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我做错了,难道被“大数据”记一辈子?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白思洛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3-31 14:02:12 本文摘自:广告主杂志

大数据

大数据有多大?IDC(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到2020年大数据的比特数相当于我们地球上所有海滩上沙粒总数的57倍。

大数据有多厉害?堪比核能,用好了造福人类,用不好就会造成互联网时代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或许,你和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小厨一样,对“大数据”还不甚了解,那就让我们一起参与到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一场题为“大数据的局限、误区和真相”的电视辩论吧。

据了解,这已是“大数据”第三次在博鳌亮相了,但今年不同往年,讨论的焦点不再是大数据的机遇和潜力,而是隐私保护。

隐私泄露影响人身

提到隐私首先想到了什么?当然是斯诺登事件。

根据斯诺登披露的文件,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长期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甚至连德国总理默克尔都不能幸免。

斯诺登事件将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展现在了大众的面前,最近更是发生了明星私照iCloud苹果泄露事件,eBay帐户泄露事件。对此,百度公司总裁张亚勤在论坛上指出,斯诺登事件告诉我们,绝对隐私并不存在。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提起数据泄露的危害时说,某个人把你的数据窃走,再卖给别人,这对我们企业是最大的伤害。个人也是一样的,为什么现在老人经常被骗,就是因为信息被骗子掌握了,一些诱惑性信息可以很精准地发给你,老人家可能就会上当受骗。

如今,个人信息的泄露所带来的已不仅仅是经济损失,在一些地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与绑架、敲诈勒索、暴力追债等刑事犯罪合流。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的一项调研显示:97.4%的受访者表示曾收到垃圾短信或骚扰电话,六成受访者认为个人信息环境不太安全。

“无法忘记”影响人生

不可否认,信息的数据化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信息都变得越来越透明,而且也更容易被获取、泄露。随着互联网搜集处理个人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大数据跟每个人联系在一起了,每个人的生命,每个痕迹都留在数字空间里了。”主持人秦朔在论坛上提出了自己的忧虑,“在大数据面前,你所担心和恐惧的是什么?”

小厨带各位一起来看看一个典型案例,你就明白了!

斯塔西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教师。2006年夏天,她完成了学业,并且对她未来的教育生涯充满期待。但是很快,她的梦想破碎了。她心仪的学校明确地告诉她,她被取消了当教师的资格,理由是,她的行为与教师不符。

她究竟做了什么?原来,多年以前,她曾经将自己一张戴着海盗帽、举着塑料杯饮酒的照片放在MySpace的个人主页,取名为“喝醉的海盗”。放这张照片,她本意是给朋友看看,图个好玩。但学校认为,该照片不符合教师形象,会误导学生。于是,斯塔西向学校承诺将这张图片从网上删除。然而为时已晚—— 她的个人主页早已被搜索引擎编录,而照片已经被网络爬虫程序存档了。互联网记住了斯塔西想要忘记的东西。

在博鳌的分论坛上,主持人也列举了一个欧洲的司法判例。“2014年,在欧洲有这样一个判例,一个西班牙公民要求谷歌删除跟他相关的信息,因为他认为他是这个信息的主体,后来谷歌被判处必须删除这个链接。”主持人讲到,其实有些人只是有些轻微的罪过,或是青少年时期出现过什么问题,在没有互联网之前,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改正就可以了。但是现在和今后,不管他走到哪里,这个东西很可能跟他的印记一样,一辈子跟着他。

“遗忘过去”竟成奢求

案例很多,小厨就不一一列举了。大数据可能引发的隐私泄露问题,给个人造成的伤害并非是暂时的,而是长期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再次炸到受害人的心坎儿。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应对大数据可能带来的风险呢?看看大佬们怎么说。

在电视辩论中,爱立信董事长雷夫·约翰森说,“我们必须保护用户信息,不让所有人都能那么容易得到。”

除了个人的努力,董明珠提出,应该强化制度建设,引导有利的一面,防范不利的一面。她认为,大数据确实有利有弊,但是回避不了,现在我们就要开始防范,不要等受到伤害那一天才想起来。

同时,希捷科技全球云系统和解决方案总裁Stevie Milligan表示,在个人隐私数据方面,我们必须确保个人隐私数据不会被滥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需要密切合作,建立起合适的治理模式。

数字时代,人们是否应该拥有“遗忘权”?简单讲,就是数据应当有使用期限,网络应该学会遗忘。对此,德国消费者保护部长伊尔莎·艾格纳呼吁,为了人类的“数字遗忘权”,积极推动“数字橡皮擦”技术。

可见,尽管大数据发展如火如荼,人们是不是应该取舍有道呢?

关键字:谷歌MyspaceiCloud

本文摘自:广告主杂志

x 我做错了,难道被“大数据”记一辈子?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我做错了,难道被“大数据”记一辈子?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白思洛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3-31 14:02:12 本文摘自:广告主杂志

大数据

大数据有多大?IDC(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到2020年大数据的比特数相当于我们地球上所有海滩上沙粒总数的57倍。

大数据有多厉害?堪比核能,用好了造福人类,用不好就会造成互联网时代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或许,你和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小厨一样,对“大数据”还不甚了解,那就让我们一起参与到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一场题为“大数据的局限、误区和真相”的电视辩论吧。

据了解,这已是“大数据”第三次在博鳌亮相了,但今年不同往年,讨论的焦点不再是大数据的机遇和潜力,而是隐私保护。

隐私泄露影响人身

提到隐私首先想到了什么?当然是斯诺登事件。

根据斯诺登披露的文件,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长期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甚至连德国总理默克尔都不能幸免。

斯诺登事件将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展现在了大众的面前,最近更是发生了明星私照iCloud苹果泄露事件,eBay帐户泄露事件。对此,百度公司总裁张亚勤在论坛上指出,斯诺登事件告诉我们,绝对隐私并不存在。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提起数据泄露的危害时说,某个人把你的数据窃走,再卖给别人,这对我们企业是最大的伤害。个人也是一样的,为什么现在老人经常被骗,就是因为信息被骗子掌握了,一些诱惑性信息可以很精准地发给你,老人家可能就会上当受骗。

如今,个人信息的泄露所带来的已不仅仅是经济损失,在一些地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与绑架、敲诈勒索、暴力追债等刑事犯罪合流。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的一项调研显示:97.4%的受访者表示曾收到垃圾短信或骚扰电话,六成受访者认为个人信息环境不太安全。

“无法忘记”影响人生

不可否认,信息的数据化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信息都变得越来越透明,而且也更容易被获取、泄露。随着互联网搜集处理个人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大数据跟每个人联系在一起了,每个人的生命,每个痕迹都留在数字空间里了。”主持人秦朔在论坛上提出了自己的忧虑,“在大数据面前,你所担心和恐惧的是什么?”

小厨带各位一起来看看一个典型案例,你就明白了!

斯塔西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教师。2006年夏天,她完成了学业,并且对她未来的教育生涯充满期待。但是很快,她的梦想破碎了。她心仪的学校明确地告诉她,她被取消了当教师的资格,理由是,她的行为与教师不符。

她究竟做了什么?原来,多年以前,她曾经将自己一张戴着海盗帽、举着塑料杯饮酒的照片放在MySpace的个人主页,取名为“喝醉的海盗”。放这张照片,她本意是给朋友看看,图个好玩。但学校认为,该照片不符合教师形象,会误导学生。于是,斯塔西向学校承诺将这张图片从网上删除。然而为时已晚—— 她的个人主页早已被搜索引擎编录,而照片已经被网络爬虫程序存档了。互联网记住了斯塔西想要忘记的东西。

在博鳌的分论坛上,主持人也列举了一个欧洲的司法判例。“2014年,在欧洲有这样一个判例,一个西班牙公民要求谷歌删除跟他相关的信息,因为他认为他是这个信息的主体,后来谷歌被判处必须删除这个链接。”主持人讲到,其实有些人只是有些轻微的罪过,或是青少年时期出现过什么问题,在没有互联网之前,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改正就可以了。但是现在和今后,不管他走到哪里,这个东西很可能跟他的印记一样,一辈子跟着他。

“遗忘过去”竟成奢求

案例很多,小厨就不一一列举了。大数据可能引发的隐私泄露问题,给个人造成的伤害并非是暂时的,而是长期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再次炸到受害人的心坎儿。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应对大数据可能带来的风险呢?看看大佬们怎么说。

在电视辩论中,爱立信董事长雷夫·约翰森说,“我们必须保护用户信息,不让所有人都能那么容易得到。”

除了个人的努力,董明珠提出,应该强化制度建设,引导有利的一面,防范不利的一面。她认为,大数据确实有利有弊,但是回避不了,现在我们就要开始防范,不要等受到伤害那一天才想起来。

同时,希捷科技全球云系统和解决方案总裁Stevie Milligan表示,在个人隐私数据方面,我们必须确保个人隐私数据不会被滥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需要密切合作,建立起合适的治理模式。

数字时代,人们是否应该拥有“遗忘权”?简单讲,就是数据应当有使用期限,网络应该学会遗忘。对此,德国消费者保护部长伊尔莎·艾格纳呼吁,为了人类的“数字遗忘权”,积极推动“数字橡皮擦”技术。

可见,尽管大数据发展如火如荼,人们是不是应该取舍有道呢?

关键字:谷歌MyspaceiCloud

本文摘自:广告主杂志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