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不仅是新科技,还是种革命性的概念

责任编辑:editor005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1-21 13:58:40 本文摘自:中国大数据

大数据概念

欧美地区大数据相关职务的年薪达350~475万元。《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指出,数据科学家年薪甚至可达950~1,600万元。在台湾,目前大数据相关工作的月薪从5万元起跳,上看10万元。

当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4年10月公布伊波拉病毒(Ebola)在全球有8,997个感染病例,并夺走4,493条人命的警讯时,加拿大的Bio Diaspora公司运用地理资讯系统(GIS)结合大数据(big data),发布了一张动态全球病毒地图,预测下一个可能引爆伊波拉病毒的地区。

Bio Diaspora分析全球航班资讯、人口移动、温度、湿度变化等资讯,建立模型,找出下一个可能爆发感染的传染途径。就像2008年Google推出流感预测趋势(Google Flu Trends),透过分析使用者在各地区搜寻流感相关的关键字,来预测流感会爆发的地区。这些帮助人类「未卜先知」的工程,就是大数据的魅力。

与其说大数据是新科技,更正确地说,它是种革命性的概念。随着数位化、网络化,数据累积的速度超乎想像。举例来说,在Facebook上每10秒有 5,000多万则以上贴文、Apple Store每分鐘有5万个App被下载、Google每分鐘有400万笔关键字搜寻,这些惊人数字的背后,隐藏了巨大的商机、预测性以及决策的影响力。

根据国际数据资讯(IDC)预测,大数据整体技术与服务市场的年复合成长率为31.8%,市场规模至2016年将达到238亿美元(约新台币7,500亿元)。随着大数据成为显学,人力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强烈,IT研究及顾问公司Gartner指出,全球至2015年因大数据所产生的IT技术职务,将有 440万个。麦肯锡(McKinsey)更预测,至2018年,单在美国就有14~18万的专业数据分析师职务需求量。

让数据个性化,推动服务升级

事实上,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在被搜集数据。只要透过有系统地整理、运算与分析,就能解读顾客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这些资讯将成为洞察使用者的最佳线索。

例如,澳洲的老牌酵母咸味酱Vegemite在2009年销售量大幅下滑,为了重新掌握消费者,委託IBM进行数据调查分析,包括部落格、论坛、网络新闻等等,总共蒐集了超过30种以上语言、50万笔数据,从中发现消费者对酱料的创新用法。于是Vegemite发动新的社群行销活动,让市佔率起死回升。这就是大数据的魔力,难怪美国政府将其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

各行各业应用大数据而成功预测结果、或力挽狂澜的案例不胜枚举。因成功切入市场而声名大噪,功典资讯总经理夏雨农分析,大数据是种「服务升级」,透过「个性化」数据,让塬始数据产生意义,再藉此赢得商机。以往空有数据,却无法区分「杂音」与「关键数据」,往往出现企业满手好牌却胡乱出招的状况。

目标是应用大数据的核心,例如是针对顶级客户推出更高单价商品、还是扩大客群与市佔率,这两个目标所设定的数据分析与解读面向就非常不同。

21世纪最性感的职业

至于因应大数据潮流所造就的新职种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数据科学家(data scientist),能透过电脑演算分析数据、解读意义,难怪《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将它称为「21世纪最性感的职业」。

而进入这一行,需要哪些能力?需具备统计学、数学、电脑演算程式技能。另外,因为数据来自企业各部门,更要有横向跨部门索求数据的沟通力,汇整数据的整合力,对于数据的好奇与洞察力。

毕竟,大数据的价值不在数据本身,而是如何从巨量数据中萃取出洞见。谁有这样的本领,谁就是当红炸子鸡!

Hot Job!

★数据科学家:

具备统计学、数学等专业,能将大量资讯运用电脑演算,转换成具有商业价值的数据,并具备优秀的沟通力,能分析、解释数据,影响企业决策。

★数据视觉化分析师:

将大量数据经过演算、建立预测模型, 再透过如Tableau、QlikView、Spotfire等工具,进行视觉化转换,强化数据的易读性。

★商业智慧分析师:

具备Hadoop、Hive及HBase等软体使用经验,能分析企业数据仓储的各种不同类型数据,从中洞察客户行为、市场趋势,进而拟定策略。

★数据管理师:

企业内所有数据的「进」与「出」,都需要经过他认证与管理。也必须确保数据的安全性,甚至具备数据备援的专业技能。

★数据工程师:

需懂数据库、数据结构、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採矿、数据模型等技术,协助建构大数据的数据平台架构。

关键字:FacebookHbase

本文摘自:中国大数据

x 大数据不仅是新科技,还是种革命性的概念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不仅是新科技,还是种革命性的概念

责任编辑:editor005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1-21 13:58:40 本文摘自:中国大数据

大数据概念

欧美地区大数据相关职务的年薪达350~475万元。《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指出,数据科学家年薪甚至可达950~1,600万元。在台湾,目前大数据相关工作的月薪从5万元起跳,上看10万元。

当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4年10月公布伊波拉病毒(Ebola)在全球有8,997个感染病例,并夺走4,493条人命的警讯时,加拿大的Bio Diaspora公司运用地理资讯系统(GIS)结合大数据(big data),发布了一张动态全球病毒地图,预测下一个可能引爆伊波拉病毒的地区。

Bio Diaspora分析全球航班资讯、人口移动、温度、湿度变化等资讯,建立模型,找出下一个可能爆发感染的传染途径。就像2008年Google推出流感预测趋势(Google Flu Trends),透过分析使用者在各地区搜寻流感相关的关键字,来预测流感会爆发的地区。这些帮助人类「未卜先知」的工程,就是大数据的魅力。

与其说大数据是新科技,更正确地说,它是种革命性的概念。随着数位化、网络化,数据累积的速度超乎想像。举例来说,在Facebook上每10秒有 5,000多万则以上贴文、Apple Store每分鐘有5万个App被下载、Google每分鐘有400万笔关键字搜寻,这些惊人数字的背后,隐藏了巨大的商机、预测性以及决策的影响力。

根据国际数据资讯(IDC)预测,大数据整体技术与服务市场的年复合成长率为31.8%,市场规模至2016年将达到238亿美元(约新台币7,500亿元)。随着大数据成为显学,人力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强烈,IT研究及顾问公司Gartner指出,全球至2015年因大数据所产生的IT技术职务,将有 440万个。麦肯锡(McKinsey)更预测,至2018年,单在美国就有14~18万的专业数据分析师职务需求量。

让数据个性化,推动服务升级

事实上,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在被搜集数据。只要透过有系统地整理、运算与分析,就能解读顾客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这些资讯将成为洞察使用者的最佳线索。

例如,澳洲的老牌酵母咸味酱Vegemite在2009年销售量大幅下滑,为了重新掌握消费者,委託IBM进行数据调查分析,包括部落格、论坛、网络新闻等等,总共蒐集了超过30种以上语言、50万笔数据,从中发现消费者对酱料的创新用法。于是Vegemite发动新的社群行销活动,让市佔率起死回升。这就是大数据的魔力,难怪美国政府将其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

各行各业应用大数据而成功预测结果、或力挽狂澜的案例不胜枚举。因成功切入市场而声名大噪,功典资讯总经理夏雨农分析,大数据是种「服务升级」,透过「个性化」数据,让塬始数据产生意义,再藉此赢得商机。以往空有数据,却无法区分「杂音」与「关键数据」,往往出现企业满手好牌却胡乱出招的状况。

目标是应用大数据的核心,例如是针对顶级客户推出更高单价商品、还是扩大客群与市佔率,这两个目标所设定的数据分析与解读面向就非常不同。

21世纪最性感的职业

至于因应大数据潮流所造就的新职种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数据科学家(data scientist),能透过电脑演算分析数据、解读意义,难怪《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将它称为「21世纪最性感的职业」。

而进入这一行,需要哪些能力?需具备统计学、数学、电脑演算程式技能。另外,因为数据来自企业各部门,更要有横向跨部门索求数据的沟通力,汇整数据的整合力,对于数据的好奇与洞察力。

毕竟,大数据的价值不在数据本身,而是如何从巨量数据中萃取出洞见。谁有这样的本领,谁就是当红炸子鸡!

Hot Job!

★数据科学家:

具备统计学、数学等专业,能将大量资讯运用电脑演算,转换成具有商业价值的数据,并具备优秀的沟通力,能分析、解释数据,影响企业决策。

★数据视觉化分析师:

将大量数据经过演算、建立预测模型, 再透过如Tableau、QlikView、Spotfire等工具,进行视觉化转换,强化数据的易读性。

★商业智慧分析师:

具备Hadoop、Hive及HBase等软体使用经验,能分析企业数据仓储的各种不同类型数据,从中洞察客户行为、市场趋势,进而拟定策略。

★数据管理师:

企业内所有数据的「进」与「出」,都需要经过他认证与管理。也必须确保数据的安全性,甚至具备数据备援的专业技能。

★数据工程师:

需懂数据库、数据结构、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採矿、数据模型等技术,协助建构大数据的数据平台架构。

关键字:FacebookHbase

本文摘自:中国大数据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