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记不得的数据!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罗元婕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8-12 13:50:00 本文摘自:智慧城市头条

人的记忆主要由脑部的 “海马体”负责,记忆力使用不足则会导致海马体萎缩,记忆容量减小,认知能力降低。不过,至今为止,没有任何医学上的证据表明使用数码产品会对大脑产生损伤。实际上,健忘可能只是记忆本身的特性,或与生活方式有关。然而,在搜索时代,记忆力还有那么重要吗?

闭上眼睛回想一下,手机通讯录里的电话号码,你记得几个?昨天中午和谁在一起、吃的什么?预约的体检时间是下周一还是周二?今天早上看过的那篇文章,作者是谁?老板刚交代的三件事分别是什么?对以上这些问题,假如你回忆的时间超过10秒还无法得到确切答案,也许,你得了目前医学界还未能确认的所谓的“病”——“数码痴呆症”。

一种叫“数码痴呆症”的病?

“脑部平衡中心”是近年来在韩国快速兴起的行业,主要为过度使用电脑、手机而产生类似“认知问题”的患者提供帮助。这一做法乍看有点小题大做,然而,KT经济经营研究所的最新调查显示,韩国智能手机普及率位列全球第四,韩国国内仅小学生群体就有六成使用智能手机,这导致了家长、社会对科技可能给年轻一代带来的影响的异常关注。

韩国脑部平衡中心的专家认为,过度使用智能电子设备会阻碍脑部的平衡发展。电子设备的重度使用者左脑会较为发达,而右脑的使用率会变低。右脑与注意力、记忆力息息相关,长期低度发展的右脑,可能会引起早发性痴呆。他们还为这种因过度使用电子设备而引起的认知障碍“定制”了一个新名词——“数码痴呆症”。该中心认为,引起这种症状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记忆力“外包”给了电子存储设备及数码产品。

通常来说,老年人更容易受到记忆力减退、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下降的折磨,但这些症状在青年人群中有逐渐发展的趋势。美国“趋势机器全国调查中心”的数据说明了这一点:目前,18至34岁的群体,比那些55岁以上的群体更容易忘记当天是星期几(15%:7%);忘了钥匙放在哪(14%:8%);忘记带午餐盒(9%:3%);甚至忘了洗澡(6%:2%)。相比之下,只有“人名”这一项,是55岁以上群体比年轻人更容易忘记的(23%:16%)。

18至34岁的人群又被称为“千禧一代”,他们伴随着电子科技与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而成长,是目前电子设备的主要(也是重度)使用者。受调查者还表示,他们经常有情绪不佳的感觉。这些都可能是“数码痴呆症”的表现。

如果这种假设成立的话,那么近年来18岁以下群体对电子设备的使用率大幅上升就更加令人担忧了。韩国科技部ICT与未来规划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智能手机在10岁到19岁群体的普及率,从2011年的21.4%,急升到2015年的64%。其中平均使用智能手机超过7小时的人数比例,从2014年的11.4%增至今年的18.4%。韩国脑部平衡中心认为,长时间高频率地使用电子设备对儿童的冲击可能会更大,毕竟他们的大脑发育还未完全。

医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记忆主要由脑部的 “海马体”负责。就像平时假如不运动,肌肉就会随之萎缩一样;记忆力使用不足则会导致海马体萎缩,记忆容量减小,认知能力降低。于2012年出版了《数码痴呆症》一书的德国脑科学家曼弗雷德·斯皮策举例说明“数码痴呆症”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用导航仪找路、用手机代替记忆电话号码,这使人利用和控制精神活动的能力退步了”。

斯皮策博士对此态度鲜明,他呼吁德国所有儿童都应被禁止接触电子媒介,要从源头上避免他们上瘾。他坚信,电子设备对大脑的平衡发展弊大于利,而一旦大脑认知功能受损,这种伤害是不可逆的。

然而,德国脑神经学博士迈克尔·马德杰则认为,“数码痴呆症”完全是为了迎合市场而杜撰出来的名词。对于青少年来说,青春期的大脑非常活跃,而科学家们才刚刚开始探究这个这个领域,所以“我们并不清楚脑部会不会因使用电子产品而产生结构性变化”。他强调,“至今为止,没有任何医学上的证据表明使用数码产品会对大脑产生损伤,特别是引发阿尔茨海默病这种类型的痴呆”。据马德杰博士介绍,唯一得到大量研究证实的,是电子屏幕对低龄儿童的影响。在面对屏幕上大量快速变换的信息时,儿童的大脑处理能力较弱,这可能会对他们的脑部发育产生负面作用。当然也有特例,小朋友们在看《芝麻街》的时候,词汇量与数字计算能力则有所增长。

记忆力去哪儿了?

实际上,容易忘事、注意力不集中、吸收新知识的能力降低,这些也可能只是与记忆本身的特性,或与生活方式有关,神经科学对此有各种解释,并不能认定是“痴呆”的前兆。难怪“数码痴呆症”这个名词受到一些神经科学家的质疑。

记忆具有瞬捷性与易变性。最常用的知识才是记得最牢的,市面上那些“训练记忆力”的书籍,基本上都建立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此外,记忆力和注意力更是息息相关。刚刚得知的新闻或听到的对话扭头就忘、忘了吃药、忘了赴约,或是忘记自己的笔放在哪,是因你心不在焉,思路正漫无目的地“闲逛”,导致大脑没有“匀出”精力去解码接收到的信息。

哈佛医学院总结了七种常见记忆问题,其中“错误归因”“阻挡”和“注意力分散”相辅相成。“错误归因”是指只看局部不看整体,接收到的信息不完整。比如,一个你自认为是原创的主意,其实只是之前读过的东西在脑海中留下的印记。“阻挡”是一种暂时性的忘却,是因脑内的“竞争记忆”阻碍了你所需要的信息。最简单的例子是,有人问了你一个问题,答案就在嘴边却说不出来。

更重要的则是注意力分散,科学研究表明,当人的年岁渐长,注意力就不那么容易集中了,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渐退化,容易忘事的现象就会出现。因此,常见于老年人的记忆问题,而今由于数码化、碎片化的信息更易于分散人们的注意力,此类问题随之则向青年人群转移。

实际上,我们的注意力更容易分散,恰恰是由于数码科技在方便了生活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同时处理多项任务的习惯:发邮件的时候同时浏览器开了10个窗口;看电子书的时候遇到一个不懂的单词决定上网查下背景资料却开始看八卦;一个人同时用两三台电脑并在Windows与苹果操作系统之间来回切换;和眼前人聊天时收到了一条搞笑微信忙不迭转发…… 没错,也许你不会错过任何有趣的信息,然而注意力与精力已被大大分散。帕特莉西亚·古腾塔格是一名专长于家庭与职业问题的治疗师。她发现“现在的年轻人伴随着科技发展而成长,他们习惯于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常常睡眠不足。这些都是引起健忘的原因”。

在“趋势机器全国调查中心”的调查中,18~35岁年龄段的女性在日常小事上比男性更健忘。专家们分析认为,原因不在于性别,而在于压力。现代女性需要承担日益增长的财务支出,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在两边要都投入精力。如何掌控时间、如何选择优先事务并执行,对每个人都是一种挑战。便携的数码设备与每时每刻都在运行的网络空间,模糊了工作与休闲、线上与线下的界线。感觉自己每天神经紧绷的人不少,而“精神紧张会让人的精神始终集中在对某些特定事物的恐慌中,对其他事情就会出现暂时性遗忘”,目前在厦门工作的艺术治疗师黄迪说,焦虑感强是现代人的通病,意识到自己的健忘可能会令人更加恐慌,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纵观各类人才的职业走向、鸡汤励志的成功人士访谈、对新型教育模式的鼓吹和对人才的定义,“搜索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每每是最先跳出来的关键词。

造成年轻人群记忆力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电子媒介带来的阅读方式的转变。智能手机、电子设备貌似能帮你高效利用“碎片时间”,可惜,大多数时候这只是假象。觉得自己变笨、掌握新知识所需时间变长,是因为记忆出现了漏洞。记忆的形成不是过去所有经验的单纯叠加,而是大脑每次对所接收信息的解码过程,及在此期间所有感性认知、理性思考与客观事实交互作用产生的信息的合集。也就是说,大脑最后记住的是整合过后的信息。没有被整合的碎片化信息,在回忆的时候是很难被追踪到的。用5分钟、10分钟的时间刷微博、看新闻,得到的都是简单的结论或片面的分析,而不是深度阅读与思考,这完全扭曲了“合理利用碎片时间”的初衷。为求新、求多、求广;为“知道”而“知道”的无目的浏览,都是浪费时间并且无效的信息撷取方式。

“搜索时代”谁还需要记忆力?

记忆力减退、掌握新技能和新知识的能力下降,这也是痴呆症最显著、最早期的两种表现。痴呆症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阿尔茨海默病,它是一种起病隐匿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中65岁以下被确诊的被称为“早发性痴呆”。记忆力出现问题,不免令人担心是否真正引发痴呆症。从以上对影响记忆力的种种科学解释来看,年轻群体记忆力衰退与早发型痴呆之间的关系显然无法确认。

可以看到,预防记忆力问题和痴呆的方式很多:勤用脑、培养自己深度阅读思考的习惯、健康的饮食与生活作息、加强运动、有爱好、保持有意义的社交、放弃无用的信息接收方式等,以上这些方法或多或少都有裨益。但在数码设备与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年轻人遇到的记忆力问题并不容易解决,毕竟有了电子产品的辅助,“他们不需要用脑子记事啊”,纽约圣卢克大学罗斯福医疗中心的卡罗琳·布罗金顿博士说。的确,数码设备的使用者习惯了从外部搜寻信息,而不是在自己脑中检索,而这对提高记忆力没有任何帮助。

再者,任何疾病的定义与产生都带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对现代人认知能力下降的讨论其实是很矛盾的。”迈克尔·马德杰博士说,“记忆力的好坏到底重不重要,是社会环境决定的。”对此,网络问卷调查公司Do it Survey提供了一个好例子:5823名受访者中,33.7%的受访者记不起父母和兄弟的电话号码。在“直系家族以外,记住的电话号码”的提问里,只有15.6%记得6个以上。但是,63%的人感觉到自己搜索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

纵观各类优秀人才的职业走向、鸡汤励志的成功人士访谈、对新型教育模式的鼓吹和对人才的定义,“搜索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每每是最先跳出来的关键词。在海量资源唾手可得的时候,为什么要担心自己记不得东西呢?难道大数据时代爆表的搜索能力,不应被大肆庆祝与鼓励么?狂飙突进的网络技术时代似乎并不鼓励长期记忆与原创。

技术的未来最终将给人体机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是“数码痴呆症”这种名词出现并被探讨的另一种意义。在人类自身随着社会进步而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对于我们的身体和精神,我们到底该关注什么?又该保护什么?这是所有人的困惑。

关键字:智能手机海马体早发性痴呆

本文摘自:智慧城市头条

x 大数据——记不得的数据!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记不得的数据!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罗元婕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8-12 13:50:00 本文摘自:智慧城市头条

人的记忆主要由脑部的 “海马体”负责,记忆力使用不足则会导致海马体萎缩,记忆容量减小,认知能力降低。不过,至今为止,没有任何医学上的证据表明使用数码产品会对大脑产生损伤。实际上,健忘可能只是记忆本身的特性,或与生活方式有关。然而,在搜索时代,记忆力还有那么重要吗?

闭上眼睛回想一下,手机通讯录里的电话号码,你记得几个?昨天中午和谁在一起、吃的什么?预约的体检时间是下周一还是周二?今天早上看过的那篇文章,作者是谁?老板刚交代的三件事分别是什么?对以上这些问题,假如你回忆的时间超过10秒还无法得到确切答案,也许,你得了目前医学界还未能确认的所谓的“病”——“数码痴呆症”。

一种叫“数码痴呆症”的病?

“脑部平衡中心”是近年来在韩国快速兴起的行业,主要为过度使用电脑、手机而产生类似“认知问题”的患者提供帮助。这一做法乍看有点小题大做,然而,KT经济经营研究所的最新调查显示,韩国智能手机普及率位列全球第四,韩国国内仅小学生群体就有六成使用智能手机,这导致了家长、社会对科技可能给年轻一代带来的影响的异常关注。

韩国脑部平衡中心的专家认为,过度使用智能电子设备会阻碍脑部的平衡发展。电子设备的重度使用者左脑会较为发达,而右脑的使用率会变低。右脑与注意力、记忆力息息相关,长期低度发展的右脑,可能会引起早发性痴呆。他们还为这种因过度使用电子设备而引起的认知障碍“定制”了一个新名词——“数码痴呆症”。该中心认为,引起这种症状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记忆力“外包”给了电子存储设备及数码产品。

通常来说,老年人更容易受到记忆力减退、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下降的折磨,但这些症状在青年人群中有逐渐发展的趋势。美国“趋势机器全国调查中心”的数据说明了这一点:目前,18至34岁的群体,比那些55岁以上的群体更容易忘记当天是星期几(15%:7%);忘了钥匙放在哪(14%:8%);忘记带午餐盒(9%:3%);甚至忘了洗澡(6%:2%)。相比之下,只有“人名”这一项,是55岁以上群体比年轻人更容易忘记的(23%:16%)。

18至34岁的人群又被称为“千禧一代”,他们伴随着电子科技与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而成长,是目前电子设备的主要(也是重度)使用者。受调查者还表示,他们经常有情绪不佳的感觉。这些都可能是“数码痴呆症”的表现。

如果这种假设成立的话,那么近年来18岁以下群体对电子设备的使用率大幅上升就更加令人担忧了。韩国科技部ICT与未来规划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智能手机在10岁到19岁群体的普及率,从2011年的21.4%,急升到2015年的64%。其中平均使用智能手机超过7小时的人数比例,从2014年的11.4%增至今年的18.4%。韩国脑部平衡中心认为,长时间高频率地使用电子设备对儿童的冲击可能会更大,毕竟他们的大脑发育还未完全。

医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记忆主要由脑部的 “海马体”负责。就像平时假如不运动,肌肉就会随之萎缩一样;记忆力使用不足则会导致海马体萎缩,记忆容量减小,认知能力降低。于2012年出版了《数码痴呆症》一书的德国脑科学家曼弗雷德·斯皮策举例说明“数码痴呆症”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用导航仪找路、用手机代替记忆电话号码,这使人利用和控制精神活动的能力退步了”。

斯皮策博士对此态度鲜明,他呼吁德国所有儿童都应被禁止接触电子媒介,要从源头上避免他们上瘾。他坚信,电子设备对大脑的平衡发展弊大于利,而一旦大脑认知功能受损,这种伤害是不可逆的。

然而,德国脑神经学博士迈克尔·马德杰则认为,“数码痴呆症”完全是为了迎合市场而杜撰出来的名词。对于青少年来说,青春期的大脑非常活跃,而科学家们才刚刚开始探究这个这个领域,所以“我们并不清楚脑部会不会因使用电子产品而产生结构性变化”。他强调,“至今为止,没有任何医学上的证据表明使用数码产品会对大脑产生损伤,特别是引发阿尔茨海默病这种类型的痴呆”。据马德杰博士介绍,唯一得到大量研究证实的,是电子屏幕对低龄儿童的影响。在面对屏幕上大量快速变换的信息时,儿童的大脑处理能力较弱,这可能会对他们的脑部发育产生负面作用。当然也有特例,小朋友们在看《芝麻街》的时候,词汇量与数字计算能力则有所增长。

记忆力去哪儿了?

实际上,容易忘事、注意力不集中、吸收新知识的能力降低,这些也可能只是与记忆本身的特性,或与生活方式有关,神经科学对此有各种解释,并不能认定是“痴呆”的前兆。难怪“数码痴呆症”这个名词受到一些神经科学家的质疑。

记忆具有瞬捷性与易变性。最常用的知识才是记得最牢的,市面上那些“训练记忆力”的书籍,基本上都建立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此外,记忆力和注意力更是息息相关。刚刚得知的新闻或听到的对话扭头就忘、忘了吃药、忘了赴约,或是忘记自己的笔放在哪,是因你心不在焉,思路正漫无目的地“闲逛”,导致大脑没有“匀出”精力去解码接收到的信息。

哈佛医学院总结了七种常见记忆问题,其中“错误归因”“阻挡”和“注意力分散”相辅相成。“错误归因”是指只看局部不看整体,接收到的信息不完整。比如,一个你自认为是原创的主意,其实只是之前读过的东西在脑海中留下的印记。“阻挡”是一种暂时性的忘却,是因脑内的“竞争记忆”阻碍了你所需要的信息。最简单的例子是,有人问了你一个问题,答案就在嘴边却说不出来。

更重要的则是注意力分散,科学研究表明,当人的年岁渐长,注意力就不那么容易集中了,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渐退化,容易忘事的现象就会出现。因此,常见于老年人的记忆问题,而今由于数码化、碎片化的信息更易于分散人们的注意力,此类问题随之则向青年人群转移。

实际上,我们的注意力更容易分散,恰恰是由于数码科技在方便了生活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同时处理多项任务的习惯:发邮件的时候同时浏览器开了10个窗口;看电子书的时候遇到一个不懂的单词决定上网查下背景资料却开始看八卦;一个人同时用两三台电脑并在Windows与苹果操作系统之间来回切换;和眼前人聊天时收到了一条搞笑微信忙不迭转发…… 没错,也许你不会错过任何有趣的信息,然而注意力与精力已被大大分散。帕特莉西亚·古腾塔格是一名专长于家庭与职业问题的治疗师。她发现“现在的年轻人伴随着科技发展而成长,他们习惯于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常常睡眠不足。这些都是引起健忘的原因”。

在“趋势机器全国调查中心”的调查中,18~35岁年龄段的女性在日常小事上比男性更健忘。专家们分析认为,原因不在于性别,而在于压力。现代女性需要承担日益增长的财务支出,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在两边要都投入精力。如何掌控时间、如何选择优先事务并执行,对每个人都是一种挑战。便携的数码设备与每时每刻都在运行的网络空间,模糊了工作与休闲、线上与线下的界线。感觉自己每天神经紧绷的人不少,而“精神紧张会让人的精神始终集中在对某些特定事物的恐慌中,对其他事情就会出现暂时性遗忘”,目前在厦门工作的艺术治疗师黄迪说,焦虑感强是现代人的通病,意识到自己的健忘可能会令人更加恐慌,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纵观各类人才的职业走向、鸡汤励志的成功人士访谈、对新型教育模式的鼓吹和对人才的定义,“搜索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每每是最先跳出来的关键词。

造成年轻人群记忆力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电子媒介带来的阅读方式的转变。智能手机、电子设备貌似能帮你高效利用“碎片时间”,可惜,大多数时候这只是假象。觉得自己变笨、掌握新知识所需时间变长,是因为记忆出现了漏洞。记忆的形成不是过去所有经验的单纯叠加,而是大脑每次对所接收信息的解码过程,及在此期间所有感性认知、理性思考与客观事实交互作用产生的信息的合集。也就是说,大脑最后记住的是整合过后的信息。没有被整合的碎片化信息,在回忆的时候是很难被追踪到的。用5分钟、10分钟的时间刷微博、看新闻,得到的都是简单的结论或片面的分析,而不是深度阅读与思考,这完全扭曲了“合理利用碎片时间”的初衷。为求新、求多、求广;为“知道”而“知道”的无目的浏览,都是浪费时间并且无效的信息撷取方式。

“搜索时代”谁还需要记忆力?

记忆力减退、掌握新技能和新知识的能力下降,这也是痴呆症最显著、最早期的两种表现。痴呆症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阿尔茨海默病,它是一种起病隐匿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中65岁以下被确诊的被称为“早发性痴呆”。记忆力出现问题,不免令人担心是否真正引发痴呆症。从以上对影响记忆力的种种科学解释来看,年轻群体记忆力衰退与早发型痴呆之间的关系显然无法确认。

可以看到,预防记忆力问题和痴呆的方式很多:勤用脑、培养自己深度阅读思考的习惯、健康的饮食与生活作息、加强运动、有爱好、保持有意义的社交、放弃无用的信息接收方式等,以上这些方法或多或少都有裨益。但在数码设备与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年轻人遇到的记忆力问题并不容易解决,毕竟有了电子产品的辅助,“他们不需要用脑子记事啊”,纽约圣卢克大学罗斯福医疗中心的卡罗琳·布罗金顿博士说。的确,数码设备的使用者习惯了从外部搜寻信息,而不是在自己脑中检索,而这对提高记忆力没有任何帮助。

再者,任何疾病的定义与产生都带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对现代人认知能力下降的讨论其实是很矛盾的。”迈克尔·马德杰博士说,“记忆力的好坏到底重不重要,是社会环境决定的。”对此,网络问卷调查公司Do it Survey提供了一个好例子:5823名受访者中,33.7%的受访者记不起父母和兄弟的电话号码。在“直系家族以外,记住的电话号码”的提问里,只有15.6%记得6个以上。但是,63%的人感觉到自己搜索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

纵观各类优秀人才的职业走向、鸡汤励志的成功人士访谈、对新型教育模式的鼓吹和对人才的定义,“搜索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每每是最先跳出来的关键词。在海量资源唾手可得的时候,为什么要担心自己记不得东西呢?难道大数据时代爆表的搜索能力,不应被大肆庆祝与鼓励么?狂飙突进的网络技术时代似乎并不鼓励长期记忆与原创。

技术的未来最终将给人体机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是“数码痴呆症”这种名词出现并被探讨的另一种意义。在人类自身随着社会进步而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对于我们的身体和精神,我们到底该关注什么?又该保护什么?这是所有人的困惑。

关键字:智能手机海马体早发性痴呆

本文摘自:智慧城市头条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