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之“忧”:凸显网络安全“脆弱性”

责任编辑:editor008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8-13 09:37:21 本文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流动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无远弗届、自由延伸,模糊了国家领土边界,对主权安全构成挑战,也塑造着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类型。大数据时代,网络安全屏障的脆弱性凸显,引发了各国安全领域的新关切。

计算机互联网通讯技术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至今,已塑造了世界范围内诸种行为体密切链接的网络空间,自下而上架构了以基础“物理层”、数字“代码”层和信息“内容”层三个基本层面构成的闭合系统[2],显露出网络安全的四种基本特性:机密、完整、可用及可控。但自诞生之日起,网络空间就成为各种利益集团争夺的战场,握有政治权力的国家、占据资本优势的商业机构、自恃技术高超的个体,围绕信息流动、观念传递、权利规则展开了激烈角逐,网络空间须臾未曾安宁,国家生存和利益关系面临挑战。

目前,来自虚拟空间的威胁可分为四大类型:黑客入侵、组织犯罪、网络恐怖主义以及国家参与的网络攻击。为表达不满而未造成破坏性的黑客入侵行为最为常见,一般不构成对一国安全的严重威胁,但所造成的个体、组织侵害不可忽视;那些影响到国家、社会利益,为达一定目的、有组织、蓄意实施的破坏性黑客行动对国家安全威胁程度最高,或直接表现为军事威胁和打击,或对金融、交通等要害造成冲击、破坏,或实施网络恐怖主义,挑起网络战争,成为各国网络安全防范的重要目标。

据维基百科定义,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承受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处理的数据集合。21世纪的最初十年,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Web形态日新月异,PC机、手机、平板电脑以及遍布的传感器,成为数据的主要来源和承载方式,既有软件工具和传统数据库难以满足提取存储、分析处理海量数据的深度需求,大数据技术应运而生。在国家安全视域中,大数据一方面被称作“未来的新石油”,继陆、海、空之后的又一项“关键性核心资产”,谱写了“华彩乐章”[3];另一方面,也被视作威胁的更新工具,给传统国家安全制造了更大的风险和麻烦。

2010年以来,大数据泄露事件不绝于耳。日本的索尼PSN泄露事件中,770万用户账户遭窃,引发了新媒体传输的信用危机;2013年5月,菲律宾公务船射杀台湾渔民引发民众激愤,马英九对菲发出通牒后,包括台当局领导人办公室、“海巡署”在内的台湾官方网站随即遭到黑客入侵,出现严重故障。据报道,攻击IP均来自菲律宾。2013年6月,土耳其总理办公室网等政府网站遭叙利亚网军入侵。黑客信手涂鸦后公布了约90个用户的电子邮件和明文密码,他们还相继窃取了英国广播公司、《卫报》及美国洋葱新闻账号、发布了数条假消息。

2014年3月底,美国非营利性组织开放安全基金会和威胁情报咨询公司RBS合作发布的报告称,2013年堪称数据丢失大年,全球共发生2164起数据泄露事件,超过8.22亿条记录被曝光,几乎是2011年的两倍。6月,IBM公司发起、波耐蒙研究所完成的《数据泄露年度成本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平均每起数据泄露事件的成本较2012年上升15%,达350万美元(约合2190万元人民币)。全球范围内,受害方在每起数据泄露事件中遭受的平均损失为145美元,比2012年增加9%。

由于大数据传输具有数据量大、类型多、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复杂性加大等特点,其分布式处理所加剧的信息数据泄露的风险更为显著。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像高级持续性威胁(APT)这类典型高级持续性攻击不断升级,因其时间长、过程复杂、不易于实时捕捉以及单点隐蔽能力强,可以很好地利用大数据进行隐藏,传统防护策略很难觉察和检测,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造成持久、显著的破坏。

D1Net评论:

相比较传统攻击,APT就像一支配备了精良武器的特种部队,精准而高效,已成为国家间网络对抗的新型有力武器,随着大数据的深入发展,更多“武器”将会被创造出来。

关键字:网络安全

本文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x 大数据之“忧”:凸显网络安全“脆弱性”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之“忧”:凸显网络安全“脆弱性”

责任编辑:editor008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8-13 09:37:21 本文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流动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无远弗届、自由延伸,模糊了国家领土边界,对主权安全构成挑战,也塑造着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类型。大数据时代,网络安全屏障的脆弱性凸显,引发了各国安全领域的新关切。

计算机互联网通讯技术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至今,已塑造了世界范围内诸种行为体密切链接的网络空间,自下而上架构了以基础“物理层”、数字“代码”层和信息“内容”层三个基本层面构成的闭合系统[2],显露出网络安全的四种基本特性:机密、完整、可用及可控。但自诞生之日起,网络空间就成为各种利益集团争夺的战场,握有政治权力的国家、占据资本优势的商业机构、自恃技术高超的个体,围绕信息流动、观念传递、权利规则展开了激烈角逐,网络空间须臾未曾安宁,国家生存和利益关系面临挑战。

目前,来自虚拟空间的威胁可分为四大类型:黑客入侵、组织犯罪、网络恐怖主义以及国家参与的网络攻击。为表达不满而未造成破坏性的黑客入侵行为最为常见,一般不构成对一国安全的严重威胁,但所造成的个体、组织侵害不可忽视;那些影响到国家、社会利益,为达一定目的、有组织、蓄意实施的破坏性黑客行动对国家安全威胁程度最高,或直接表现为军事威胁和打击,或对金融、交通等要害造成冲击、破坏,或实施网络恐怖主义,挑起网络战争,成为各国网络安全防范的重要目标。

据维基百科定义,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承受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处理的数据集合。21世纪的最初十年,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Web形态日新月异,PC机、手机、平板电脑以及遍布的传感器,成为数据的主要来源和承载方式,既有软件工具和传统数据库难以满足提取存储、分析处理海量数据的深度需求,大数据技术应运而生。在国家安全视域中,大数据一方面被称作“未来的新石油”,继陆、海、空之后的又一项“关键性核心资产”,谱写了“华彩乐章”[3];另一方面,也被视作威胁的更新工具,给传统国家安全制造了更大的风险和麻烦。

2010年以来,大数据泄露事件不绝于耳。日本的索尼PSN泄露事件中,770万用户账户遭窃,引发了新媒体传输的信用危机;2013年5月,菲律宾公务船射杀台湾渔民引发民众激愤,马英九对菲发出通牒后,包括台当局领导人办公室、“海巡署”在内的台湾官方网站随即遭到黑客入侵,出现严重故障。据报道,攻击IP均来自菲律宾。2013年6月,土耳其总理办公室网等政府网站遭叙利亚网军入侵。黑客信手涂鸦后公布了约90个用户的电子邮件和明文密码,他们还相继窃取了英国广播公司、《卫报》及美国洋葱新闻账号、发布了数条假消息。

2014年3月底,美国非营利性组织开放安全基金会和威胁情报咨询公司RBS合作发布的报告称,2013年堪称数据丢失大年,全球共发生2164起数据泄露事件,超过8.22亿条记录被曝光,几乎是2011年的两倍。6月,IBM公司发起、波耐蒙研究所完成的《数据泄露年度成本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平均每起数据泄露事件的成本较2012年上升15%,达350万美元(约合2190万元人民币)。全球范围内,受害方在每起数据泄露事件中遭受的平均损失为145美元,比2012年增加9%。

由于大数据传输具有数据量大、类型多、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复杂性加大等特点,其分布式处理所加剧的信息数据泄露的风险更为显著。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像高级持续性威胁(APT)这类典型高级持续性攻击不断升级,因其时间长、过程复杂、不易于实时捕捉以及单点隐蔽能力强,可以很好地利用大数据进行隐藏,传统防护策略很难觉察和检测,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造成持久、显著的破坏。

D1Net评论:

相比较传统攻击,APT就像一支配备了精良武器的特种部队,精准而高效,已成为国家间网络对抗的新型有力武器,随着大数据的深入发展,更多“武器”将会被创造出来。

关键字:网络安全

本文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