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看“小鲜肉”如何玩转大数据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2-18 11:12:55 本文摘自:广州日报

  数据资源中心玻璃门贴着简单的标志。

南海区数据统筹局成立半年多 记者带您走进另类“技术创业公司” 探秘全国首个数据统筹局——

昨日上午,在南海区数据统筹局的一间办公室里,“90后”徐烈传正在跟小伙伴们进行着数据采集工作。他们把分散在60多个部门、150多个系统的数据集中在一起,搭建成当下火热的“大数据”。

从5月30日挂牌至今,全国首个数据统筹局已经成立了半年多。半年多来,它一直是外界瞩目的焦点,从本地政府、市民、企业界到全省乃至其他省市都对其充满好奇:这个新部门是要闹哪样?数据该怎么统筹?统筹之后跟市民又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统筹?

早有“江湖地位”

迎来最好时机

今年3月10日,时任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在微博中写道:“南海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如何面对这逼人的挑战?需要从机构调整……”很多人觉得,当时南海已经有成立数据统筹局的意向。

数据统筹局副局长林莉表示,南海早在1996年就制定了信息化战略,有十几年积淀,在国内的电子政务中也有江湖地位,所以第一个数据统筹局在南海成立并不奇怪。

“我们在10年前就想做数据统筹,开始尝试,但是走过了低迷期。现在是史上最好的时机。”在林莉看来,数据是宝贵的财产,如果现在不把凌乱的数据保护起来,以后会后悔莫及,有些系统三五年就更新一次,以后再做能找回的数据会更少。相关人士认为,南海已经看到这个东西很有用,数据统筹工作会走得更远。据透露,新书记梁维东也将数据统筹作为重点调研课题,将于近期展开调研。

谁在统筹?

满眼理工男

多见“小鲜肉”

通过招兵买马,南海区数据统筹局目前已有43人。根据统计,他们大多毕业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院校,平均年龄约30岁,其中“80后”和“90后”超过八成。

很明显,这里是“理工男”的世界——男女比例为5:1,男同事占到83.33%,专业则集中在计算机、软件工程、信息系统、电子信息等。

“数据资源中心”是数据统筹局旗下的机构,临时办公室连牌子都没有,只是用A4纸打印了一张纸贴在玻璃门外,上面写着“数据资源中心”,看起来有点寒酸,却也有点神秘。

怎么工作?

开会很“任性” 可以嗑瓜子

挂牌以来,这个万众瞩目的新部门处事风格比较低调,按照局长潘永桐的说法,想先做些成绩出来。但从它已有的几次亮相来看,这个部门显得与众不同。

上周五,一个以“社会网格化管理、企业大监管”为主题的会议在副局长林莉的办公室里举行,20多人围成一个圈,想发言就发言,想争论就争论,“大家都是随便坐,吃东西、嗑瓜子也可以。”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邹志波表示,一般部门开会都很正式,发言也按照等级,他们则是头脑风暴,比较“自由散漫”。

而林莉作为副局长,也给人截然不同的局长印象。她满嘴都是专业词汇,偶尔冒出几个英文单词,语速快得密不透风,思路天马行空。“她完全不像局长,倒像个项目带头人。”

此外,新部门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呢?朝九晚五?按部就班?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邹志波被称为“才子”,他在软件公司工作过,此前也在科技局任职。“一般政府部门给人的印象就是政府部门,但数据统筹局就像一个技术公司,现在工作比以前忙多了。”

今年7月,数据资源中心在着手建设“4+1”平台时,团队只有四五个人,“人手很紧缺,都采取项目负责人制度,一个小鲜肉都要身兼多职。”叶国彬表示,他们经常加班加点,试过连续一个月没有周末。

在刘国栋看来,有些机关甚至企业,员工工作内容比较枯燥,但数据统筹局就像一个创业团队、科技公司,需要自己摸索,连规章制度都要自己探索。“现在是一个创业阶段,大家都很有激情,也还在不停招兵买马。”

怎么统筹?

六成自动抓取 也有部门不配合

数据统筹局成立至今,已经与66个部门、157个系统成功对接,平均每月跨部门数据交换批次达600多次,数据交换总量已经超过4000万条。那么,数据是怎么从“天各一方”汇集在一起的呢?

这个无比专业的问题,很难讲得通俗。叶国彬表示,通过“前置机信息管理系统”,各局把各自的数据放在指定位置,系统可以自动抓取,而一些信息化程度较落后的部门就要靠数据专员手动提交。“目前,6成数据可以实现自动抓取,此外南海有90个数源单位,已经全部设置了数据专员。”

据了解,这些第一手数据大多“有问题”,需要梳理、检查错误,甚至要反馈回“娘家”要求修改。而经过处理后,系统会按照主题、机构自动生成资源目录平台——相当于一个菜单,告诉你有什么数据。

“原来没想到数据会复杂到这个地步。”刘国栋表示,不同部门、不同系统的数据标准相差很大,因此需要一个个梳理。而除此之外,目前最棘手的还是意识问题,“有些部门的观念还没有转过来,他们希望其他部门提供数据,但自己的却有所保留。从上到下落实的时候,有人会不理解。”

统筹数据有什么好处?

市民可“定制” 以后或盈利

统筹之后,都有什么好处呢?林莉坦言自己是一个“自信心爆棚的理想主义者”,希望数据统筹局将来能够承担起数据治理、数据民生等重任。

今年8月,数据统筹局交出第一份“答卷”——图识南海、数说南海、法人平台等“4+1”项目平台,为企业、市民提供多种服务。以图识南海来说,市民可以在地图上找到公厕、WiFi热点、医保药店等细致信息。

“目前南海正在实行‘直联制’,数据统筹局也可以搭建平台,让每一个村居可以在地图上看到镇街领导的姓名、联系方式、办公时间等信息。”刘国栋表示。此外,数据统筹的甜头还体现在“私人订制”方面。企业、个人可以在“数说南海”平台留言,写下数据需要,而部门将根据数据的保密情况进行回复。

“现在最重要的是数据梳理工作,先把数据利用起来,以后或许会盈利,变成大数据交易平台。”林莉透露,以后考虑通过政企合作等方式,数据研究机构、公益人士甚至企业可以利用数据,开发出应用,政府通过创新大赛等方式把社会力量加进来。

搭综合政务平台

政府部门最受益

“如果一个部门系统每年产生的数据量很少,是不是说明它不作为呢?或者说,这样的部门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根据林莉的想法,以后不排除政府通过数据把个别部门“灭掉”的可能。

不过从目前来看,各政府部门还是数据统筹的最大受益者。林莉表示,目前数据资源目录平台面向各部门开放,如果某部门从“菜单”上看到心仪的数据可以“点菜”。此时,数据统筹局会将双方召集起来,签一份采集协议,如果发生不当利用要承担法律责任。

“各个部门都会在业务、生产中产生大量数据,这些数据越利用越有价值。”据透露,数据统筹局手头上仍有跨部门数据合作项目20多个,其中不乏将各部门工作人员的每一项审批、决策、签字等进行监测的项目,为检察院提供服务,并将在年底搭建完成。

此外,数据统筹局正在根据政府部门业务需求搭建企业大监管平台、社会网格化管理平台、政务地图平台、人口库应用平台等一系列综合性政务平台。

目前,南海数据资源目录平台上已经有数据表802个,数据项6930个。在贡献数据方面,哪些部门最为积极呢?根据统计,城管有数据表111个,占总数的13.84%,可谓一枝独秀。此外,民政局、文体旅游部门数据数量分别是42个和39个,居二、三位。

关键字:项目负责人制度大监管

本文摘自:广州日报

x 看“小鲜肉”如何玩转大数据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看“小鲜肉”如何玩转大数据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2-18 11:12:55 本文摘自:广州日报

  数据资源中心玻璃门贴着简单的标志。

南海区数据统筹局成立半年多 记者带您走进另类“技术创业公司” 探秘全国首个数据统筹局——

昨日上午,在南海区数据统筹局的一间办公室里,“90后”徐烈传正在跟小伙伴们进行着数据采集工作。他们把分散在60多个部门、150多个系统的数据集中在一起,搭建成当下火热的“大数据”。

从5月30日挂牌至今,全国首个数据统筹局已经成立了半年多。半年多来,它一直是外界瞩目的焦点,从本地政府、市民、企业界到全省乃至其他省市都对其充满好奇:这个新部门是要闹哪样?数据该怎么统筹?统筹之后跟市民又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统筹?

早有“江湖地位”

迎来最好时机

今年3月10日,时任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在微博中写道:“南海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如何面对这逼人的挑战?需要从机构调整……”很多人觉得,当时南海已经有成立数据统筹局的意向。

数据统筹局副局长林莉表示,南海早在1996年就制定了信息化战略,有十几年积淀,在国内的电子政务中也有江湖地位,所以第一个数据统筹局在南海成立并不奇怪。

“我们在10年前就想做数据统筹,开始尝试,但是走过了低迷期。现在是史上最好的时机。”在林莉看来,数据是宝贵的财产,如果现在不把凌乱的数据保护起来,以后会后悔莫及,有些系统三五年就更新一次,以后再做能找回的数据会更少。相关人士认为,南海已经看到这个东西很有用,数据统筹工作会走得更远。据透露,新书记梁维东也将数据统筹作为重点调研课题,将于近期展开调研。

谁在统筹?

满眼理工男

多见“小鲜肉”

通过招兵买马,南海区数据统筹局目前已有43人。根据统计,他们大多毕业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院校,平均年龄约30岁,其中“80后”和“90后”超过八成。

很明显,这里是“理工男”的世界——男女比例为5:1,男同事占到83.33%,专业则集中在计算机、软件工程、信息系统、电子信息等。

“数据资源中心”是数据统筹局旗下的机构,临时办公室连牌子都没有,只是用A4纸打印了一张纸贴在玻璃门外,上面写着“数据资源中心”,看起来有点寒酸,却也有点神秘。

怎么工作?

开会很“任性” 可以嗑瓜子

挂牌以来,这个万众瞩目的新部门处事风格比较低调,按照局长潘永桐的说法,想先做些成绩出来。但从它已有的几次亮相来看,这个部门显得与众不同。

上周五,一个以“社会网格化管理、企业大监管”为主题的会议在副局长林莉的办公室里举行,20多人围成一个圈,想发言就发言,想争论就争论,“大家都是随便坐,吃东西、嗑瓜子也可以。”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邹志波表示,一般部门开会都很正式,发言也按照等级,他们则是头脑风暴,比较“自由散漫”。

而林莉作为副局长,也给人截然不同的局长印象。她满嘴都是专业词汇,偶尔冒出几个英文单词,语速快得密不透风,思路天马行空。“她完全不像局长,倒像个项目带头人。”

此外,新部门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呢?朝九晚五?按部就班?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邹志波被称为“才子”,他在软件公司工作过,此前也在科技局任职。“一般政府部门给人的印象就是政府部门,但数据统筹局就像一个技术公司,现在工作比以前忙多了。”

今年7月,数据资源中心在着手建设“4+1”平台时,团队只有四五个人,“人手很紧缺,都采取项目负责人制度,一个小鲜肉都要身兼多职。”叶国彬表示,他们经常加班加点,试过连续一个月没有周末。

在刘国栋看来,有些机关甚至企业,员工工作内容比较枯燥,但数据统筹局就像一个创业团队、科技公司,需要自己摸索,连规章制度都要自己探索。“现在是一个创业阶段,大家都很有激情,也还在不停招兵买马。”

怎么统筹?

六成自动抓取 也有部门不配合

数据统筹局成立至今,已经与66个部门、157个系统成功对接,平均每月跨部门数据交换批次达600多次,数据交换总量已经超过4000万条。那么,数据是怎么从“天各一方”汇集在一起的呢?

这个无比专业的问题,很难讲得通俗。叶国彬表示,通过“前置机信息管理系统”,各局把各自的数据放在指定位置,系统可以自动抓取,而一些信息化程度较落后的部门就要靠数据专员手动提交。“目前,6成数据可以实现自动抓取,此外南海有90个数源单位,已经全部设置了数据专员。”

据了解,这些第一手数据大多“有问题”,需要梳理、检查错误,甚至要反馈回“娘家”要求修改。而经过处理后,系统会按照主题、机构自动生成资源目录平台——相当于一个菜单,告诉你有什么数据。

“原来没想到数据会复杂到这个地步。”刘国栋表示,不同部门、不同系统的数据标准相差很大,因此需要一个个梳理。而除此之外,目前最棘手的还是意识问题,“有些部门的观念还没有转过来,他们希望其他部门提供数据,但自己的却有所保留。从上到下落实的时候,有人会不理解。”

统筹数据有什么好处?

市民可“定制” 以后或盈利

统筹之后,都有什么好处呢?林莉坦言自己是一个“自信心爆棚的理想主义者”,希望数据统筹局将来能够承担起数据治理、数据民生等重任。

今年8月,数据统筹局交出第一份“答卷”——图识南海、数说南海、法人平台等“4+1”项目平台,为企业、市民提供多种服务。以图识南海来说,市民可以在地图上找到公厕、WiFi热点、医保药店等细致信息。

“目前南海正在实行‘直联制’,数据统筹局也可以搭建平台,让每一个村居可以在地图上看到镇街领导的姓名、联系方式、办公时间等信息。”刘国栋表示。此外,数据统筹的甜头还体现在“私人订制”方面。企业、个人可以在“数说南海”平台留言,写下数据需要,而部门将根据数据的保密情况进行回复。

“现在最重要的是数据梳理工作,先把数据利用起来,以后或许会盈利,变成大数据交易平台。”林莉透露,以后考虑通过政企合作等方式,数据研究机构、公益人士甚至企业可以利用数据,开发出应用,政府通过创新大赛等方式把社会力量加进来。

搭综合政务平台

政府部门最受益

“如果一个部门系统每年产生的数据量很少,是不是说明它不作为呢?或者说,这样的部门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根据林莉的想法,以后不排除政府通过数据把个别部门“灭掉”的可能。

不过从目前来看,各政府部门还是数据统筹的最大受益者。林莉表示,目前数据资源目录平台面向各部门开放,如果某部门从“菜单”上看到心仪的数据可以“点菜”。此时,数据统筹局会将双方召集起来,签一份采集协议,如果发生不当利用要承担法律责任。

“各个部门都会在业务、生产中产生大量数据,这些数据越利用越有价值。”据透露,数据统筹局手头上仍有跨部门数据合作项目20多个,其中不乏将各部门工作人员的每一项审批、决策、签字等进行监测的项目,为检察院提供服务,并将在年底搭建完成。

此外,数据统筹局正在根据政府部门业务需求搭建企业大监管平台、社会网格化管理平台、政务地图平台、人口库应用平台等一系列综合性政务平台。

目前,南海数据资源目录平台上已经有数据表802个,数据项6930个。在贡献数据方面,哪些部门最为积极呢?根据统计,城管有数据表111个,占总数的13.84%,可谓一枝独秀。此外,民政局、文体旅游部门数据数量分别是42个和39个,居二、三位。

关键字:项目负责人制度大监管

本文摘自:广州日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