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企业家:政府无法培养,大数据不能代表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7-15 15:14:29 本文摘自: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把企业家与一般民众区别开来的首先是他们的冒险精神、创新精神、不满足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自人类产生以来就时有表现,它产生了新的国家、新的宗教、新的科学和新的技术,但是,只有在企业家身上,这种精神才得到发扬光大,给我们创造了新的经济生活、新的经济体制、新的价值观念。靠着这种精神,企业家首先把自身从爱安逸和习于安乐的人群中拖出来,铸成破坏旧秩序、旧束缚、旧限制和重建新生活的巨大力量,有了这种力量,世界的面貌彻底改观。一个国家,具有这种精神的人越多,企业家资源就越丰富,经济发展速度就越快。任何人,不论他继承了多少遗产,受过多么高深的教育,假使不具有这种精神,就成不了企业家。

那么,在不改变财产所有制的情况下,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赋予经营者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能不能造就真正的企业家?我的看法是,只要不改变企业财产的国家所有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政企分开,不可能对经营者形成所有权约束,不可能使经营者真正具有以财产增值为目标的长期行为,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预算的约束软化,不可能真正理顺经营者与职工的关系,也就不可能造就真正的企业家。

现在有种观点认为,由于我国目前并不存在企业家阶层,经营者目光短浅,行为不合理,放活市场不仅不会带来我们所期望的效益,而且可能使效益进一步降低,结构矛盾更突出。所以价格还应该由国家管,投资权也该适当集中。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企业家的成长和市场的发育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造就企业家,一是要改革所有制,二是要放活市场。如果说前者是造就企业家的关键,后者则是其基本途径。企业家与市场的关系,如同鸡与蛋的关系。没有企业家,市场不会有效;没有市场,企业家则根本不会出现。政府可以消灭企业家,但政府永远不可能创造企业家。造就企业家的途径只有一条:放开市场。

政府的组织原则建立在下级服从上级的基础上,往往用选择行政干部的标准选择企业领导人,所以很难选择出真正具有企业家潜能的人。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政府也只能通过规定文凭、学历、考试成绩这样的方式来选择企业领导人,而真正的企业家才能是文凭和学历所无法代表的,也不是考试成绩能反映出来的。这几年通过企业整顿和管理人员考试选择上来的企业领导人,有相当部分并不具有企业家潜能,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企业家无法培养,政府可以做的是创造一定的制度环境,自由的思考空间,稳定的预期,良好的产权保护。亚当·斯密说过,“除了和平、轻赋税和宽容的司法行政外,把一个最原始的国家发展为最大限度繁荣的国家。”显然,中国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领域都需要转变,为市场发展扫除障碍。企业家不可能一下就成功,要经过很多失败。一个社会有宽容的精神,有平等的环境,就可以创新。而政府用各种政策支持部分企业,一定是歧视性的,给企业优惠,导致大家都去寻租。

大数据也不能代表企业家,凡是企业家能做的事一定是大数据无法做的。企业家需要在不确定的世界预测未来,有对盈利的警觉,有承担风险的勇气,有成功的渴望,有信心,百折不挠。不要混淆“管理者”和“企业家”。管理者是用正确的方式做事,企业家是做正确的事情,要判断未来。很多企业在老一代企业家退了后都变成由管理者管理,这些人最大的追求是避免大风险。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轻商贱利”,价值取向是“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这是两千多年专制社会留下的“遗产”。1949年以来,中国人的“轻商重官”观念并没有改变,反而有强化的趋势。在美国,高等学府中第一流的人才全部投入企业;或者既是企业家,同时又是科学家。在日本,同样是“英才荟萃企业界”。具有冒险精神、在企业经营方面有一番作为的企业家被称作时代英雄。中国则很少有人把企业家作为职业选择。大学生毕业生竞争最激烈的是政府部门,其次是科研机构,到企业是万不得已。即便那些已进入企业界的企业负责人,也更多把自己看成某一级别的官员。美国大批的学者、科学家和有为青年,到市场上去冒险、做企业家,日本“英才荟萃企业界”都基于这个观念。但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一个人必须有个官衔职位才能证明自己的成功。许多企业负责人自我成就的评价标准是仕途升迁,而不是企业发展。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改革存在比较大的功利主义的成份。功利主义的考量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所以在体制改革的指导思路上应该从“功利主义导向”转向“权利导向”,基本权利优先于功利;是非标准优先于利害标准。让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创业、自由创新和自由交易。只要我们尊重了人的权利,市场经济自然而来;反之,如果我们的体制不能尊重基本权利和自由,再多的改革措施都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经济制度。

中国的企业家过去30年主要做的是套利,但套利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未来的成功,主要靠创新。中国过去30年走过了西方200年的道路,这是后发优势带来的,这可算是哈耶克讲的寄生经济,但这种优势正在枯竭。从计划到市场的发展可以依靠套利,如果从配置效率向创新推动的增长的转变却要依靠创新型企业家。

企业家是一种自由选择的职业。经过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旧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是人们进行这种选择的制约因素。为了使民众中更多的精英分子跨入企业家行列,必须更新观念,改变价值取向。

改变价值取向,最重要的是采取有力的措施,克服人们的“轻商”观念,确立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培养“企业精神”,抑制“当官意识”。要使人们真正认识到,商品经济体制的主体是企业家,离开了企业家,这个体制就转动不起来。因而,企业家是时代的真正英雄,是振兴民族经济的栋梁。

在西欧近代经济发展初期,新教伦理把企业家取得经济成就看成是上帝赋予他们的使命,以及获得上帝赞许的一种资格,启开了人们通向企业家道路的大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大批社会地位很高的武士转变为企业家,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念认为,创办与发展企业与国家的繁荣富强的伟大目标是一致的,因而受到社会尊敬。我们也要在民众中创造这样一种心理氛围,企业家成就的核定标准就是企业家成就本身。企业家成就大小以企业家系统所特有的标准衡量,如企业规模、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等,而不是另搞一套标准,或采用替代标准。企业家有了成绩,立即加官晋爵,非但不能成为一种激励手段,反而大大伤害了企业家的自尊心。

改变价值取向还要在民众中确立这样一种观念:企业家是一种需要天赋和才能、具有高度创造力的职业。企业家的创新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它需要哲学家的思维、经济学家的头脑、政治家的气魄、外交家的纵横、军事家的果断、战略家的眼光,诱导具有才能和天赋的社会精英分子,去从事创办与发展企业这种创造性的事业,承担起推动经济起飞的重任。

总之,更新观念、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是造就大批企业家的重要条件。

关键字: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大数据

本文摘自: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x 企业家:政府无法培养,大数据不能代表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企业家:政府无法培养,大数据不能代表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7-15 15:14:29 本文摘自: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把企业家与一般民众区别开来的首先是他们的冒险精神、创新精神、不满足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自人类产生以来就时有表现,它产生了新的国家、新的宗教、新的科学和新的技术,但是,只有在企业家身上,这种精神才得到发扬光大,给我们创造了新的经济生活、新的经济体制、新的价值观念。靠着这种精神,企业家首先把自身从爱安逸和习于安乐的人群中拖出来,铸成破坏旧秩序、旧束缚、旧限制和重建新生活的巨大力量,有了这种力量,世界的面貌彻底改观。一个国家,具有这种精神的人越多,企业家资源就越丰富,经济发展速度就越快。任何人,不论他继承了多少遗产,受过多么高深的教育,假使不具有这种精神,就成不了企业家。

那么,在不改变财产所有制的情况下,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赋予经营者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能不能造就真正的企业家?我的看法是,只要不改变企业财产的国家所有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政企分开,不可能对经营者形成所有权约束,不可能使经营者真正具有以财产增值为目标的长期行为,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预算的约束软化,不可能真正理顺经营者与职工的关系,也就不可能造就真正的企业家。

现在有种观点认为,由于我国目前并不存在企业家阶层,经营者目光短浅,行为不合理,放活市场不仅不会带来我们所期望的效益,而且可能使效益进一步降低,结构矛盾更突出。所以价格还应该由国家管,投资权也该适当集中。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企业家的成长和市场的发育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造就企业家,一是要改革所有制,二是要放活市场。如果说前者是造就企业家的关键,后者则是其基本途径。企业家与市场的关系,如同鸡与蛋的关系。没有企业家,市场不会有效;没有市场,企业家则根本不会出现。政府可以消灭企业家,但政府永远不可能创造企业家。造就企业家的途径只有一条:放开市场。

政府的组织原则建立在下级服从上级的基础上,往往用选择行政干部的标准选择企业领导人,所以很难选择出真正具有企业家潜能的人。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政府也只能通过规定文凭、学历、考试成绩这样的方式来选择企业领导人,而真正的企业家才能是文凭和学历所无法代表的,也不是考试成绩能反映出来的。这几年通过企业整顿和管理人员考试选择上来的企业领导人,有相当部分并不具有企业家潜能,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企业家无法培养,政府可以做的是创造一定的制度环境,自由的思考空间,稳定的预期,良好的产权保护。亚当·斯密说过,“除了和平、轻赋税和宽容的司法行政外,把一个最原始的国家发展为最大限度繁荣的国家。”显然,中国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领域都需要转变,为市场发展扫除障碍。企业家不可能一下就成功,要经过很多失败。一个社会有宽容的精神,有平等的环境,就可以创新。而政府用各种政策支持部分企业,一定是歧视性的,给企业优惠,导致大家都去寻租。

大数据也不能代表企业家,凡是企业家能做的事一定是大数据无法做的。企业家需要在不确定的世界预测未来,有对盈利的警觉,有承担风险的勇气,有成功的渴望,有信心,百折不挠。不要混淆“管理者”和“企业家”。管理者是用正确的方式做事,企业家是做正确的事情,要判断未来。很多企业在老一代企业家退了后都变成由管理者管理,这些人最大的追求是避免大风险。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轻商贱利”,价值取向是“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这是两千多年专制社会留下的“遗产”。1949年以来,中国人的“轻商重官”观念并没有改变,反而有强化的趋势。在美国,高等学府中第一流的人才全部投入企业;或者既是企业家,同时又是科学家。在日本,同样是“英才荟萃企业界”。具有冒险精神、在企业经营方面有一番作为的企业家被称作时代英雄。中国则很少有人把企业家作为职业选择。大学生毕业生竞争最激烈的是政府部门,其次是科研机构,到企业是万不得已。即便那些已进入企业界的企业负责人,也更多把自己看成某一级别的官员。美国大批的学者、科学家和有为青年,到市场上去冒险、做企业家,日本“英才荟萃企业界”都基于这个观念。但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一个人必须有个官衔职位才能证明自己的成功。许多企业负责人自我成就的评价标准是仕途升迁,而不是企业发展。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改革存在比较大的功利主义的成份。功利主义的考量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所以在体制改革的指导思路上应该从“功利主义导向”转向“权利导向”,基本权利优先于功利;是非标准优先于利害标准。让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创业、自由创新和自由交易。只要我们尊重了人的权利,市场经济自然而来;反之,如果我们的体制不能尊重基本权利和自由,再多的改革措施都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经济制度。

中国的企业家过去30年主要做的是套利,但套利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未来的成功,主要靠创新。中国过去30年走过了西方200年的道路,这是后发优势带来的,这可算是哈耶克讲的寄生经济,但这种优势正在枯竭。从计划到市场的发展可以依靠套利,如果从配置效率向创新推动的增长的转变却要依靠创新型企业家。

企业家是一种自由选择的职业。经过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旧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是人们进行这种选择的制约因素。为了使民众中更多的精英分子跨入企业家行列,必须更新观念,改变价值取向。

改变价值取向,最重要的是采取有力的措施,克服人们的“轻商”观念,确立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培养“企业精神”,抑制“当官意识”。要使人们真正认识到,商品经济体制的主体是企业家,离开了企业家,这个体制就转动不起来。因而,企业家是时代的真正英雄,是振兴民族经济的栋梁。

在西欧近代经济发展初期,新教伦理把企业家取得经济成就看成是上帝赋予他们的使命,以及获得上帝赞许的一种资格,启开了人们通向企业家道路的大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大批社会地位很高的武士转变为企业家,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念认为,创办与发展企业与国家的繁荣富强的伟大目标是一致的,因而受到社会尊敬。我们也要在民众中创造这样一种心理氛围,企业家成就的核定标准就是企业家成就本身。企业家成就大小以企业家系统所特有的标准衡量,如企业规模、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等,而不是另搞一套标准,或采用替代标准。企业家有了成绩,立即加官晋爵,非但不能成为一种激励手段,反而大大伤害了企业家的自尊心。

改变价值取向还要在民众中确立这样一种观念:企业家是一种需要天赋和才能、具有高度创造力的职业。企业家的创新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它需要哲学家的思维、经济学家的头脑、政治家的气魄、外交家的纵横、军事家的果断、战略家的眼光,诱导具有才能和天赋的社会精英分子,去从事创办与发展企业这种创造性的事业,承担起推动经济起飞的重任。

总之,更新观念、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是造就大批企业家的重要条件。

关键字: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大数据

本文摘自: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