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模式新变革

责任编辑:王李通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2-28 09:50:05 本文摘自:山西经济日报

网络时代,我们每天都要同各种各样的数据打交道,我们自己也成为数据的一部分。数字的大量、高速、多样、价值,将我们带入一个数据呈爆发式增长的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不论我们想不想与大数据联系到一起,数据都会找到我们、覆盖我们,大数据正在把我们变成新的物种。《华尔街日报》更是将大数据时代、智能化生产和无线网络革命称为引领未来繁荣的三大技术变革。

什么是大数据呢?相比较于原来的小数据,人们最大的印象是数据规模的海量。随着人类在数据记录、获取及传输方面的技术革命,造成了数据获得的便捷与低成本,这便使原有的以高成本方式获得的描述人类态度或行为的数据有限的小数据已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海量规模的数据包。但是,大数据的真正价值,是它的全、空间维度上的多角度、多层次信息的交叉复现、时间维度上的与人或社会有机体的活动相关联的信息的持续呈现,透过这些多维度、多层次的数据以及历时态的关联数据,能够找到问题的症结、直抵事实的真相。

大数据来自于生活的自然流露,包括在生活中的购物行为、搜索行为、表达行为等。这些数据,随着数字化记录、存储和传输技术的日臻完善正在变得越来越丰富,而且其数据的采集几乎可以与信息的发生同步,在这个过程中,数据信息的获取成本变得越来越低廉。与传统的结构性数据相比,数据源的代表性、多维度、多层次、多价值、多渠道等特点,成为其获得更多应用的重要因素。

对于新闻传播而言,大数据技术已经在改变新闻业的生产方式。首先,新闻生产过程中的信息资源,即新闻中的事实、要素、背景信息等,其来源已然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其次,新闻生产方式正在将信息产品的加工变为主要的生产活动。第三,大数据的思维方式,正在改变因果关系的串联思维为相关关系的并联思维。

大数据基于更大样本量,以及数据挖掘与统计量化的研究方法,提升了新闻报道的科学性和真实性。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进行的新闻报道,可以在繁杂、琐碎的非结构化数据背后发现常规新闻中所不能体现的逻辑,找准切入点进而对新闻热点进行深度解读。比如说建立在物联网技术基础上的“传感新闻”。物联网技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最重要的特点是,自动采集物体的信息,并根据需要将这些信息发布到互联网上。这些通过传感设备探测到的信息,可以比较精确地预测一个事物的变化过程,揭示其发展趋势。

大数据正在加速新闻界快速处理和分析信息,加速响应时间的能力,大数据的数量和速度特性,使得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更强。无论是通过卫星传感器传递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做出近期的天气预报,还是通过遍布全球的信息,网络在第一时间了解热点问题,并对热点问题加以解读分析,使观众足不出户即可瞬时掌握千里之外的资讯。目前,运用于金融和体育报道等领域的“机器人新闻”,已经可以自发地运用软件系统,手机社会化媒体等来源的相关信息,再利用已经的报道模板将这些信息变成新闻稿,大约30秒就能够撰写出一篇新闻报道。有媒体预测,未来机器生成的新闻将占到媒体新闻的90%。

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大数据分析,还可以对事物做出更深入的剖析,为新闻报道提供不一样的视角。目前的深度报道主要依赖于记者们的主观观察。无论多么优秀的记者,他对于事物的观察都只能是受制于个人的视野与立场,即使是相对深入的,也未必是全面的、充分的。而与记者在某一个视野有限的观察点上对事物进行的观察与分析不同的是,在某些领域里,物联网的数据可以更直接、准确地反映全局性的或深层次的状况,如果能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报道的深度将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物联网的传感装置不仅可以反映全局性的状态,也可以反映某一个特定物体或空间的状况,这为个性化的新闻或信息服务提供了依据。

大数据对新闻业的影响是较为深远的,但是大数据与新闻报道之间也存在着矛盾。首先,大数据强调的是伴随性指标的相关关系,甚至公开拒绝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但是,新闻具有强烈的逻辑性,如果在新闻报道中没有考虑因果关系,就可能与人们的认识逻辑相悖,让解读产生多意性、随意性和偶然性,从而减弱了新闻的价值。其次,大数据的数据结构是去故事化的,如何将结构化的数据表现出情感亦是一个难题。第三,大数据的海量性,是以模糊性的呈现和把握为特点的,这就与新闻传播的精确性形成了矛盾。

同时,信息越过隐私边界时,如何把握新闻传播所需要的资源与隐私之间的界限?丰富的数据增加了验证的难度和复杂度时,如何提高数据的准确度?需要数据进行深度报道和媒体预测时,如何建立科学、可靠的数据分析模型?大数据在提供了更多新闻生产的资源与手段的同时,还面临着数据采集的合法性、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与数据分析模型的可靠性等挑战和难题。

大数据时代不仅意味着机会与挑战,也会意味着更多的风险与新的外部制约力量,但无论如何,这是媒体必须面对的一个新的时代。

关键字:速度特性数据挖掘新闻传播

本文摘自:山西经济日报

x 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模式新变革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模式新变革

责任编辑:王李通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2-28 09:50:05 本文摘自:山西经济日报

网络时代,我们每天都要同各种各样的数据打交道,我们自己也成为数据的一部分。数字的大量、高速、多样、价值,将我们带入一个数据呈爆发式增长的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不论我们想不想与大数据联系到一起,数据都会找到我们、覆盖我们,大数据正在把我们变成新的物种。《华尔街日报》更是将大数据时代、智能化生产和无线网络革命称为引领未来繁荣的三大技术变革。

什么是大数据呢?相比较于原来的小数据,人们最大的印象是数据规模的海量。随着人类在数据记录、获取及传输方面的技术革命,造成了数据获得的便捷与低成本,这便使原有的以高成本方式获得的描述人类态度或行为的数据有限的小数据已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海量规模的数据包。但是,大数据的真正价值,是它的全、空间维度上的多角度、多层次信息的交叉复现、时间维度上的与人或社会有机体的活动相关联的信息的持续呈现,透过这些多维度、多层次的数据以及历时态的关联数据,能够找到问题的症结、直抵事实的真相。

大数据来自于生活的自然流露,包括在生活中的购物行为、搜索行为、表达行为等。这些数据,随着数字化记录、存储和传输技术的日臻完善正在变得越来越丰富,而且其数据的采集几乎可以与信息的发生同步,在这个过程中,数据信息的获取成本变得越来越低廉。与传统的结构性数据相比,数据源的代表性、多维度、多层次、多价值、多渠道等特点,成为其获得更多应用的重要因素。

对于新闻传播而言,大数据技术已经在改变新闻业的生产方式。首先,新闻生产过程中的信息资源,即新闻中的事实、要素、背景信息等,其来源已然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其次,新闻生产方式正在将信息产品的加工变为主要的生产活动。第三,大数据的思维方式,正在改变因果关系的串联思维为相关关系的并联思维。

大数据基于更大样本量,以及数据挖掘与统计量化的研究方法,提升了新闻报道的科学性和真实性。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进行的新闻报道,可以在繁杂、琐碎的非结构化数据背后发现常规新闻中所不能体现的逻辑,找准切入点进而对新闻热点进行深度解读。比如说建立在物联网技术基础上的“传感新闻”。物联网技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最重要的特点是,自动采集物体的信息,并根据需要将这些信息发布到互联网上。这些通过传感设备探测到的信息,可以比较精确地预测一个事物的变化过程,揭示其发展趋势。

大数据正在加速新闻界快速处理和分析信息,加速响应时间的能力,大数据的数量和速度特性,使得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更强。无论是通过卫星传感器传递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做出近期的天气预报,还是通过遍布全球的信息,网络在第一时间了解热点问题,并对热点问题加以解读分析,使观众足不出户即可瞬时掌握千里之外的资讯。目前,运用于金融和体育报道等领域的“机器人新闻”,已经可以自发地运用软件系统,手机社会化媒体等来源的相关信息,再利用已经的报道模板将这些信息变成新闻稿,大约30秒就能够撰写出一篇新闻报道。有媒体预测,未来机器生成的新闻将占到媒体新闻的90%。

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大数据分析,还可以对事物做出更深入的剖析,为新闻报道提供不一样的视角。目前的深度报道主要依赖于记者们的主观观察。无论多么优秀的记者,他对于事物的观察都只能是受制于个人的视野与立场,即使是相对深入的,也未必是全面的、充分的。而与记者在某一个视野有限的观察点上对事物进行的观察与分析不同的是,在某些领域里,物联网的数据可以更直接、准确地反映全局性的或深层次的状况,如果能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报道的深度将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物联网的传感装置不仅可以反映全局性的状态,也可以反映某一个特定物体或空间的状况,这为个性化的新闻或信息服务提供了依据。

大数据对新闻业的影响是较为深远的,但是大数据与新闻报道之间也存在着矛盾。首先,大数据强调的是伴随性指标的相关关系,甚至公开拒绝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但是,新闻具有强烈的逻辑性,如果在新闻报道中没有考虑因果关系,就可能与人们的认识逻辑相悖,让解读产生多意性、随意性和偶然性,从而减弱了新闻的价值。其次,大数据的数据结构是去故事化的,如何将结构化的数据表现出情感亦是一个难题。第三,大数据的海量性,是以模糊性的呈现和把握为特点的,这就与新闻传播的精确性形成了矛盾。

同时,信息越过隐私边界时,如何把握新闻传播所需要的资源与隐私之间的界限?丰富的数据增加了验证的难度和复杂度时,如何提高数据的准确度?需要数据进行深度报道和媒体预测时,如何建立科学、可靠的数据分析模型?大数据在提供了更多新闻生产的资源与手段的同时,还面临着数据采集的合法性、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与数据分析模型的可靠性等挑战和难题。

大数据时代不仅意味着机会与挑战,也会意味着更多的风险与新的外部制约力量,但无论如何,这是媒体必须面对的一个新的时代。

关键字:速度特性数据挖掘新闻传播

本文摘自:山西经济日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