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时代下,MBA学员必须带着IT的理念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9-30 11:43:31 本文摘自:新快报

大数据时代下,MBA学员必须带着IT的理念(4)

  话题4

差异化特色发展VS“大而全”的综合实力

新快报:在MBA教育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各商学院都在打造自己的核心价值,优化课程,突出特色。贵院MBA项目有哪些专属的优势和特色?

李映照:作为华南地区的企业家摇篮,华工MBA的优势非常明显,尤其是众多优秀校友带来的切切实实的企业资源,我想这是所有报考学员最为看重的一点。华工MBA的校友几乎遍布华南每一个知名企业,所在行业也很丰富多元,其中制造业占了大多数,一半以上都是强势的理工科背景,这与华工本校的特色也相呼应。

最广受好评和引以为傲的是我们的“企业咨询诊断”课程。鉴于良好的MBA甚至EMBA校友资源为后盾,学生得以有珍贵的机会深入到校友主动提供的知名企业去做调研,参与员工管理和洽谈,帮企业进行咨询诊断。而且从去年起,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不再扎堆进行,而是分批分组,限制人数,确保每个学员都能最大化地得到锻炼机会。在调研实践结束后,学生的报告会由企业高管评分,并合理采纳为企业的改良方案。

邓地:暨大是“华侨最高学府”,是以传播中华文化为使命的大学。暨大MBA的特色,最突出的一点应该是对“中国化”的强调,也就是对中华文化背景下的商业实践和商业理论的强调。我们的课程中有“中国商业史”、“中国文化与管理”、“中国企业管理会计”、“中国资本市场与投资策略”、“亚洲视角下的领导力与组织行为”等特色鲜明的课程。客座师资中还有来自韩国、法国、泰国等国家最顶尖商学院的教师,而他们多数都是华裔,熟知东西方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暨大还是中国内地高校中第一个在海外开办英文MBA项目的院校。2012年我们在缅甸仰光开设了在职MBA项目,借助这个平台可以将中国过去三十年经济发展中总结的经验,介绍给与曾经的我们非常相似的缅甸青年精英。这既是暨大MBA项目独到的优势,也体现了这所大学的使命与情怀。

王帆:毋庸置疑,中大MBA能吸引到华南地区最好的生源,我们有足够的自信。通过学生的反馈我们得知,他们选择中大的原因,是因为中大是老牌的综合性大学,坐拥泛珠三角商圈背景,而且在科研体系的完善、师资力量、国际化程度等多方面都是首屈一指的。正因为我们大而全,资源丰富,所以也许可以说我们特色不明显,但优势巨大,每个方面都很强。

袁登华:可以说广外MBA是在原汁原味的全英MBA教育中做得最好的,也是规模最大的。我们的特色就是全英教学,从教材到授课语言,从讨论案例到完成作业,都是全英文进行。我们的MBA教师队伍,有25%以上是来自国外知名商学院的外籍教师,中国教师则100%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适应能力,拓展和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都有无可替代的好处。

正因为广外MBA国际化纯度高的特色,我们的学员因此获得的海外交流机会也最为频繁。1+1双学位、短期访学、可学分互认的交换生项目,以及各类国际会议的举办和国际商业技能大赛的参与,都为MBA学员提供了出国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在国际化需求空前的今天,这是我们最引以为豪,也将继续坚持的特色。

于海峰:如今国内的MBA培养单位不少,我们的特色和优势主要依托于学校齐全的财经类学科专业体系,并致力于打造“财经MBA”、“粤商MBA”。同时,学校一直高度重视“法商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精商通法”优势和特色。我们还特别注重“实战MBA”特色的打造,强调案例开发和案例教学,目前已出版了国内首部集中反映粤商案例的《MBA粤商案例集》。

此外,我们非常重视与企业和政府部门的联合培养,强调MBA学员的创业能力培养,如开设“亚太天能”投资管理精英项目、设立了创业基地等,为学员成长成才提高了很好的平台。

李永杰:华师MBA项目的主要特色在于,我们把MBA教育与华南师大创业学院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创新与创业的人才素质培养;将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硬技能”与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等“软技能”结合培养。此外,我们的“双导师制”不仅在学校配备专业导师,同时还从社会上聘请杰出企业家作为MBA兼职导师,也是一大特色。

刘洪伟:广工MBA在教学理念上强调创新,要求教师除了介绍经典管理理论和方法外,还要介绍国际上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和世界级的管理模式,从而启发学员的创新思维能力。此外,还通过案例讨论、小组研讨、企业参访、案例大赛等方式,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并结合各门课程的需要,邀请知名企业高层管理者与学员互动讨论,把问题和经验带入MBA课堂,激发学员的创新思维。通过多种形式,培养MBA学员的创新能力。

关键字:学员校友资源

本文摘自:新快报

x 大数据时代下,MBA学员必须带着IT的理念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时代下,MBA学员必须带着IT的理念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9-30 11:43:31 本文摘自:新快报

大数据时代下,MBA学员必须带着IT的理念(4)

  话题4

差异化特色发展VS“大而全”的综合实力

新快报:在MBA教育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各商学院都在打造自己的核心价值,优化课程,突出特色。贵院MBA项目有哪些专属的优势和特色?

李映照:作为华南地区的企业家摇篮,华工MBA的优势非常明显,尤其是众多优秀校友带来的切切实实的企业资源,我想这是所有报考学员最为看重的一点。华工MBA的校友几乎遍布华南每一个知名企业,所在行业也很丰富多元,其中制造业占了大多数,一半以上都是强势的理工科背景,这与华工本校的特色也相呼应。

最广受好评和引以为傲的是我们的“企业咨询诊断”课程。鉴于良好的MBA甚至EMBA校友资源为后盾,学生得以有珍贵的机会深入到校友主动提供的知名企业去做调研,参与员工管理和洽谈,帮企业进行咨询诊断。而且从去年起,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不再扎堆进行,而是分批分组,限制人数,确保每个学员都能最大化地得到锻炼机会。在调研实践结束后,学生的报告会由企业高管评分,并合理采纳为企业的改良方案。

邓地:暨大是“华侨最高学府”,是以传播中华文化为使命的大学。暨大MBA的特色,最突出的一点应该是对“中国化”的强调,也就是对中华文化背景下的商业实践和商业理论的强调。我们的课程中有“中国商业史”、“中国文化与管理”、“中国企业管理会计”、“中国资本市场与投资策略”、“亚洲视角下的领导力与组织行为”等特色鲜明的课程。客座师资中还有来自韩国、法国、泰国等国家最顶尖商学院的教师,而他们多数都是华裔,熟知东西方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暨大还是中国内地高校中第一个在海外开办英文MBA项目的院校。2012年我们在缅甸仰光开设了在职MBA项目,借助这个平台可以将中国过去三十年经济发展中总结的经验,介绍给与曾经的我们非常相似的缅甸青年精英。这既是暨大MBA项目独到的优势,也体现了这所大学的使命与情怀。

王帆:毋庸置疑,中大MBA能吸引到华南地区最好的生源,我们有足够的自信。通过学生的反馈我们得知,他们选择中大的原因,是因为中大是老牌的综合性大学,坐拥泛珠三角商圈背景,而且在科研体系的完善、师资力量、国际化程度等多方面都是首屈一指的。正因为我们大而全,资源丰富,所以也许可以说我们特色不明显,但优势巨大,每个方面都很强。

袁登华:可以说广外MBA是在原汁原味的全英MBA教育中做得最好的,也是规模最大的。我们的特色就是全英教学,从教材到授课语言,从讨论案例到完成作业,都是全英文进行。我们的MBA教师队伍,有25%以上是来自国外知名商学院的外籍教师,中国教师则100%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适应能力,拓展和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都有无可替代的好处。

正因为广外MBA国际化纯度高的特色,我们的学员因此获得的海外交流机会也最为频繁。1+1双学位、短期访学、可学分互认的交换生项目,以及各类国际会议的举办和国际商业技能大赛的参与,都为MBA学员提供了出国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在国际化需求空前的今天,这是我们最引以为豪,也将继续坚持的特色。

于海峰:如今国内的MBA培养单位不少,我们的特色和优势主要依托于学校齐全的财经类学科专业体系,并致力于打造“财经MBA”、“粤商MBA”。同时,学校一直高度重视“法商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精商通法”优势和特色。我们还特别注重“实战MBA”特色的打造,强调案例开发和案例教学,目前已出版了国内首部集中反映粤商案例的《MBA粤商案例集》。

此外,我们非常重视与企业和政府部门的联合培养,强调MBA学员的创业能力培养,如开设“亚太天能”投资管理精英项目、设立了创业基地等,为学员成长成才提高了很好的平台。

李永杰:华师MBA项目的主要特色在于,我们把MBA教育与华南师大创业学院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创新与创业的人才素质培养;将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硬技能”与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等“软技能”结合培养。此外,我们的“双导师制”不仅在学校配备专业导师,同时还从社会上聘请杰出企业家作为MBA兼职导师,也是一大特色。

刘洪伟:广工MBA在教学理念上强调创新,要求教师除了介绍经典管理理论和方法外,还要介绍国际上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和世界级的管理模式,从而启发学员的创新思维能力。此外,还通过案例讨论、小组研讨、企业参访、案例大赛等方式,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并结合各门课程的需要,邀请知名企业高层管理者与学员互动讨论,把问题和经验带入MBA课堂,激发学员的创新思维。通过多种形式,培养MBA学员的创新能力。

关键字:学员校友资源

本文摘自:新快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