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市场为何陷圈地怪圈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3-31 11:26:21 本文摘自:新金融观察

2014年春节刚过,同花顺的区域经理刘红就接到了一个来自竞争对手东方财富的招贤电话。“同等级别的职位,东方财富给出的起薪比同花顺高出2000多元,如果面谈也许会更高。”刘红说。

接到东方财富电话的不仅刘红一人,据悉,多位来自万得资讯和同花顺的大客户经理、区域经理和销售总监近期都接到了东方财富的电话。

这场“后起新秀”东方财富与“带头大哥”万得资讯和同花顺的招贤大战已经拉开了帷幕。

烧钱战略

就在金融数据服务市场两位先行者——万得和同花顺大打知识产权侵权官司之际,东方财富则试图借助高薪和高职,从竞争对手那里挖人来组建自己的销售团队,意在打破金融数据机构服务市场的现有格局。

近年来,中国的金融数据服务业一直是万得资讯一家独大,它以机构为主要客户,至今北京地区仍有80%以上的机构被万得资讯覆盖。济安金信市场部总监王慧介绍:“继万得资讯之后,2001年注册成立并于2009年上市的同花顺也曾像东方财富一样大打人才战。”

据另一位在刘红之前“跳槽”到同花顺的销售经理说,他在进入金融数据服务行业之初,也曾就职于万得资讯,2006年被同花顺开出翻倍的薪资“挖来”,组建了同花顺机构部现有的销售团队。只不过,如今掀起这一轮人才战的主角换作了东方财富。

“我周围的每一个有经验的销售人员今年都接到过东方财富打来的电话,这家公司正在想尽办法从竞争对手那里挖人。”上述就职于同花顺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金融数据服务行业的公司在“起家”阶段,必须依靠强大的销售团队才能抢占市场份额。因此,金融数据服务公司之间的相互“挖角”对有十年从业经验的刘红来说,已习以为常。

根据刘红的介绍,目前银行、投资公司、券商、央企集团、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等行业基本都被“第一梯队”的万得资讯和同花顺覆盖,留给“第二梯队”的东方财富等其他金融数据服务公司的市场份额很小,所以组建高质量的销售团队对正处于“开疆拓土”阶段的东方财富来说至关重要。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东方财富锁定的目标人才主要是竞争对手的大客户经理、区域经理和总监级别,但是这些“被挖”的高管们对跳槽的态度却十分谨慎。刘红就明确表示自己并不打算“跳槽”。

据兴业证券行业分析师于沥涵分析,如今行业内的企业同质化程度很高,同一个客户经理频繁跳槽,在面对客户的时候先说万得好,后来说同花顺好,再后来又说东方财富好,极易丧失客户的信任感,不利于公司业务的开展和个人的成长。

作为靠交易软件发家的金融数据服务公司,其在打响人才战的同时,更常用的是价格战。截至目前,东方财富大量的产品和服务都是免费的,甚至东方财富通的终端也是免费的。此外,2013年7月东方财富继万得资讯推出iWind和同花顺推出iFind之后,斥巨资力推Choice资讯,采取的也是低价策略。

从公司业绩来看,近几年来,东方财富的营业收入并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公司的净利润却在显著下降。“东方财富大打价格战和人才战的策略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于沥涵说,“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公司研发投入过高,另外与行业内相互挖角从而抬高人力成本也有关系。”

长袖善舞

与烧钱纳贤的东方财富不同,同处于“第二梯队”的大智慧登陆资本市场后,似乎更加擅长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完成业务的整合,实现战略扩张。

2011年挂牌A股后,大智慧的收购团队马不停蹄,上市当年便先后以2900万美元和1650万美元的高价收购香港阿斯达克和上海财汇;2012年更是一举吞下三块重要资产,分别是以1000万元收购的北京世华国际金融信息有限公司、以2730万元拿下的上海龙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70%股权,和通过香港全资子公司AASTOCKS以3.3亿日元收购的日本T&C集团全资子公司T&C Financial Research,Inc。

去年,大智慧又使用超募资金4302.15万元,收购新加坡新思维私人有限公司100%股权和北京慧远保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00%股权。今年3月19日,大智慧再次发布公告称,拟出资4370万元全资收购上海狮王公司。

三年内,大智慧累计投入约5亿元进行收购,涉及数据研报、债券分析、财经资讯、通讯社经营等领域,同时大智慧给自己定下了成为“中国彭博”的目标。

然而,与大举并购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公司业绩自上市后快速回落。上市之前,大智慧在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58亿、2.59亿和4.45亿元,对应净利润分别为3646万、6460万和1.88亿元。但从2010年开始,大智慧盈利下滑,2012年则净亏损2.67亿元。亏损的局面一直持续到2013年第三季度,且亏损面不断扩大,直至2013年底才实现扭亏。

大智慧表示,任何创新都会有风险,因为前期投入尚未在当期完全体现,而当下仍处业务投入的高峰期,因此管理费用和营销费用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

济安金信市场部总监王先生表示,从大智慧的并购扩张来看,收购只是第一步,内部整合才是关键。而大智慧正在经受这样的考验。

关键字:大智慧

本文摘自:新金融观察

x 大数据市场为何陷圈地怪圈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市场为何陷圈地怪圈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3-31 11:26:21 本文摘自:新金融观察

2014年春节刚过,同花顺的区域经理刘红就接到了一个来自竞争对手东方财富的招贤电话。“同等级别的职位,东方财富给出的起薪比同花顺高出2000多元,如果面谈也许会更高。”刘红说。

接到东方财富电话的不仅刘红一人,据悉,多位来自万得资讯和同花顺的大客户经理、区域经理和销售总监近期都接到了东方财富的电话。

这场“后起新秀”东方财富与“带头大哥”万得资讯和同花顺的招贤大战已经拉开了帷幕。

烧钱战略

就在金融数据服务市场两位先行者——万得和同花顺大打知识产权侵权官司之际,东方财富则试图借助高薪和高职,从竞争对手那里挖人来组建自己的销售团队,意在打破金融数据机构服务市场的现有格局。

近年来,中国的金融数据服务业一直是万得资讯一家独大,它以机构为主要客户,至今北京地区仍有80%以上的机构被万得资讯覆盖。济安金信市场部总监王慧介绍:“继万得资讯之后,2001年注册成立并于2009年上市的同花顺也曾像东方财富一样大打人才战。”

据另一位在刘红之前“跳槽”到同花顺的销售经理说,他在进入金融数据服务行业之初,也曾就职于万得资讯,2006年被同花顺开出翻倍的薪资“挖来”,组建了同花顺机构部现有的销售团队。只不过,如今掀起这一轮人才战的主角换作了东方财富。

“我周围的每一个有经验的销售人员今年都接到过东方财富打来的电话,这家公司正在想尽办法从竞争对手那里挖人。”上述就职于同花顺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金融数据服务行业的公司在“起家”阶段,必须依靠强大的销售团队才能抢占市场份额。因此,金融数据服务公司之间的相互“挖角”对有十年从业经验的刘红来说,已习以为常。

根据刘红的介绍,目前银行、投资公司、券商、央企集团、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等行业基本都被“第一梯队”的万得资讯和同花顺覆盖,留给“第二梯队”的东方财富等其他金融数据服务公司的市场份额很小,所以组建高质量的销售团队对正处于“开疆拓土”阶段的东方财富来说至关重要。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东方财富锁定的目标人才主要是竞争对手的大客户经理、区域经理和总监级别,但是这些“被挖”的高管们对跳槽的态度却十分谨慎。刘红就明确表示自己并不打算“跳槽”。

据兴业证券行业分析师于沥涵分析,如今行业内的企业同质化程度很高,同一个客户经理频繁跳槽,在面对客户的时候先说万得好,后来说同花顺好,再后来又说东方财富好,极易丧失客户的信任感,不利于公司业务的开展和个人的成长。

作为靠交易软件发家的金融数据服务公司,其在打响人才战的同时,更常用的是价格战。截至目前,东方财富大量的产品和服务都是免费的,甚至东方财富通的终端也是免费的。此外,2013年7月东方财富继万得资讯推出iWind和同花顺推出iFind之后,斥巨资力推Choice资讯,采取的也是低价策略。

从公司业绩来看,近几年来,东方财富的营业收入并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公司的净利润却在显著下降。“东方财富大打价格战和人才战的策略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于沥涵说,“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公司研发投入过高,另外与行业内相互挖角从而抬高人力成本也有关系。”

长袖善舞

与烧钱纳贤的东方财富不同,同处于“第二梯队”的大智慧登陆资本市场后,似乎更加擅长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完成业务的整合,实现战略扩张。

2011年挂牌A股后,大智慧的收购团队马不停蹄,上市当年便先后以2900万美元和1650万美元的高价收购香港阿斯达克和上海财汇;2012年更是一举吞下三块重要资产,分别是以1000万元收购的北京世华国际金融信息有限公司、以2730万元拿下的上海龙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70%股权,和通过香港全资子公司AASTOCKS以3.3亿日元收购的日本T&C集团全资子公司T&C Financial Research,Inc。

去年,大智慧又使用超募资金4302.15万元,收购新加坡新思维私人有限公司100%股权和北京慧远保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00%股权。今年3月19日,大智慧再次发布公告称,拟出资4370万元全资收购上海狮王公司。

三年内,大智慧累计投入约5亿元进行收购,涉及数据研报、债券分析、财经资讯、通讯社经营等领域,同时大智慧给自己定下了成为“中国彭博”的目标。

然而,与大举并购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公司业绩自上市后快速回落。上市之前,大智慧在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58亿、2.59亿和4.45亿元,对应净利润分别为3646万、6460万和1.88亿元。但从2010年开始,大智慧盈利下滑,2012年则净亏损2.67亿元。亏损的局面一直持续到2013年第三季度,且亏损面不断扩大,直至2013年底才实现扭亏。

大智慧表示,任何创新都会有风险,因为前期投入尚未在当期完全体现,而当下仍处业务投入的高峰期,因此管理费用和营销费用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

济安金信市场部总监王先生表示,从大智慧的并购扩张来看,收购只是第一步,内部整合才是关键。而大智慧正在经受这样的考验。

关键字:大智慧

本文摘自:新金融观察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