,互联网企业正加速抢占数据入口,建立数据平台,构造基于自身数据平台的大数据生态系统。

在基础设施方面,谷歌全球36个数据中心均采用了领先的云计算技术和架构,并斥巨资参与承建跨太平洋海底光缆、美国境内光缆;在大数据技术方面,其自主创新技术在全球领先,谷歌公司的工程师发表了多篇关于大数据的论文,通过开源方式向业界扩散,主导技术方向,为了加快大数据技术的整合,谷歌并购了数个与大数据技术密切相关的互联网公司;在人才方面,谷歌不惜重金聘请有真才实学的人,并给员工提供了极为宽松和自由的研发工作环境;在数据获取方面,除了谷歌早期的搜索引擎外,谷歌的其他产品,如图片数据、翻译行为、位置数据谷歌地图、社交数据、视频数据、游戏数据、邮件等都为谷歌的大数据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海量数据。目前,谷歌的大数据产品线已经初具规模,主要包括盈利性很强的精准广告及比较成熟的谷歌趋势、谷歌分析、谷歌机器翻译、谷歌拼写检查等,谷歌也保留了其大数据在社会公益上的一些应用,公开披露的数据包括疾病预测、反人口贩卖等方面。

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在大数据方面比较成功的是淘宝。淘宝依靠对买家和卖家的服务,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淘宝网上有超过10亿件产品,无数的用户每天有30亿以上的浏览、评价,以及几千万次的成功交易,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大量真实数据,在贸易、商品和生活领域,淘宝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有效利用这些数据,淘宝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建立了一套大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挖掘平台,一方面更好地满足了买家和卖家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在零售、批发和宏观经济预测方面有了权威的声音。借助大数据平台,淘宝领先破冰了互联网金融,其拳头产品余额宝将掀起金融行业的变革。国内互联网企业在大数据方面大力耕耘的还有百度、腾讯、苏宁、平安、国美等公司,他们都有不错的应用和业绩。

通信运营企业

大数据商业应用相对滞后

反观通信运营商,虽然拥有较为全面真实的数据资源,但受制于体制以及数据深度不足,在大数据商业应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应用相对滞后。与互联网公司相比,运营商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营优势,尽管三家运营商在大数据应用方面有一些差别,但都面临几个方面的共同障碍,包括:

——自身IT系统设施滞后。缺乏统一数据体系,数据的集中化、统一化、标准化还需进一步提高; 缺少统一开放的平台为SP/CP或者大中型企业提供开放的API接口;ERP、人力资源、工程项目、采购和部分财务管理无法集中数据互通共享。

——产业链的组织没有统一有效的考虑。运营商、集成商、设备商之间产业链环节多,需求传导慢,难以适应大数据所需的快速迭代需求,难以在成本和速度上与互联网进行有力竞争。

——内部机制陈旧。运营商内部大部分管理者在理念上对大数据还是一个概念阶段,在驱动力上都还停留在一个比较传统的阶段,大数据还是处于研究人员的试验阶段,考核的内容和指标尚没有一个明确的框架,经营管理中大数据元素还没有真正地融入运营体系之中。

——大数据方面的人才匮乏。由于大数据技术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东西,需要一段时间学习,此外,在国企内部员工的主流价值观和话语权还是取决于管理级别的高低,在大数据方面的成长并非是一条轻松之路。

运营商的应对之策:

开放合作提升价值

那么,在现阶段的情况下,运营商如何才能抓住大数据的快速发展机遇呢?

笔者认为,一是,内部用好大数据是运营商的当务之急。大数据的应用主要是为运营商其他业务提供后台智能化支撑。运营商王牌业务仍然是宽带和流量产品,大数据内部应用侧重为这些业务提供支撑。为此,运营商需要识别出能够采用大数据取得最大效益的内部应用方向,将外部业务需求转换成实际的数据需求。运营商做好大数据的使用,应该聚焦在两个目标:降低运营成本和提升用户体验。

二是,面向外部,开放合作才是运营商价值转化的必由之路。与互联网企业相比,运营商在大数据信息化市场运作中存在不足之处。因此,运营商要将大数据服务向网络产品外的领域拓展,需要借助第三方,以便作为大数据提供者的角色出现,对政务、公共服务、商业企业领域等提供大数据服务。

关键字:谷歌数据平台数据服务

本文摘自:人民邮电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