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时代,隐私怎么办?

责任编辑:editor005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2-14 08:56:00 本文摘自:新华社西宁1

智慧购物、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物联网……来势汹汹的大数据为超过6亿的中国网民描绘了一幅幅美好的生活蓝图,也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自2008年起,国内各大中小互联网企业陆续涉足大数据领域,短短6年内,一个个原本遥不可及的构想正逐步成为现实。

通过分析注册资料、消费记录、浏览记录、使用偏好等信息,在用户查地图、找餐馆、看视频、网络购物时,网站和软件仿佛能“洞悉”人们的心思,主动向其提供需要和感兴趣的服务及信息。大数据越来越深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但我们真的准备好了么?

被大数据影响的“自由”

“它在影响我的决定,我觉得自己正在失去自由。”在青海读研究生的王静告诉记者,“双12”期间在购物网站上“淘货”时,搜索页面下方“你可能需要”一栏中的商品令她陷入抉择:“面对这些商品我确实无力抵抗,但总感觉自己被大数据牵着鼻子走。”

在另一家网站上,王静在搜索栏键入一种商品名称,搜索页面旁随即显示“89%的用户选择购买这款商品”,这同样令她纠结不已:“如果选择其他商品,感觉很不明智。”

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教授董璐认为,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消费者会认为多数人的选择是合理的,这很容易左右他们的决策。与传统运营模式相比,网络平台通过大数据计算和分析的结果,大大增强了对用户的控制力。

“有时真不明白这是我自己的选择,还是大数据的选择。”供职于北京一家网络公司的白宇告诉记者,作为朋友们眼中的“应用达人”,在习惯接受各种软件推荐的视频、餐馆和行车路线之余,他也时常感到一丝担忧和恐惧。

“越离不开大数据,就越觉得自己在被大数据控制。”白宇说,现在做吃住行娱的选择时,他和身边的朋友通常是直接采用大数据提供的参考结果。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规划研究院基础网络研究部主任葛振斌说,长久以来,互联网都是为人类提供便利的工具,当网络开始主动“揣摩”人们的心理,一种控制权的“被剥夺感”和对新生事物的恐惧感自然会在一部分网民心中产生。

大数据真的安全吗?

2013年10月,国内漏洞监测平台“乌云”发布报告称,如家、汉庭等大批酒店的2000万个客户开房记录因存在第三方存储和系统漏洞而被泄露;2014年5月,小米论坛的用户数据库在黑客界传播,给大批“米粉”造成困扰;近日,130万个拟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的考生信息以1.5万元左右的价格被“打包出售”……近年来,一桩桩网络数据泄密事件接连刺痛用户的神经。人们不禁要问,当“大数据时代”来临,用户安全真能得到保障吗?

据上海一家数据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面对大数据这一朝阳产业,不少网络公司目前都在抢占“高地”,以期能在未来分到一杯羹。然而,许多企业在人才储备、软件开发、运维能力等方面尚存瓶颈,为未来的大数据安全埋下隐患。

“很多中小企业尚未做好准备。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大数据,也没有有效管理它们的能力。”这名工作人员说,在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开发平台的情况下,很容易遭到黑客袭击,无异于“引火烧身”。

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大数据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技术配备完善,未来的信息录入量将相当惊人,包括身体机能指标、生活习惯偏好、信用资产状况等与用户有关的一切数据。一旦泄露,外界就能拼凑出受害者的一切,受害者可能会承受身份被盗用的风险,后果难以估量。

给“裸奔”的数据穿上“外衣”

学者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提出:“未来的世间万物,一切皆可量化,一切皆为数据。”当大数据在医疗、金融、智慧城市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我们能否放心将自己的幸福交给互联网呢?

葛振斌认为,大数据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在互联网中“裸奔”,如果给这些数据套上“外衣”,运用加密技术把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用户的隐私安全就能得到有效保障。

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郑宏介绍,未来的大数据关乎用户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需出台相关法律明确企业使用用户数据的权限和方式,确立大数据产业的准入标准,建立信息泄露的维权机制,在发展中逐步完善出一套集法律、技术、管理、应用、开发等多个层面为一体的联动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人类心理多变而不可控,要有选择性、分领域地应用大数据技术。”北京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工作人员胡震霄告诉记者,大数据在未来将牵涉伦理问题,应明确用户信息的使用和开发方式,确保一切技术为人类服务,而非“控制”人类。

关键字:汉庭数据安全数据控制

本文摘自:新华社西宁1

x 大数据时代,隐私怎么办?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时代,隐私怎么办?

责任编辑:editor005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2-14 08:56:00 本文摘自:新华社西宁1

智慧购物、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物联网……来势汹汹的大数据为超过6亿的中国网民描绘了一幅幅美好的生活蓝图,也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自2008年起,国内各大中小互联网企业陆续涉足大数据领域,短短6年内,一个个原本遥不可及的构想正逐步成为现实。

通过分析注册资料、消费记录、浏览记录、使用偏好等信息,在用户查地图、找餐馆、看视频、网络购物时,网站和软件仿佛能“洞悉”人们的心思,主动向其提供需要和感兴趣的服务及信息。大数据越来越深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但我们真的准备好了么?

被大数据影响的“自由”

“它在影响我的决定,我觉得自己正在失去自由。”在青海读研究生的王静告诉记者,“双12”期间在购物网站上“淘货”时,搜索页面下方“你可能需要”一栏中的商品令她陷入抉择:“面对这些商品我确实无力抵抗,但总感觉自己被大数据牵着鼻子走。”

在另一家网站上,王静在搜索栏键入一种商品名称,搜索页面旁随即显示“89%的用户选择购买这款商品”,这同样令她纠结不已:“如果选择其他商品,感觉很不明智。”

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教授董璐认为,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消费者会认为多数人的选择是合理的,这很容易左右他们的决策。与传统运营模式相比,网络平台通过大数据计算和分析的结果,大大增强了对用户的控制力。

“有时真不明白这是我自己的选择,还是大数据的选择。”供职于北京一家网络公司的白宇告诉记者,作为朋友们眼中的“应用达人”,在习惯接受各种软件推荐的视频、餐馆和行车路线之余,他也时常感到一丝担忧和恐惧。

“越离不开大数据,就越觉得自己在被大数据控制。”白宇说,现在做吃住行娱的选择时,他和身边的朋友通常是直接采用大数据提供的参考结果。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规划研究院基础网络研究部主任葛振斌说,长久以来,互联网都是为人类提供便利的工具,当网络开始主动“揣摩”人们的心理,一种控制权的“被剥夺感”和对新生事物的恐惧感自然会在一部分网民心中产生。

大数据真的安全吗?

2013年10月,国内漏洞监测平台“乌云”发布报告称,如家、汉庭等大批酒店的2000万个客户开房记录因存在第三方存储和系统漏洞而被泄露;2014年5月,小米论坛的用户数据库在黑客界传播,给大批“米粉”造成困扰;近日,130万个拟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的考生信息以1.5万元左右的价格被“打包出售”……近年来,一桩桩网络数据泄密事件接连刺痛用户的神经。人们不禁要问,当“大数据时代”来临,用户安全真能得到保障吗?

据上海一家数据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面对大数据这一朝阳产业,不少网络公司目前都在抢占“高地”,以期能在未来分到一杯羹。然而,许多企业在人才储备、软件开发、运维能力等方面尚存瓶颈,为未来的大数据安全埋下隐患。

“很多中小企业尚未做好准备。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大数据,也没有有效管理它们的能力。”这名工作人员说,在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开发平台的情况下,很容易遭到黑客袭击,无异于“引火烧身”。

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大数据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技术配备完善,未来的信息录入量将相当惊人,包括身体机能指标、生活习惯偏好、信用资产状况等与用户有关的一切数据。一旦泄露,外界就能拼凑出受害者的一切,受害者可能会承受身份被盗用的风险,后果难以估量。

给“裸奔”的数据穿上“外衣”

学者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提出:“未来的世间万物,一切皆可量化,一切皆为数据。”当大数据在医疗、金融、智慧城市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我们能否放心将自己的幸福交给互联网呢?

葛振斌认为,大数据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在互联网中“裸奔”,如果给这些数据套上“外衣”,运用加密技术把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用户的隐私安全就能得到有效保障。

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郑宏介绍,未来的大数据关乎用户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需出台相关法律明确企业使用用户数据的权限和方式,确立大数据产业的准入标准,建立信息泄露的维权机制,在发展中逐步完善出一套集法律、技术、管理、应用、开发等多个层面为一体的联动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人类心理多变而不可控,要有选择性、分领域地应用大数据技术。”北京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工作人员胡震霄告诉记者,大数据在未来将牵涉伦理问题,应明确用户信息的使用和开发方式,确保一切技术为人类服务,而非“控制”人类。

关键字:汉庭数据安全数据控制

本文摘自:新华社西宁1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