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信息孤岛掣肘大数据落地 立法保障欠缺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王伟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3-02 11:41:32 本文摘自:经济导报

今时今日,你我都身处一场名为“开放数据”的“革命”中。

这句开放知识基金会发出的呼声,在大数据风起云涌的当下,显得尤为迫切。然而,经济导报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尽管社会各界对加速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的呼声日渐高涨,但是数据开放严重不足、数据打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正成为掣肘大数据发展的重重壁垒。

硬件建设

缺乏云计算思维

电子政务建设与数据积累为政府数据开放奠定了一定基础。2014年,信息惠民工程推出了北京、上海、广州、青岛、佛山、无锡等6个试点城市,开始探索政府数据开放。然而,数据开放现状却并不令人感到乐观。

“国内目前开放数据集最多的城市为306个数据集,远低于国外开放水平。”浪潮集团智慧城市事业部副总经理王大伟对导报记者说。

城市冶理制度创新完全可以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其前提是数据的充分公开和共享。

例如,一个非本市户籍就业人员随迁子女要办理入学报名手续,以往申请人为获得办理入学所需的就业证明、社保证明、计生证明、租房证明等,必须多次往返于不同部门进行办理。但在实现数据共享的情况下,通过整合不同系统,实现居民数据实时共享和在线认证,申请人只需在网上填报身份证明信息等即可完成申请工作。系统可以自动在网上完成以上各类材料与相关业务部门的核验。

但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广乾向导报记者表示,目前国内基础设施与信息资源建设开放共享不足,一些硬件基础设施和项目未能充分引入云计算思维,大数据技术无法发挥自身价值,社会各界总是难以获得充分的公共信息。

“同级政府与业务垂直部门在共享信息资源方面,缺乏压力和动力。”李广乾进一步分析称。

对此,一名地方经信部门的负责人向导报记者透露,在公共资源的共享上感觉缺少强有力的协调机制,不要说政府部门对社会和企业公开数据,就是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也有难度。

中国华戎集团战略发展部总监郑波对导报记者表示,政府垂直部门信息“孤岛化”严重,大量的数据资源沉淀在各部门系统,无法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城市基础信息分布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信息重复录入,准确性和实时性较差,例如,是计生社保等垂直部门街道和社区设有系统终端,同样的居民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录入。另外,由于职能和能力的限制,政府缺乏对数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机制,使数据资源无法有效被采用。

探索市场化补偿机制

如何使城市的数据资源也像土地资源一样,成为重要资产和地方财政,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呢?

在郑波看来,数据资源并不等于数据资产,因为资源变成资产必须具备两大条件:数据的有序交换或交易机制,比如有交易市场为资源提供定价和交换,使资源有序流动和有效配置;另外,必须有相应的服务。

“可以通过引入专业的数据资产开发商,针对政府拥有的数据资源进行市场化开发,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形成基于城市大数据的智慧产业链,共同开发城市的大数据金矿。”郑波说。

他解释说,城市数据资产开发运营商可以通过获得政府城市数据开发的特许授权,负责开发城市的数据资产,包括开发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和提供数据资产的交易共享平台,探索市场化补偿机制(如类似炭交易的机制),以鼓励数据共享和有序交换。

基于特许经营服务,建设运营公司还可以开设增值服务,为政府部门的数据资产的整理开发提供技术和中介服务等。

王大伟建议,将政务资源引入社会化力量加以开发利用。

据了解,目前由浪潮开发的信用评估模型,整合政府数据、金融行为数据、互联网数据,已建立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评估模型,并对600万企业建立了信用数据收集系统,融合互联网数据、政府数据和企业数据挖掘数据价值,提供创新型数据服务,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精细化管理和决策依据。

王大伟认为,政府要提升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就需要将数据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开放数据资源,由开发者挖掘数据这座矿山中暗藏的价值,形成各种政府创新应用,帮助政府创新治理、服务方式,让百姓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智慧的服务。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安全和隐私问题正成为数据开放的难点和关键点。对此,王大伟表示,当前,虽然数据开放的技术条件相对成熟,但是数据开放立法尚未启动,立法保障非常必要,需要健全信息公开法、开放政府法、隐私权法等相关法律。

大数据的运营管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各地正在紧锣密鼓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李广乾看来,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信息通信产业管理、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也与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密切相关,因而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统筹机制进行协调推进。

关键字:数据资源企业数据挖掘

本文摘自:经济导报

x 信息孤岛掣肘大数据落地 立法保障欠缺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信息孤岛掣肘大数据落地 立法保障欠缺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王伟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3-02 11:41:32 本文摘自:经济导报

今时今日,你我都身处一场名为“开放数据”的“革命”中。

这句开放知识基金会发出的呼声,在大数据风起云涌的当下,显得尤为迫切。然而,经济导报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尽管社会各界对加速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的呼声日渐高涨,但是数据开放严重不足、数据打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正成为掣肘大数据发展的重重壁垒。

硬件建设

缺乏云计算思维

电子政务建设与数据积累为政府数据开放奠定了一定基础。2014年,信息惠民工程推出了北京、上海、广州、青岛、佛山、无锡等6个试点城市,开始探索政府数据开放。然而,数据开放现状却并不令人感到乐观。

“国内目前开放数据集最多的城市为306个数据集,远低于国外开放水平。”浪潮集团智慧城市事业部副总经理王大伟对导报记者说。

城市冶理制度创新完全可以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其前提是数据的充分公开和共享。

例如,一个非本市户籍就业人员随迁子女要办理入学报名手续,以往申请人为获得办理入学所需的就业证明、社保证明、计生证明、租房证明等,必须多次往返于不同部门进行办理。但在实现数据共享的情况下,通过整合不同系统,实现居民数据实时共享和在线认证,申请人只需在网上填报身份证明信息等即可完成申请工作。系统可以自动在网上完成以上各类材料与相关业务部门的核验。

但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广乾向导报记者表示,目前国内基础设施与信息资源建设开放共享不足,一些硬件基础设施和项目未能充分引入云计算思维,大数据技术无法发挥自身价值,社会各界总是难以获得充分的公共信息。

“同级政府与业务垂直部门在共享信息资源方面,缺乏压力和动力。”李广乾进一步分析称。

对此,一名地方经信部门的负责人向导报记者透露,在公共资源的共享上感觉缺少强有力的协调机制,不要说政府部门对社会和企业公开数据,就是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也有难度。

中国华戎集团战略发展部总监郑波对导报记者表示,政府垂直部门信息“孤岛化”严重,大量的数据资源沉淀在各部门系统,无法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城市基础信息分布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信息重复录入,准确性和实时性较差,例如,是计生社保等垂直部门街道和社区设有系统终端,同样的居民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录入。另外,由于职能和能力的限制,政府缺乏对数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机制,使数据资源无法有效被采用。

探索市场化补偿机制

如何使城市的数据资源也像土地资源一样,成为重要资产和地方财政,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呢?

在郑波看来,数据资源并不等于数据资产,因为资源变成资产必须具备两大条件:数据的有序交换或交易机制,比如有交易市场为资源提供定价和交换,使资源有序流动和有效配置;另外,必须有相应的服务。

“可以通过引入专业的数据资产开发商,针对政府拥有的数据资源进行市场化开发,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形成基于城市大数据的智慧产业链,共同开发城市的大数据金矿。”郑波说。

他解释说,城市数据资产开发运营商可以通过获得政府城市数据开发的特许授权,负责开发城市的数据资产,包括开发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和提供数据资产的交易共享平台,探索市场化补偿机制(如类似炭交易的机制),以鼓励数据共享和有序交换。

基于特许经营服务,建设运营公司还可以开设增值服务,为政府部门的数据资产的整理开发提供技术和中介服务等。

王大伟建议,将政务资源引入社会化力量加以开发利用。

据了解,目前由浪潮开发的信用评估模型,整合政府数据、金融行为数据、互联网数据,已建立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评估模型,并对600万企业建立了信用数据收集系统,融合互联网数据、政府数据和企业数据挖掘数据价值,提供创新型数据服务,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精细化管理和决策依据。

王大伟认为,政府要提升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就需要将数据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开放数据资源,由开发者挖掘数据这座矿山中暗藏的价值,形成各种政府创新应用,帮助政府创新治理、服务方式,让百姓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智慧的服务。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安全和隐私问题正成为数据开放的难点和关键点。对此,王大伟表示,当前,虽然数据开放的技术条件相对成熟,但是数据开放立法尚未启动,立法保障非常必要,需要健全信息公开法、开放政府法、隐私权法等相关法律。

大数据的运营管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各地正在紧锣密鼓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李广乾看来,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信息通信产业管理、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也与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密切相关,因而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统筹机制进行协调推进。

关键字:数据资源企业数据挖掘

本文摘自:经济导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