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别拿“大数据”当不回家的“挡箭牌”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9-19 17:50:41 本文摘自:《上海老人报》

不少网站热衷于通过网络对养老问题进行民意调查。不过,面对这些相对而言只能反映一般状况的调研结果,一些小辈却产生严重的误读,进而引发家庭纠纷。有关人士提醒这些小辈在看待此类“大数据”时不应忘记“因人而异”。

不想同住竟有“科学依据”

近日,在上海市某区的诉调对接中心,市民陈某因为要不要与父亲同住的问题,被自己的父亲“告了”。

原来,陈某的父亲盼望儿子儿媳和自己同住一段时间,好让家里变得热闹一些。由于长年独居,他的沟通交流能力比较差,所以不愿直接向儿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想通过打赡养官司的方式,和小两口多见几面,并期望他俩能“了解”自己的想法。

而面对父亲这样一个啼笑皆非的起诉理由,陈某却向调解员提供了近期某机构公布的相关数据和案例,作为自己不愿和老人同住的论据。“你看看,他的想法和大多数老人都不一样,现在愿与子女同住的老人不足两成,还有老人说就算身体不好,也尽量不麻烦子女,你为什么非要我们今后搬过来一起住呢?”陈父“奇特”的起诉理由与陈某“奇特”的“论据”,令经验丰富的调解员“大跌眼镜”。据部分基层法院和社区心理咨询机构透露,小辈们误读涉老“大数据”的现象近来已成为引发家庭纠纷的一大原因。

一概而论太不可取

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大数据”侵入日常生活的趋势不可阻挡,但是为何会有小辈如此误读这些数据?有关人士认为,一些人在面对“数据”时仅以相关报告中少数专家的简单解读为依据,无视老人的个体需求与特点,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

以“老人是否愿与子女同住”的问题为例,上海闸北法院陈丽萍法官表示,在办案过程中,她发现很多老人之所以“不愿和子女同住”,其背后有很多深层复杂的原因,绝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有的子女在生活上过于频繁地向老人求助;有的老人则缺乏和家中小两口和谐相处的能力;还有一部分有同住想法的老人则担心自己早晚要和小辈分开住,与其将来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不如趁早做出选择。这些其实都是心态不佳的表现。”法官认为,对于个体家庭矛盾,如果没有法官和调解员们的引导,误读“数据”的年轻当事人只会就事论事,从而激化矛盾。

读懂数据还需“用心”

专业人士认为,无论数据如何变化,小辈们都要以“孝心”为准绳。

“有的报告说近四成子女不会定期看望老人,这并不意味着社会逐渐认可这种行为,小辈们更不能将此作为不愿‘常回家看看’的‘挡箭牌’,而是应当思考如何从我做起,避免此类现象进一步蔓延。”心理咨询师潘义文提醒部分小辈,在看待此类数据时,不妨多多自省,并进行合理的换位思考。

在潘义文看来,上述现象还反映出这些小辈在精神赡养方面做得很不够,需要及时“补课”:“没有和自己家中的老人进行高质量的沟通交流,当然不会明白他们在想些什么,这样一来,对数据的误读也在所难免。”

关键字:数据大数据

本文摘自:《上海老人报》

x 别拿“大数据”当不回家的“挡箭牌”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别拿“大数据”当不回家的“挡箭牌”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9-19 17:50:41 本文摘自:《上海老人报》

不少网站热衷于通过网络对养老问题进行民意调查。不过,面对这些相对而言只能反映一般状况的调研结果,一些小辈却产生严重的误读,进而引发家庭纠纷。有关人士提醒这些小辈在看待此类“大数据”时不应忘记“因人而异”。

不想同住竟有“科学依据”

近日,在上海市某区的诉调对接中心,市民陈某因为要不要与父亲同住的问题,被自己的父亲“告了”。

原来,陈某的父亲盼望儿子儿媳和自己同住一段时间,好让家里变得热闹一些。由于长年独居,他的沟通交流能力比较差,所以不愿直接向儿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想通过打赡养官司的方式,和小两口多见几面,并期望他俩能“了解”自己的想法。

而面对父亲这样一个啼笑皆非的起诉理由,陈某却向调解员提供了近期某机构公布的相关数据和案例,作为自己不愿和老人同住的论据。“你看看,他的想法和大多数老人都不一样,现在愿与子女同住的老人不足两成,还有老人说就算身体不好,也尽量不麻烦子女,你为什么非要我们今后搬过来一起住呢?”陈父“奇特”的起诉理由与陈某“奇特”的“论据”,令经验丰富的调解员“大跌眼镜”。据部分基层法院和社区心理咨询机构透露,小辈们误读涉老“大数据”的现象近来已成为引发家庭纠纷的一大原因。

一概而论太不可取

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大数据”侵入日常生活的趋势不可阻挡,但是为何会有小辈如此误读这些数据?有关人士认为,一些人在面对“数据”时仅以相关报告中少数专家的简单解读为依据,无视老人的个体需求与特点,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

以“老人是否愿与子女同住”的问题为例,上海闸北法院陈丽萍法官表示,在办案过程中,她发现很多老人之所以“不愿和子女同住”,其背后有很多深层复杂的原因,绝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有的子女在生活上过于频繁地向老人求助;有的老人则缺乏和家中小两口和谐相处的能力;还有一部分有同住想法的老人则担心自己早晚要和小辈分开住,与其将来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不如趁早做出选择。这些其实都是心态不佳的表现。”法官认为,对于个体家庭矛盾,如果没有法官和调解员们的引导,误读“数据”的年轻当事人只会就事论事,从而激化矛盾。

读懂数据还需“用心”

专业人士认为,无论数据如何变化,小辈们都要以“孝心”为准绳。

“有的报告说近四成子女不会定期看望老人,这并不意味着社会逐渐认可这种行为,小辈们更不能将此作为不愿‘常回家看看’的‘挡箭牌’,而是应当思考如何从我做起,避免此类现象进一步蔓延。”心理咨询师潘义文提醒部分小辈,在看待此类数据时,不妨多多自省,并进行合理的换位思考。

在潘义文看来,上述现象还反映出这些小辈在精神赡养方面做得很不够,需要及时“补课”:“没有和自己家中的老人进行高质量的沟通交流,当然不会明白他们在想些什么,这样一来,对数据的误读也在所难免。”

关键字:数据大数据

本文摘自:《上海老人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