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征信来临:个人信息“难自保”?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1-14 10:51:17 本文摘自:法治周末

在隔空向阿里、腾讯表达了欢迎参与征信体系建设的态度后,时隔4月,央行正式向腾讯、阿里两大互联网巨头抛出了“橄榄枝”。

1月5日,央行下发通知,要求八家机构做好准备工作,其中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腾讯旗下的腾讯征信如愿出现在名单前列。

将“互联网”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这两家互联网巨头,“大数据征信”也是其面对媒体时特意强调的重点。

不过,学者指出,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还未出台的情况下,若任由互联网公司运用大数据手段在个人征信市场“长袖善舞”,征信很有可能演变成侵害个人信息的手段。

角逐千亿市场

一直以来,我国个人征信市场上的“正规军”只有央行征信中心和旗下的上海资信。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10月底,央行征信系统共收录了8.5亿自然人的记录,不过有征信记录的仅有约3.2亿人,约占13.5亿人口中的23.7%,远低于美国征信体系85%的覆盖率。

宏源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易欢欢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经过我们初步测算,中国征信市场的市场规模近1000亿元人民币,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单靠央行征信中心一家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阿里腾讯的入局有助于弥补征信数据的缺口。”

事实上,对于这一近千亿的市场,腾讯、阿里也筹谋已久。法治周末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腾讯财付通团队两年多前就开始推进征信业务;蚂蚁金服4年前就开始了数据信用化的工作。

“腾讯征信体系将利用其大数据平台TDBANK,在不同数据源中,采集处理相关行为和基础画像等数据,并利用统计学、传统机器学的方法,得出用户信用得分,形成个人征信报告。”前述腾讯相关人士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而阿里旗下的芝麻信用数据包含了用户网购、还款、转账等数据,再加上蚂蚁金服积累的大量的信用借款数据,都为其从事征信业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芝麻信用相关人士对法治周末记者介绍,目前阿里集团的天猫分期、“花呗”赊销服务都是基于大数据技术,通过对用户的电商交易数据以及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判断用户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完成评估和授信。

该人士对记者表示,相对于互联网上的社交数据,芝麻信用拥有的数据同个人信用状况的相关性更高,更富“含金量”。

数据交换掣肘

有业内人士认为,个人信用报告目前主要用于银行的各项消费信贷业务,然而央行所拥有的个人征信数据暂时不可能对民营征信机构开放,因此个人征信牌照对于阿里、腾讯而言不过是“鸡肋”。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北京信用协会会长吴晶妹则认为“这是一种认识的误区”。吴晶妹表示,过去银行体系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金融信贷信息也被认为是个人征信的核心数据,也是价值最大的部分,实际上随着资本市场、商务贸易、电商交易的快速发展,银行不完全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他领域的数据价值也在不断增加。

那如何同其他数据中心实现数据互换和共享呢?据记者了解,即使是央行旗下的征信中心,也是在运营多年后,直到2014年12月方才同环保部、国家税务总局等8家单位实现信息采集的合作;身为民营机构的阿里、腾讯,似乎在同政府机构和央行的数据互换上缺乏相应的资源和实力,数据共享似乎会有些力不从心。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希望央行征信中心能打开目前相对封闭的状态,与商业化运营的征信机构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这样基于央行征信中心的数据,再结合阿里、腾讯自身的特色数据,就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不过在吴晶妹看来,进行大一统的数据整合在目前来看还难以实现,而且也没有必要。

吴晶妹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随着征信产业的不断成熟,未来征信市场也会形成产业链,阿里、腾讯这样掌握大量用户电商交易、社交数据的互联网公司可以作为征信产业链的上游,即通过对用户数据的采集、清洗、分析、整合,成为个人征信基础数据的提供商,再由专业的征信报告商根据客户的需求,向央行、阿里、腾讯等机构做批量化、定制化的采集数据。

个人隐私范围亟须厘清

当很多人为民营机构进入征信行业欢呼雀跃时,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传播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巍则提出了他的顾虑:在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尚未出台、互联网公司对大数据攫取还处于“丛林法则”阶段时,放开个人征信是不是太早了?

朱巍对法治周末记者介绍,2012年年底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只是确立了个人信息采集的“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但是还缺乏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法律法规,相关的法律条文也是散落在两百余部法规中。

朱巍认为,在目前各大互联网公司竞相攫取数据,力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时候发放个人征信牌照,将对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提出了巨大挑战。

“在没有法律明确其行为边界的情况下,互联网公司从事商业性的大数据业务,与其从事具有公共事业性质的征信业务之间的角色很难协调。”朱巍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在缺乏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情况下,商业化征信可能演变成侵害个人信息的手段。

对此芝麻信用相关负责人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是互联网公司的“红线”,目前国务院颁布了《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对于个人征信业务都有比较详尽的规定,如个人宗教信仰、疾病相关信息禁止采集,个人信息不得泄露等,芝麻信用也会严格遵守法规,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加密。

吴晶妹认为,《征信业管理条例》和《征信机构管理办法》的颁布,让征信市场有了一定的法规基础,不过这些法规主要是针对征信机构进行的规范,目前征信市场逐步放开后,会出现很多新的征信领域,比如互联网企业从事征信业务后,有关社交数据、电商交易数据如何采集、如何使用法律并没有特别的关注。

吴晶妹建议,政府在个人征信市场的行政法规还要作相应的完善,应该出台《个人征信管理办法》,对现有的法规制度进行完善和补充,尤其是要尽快对征信中个人信息的内容应作出界定,明确信息主体的隐私界限,比如哪些信息可以采集,也可以报告;哪些信息只可以采集,但不能报告等。

用户知情权需要特别保障

当腾讯、阿里的大数据运用到个人征信时,也会引发新的顾虑。

朱巍表示,互联网公司对采集数据的处理大都通过“云技术”、后台加密技术等方式进行,网络用户因技术的原因和信息不对称,也无法知道自己的网络行为到底有哪些正被“搜集”。

如果用大数据收集用户行为的数据只是用于广告的精准投放、商品销量预测等商业行为,朱巍认为由于这种数据的来源和使用具有“不可识别性”,不特定化到个人,不会对用户隐私造成泄露,用户可以对知情权保有容忍。

“但征信的特点就是会特定化到现实生活中特定的个人,这就需要特别强调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并且要约定信息的使用用途。”朱巍强调说。

其实《征信业管理条例》中也明确规定,征信业务必须遵循信息主体的知情同意原则,即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采集。

但朱巍表示,目前很多互联网公司在隐私政策中规定,有权将用户信息同其他遵守同等隐私政策的平台进行交换和合作,但很多用户对此并不知情,未来一旦这些数据也要用于征信,必须明确告知用户。

朱巍举例道,目前阿里、腾讯旗下都有打车软件,以打车软件上的用户行为数据为例,不少用户通过打车软件来预约出租车,但也会出现“爽约”的情形,那这种“爽约”是否会被软件记录,提供给征信公司作为评估信用的依据,这些都需要通过协议等方式提前、明确告知用户,否则相关信息不得纳入个人信用记录范畴。

与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精尖的信息采集分析技术相比,信息主体的弱势地位更显突出。吴晶妹表示,要将信息主体权益的保护落到实处,要建立信息主体权益救济与修复通道,如建立信息主体的投诉或者申诉渠道,还应明确申诉主体资格,对于申诉的受理机构、申诉程序、受理范围、申诉处理时限等也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定。

“央行征信没覆盖的人群,这里都有”

法治周末记者 马树娟

阿里、腾讯将涉足个人征信业务给苦苦探寻借款人信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带来了福音。

宏源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易欢欢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阿里、腾讯的入局有助于弥补央行征信体系的不足,为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

作为信用报告的需求方,易通贷风控总监何益增也对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公司的入局充满了期待。何益增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相对于借款人的社交数据,他更看重芝麻信用基于电商交易、蚂蚁微贷提供的信用数据。

“这里面有央行征信体系覆盖不到的人群的借贷及违约记录,如果阿里再通过数据整合,对外提供信用报告,将对P2P企业进行风控起到一个非常好的参考作用。”何益增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然而,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社交数据,包括浏览记录、停留时长等互联网数据同一个人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之间有多大的相关性?这些数据到底能为降低P2P等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坏账率起到多大作用?还有待时间来检验。

民生证券IT行业首席分析师尹沿枝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国内征信平台初期数据将以自有数据为主,短期内将碎片化运作,由于“数据碎片化非常严重,已有数据的可用性并不强,模型的有效性需要新增数据的长期迭代优化”。

P2P企业的负责人也对互联网公司提供大数据征信的精准度提出了怀疑。此前拍拍贷CEO张俊就对媒体表示,芝麻信用曾和拍拍贷洽谈合作事宜,不过在验证芝麻信用的模型后,发现其“数据里缺乏用户的违约数据”,因此准确度不高。

对此芝麻信用相关人士对记者回应,此前芝麻信用出于业务研究的需要,同国内一些公司进行合作,但是目前芝麻信用还没有正式开展业务,尚未推出正式的征信产品和服务,暂时不对其他机构的评价作回应。

该人士对记者表示,蚂蚁微贷自2010年推出小微贷款业务以来,基于阿里电商、支付宝等数据作出的信用评估模型,贷款的坏账率低于1%,这一数据远低于商业银行和其他小贷公司的坏账率水平。

“这说明我们的信用评估体系是有价值的,准确性是经得起考验的。”芝麻信用该人士对记者表示,基于对蚂蚁金服信用评估准确性的认可,目前已有十余家商业银行同蚂蚁金服建立合作,根据蚂蚁金服提供的信用数据为网商提供信用贷款。

不过该人士也表示,任何一个信用评价模型都是要经过不断修正和完善来增加其准确性的,待通过央行审查正式开展业务后,芝麻信用还将通过与外部机构合作,拓宽数据来源,为社会提供征信产品和服务。

关键字:征信产品支付宝付通

本文摘自:法治周末

x 大数据征信来临:个人信息“难自保”?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征信来临:个人信息“难自保”?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1-14 10:51:17 本文摘自:法治周末

在隔空向阿里、腾讯表达了欢迎参与征信体系建设的态度后,时隔4月,央行正式向腾讯、阿里两大互联网巨头抛出了“橄榄枝”。

1月5日,央行下发通知,要求八家机构做好准备工作,其中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腾讯旗下的腾讯征信如愿出现在名单前列。

将“互联网”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这两家互联网巨头,“大数据征信”也是其面对媒体时特意强调的重点。

不过,学者指出,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还未出台的情况下,若任由互联网公司运用大数据手段在个人征信市场“长袖善舞”,征信很有可能演变成侵害个人信息的手段。

角逐千亿市场

一直以来,我国个人征信市场上的“正规军”只有央行征信中心和旗下的上海资信。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10月底,央行征信系统共收录了8.5亿自然人的记录,不过有征信记录的仅有约3.2亿人,约占13.5亿人口中的23.7%,远低于美国征信体系85%的覆盖率。

宏源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易欢欢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经过我们初步测算,中国征信市场的市场规模近1000亿元人民币,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单靠央行征信中心一家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阿里腾讯的入局有助于弥补征信数据的缺口。”

事实上,对于这一近千亿的市场,腾讯、阿里也筹谋已久。法治周末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腾讯财付通团队两年多前就开始推进征信业务;蚂蚁金服4年前就开始了数据信用化的工作。

“腾讯征信体系将利用其大数据平台TDBANK,在不同数据源中,采集处理相关行为和基础画像等数据,并利用统计学、传统机器学的方法,得出用户信用得分,形成个人征信报告。”前述腾讯相关人士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而阿里旗下的芝麻信用数据包含了用户网购、还款、转账等数据,再加上蚂蚁金服积累的大量的信用借款数据,都为其从事征信业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芝麻信用相关人士对法治周末记者介绍,目前阿里集团的天猫分期、“花呗”赊销服务都是基于大数据技术,通过对用户的电商交易数据以及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判断用户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完成评估和授信。

该人士对记者表示,相对于互联网上的社交数据,芝麻信用拥有的数据同个人信用状况的相关性更高,更富“含金量”。

数据交换掣肘

有业内人士认为,个人信用报告目前主要用于银行的各项消费信贷业务,然而央行所拥有的个人征信数据暂时不可能对民营征信机构开放,因此个人征信牌照对于阿里、腾讯而言不过是“鸡肋”。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北京信用协会会长吴晶妹则认为“这是一种认识的误区”。吴晶妹表示,过去银行体系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金融信贷信息也被认为是个人征信的核心数据,也是价值最大的部分,实际上随着资本市场、商务贸易、电商交易的快速发展,银行不完全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他领域的数据价值也在不断增加。

那如何同其他数据中心实现数据互换和共享呢?据记者了解,即使是央行旗下的征信中心,也是在运营多年后,直到2014年12月方才同环保部、国家税务总局等8家单位实现信息采集的合作;身为民营机构的阿里、腾讯,似乎在同政府机构和央行的数据互换上缺乏相应的资源和实力,数据共享似乎会有些力不从心。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希望央行征信中心能打开目前相对封闭的状态,与商业化运营的征信机构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这样基于央行征信中心的数据,再结合阿里、腾讯自身的特色数据,就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不过在吴晶妹看来,进行大一统的数据整合在目前来看还难以实现,而且也没有必要。

吴晶妹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随着征信产业的不断成熟,未来征信市场也会形成产业链,阿里、腾讯这样掌握大量用户电商交易、社交数据的互联网公司可以作为征信产业链的上游,即通过对用户数据的采集、清洗、分析、整合,成为个人征信基础数据的提供商,再由专业的征信报告商根据客户的需求,向央行、阿里、腾讯等机构做批量化、定制化的采集数据。

个人隐私范围亟须厘清

当很多人为民营机构进入征信行业欢呼雀跃时,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传播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巍则提出了他的顾虑:在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尚未出台、互联网公司对大数据攫取还处于“丛林法则”阶段时,放开个人征信是不是太早了?

朱巍对法治周末记者介绍,2012年年底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只是确立了个人信息采集的“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但是还缺乏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法律法规,相关的法律条文也是散落在两百余部法规中。

朱巍认为,在目前各大互联网公司竞相攫取数据,力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时候发放个人征信牌照,将对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提出了巨大挑战。

“在没有法律明确其行为边界的情况下,互联网公司从事商业性的大数据业务,与其从事具有公共事业性质的征信业务之间的角色很难协调。”朱巍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在缺乏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情况下,商业化征信可能演变成侵害个人信息的手段。

对此芝麻信用相关负责人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是互联网公司的“红线”,目前国务院颁布了《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对于个人征信业务都有比较详尽的规定,如个人宗教信仰、疾病相关信息禁止采集,个人信息不得泄露等,芝麻信用也会严格遵守法规,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加密。

吴晶妹认为,《征信业管理条例》和《征信机构管理办法》的颁布,让征信市场有了一定的法规基础,不过这些法规主要是针对征信机构进行的规范,目前征信市场逐步放开后,会出现很多新的征信领域,比如互联网企业从事征信业务后,有关社交数据、电商交易数据如何采集、如何使用法律并没有特别的关注。

吴晶妹建议,政府在个人征信市场的行政法规还要作相应的完善,应该出台《个人征信管理办法》,对现有的法规制度进行完善和补充,尤其是要尽快对征信中个人信息的内容应作出界定,明确信息主体的隐私界限,比如哪些信息可以采集,也可以报告;哪些信息只可以采集,但不能报告等。

用户知情权需要特别保障

当腾讯、阿里的大数据运用到个人征信时,也会引发新的顾虑。

朱巍表示,互联网公司对采集数据的处理大都通过“云技术”、后台加密技术等方式进行,网络用户因技术的原因和信息不对称,也无法知道自己的网络行为到底有哪些正被“搜集”。

如果用大数据收集用户行为的数据只是用于广告的精准投放、商品销量预测等商业行为,朱巍认为由于这种数据的来源和使用具有“不可识别性”,不特定化到个人,不会对用户隐私造成泄露,用户可以对知情权保有容忍。

“但征信的特点就是会特定化到现实生活中特定的个人,这就需要特别强调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并且要约定信息的使用用途。”朱巍强调说。

其实《征信业管理条例》中也明确规定,征信业务必须遵循信息主体的知情同意原则,即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采集。

但朱巍表示,目前很多互联网公司在隐私政策中规定,有权将用户信息同其他遵守同等隐私政策的平台进行交换和合作,但很多用户对此并不知情,未来一旦这些数据也要用于征信,必须明确告知用户。

朱巍举例道,目前阿里、腾讯旗下都有打车软件,以打车软件上的用户行为数据为例,不少用户通过打车软件来预约出租车,但也会出现“爽约”的情形,那这种“爽约”是否会被软件记录,提供给征信公司作为评估信用的依据,这些都需要通过协议等方式提前、明确告知用户,否则相关信息不得纳入个人信用记录范畴。

与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精尖的信息采集分析技术相比,信息主体的弱势地位更显突出。吴晶妹表示,要将信息主体权益的保护落到实处,要建立信息主体权益救济与修复通道,如建立信息主体的投诉或者申诉渠道,还应明确申诉主体资格,对于申诉的受理机构、申诉程序、受理范围、申诉处理时限等也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定。

“央行征信没覆盖的人群,这里都有”

法治周末记者 马树娟

阿里、腾讯将涉足个人征信业务给苦苦探寻借款人信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带来了福音。

宏源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易欢欢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阿里、腾讯的入局有助于弥补央行征信体系的不足,为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

作为信用报告的需求方,易通贷风控总监何益增也对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公司的入局充满了期待。何益增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相对于借款人的社交数据,他更看重芝麻信用基于电商交易、蚂蚁微贷提供的信用数据。

“这里面有央行征信体系覆盖不到的人群的借贷及违约记录,如果阿里再通过数据整合,对外提供信用报告,将对P2P企业进行风控起到一个非常好的参考作用。”何益增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然而,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社交数据,包括浏览记录、停留时长等互联网数据同一个人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之间有多大的相关性?这些数据到底能为降低P2P等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坏账率起到多大作用?还有待时间来检验。

民生证券IT行业首席分析师尹沿枝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国内征信平台初期数据将以自有数据为主,短期内将碎片化运作,由于“数据碎片化非常严重,已有数据的可用性并不强,模型的有效性需要新增数据的长期迭代优化”。

P2P企业的负责人也对互联网公司提供大数据征信的精准度提出了怀疑。此前拍拍贷CEO张俊就对媒体表示,芝麻信用曾和拍拍贷洽谈合作事宜,不过在验证芝麻信用的模型后,发现其“数据里缺乏用户的违约数据”,因此准确度不高。

对此芝麻信用相关人士对记者回应,此前芝麻信用出于业务研究的需要,同国内一些公司进行合作,但是目前芝麻信用还没有正式开展业务,尚未推出正式的征信产品和服务,暂时不对其他机构的评价作回应。

该人士对记者表示,蚂蚁微贷自2010年推出小微贷款业务以来,基于阿里电商、支付宝等数据作出的信用评估模型,贷款的坏账率低于1%,这一数据远低于商业银行和其他小贷公司的坏账率水平。

“这说明我们的信用评估体系是有价值的,准确性是经得起考验的。”芝麻信用该人士对记者表示,基于对蚂蚁金服信用评估准确性的认可,目前已有十余家商业银行同蚂蚁金服建立合作,根据蚂蚁金服提供的信用数据为网商提供信用贷款。

不过该人士也表示,任何一个信用评价模型都是要经过不断修正和完善来增加其准确性的,待通过央行审查正式开展业务后,芝麻信用还将通过与外部机构合作,拓宽数据来源,为社会提供征信产品和服务。

关键字:征信产品支付宝付通

本文摘自:法治周末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