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看待“两会大数据”,应理性而非迷信

责任编辑:王李通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3-08 08:16:37 本文摘自:燕赵都市报

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公众除了关注报告本身的意义,也非常关注到底谁在看?看什么?在观点和诉求越来越多元的今天,找到这些答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公众寻找共识的途径。

借助于大数据,媒体今年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更加精确起来。央视“两会大数据”资料显示,北京百姓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兴趣最高,远远超过了其他城市;“环境治理”、“三公公开”、“互联网金融”等则是今年新上榜的热搜词。

有了大数据,媒体对于公众的反映,就不再是“人民群众纷纷表示”这样的概述,而是精确到个位数的统计数字。在大数据的帮助下让人们可以更直观、直接地感受到千万人参政议政的声音。精确的数据,让诉求更加清晰,也让公众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合力。

时下,大数据俨然已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其实,在人类历史上,数据的历史很长,结绳记事就是最基本的积累数据的过程。有了“结绳”作为标记,人们就可以直观地规划时间。后来,有了统计数据,像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社会调查、商业调查等等,这些都是借助于统计数据帮助政府或企业进行宏观分析。

传统获得数据的方法十分费时、费力、费钱,例如,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普查常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得出结果。即使搞抽样调查,如果涉及到全国的范围,也常常同样有相当大数量的样本。如果央视用传统办法,在如此短时间内,想得到公众对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反应,那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技术的进步,使得数据成为唾手可得的资源。在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构成的大数据,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运用好这些资源,不仅可以精确解读公众的关注点和态度,还能分析预测公众的选择和偏好。这对于精确化的社会管理无疑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超过6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45.8%。

但是,在看到大数据价值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局限性。大数据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完全依赖于互联网,由大数据分析出的结论,能不能完全代表“民意”?虽然中国网民的规模日益庞大,但是由大数据而来的结论,往往会选择性忽视非网民的诉求。而那些人口超过半数的非网民往往是更弱势更底层的社会群体,他们几乎没有在网络上发言的机会和能力,在喧闹的互联网舆论场上,实际上并没有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的表达,但是,越是弱势群体的权利诉求,我们越要珍视,更应该用双脚走近他们,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

另外,当网站“忠实”地记录着你的每一笔交易,当网民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发一条感冒的信息都可以被分析出流感爆发的范围和时间时,个人数据的流动性也大大增加了个人隐私的暴露风险;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数据内容的安全性和被操纵的风险也不容忽视。这就需要社会法律法规的及时跟进,保障公民隐私,保障国家信息安全。

用“大数据”解读两会报告,这是一种“报道手段”的革新,新形式的呈现,不免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振。但是,对于“大数据”本身还需理性对待,推崇技术的进步但我们绝不迷信“大数据”。

关键字:大数据两会

本文摘自:燕赵都市报

x 看待“两会大数据”,应理性而非迷信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看待“两会大数据”,应理性而非迷信

责任编辑:王李通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3-08 08:16:37 本文摘自:燕赵都市报

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公众除了关注报告本身的意义,也非常关注到底谁在看?看什么?在观点和诉求越来越多元的今天,找到这些答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公众寻找共识的途径。

借助于大数据,媒体今年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更加精确起来。央视“两会大数据”资料显示,北京百姓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兴趣最高,远远超过了其他城市;“环境治理”、“三公公开”、“互联网金融”等则是今年新上榜的热搜词。

有了大数据,媒体对于公众的反映,就不再是“人民群众纷纷表示”这样的概述,而是精确到个位数的统计数字。在大数据的帮助下让人们可以更直观、直接地感受到千万人参政议政的声音。精确的数据,让诉求更加清晰,也让公众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合力。

时下,大数据俨然已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其实,在人类历史上,数据的历史很长,结绳记事就是最基本的积累数据的过程。有了“结绳”作为标记,人们就可以直观地规划时间。后来,有了统计数据,像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社会调查、商业调查等等,这些都是借助于统计数据帮助政府或企业进行宏观分析。

传统获得数据的方法十分费时、费力、费钱,例如,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普查常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得出结果。即使搞抽样调查,如果涉及到全国的范围,也常常同样有相当大数量的样本。如果央视用传统办法,在如此短时间内,想得到公众对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反应,那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技术的进步,使得数据成为唾手可得的资源。在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构成的大数据,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运用好这些资源,不仅可以精确解读公众的关注点和态度,还能分析预测公众的选择和偏好。这对于精确化的社会管理无疑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超过6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45.8%。

但是,在看到大数据价值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局限性。大数据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完全依赖于互联网,由大数据分析出的结论,能不能完全代表“民意”?虽然中国网民的规模日益庞大,但是由大数据而来的结论,往往会选择性忽视非网民的诉求。而那些人口超过半数的非网民往往是更弱势更底层的社会群体,他们几乎没有在网络上发言的机会和能力,在喧闹的互联网舆论场上,实际上并没有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的表达,但是,越是弱势群体的权利诉求,我们越要珍视,更应该用双脚走近他们,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

另外,当网站“忠实”地记录着你的每一笔交易,当网民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发一条感冒的信息都可以被分析出流感爆发的范围和时间时,个人数据的流动性也大大增加了个人隐私的暴露风险;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数据内容的安全性和被操纵的风险也不容忽视。这就需要社会法律法规的及时跟进,保障公民隐私,保障国家信息安全。

用“大数据”解读两会报告,这是一种“报道手段”的革新,新形式的呈现,不免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振。但是,对于“大数据”本身还需理性对待,推崇技术的进步但我们绝不迷信“大数据”。

关键字:大数据两会

本文摘自:燕赵都市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