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成华开启“大数据思维”机制 创新全面夯实平安基础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2-15 11:21:52 本文摘自: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解读创新推进平安社会治理的成华实践(下)

2014年12月11日,深化平安成都建设现场会在成华区召开,成都市各区市县党政“一把手”、市级部门主要负责人共300多人现场参观考察了成华区10个点位的平安创建情况。

在圣灯街道华林社区。“不仅实现‘三调联动’,而且还将各种 ‘专业调解’平台直接‘集成’、‘下沉’到了社区,这在涉农区域用处很大。”该社区“人民、行政、司法”远程视频三调联动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称赞。圣灯街道以法治为基、自治为魂、服务为动力,打造“社情民意网(网格)”,构建起了以“法治宣传入格、社区解案入户、视频接访入站”为核心的“三入三调(联动)一访一视频(视频接访、视频审办案)”的社区矛盾纠纷调处新机制,实现纠纷调处社区化。

在桃蹊路街道市民中心。“没有想到,在社区都能实现信息采集录入、问题分流督办、结果跟踪反馈、目标考核问效,这在中心城区值得推广……”成华区依托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基础信息系统打造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综合平台的创新被给予了高度肯定。

涉农社区多、老旧院落多、改制企业多,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数量大、困难难度大,是这些点位的共同特征。但在成华平安建设中,却都成效显著——以桃蹊街道为例,今年以来辖区伤害案件下降66%,妨害社会秩序案件下降52%,侵财类案件下降45%。

一方面是纷繁复杂的现实局面,一方面是新时期的新发展形势,成华如何做到二者有机融合?主动适应新形势,以创新发展的眼光来开拓进取。

为此,在深化平安建设的宽度和深度上,成华不遗余力,开展一系列创新性探索实践。

“主动适应信息时代潮流,开启‘大数据思维’,积极推动政府层面的机制改革,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全面夯实新形势下的平安成华基础。”成华区委书记刘玉泉表示。

成华区按照民政部等五部委 《关于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成都市《关于加快推进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建设的意见》、成华区《成华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着力加快以“1314”社会治理体系为核心区域“大联动”治理机制和信息化平台建设。

□张明海

构筑治理平台 网格中实现精细化服务管理

今年5月9日,成华区双桥路因地铁施工造成自来水水管爆管,涉及居民4000余户。

社区网格员收集到该信息后,立即上报区监管中心,区监管中心当即启动交督办程序,指令街道迅速组织网格员深入居民院落全力做好居民的解释和安抚工作,并协调自来水公司抢修管网,同时指令区公安消防大队安排消防车在停水区域巡回送水。

事发之后第二天,停水区域全面恢复供水。事件处置期间,辖区秩序良好,未发生因停水造成的不稳定事件。

搭建治理平台,“一张网络”全覆盖。

主动适应平安建设的动态化、信息化“新常态”,成华区打造“网格问需、集成分解、零距离服务”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作为平安建设“信息汇总、快速响应、高效决策、齐抓共管”的载体,进一步融入基层、融入群众,消除社会治理盲点,以网格和谐保障社会和谐。

按每个网格300—500户的标准,成华将全区106个社区划分为855个一级网格、973个二级网格,并按每个网格配备1名责任人标准,建立了1630人的一级专职网格员队伍。同时,整合党员骨干、居民小组长、楼栋长、机关干部等力量,以150—200户为标准,进一步向下划分,组建了2900余人的二级兼职网格员队伍,形成网格员“1+N”服务管理模式。

最大限度地推动服务管理向社会末端延伸,更好地解决为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抢抓在全省开展平安建设信息化试点工作,成华搭建起“区监管中心—街道服务中心—社区管理站—网格员手机终端”网格服务管理信息化“四级网络”,汇集全区组织机构、人口、房屋、重点场所6类基础信息共计140万条,实现信息采集录入、问题分流督办、结果跟踪反馈、目标考核问效“一站式网上运行”、“全链条可溯可控”,平安建设跨入“大数据”时代。

2013年9月,成华区被四川省确定为全省网格化服务管理试点区;2014年4月,成华区被四川省确定为全省网格化服务管理建设示范区。

转变治理理念 机制体制创新开启“三大改革”

成华深知:社会治理重心在基层,社会和谐的根基在基层。

坚持“基层优先、民生优先、服务优先”理念,成华区统筹谋划、打出一套机制体制改革的“组合拳”,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前提条件,夯实了平安建设的基层基础。

实施区域化“大党建”改革,通过涌现出的“仙姐在线”、“段妈党建工作室”等一批广受群众好评的党建服务品牌,成华以党组织资源的整合带动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

围绕“打破壁垒、建强堡垒”,成华在全区14个街道和106个社区均成立了区域党委,吸纳400余名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优秀流动党员代表、非公企业出资人等作为“兼职”委员吸纳进街道、社区党组织工作,形成以区域党委为枢纽、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辖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有机整体。

简政放权、方便群众。实施政府“大部门”改革,2012年以来,成华对区级13个部门和200多个事业单位进行服务职能整合优化,避免职能交叉缺位,提升服务街道和一线基层的能力和效率。实施街道“大科室”改革,对14个街道办事处的内设科室重新调整,专设以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为主的社会建设科、社会管理科,实现群众“办事一门清”,提升了服务居民的精细化水平;将经济发展职能分离、设立街道投资服务分中心,提升服务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双加强”,以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效为平安建设增添了“新动力”。

为推动民生工作的深度展开,成华实施财政体制“大民生”改革。坚持钱往基层投、物往基层用、劲往基层使,推进实施财税体制改革,采取“明确事权范围、核定收支基数、区街财力分成、转移支付补助”的方式,充实街道财力、扩大街道经费支出自主权;近3年全区已投入4.1亿元用于社区建设,帮助社区摆脱了“有心出力、无钱办事”的尴尬局面。“通过实施财政体制改革,有效破解了街道、社区掌握的资源有限、分布不均,与承担的社会治理任务不匹配的问题,目前全区公共财政支出70%以上投入民生领域,让街道和社区更有能力为群众办事、更有动力为群众办事。”成华区负责人介绍。

激发基层活力

从社区层面撬动“实验区”建设

成华以西部第一、全国第四的成绩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成华区被省市有关部门作为“四川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基地”;成华正与四川创新社会发展与管理研究院、西华大学、西南财大等联合打造全国首个“社区思政实践研究基地”……

以推进社会转轨为保障,全力打造“改革发展领先区”。

成华区选取社区这一现代城市的基本单元作为切入口,从社区层面不断夯实“实验区”建设,不断深入推进社会治理能力和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在全国率先探索“社区思政”与社区治理、社区法治、社区服务“四位一体”有机融合新模式。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是创新社会治理,关键是全社会共建共享。我区以服务促管理、寓管理于服务,努力跳出社会治理“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陷阱,着力将社区打造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平安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紧紧围绕作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院落+社团”的实验主题,成华努力打造以党组织为核心、社会力量多元化参与的“一核多元”治理体系,促进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与居民自治全面良性互动。

以“三无”院落综合整治为抓手,创新“先自治、再整治”模式,将自治组织的建立作为院落整治的前提条件,成华全面完成480个“三无”院落综合整治,院落自治组织建立率达100%;结合全国首批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区建设,深化VPE社区志愿者服务模式,广泛发动居民共同抓好特殊人群服务、“虚拟社会”建设等工作,让居民真正成为社区的建设者、管理者和受益者,实现居民由“他律”向“自治”转变。

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成发集团、西南石油局公管中心、机车车辆厂等驻区单位投入资金,对企业自管宿舍区实施提升改造,切实优化提升了小区居民生活环境;积极引导驻区单位发挥阵地、资源等优势,与街道和社区开展共建互助,全区435个驻区单位与街道、社区签订共建互助协议,认领项目579个,345个驻区单位阵地向群众免费开放,东调企业自管宿舍区院落管理服务加快由政府、企业“各自为政”向“政企共管”转变。

出台社会组织培育和扶持办法,建立孵化基地,重点发展养老服务、文体娱乐、公益慈善、邻里互助等社区服务组织和社工服务组织,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引进“阳光家园”、“绿色生命”等社会组织700余家,初步形成政府归位、市场入位、社会到位的良好局面。比如,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创新“百姓城管”模式,通过建立群众性社会组织,推进“大城市、细管理”。2013年,成华在成都全市综合文明指数暨城乡环境治理两次测评中均名列中心城区第一。

关键字:平安建设大党建VPE

本文摘自: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x 成华开启“大数据思维”机制 创新全面夯实平安基础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成华开启“大数据思维”机制 创新全面夯实平安基础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2-15 11:21:52 本文摘自: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解读创新推进平安社会治理的成华实践(下)

2014年12月11日,深化平安成都建设现场会在成华区召开,成都市各区市县党政“一把手”、市级部门主要负责人共300多人现场参观考察了成华区10个点位的平安创建情况。

在圣灯街道华林社区。“不仅实现‘三调联动’,而且还将各种 ‘专业调解’平台直接‘集成’、‘下沉’到了社区,这在涉农区域用处很大。”该社区“人民、行政、司法”远程视频三调联动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称赞。圣灯街道以法治为基、自治为魂、服务为动力,打造“社情民意网(网格)”,构建起了以“法治宣传入格、社区解案入户、视频接访入站”为核心的“三入三调(联动)一访一视频(视频接访、视频审办案)”的社区矛盾纠纷调处新机制,实现纠纷调处社区化。

在桃蹊路街道市民中心。“没有想到,在社区都能实现信息采集录入、问题分流督办、结果跟踪反馈、目标考核问效,这在中心城区值得推广……”成华区依托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基础信息系统打造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综合平台的创新被给予了高度肯定。

涉农社区多、老旧院落多、改制企业多,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数量大、困难难度大,是这些点位的共同特征。但在成华平安建设中,却都成效显著——以桃蹊街道为例,今年以来辖区伤害案件下降66%,妨害社会秩序案件下降52%,侵财类案件下降45%。

一方面是纷繁复杂的现实局面,一方面是新时期的新发展形势,成华如何做到二者有机融合?主动适应新形势,以创新发展的眼光来开拓进取。

为此,在深化平安建设的宽度和深度上,成华不遗余力,开展一系列创新性探索实践。

“主动适应信息时代潮流,开启‘大数据思维’,积极推动政府层面的机制改革,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全面夯实新形势下的平安成华基础。”成华区委书记刘玉泉表示。

成华区按照民政部等五部委 《关于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成都市《关于加快推进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建设的意见》、成华区《成华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着力加快以“1314”社会治理体系为核心区域“大联动”治理机制和信息化平台建设。

□张明海

构筑治理平台 网格中实现精细化服务管理

今年5月9日,成华区双桥路因地铁施工造成自来水水管爆管,涉及居民4000余户。

社区网格员收集到该信息后,立即上报区监管中心,区监管中心当即启动交督办程序,指令街道迅速组织网格员深入居民院落全力做好居民的解释和安抚工作,并协调自来水公司抢修管网,同时指令区公安消防大队安排消防车在停水区域巡回送水。

事发之后第二天,停水区域全面恢复供水。事件处置期间,辖区秩序良好,未发生因停水造成的不稳定事件。

搭建治理平台,“一张网络”全覆盖。

主动适应平安建设的动态化、信息化“新常态”,成华区打造“网格问需、集成分解、零距离服务”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作为平安建设“信息汇总、快速响应、高效决策、齐抓共管”的载体,进一步融入基层、融入群众,消除社会治理盲点,以网格和谐保障社会和谐。

按每个网格300—500户的标准,成华将全区106个社区划分为855个一级网格、973个二级网格,并按每个网格配备1名责任人标准,建立了1630人的一级专职网格员队伍。同时,整合党员骨干、居民小组长、楼栋长、机关干部等力量,以150—200户为标准,进一步向下划分,组建了2900余人的二级兼职网格员队伍,形成网格员“1+N”服务管理模式。

最大限度地推动服务管理向社会末端延伸,更好地解决为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抢抓在全省开展平安建设信息化试点工作,成华搭建起“区监管中心—街道服务中心—社区管理站—网格员手机终端”网格服务管理信息化“四级网络”,汇集全区组织机构、人口、房屋、重点场所6类基础信息共计140万条,实现信息采集录入、问题分流督办、结果跟踪反馈、目标考核问效“一站式网上运行”、“全链条可溯可控”,平安建设跨入“大数据”时代。

2013年9月,成华区被四川省确定为全省网格化服务管理试点区;2014年4月,成华区被四川省确定为全省网格化服务管理建设示范区。

转变治理理念 机制体制创新开启“三大改革”

成华深知:社会治理重心在基层,社会和谐的根基在基层。

坚持“基层优先、民生优先、服务优先”理念,成华区统筹谋划、打出一套机制体制改革的“组合拳”,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前提条件,夯实了平安建设的基层基础。

实施区域化“大党建”改革,通过涌现出的“仙姐在线”、“段妈党建工作室”等一批广受群众好评的党建服务品牌,成华以党组织资源的整合带动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

围绕“打破壁垒、建强堡垒”,成华在全区14个街道和106个社区均成立了区域党委,吸纳400余名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优秀流动党员代表、非公企业出资人等作为“兼职”委员吸纳进街道、社区党组织工作,形成以区域党委为枢纽、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辖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有机整体。

简政放权、方便群众。实施政府“大部门”改革,2012年以来,成华对区级13个部门和200多个事业单位进行服务职能整合优化,避免职能交叉缺位,提升服务街道和一线基层的能力和效率。实施街道“大科室”改革,对14个街道办事处的内设科室重新调整,专设以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为主的社会建设科、社会管理科,实现群众“办事一门清”,提升了服务居民的精细化水平;将经济发展职能分离、设立街道投资服务分中心,提升服务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双加强”,以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效为平安建设增添了“新动力”。

为推动民生工作的深度展开,成华实施财政体制“大民生”改革。坚持钱往基层投、物往基层用、劲往基层使,推进实施财税体制改革,采取“明确事权范围、核定收支基数、区街财力分成、转移支付补助”的方式,充实街道财力、扩大街道经费支出自主权;近3年全区已投入4.1亿元用于社区建设,帮助社区摆脱了“有心出力、无钱办事”的尴尬局面。“通过实施财政体制改革,有效破解了街道、社区掌握的资源有限、分布不均,与承担的社会治理任务不匹配的问题,目前全区公共财政支出70%以上投入民生领域,让街道和社区更有能力为群众办事、更有动力为群众办事。”成华区负责人介绍。

激发基层活力

从社区层面撬动“实验区”建设

成华以西部第一、全国第四的成绩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成华区被省市有关部门作为“四川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基地”;成华正与四川创新社会发展与管理研究院、西华大学、西南财大等联合打造全国首个“社区思政实践研究基地”……

以推进社会转轨为保障,全力打造“改革发展领先区”。

成华区选取社区这一现代城市的基本单元作为切入口,从社区层面不断夯实“实验区”建设,不断深入推进社会治理能力和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在全国率先探索“社区思政”与社区治理、社区法治、社区服务“四位一体”有机融合新模式。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是创新社会治理,关键是全社会共建共享。我区以服务促管理、寓管理于服务,努力跳出社会治理“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陷阱,着力将社区打造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平安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紧紧围绕作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院落+社团”的实验主题,成华努力打造以党组织为核心、社会力量多元化参与的“一核多元”治理体系,促进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与居民自治全面良性互动。

以“三无”院落综合整治为抓手,创新“先自治、再整治”模式,将自治组织的建立作为院落整治的前提条件,成华全面完成480个“三无”院落综合整治,院落自治组织建立率达100%;结合全国首批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区建设,深化VPE社区志愿者服务模式,广泛发动居民共同抓好特殊人群服务、“虚拟社会”建设等工作,让居民真正成为社区的建设者、管理者和受益者,实现居民由“他律”向“自治”转变。

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成发集团、西南石油局公管中心、机车车辆厂等驻区单位投入资金,对企业自管宿舍区实施提升改造,切实优化提升了小区居民生活环境;积极引导驻区单位发挥阵地、资源等优势,与街道和社区开展共建互助,全区435个驻区单位与街道、社区签订共建互助协议,认领项目579个,345个驻区单位阵地向群众免费开放,东调企业自管宿舍区院落管理服务加快由政府、企业“各自为政”向“政企共管”转变。

出台社会组织培育和扶持办法,建立孵化基地,重点发展养老服务、文体娱乐、公益慈善、邻里互助等社区服务组织和社工服务组织,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引进“阳光家园”、“绿色生命”等社会组织700余家,初步形成政府归位、市场入位、社会到位的良好局面。比如,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创新“百姓城管”模式,通过建立群众性社会组织,推进“大城市、细管理”。2013年,成华在成都全市综合文明指数暨城乡环境治理两次测评中均名列中心城区第一。

关键字:平安建设大党建VPE

本文摘自: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