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时代 有关收集数据的二三谈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格 Berspective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1-20 13:35:56 本文摘自:中国大数据

互联网时代下,收集数据变得十分简单而且成本超便宜。即使你仅仅在讨论区留言、 Twitter 或 FB 发表一段文字,它都会变成新的信息,成为大数据的一部份。可以说你的生活离不开这片无限巨网,即使你不上网,手上的付款装置同样有机会出卖你,让你成为大数据提供者之一。

大数据让商业世界形成新的革命

一是它创造了数据收集企业,简单点就是互联网服务提供者以及各大社交媒体。不管你有意或无意,只要你使用它们留下足迹,你的行动就有机会成为数据。不用怀疑你的数据有没有价值,大数据从不关心这些事,无论是本身的价值或内在价值,甚至包括那些看似无用的资料,都会落入系统进行演算消化,然后在某次统计中可能抽取利用。收集的数据越多,越具有影响力,越能演算出更準确的答案。

二是利用大数据的中介公司,大数据收集和利用是两回事,不是每一间公司有能力写出演算程式,亦有些公司有程式却没有足够的数据进行分析,这样子双方就有需求,产生这类贩售及利用大数据的「中间人」企业。

三是知道大数据并利用它获取利益及增进企业竞争力的公司,它们具有高度的适应性,早一步明白大数据的威力,并确实掌握及成功利用。传统企业过去经营时往往需要找专家分析,又或委託市场调查公司就某一企划进行调查。然而有大数据后,它们直接由大数据中求出答案,其準确及实用性不输专家及独立调查报告,而成本可能更便宜。

大数据不是百利无害

当然大数据不是百利无害,上面分析这么多,整个「大数据价值链」中,个人用户几乎是最低层。好比耕田的农夫,数据本身就是源自他们生产,但处于供应链最底层的他们最后并没有从中获得多大的利益,甚至个人权益会受侵害。

RADICA DATA LAB 发佈的「大数据市场应用调查」也有类似的报告,调查发现接近七成(67%)的受访者知道品牌公司会透过收集他们的行为数据来分析他们的喜好及行为。超过六成半的被访者(66%)表示如果品牌公司清楚告诉被访者它会如何使用他们的个人资料,会增加对品牌的好感,而只有不足两成的被访者表示反感(19%)。

年青人虽然喜欢用社交网络,却不愿意被收集行为数据

调查报告同时有些奇怪的现象反映,在收集个人资料类别方面,大众最接受被收集及使用以用作提供更贴心的产品和服务的前三名分别是性别(76%)、年龄(62%)及电邮地址(51%)。在行为数据方面,最多人接受的是购买纪录(43%),其次是阅读过推广电邮(27%)及下载 Mobile App (21%)。反而最流行的社交媒体上讚好和评论等(18%)及「打咭」(14%)只排在第四和第五的位置。

负责今次调查的香港科技大学同益实业集团电子商贸中心主任谭嘉因教授指出年青人虽然喜欢用社交网络,却不愿意被收集行为数据,反映他们不太认识大数据的概念及实际收集和应用模式。

对笔者而言这些结果都是正面及可理解的,毕竟资料的保存及利用是双面刃,它们採集的资料只需要徵得用户「当时」的同意,但「之后」利用几多次甚至保存几百年都不再需要询问当事人。

关键字:社交网络大数据

本文摘自:中国大数据

x 大数据时代 有关收集数据的二三谈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时代 有关收集数据的二三谈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格 Berspective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1-20 13:35:56 本文摘自:中国大数据

互联网时代下,收集数据变得十分简单而且成本超便宜。即使你仅仅在讨论区留言、 Twitter 或 FB 发表一段文字,它都会变成新的信息,成为大数据的一部份。可以说你的生活离不开这片无限巨网,即使你不上网,手上的付款装置同样有机会出卖你,让你成为大数据提供者之一。

大数据让商业世界形成新的革命

一是它创造了数据收集企业,简单点就是互联网服务提供者以及各大社交媒体。不管你有意或无意,只要你使用它们留下足迹,你的行动就有机会成为数据。不用怀疑你的数据有没有价值,大数据从不关心这些事,无论是本身的价值或内在价值,甚至包括那些看似无用的资料,都会落入系统进行演算消化,然后在某次统计中可能抽取利用。收集的数据越多,越具有影响力,越能演算出更準确的答案。

二是利用大数据的中介公司,大数据收集和利用是两回事,不是每一间公司有能力写出演算程式,亦有些公司有程式却没有足够的数据进行分析,这样子双方就有需求,产生这类贩售及利用大数据的「中间人」企业。

三是知道大数据并利用它获取利益及增进企业竞争力的公司,它们具有高度的适应性,早一步明白大数据的威力,并确实掌握及成功利用。传统企业过去经营时往往需要找专家分析,又或委託市场调查公司就某一企划进行调查。然而有大数据后,它们直接由大数据中求出答案,其準确及实用性不输专家及独立调查报告,而成本可能更便宜。

大数据不是百利无害

当然大数据不是百利无害,上面分析这么多,整个「大数据价值链」中,个人用户几乎是最低层。好比耕田的农夫,数据本身就是源自他们生产,但处于供应链最底层的他们最后并没有从中获得多大的利益,甚至个人权益会受侵害。

RADICA DATA LAB 发佈的「大数据市场应用调查」也有类似的报告,调查发现接近七成(67%)的受访者知道品牌公司会透过收集他们的行为数据来分析他们的喜好及行为。超过六成半的被访者(66%)表示如果品牌公司清楚告诉被访者它会如何使用他们的个人资料,会增加对品牌的好感,而只有不足两成的被访者表示反感(19%)。

年青人虽然喜欢用社交网络,却不愿意被收集行为数据

调查报告同时有些奇怪的现象反映,在收集个人资料类别方面,大众最接受被收集及使用以用作提供更贴心的产品和服务的前三名分别是性别(76%)、年龄(62%)及电邮地址(51%)。在行为数据方面,最多人接受的是购买纪录(43%),其次是阅读过推广电邮(27%)及下载 Mobile App (21%)。反而最流行的社交媒体上讚好和评论等(18%)及「打咭」(14%)只排在第四和第五的位置。

负责今次调查的香港科技大学同益实业集团电子商贸中心主任谭嘉因教授指出年青人虽然喜欢用社交网络,却不愿意被收集行为数据,反映他们不太认识大数据的概念及实际收集和应用模式。

对笔者而言这些结果都是正面及可理解的,毕竟资料的保存及利用是双面刃,它们採集的资料只需要徵得用户「当时」的同意,但「之后」利用几多次甚至保存几百年都不再需要询问当事人。

关键字:社交网络大数据

本文摘自:中国大数据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