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钱袋子、摄像头 ——来自中东反恐前沿的宝贵经验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范小林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9-14 17:13:02 本文摘自:国际先驱导报

【编者按】2001年9月11日,一场针对美国本土的恐怖袭击震惊世界;如今,14年过去了,全球反恐形势仍然严峻。

多年来,美、英、法等西方国家不断完善反恐战略,提升反恐能力,其经验被外界广为借鉴;而位于反恐前沿地带的中东国家,同样在打击、防范各类恐怖活动和宗教极端活动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有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们或利用大数据,或采用金融手段,或在公共场所严密布控,或做好重点出入境人员信息登记,逐步强化国家反恐情报体系……

今天,我们将视线聚焦在中东地区,以色列、沙特、约旦、阿联酋等国积累的反恐经验,或也能为中国的反恐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

以色列: 把大数据变成反恐利器

阿维夫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为此开发了一种基于位置的搜索运算方式,可以用来分析满天飞的数码数据。这种运算的工作方式像一个电脑化的福尔摩斯,它从电话记录、电子邮件和信用卡支付等提取信息,将这些信息简化成一套可变数。运算结果是一张可能性地图,用来预测某一个潜在恐怖分子未来的活动

“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有一些恐怖分子正在天上看着我们,这都是大数据的功劳。”罗嫩·霍罗威茨用手指着天空开玩笑说。

罗嫩是以色列国家安全总局(辛贝特)“网络旅”前负责人,他在去年离职后,在今年首次接受了记者访问。他说,大数据分析在辛贝特和以军的情报部门早已被广泛使用,用来追踪和预防恐怖分子的行动。由于强敌环伺,以色列的情报机构在运用大数据技术反恐和军事打击行动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各国的最前列。

一个最近的例子是在去年夏天的加沙战争中,以军和辛贝特用大数据技术追踪定位哈马斯几名头领。以情报机构搜集到的海量杂乱无序看似无关的视频文件、图片、文字和讲话,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分析与比对,提炼成十分有用的行动性情报线索,提交给高级别的情报分析员做出判断,最终由以色列军方采用这些情报来追踪和击杀哈马斯领导人。以色列在加沙地带进行了一系列针对哈马斯军事组织高级领导人的“定点清除”,大都是依靠大数据技术。

“可以说,大数据技术是以色列反恐斗争的关键。”罗嫩这样总结道。

追踪恐怖分子的数码踪迹

以色列是最早在反恐中使用大数据技术的国家之一,这得益于以军的8200部门。8200是以军最精英的电子情报机构,专门从事电子侦察活动,也是以色列大数据技术的领军者。他们搜集网络信息、监听电话以及截获政府、组织甚至个人的电子邮件,经大数据技术处理用于反恐。8200同时还成为以色列高科技的推手,大量8200退伍的技术人才成为高科技公司创始人,继续开发大数据的新技术和软件。有赖于8200情报搜集经验,以色列在大数据管理和应用领域至少领先世界10年。

埃拉德·科策就是原8200的情报技术人员。他退伍后,利用在军队中掌握的大数据技术,帮助以色列一家公司开发了网络实时监控软件。这种软件可以利用数据地图和链接分析,实时监控“脸书”(Facebook)和推特(Twitter)等社交媒体动态,每分钟能看30万个帖子,谁发了帖、谁点了赞,找出最活跃的成员,追踪他们的地理位置,看他们去什么地方参与具体行动……不用黑客入侵,一切都是利用大数据在公开网络上获取和挖掘出的信息。

罗嫩说,以军和情报部门最早的大数据开发,来源于内部的软件开发和从大型高科技公司购买的产品和技术。他没有详细说明购买的何种技术。以色列的情报机构运用大数据技术,还得益于以色列蓬勃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和民用数据分析产品。

“我们购买了公司内部开发的产品,在它还没投入市场之前就进一步开发利用。我们好多年以前就开发了利用实时大数据发布恐怖活动预警的技术,这个技术拯救了许多以色列人的生命。”罗嫩说,“这就像大海捞针——我们有非常微弱的信号可以利用,而与此同时敌人的信号又是非常难以破解的。”

特拉维夫大学的工业工程师阿维夫·格鲁伯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大数据挖掘可以被用来预测恐怖分子的位置。跟其他人一样,在互联网时代,恐怖分子做的大部分事情比如使用电子邮箱、手机和信用卡等,留下了大量数码踪迹,这些数据都可以被挖掘,用在反恐斗争的预知预警中。

阿维夫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为此开发了一种基于位置的搜索运算方式,可以用来分析满天飞的数码数据。这种运算的工作方式像一个电脑化的福尔摩斯,它从电话记录、电子邮件和信用卡支付等提取信息,将这些信息简化成一套可变数。运算结果是一张可能性地图,用来预测某一个潜在恐怖分子未来的活动。阿维夫说,这一研究成果可以用于实时追踪恐怖分子可能的位置。

建“网络旅”监控反恐新战场

以色列自建国至今,一直在对付各种各样的恐怖主义浪潮。近十年来,随着第二次巴勒斯坦人起义的结束和针对巴勒斯坦人的隔离墙的修建,以色列境内恐怖袭击数量大幅减少,主要威胁来自邻国反以武装如真主党和哈马斯的袭击,以及“基地”组织、“伊斯兰国”等国际恐怖主义分子的威胁。

虽然以色列在与埃及、叙利亚、黎巴嫩边境修筑了高科技的防御篱笆,但反恐战场并非都在实际边境,目前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借助互联网传播,这对以色列提出了进一步挑战。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辛贝特官员说:“互联网是反恐战争的新战场。”

以色列反恐的一贯方针是重在预防,而“预防性反恐”一项更重要的内容就是对网上涉恐活动的预警监测,不断强化网络管控、侦察打击、技术反制、应急响应能力,提高阻止恐怖袭击发生的几率。

去年初,以色列借助网络监控手段,成功抓获三名企图在美国驻特拉维夫大使馆和耶路撒冷会议中心制造自杀式炸弹袭击的恐怖分子。被捕的三人中有一人是“基地”组织成员,他利用一个网络论坛宣传“全球圣战”,将另外两人招募进袭击计划。这个论坛早就被“网络旅”长期密切监视。

“网络旅”是辛贝特专门从事网络反恐的IT部门,主要工作就是搜集与恐怖分子有关的网络信息和情报,意在提前识破恐怖分子袭击意图。近两年来,为应付日益复杂多变的“网络战场”局势,“网络旅”不断扩编,预算不断增加。辛贝特前高官利奥尔·阿克曼说,现在国际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从招募到实施恐怖袭击,基本都是在网络进行的,但周期却非常短;恐怖分子可以在两周内学会制作炸弹,幸亏辛贝特在“早期”就发现了这个恐怖计划。 “如果我们没抓住他们,恐怕他们已经实施了恐怖袭击。”他说,网络技术极快的更新升级速度,使得“网络战场”更为复杂,给从信息流中甄别重要情报带来了新挑战。

“以色列就是反恐领域的哈佛”

近年来,恐怖主义活动呈现出跨国、跨境新特点,使得国际反恐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加强。以色列十分重视反恐国际合作,与许多国家都签订了反恐合作协议,特别是与盟友美国交流与合作最为密切。以色列与美国有一套运转良好的国家反恐情报共享体系。根据以美两国签订的反恐合作协议,两国之间互享有关恐怖分子和恐怖组织的信息与分析,包括对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的调查及资金流动信息;反恐专家就对付恐怖事件包括危机管理经验定期交流。

以美还成立了联合反恐小组,负责两国的反恐合作项目。两国高级反恐官员、专家,警方、军方和情报部门有众多交流项目,比如美国警察经常组团来以色列接受培训、交流。一名来过以色列交流的美国华盛顿特区前警官对以色列反恐经验十分佩服,他认为:“以色列就是反恐领域的哈佛。”

“9·11”后,美国的FBI装备了由以色列提供的新计算机联网反恐数据库,这一系统像一款浏览器,操作简单,能将不同来源的与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有关的情报转化为集中数据库模式,在FBI、CIA和国土安全部及其他联邦机构之间共享与恐怖主义有关的信息,并帮助情报分析员从数以十亿计隐藏的信息中提炼出真正重要的涉恐情报,更容易做出准确判断,从而挫败恐怖袭击的企图。

美国的“棱镜计划”曝光后,曾遭到国内外舆论强烈批评。以色列媒体披露说,美国实施“棱镜计划”也得到了一些以色列的公司和技术帮助。罗嫩说,以色列一直寻求与美国共同构建一种“数据聚变能力”,使双方的大数据技术能够升级到新的高度。“数据聚变”的目标是搜集传感器和其他数据,将它们整合和格式化,使之成为能够直接供情报分析家使用的形式,最理想的结果就是涉恐“可执行的情报”。

阿联酋:卡住恐怖分子“钱袋子”

 阿联邦国民议会金融经济委员会与阿中央银行联手创建了一个金融信息数据库,专门跟踪和打击涉恐洗钱活动,力求阻断恐怖组织、恐怖分子的资金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李震 发自迪拜在外界眼中,迪拜经济发达、风气开放,社会发展模式西化倾向严重,理论上完全属于宗教极端分子不共戴天的攻击对象。而作为连接东西方的国际海运和航空交通枢纽,迪拜的人员流动性极大、人口构成复杂,有近200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在此居住生活,这也大大增加了外来恐袭的风险。

一直以来,在全球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袭击的“重灾区”中东,阿联酋被视为相对安全与稳定的“避风港”。但实际上,迪拜的确并非一块纯粹的“安全净土”,也多次面临过一些未遂或小型的恐怖袭击威胁,而阿联酋和迪拜政府则一贯对宗教极端组织和策划、实施恐袭的个人采取了严厉打击的高压政策。

严刑峻法保持“高压政策”

就在不久前的7月20日,阿联酋总统谢赫哈立法·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刚刚颁布法令,严禁打着宗教名义从事非法和恐怖活动。该法令规定,禁止利用宗教对个人或群体实行惩罚乃至死刑的行为;企图煽动杀戮的行为被视为犯罪;传播和煽动宗教歧视或仇恨的行为将受到严惩;资助上述犯罪行为的人员也将被处以监禁和巨额罚款。

此前,阿联酋曾在2014年8月颁布“打击恐怖主义罪行法”。该法明确表示,阿联酋将坚决打击所有形式的国际犯罪行为,严防恐怖分子及其支持者获取资金、武器和藏身处。同年11月,阿联酋政府宣布将“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东伊运)、“突厥斯坦伊斯兰党”等全球85个非法组织及团体纳入恐怖主义组织名单。

在“高压政策”下,阿联酋对恐怖分子的处置毫不留情。

2015年7月13日,阿联酋处决了一名因恐怖行为被判死刑的31岁本土女性阿莱·哈希米。她于2014年12月在阿布扎比的一家商场洗手间内用刀刺杀了一名美国女教师,并且通过安放自制炸弹企图谋害一名美国籍埃及裔医生,同时还被发现通过社交媒体传播激进思想,企图危害政府、资助恐怖组织等行为。

2010年1月,巴勒斯坦哈马斯军事领导人马哈茂德·马巴胡在迪拜的一家五星级酒店房间内被杀害,阿联酋警方称很快侦查到凶犯是来自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的十多名特工,尽管他们使用假护照潜入迪拜并在刺杀行动后迅速潜逃,迪拜警方还是通过媒体向全球曝光并通缉了这十几名摩萨德人员。

宽严相济打击涉恐“洗钱”

当然,相对于中东其他国家频发的数十人、上百人伤亡的自杀式爆炸袭击,阿联酋的总体安全状况相对稳定,尤其是迪拜能够在社会风气自由开放和坚守伊斯兰宗教信仰与属性之间维持平衡,在公开安保措施并不严格的情况下,“不动声色”地维系着平稳和谐的安全局势,确实难能可贵。

相对于笔者曾常驻过四年、到处戒备森严的沙特,迪拜机场、酒店、商场等公共场所安保措施看起来并不严密,至少从外在流程与硬件设备方面看上去松懈得多。有人怀疑恐怖组织是否对迪拜有“网开一面”的可能,而对此坊间有种令人惊诧的解释为:迪拜政府是向全球各大恐怖组织交过“保护费”的?!

这当然是西方少数媒体报道中的说法,“保护费”之说是暗指迪拜作为流通自由、现代开放的地区金融中心,有些部门很可能与某些组织有心照不宣的君子协定,对洗钱、地下钱庄等非法资金往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采取默许的态度。

迪拜对资金监管的高度宽松,多元化的经济,固然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促成了自身的经济繁荣,但同时也使得迪拜对于洗黑钱者更具吸引力。包括各种“免税区”对资本进出限制不严,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洗钱现象的泛滥。针对这些情况,阿联酋政府近年来加强了打击“洗黑钱”等金融犯罪的力度。

2014年4月,阿联酋联邦国民议会金融经济委员会对现有的反洗钱法进行了部分修订,将“反洗钱犯罪法”更名为“反洗钱和打击资助恐怖主义法”。原法案中将4种行为定义为刑事犯罪,即隐藏或掩饰非法来源资金的转移、储蓄、汇付、置换。新法案中将存储和投资于非法资金两种行为也定义为刑事犯罪。此次修订也是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专家评估报告的建议,以进一步打击涉恐洗钱犯罪。

2014年8月,渣打银行阿联酋分行因“未能侦测大量潜在高风险交易”而受到迪拜相关金融监管部门的制裁,被勒令停止部分业务、撤出中小型企业客户、加强监控措施等。

2015年5月,迪拜金融服务管理局对联合投资银行(UIB)处以5.6万美元的罚款,原因是根据调查发现,该行于2014年4月-7月违反了管理局的一系列规定,未能有效监控资金、识别和防范洗钱风险,无法获取充分证明文件核实客户身份,无法正确记录客户资金来源等。

阿联邦国民议会金融经济委员会还与阿中央银行联手创建了一个金融信息数据库,专门跟踪和打击涉恐洗钱活动,试图从金融领域遏制恐怖主义的泛滥。

“动态平衡”保障乱局中安全

不难发现,迪拜为了保障自身安全,实际上采取了一种“动态平衡”的手段,为实现经济发展敞开国门,开化民风,灵活务实地在或明或暗的各种势力之间权衡利弊,左右逢源;另一方面,在坚守自身阿拉伯与伊斯兰属性时不走极端、不当出头鸟,从而在长期动荡纷乱的中东地区实现了“独善其身”。

从意识形态角度,迪拜不断强调伊斯兰金融以及所谓伊斯兰经济的独特性,甚至希望通过强调伊斯兰经济作为一种现代资本主义金融模式的替代产品,凸显其所谓可持续性与安全性,来推广其伊斯兰债券,进而希望能够获得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更广泛的话语权。然而,其运作机制与逐利本质却与当代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无差异。这种微妙的辩证关系正是迪拜“动态平衡”的典型表现之一。

在外界看来,应对中东各类政治问题,阿联酋深谙“枪打出头鸟”的道理,不似卡塔尔“小国办大事”要在地区事务中出风头,长期低调跟随海湾“老大哥”沙特的立场,尽量少为自己树敌,与地区各国普遍保持良好外交关系。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自2011年“阿拉伯变局”发生以来,迪拜当仁不让地成为中东地区资金与人才的“避风港”,阿联酋实际上也成为了地区形势动荡的受益者。但有专家认为,“迪拜奇迹”作为海湾石油富国社会经济发展升级模式的华丽外表下,依然隐藏着不少矛盾与窘迫: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和保护民族身份之间的冲突,不断渗透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保护伊斯兰传统价值观的冲突,低价人力成本与劳工权利的冲突,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不断减少的石油储量和不断增长的公共福利需要。

因此,“迪拜奇迹”是一种相对的、摇摆的、动态的“平衡”,包括其总体平稳的安全形势,既有值得外界学习借鉴的主观做法,又有他国无法照搬套用的客观条件,也更有待未来时间的进一步考验。

约旦:边境防控与城市反恐并重

约旦对国内的人流走向进行严格监控,驾车或乘公共交通出入省市,在省与省之间都有严格的过境检查制度,随时可以掌握人员流动的情况

《国际先驱导报》 蒋少清 程春香 发自安曼约旦——这个面积并不算大的中东国家,多年来一直深受暴力恐怖活动威胁。

2014年12月,约旦空军飞行员马阿兹·卡萨斯贝在叙利亚北部执行空袭“伊斯兰国”的任务时,驾驶的战机坠毁,他跳伞后遭俘获。今年2月3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发布视频称,卡萨斯贝已遭火刑处死,引起约旦民众的极大愤慨,反恐情绪不断升温。该事件也被认为是约旦打击宗教极端主义的“转折点”。

今年8月21日,约旦王储阿卜杜拉·侯赛因说,恐怖分子利用青年人的激情,以伊斯兰教义为伪装,向他们渗透极端思想,“青年是全球社会的一员,寻求和平与安全社会的中流砥柱,希望你们在其发挥作用”。

让年轻人过上体面生活

在约旦,“伊斯兰国”打着伊斯兰教的旗帜进行圣战,相比“基地”组织,手段更为残暴、力量更为强大、势头也更为迅猛。

在约旦,已有上千名思想偏激的年轻人加入了“伊斯兰国”。在此背景下,外界呼吁应采取措施,切断恐怖和极端势力蛊惑、煽动青年的渠道,如打击恐怖极端势力利用互联网从事招募、煽动、策划、集资等活动,切断恐怖和暴力极端主义伸向青年人的黑手;同时,也要解决贫困、失业等滋生恐怖和暴力极端主义的根源问题。

为防止年轻人被恐怖主义蛊惑,约旦政府十分重视加强年轻人的教育。8月3日,在约旦举行的第34届阿拉伯国际青年大会上,约旦就正式提出要重视引导青年向正确方向发展,通过会议,与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以提高青年的能力,避免该地区的暴力事件对青年渗透不利的影响。通过对青年加强正面教育,给青年人敲响警钟。

侯赛因王储在会议上呼吁国际社会采取措施,防止年轻人被引诱到伊斯兰极端分子的“黑暗世界”中。他表示,约旦在8月召开一次国际会议,鼓励年轻人与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作斗争。侯赛因王储也在发言中表示,要想方设法给予年轻人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使他们能过上体面的生活,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便利。

严控边境,防恐怖分子“借道”

事实上,约旦政府如此重视反恐,尤其是年轻群体反恐,也在情理之中。

约旦处于亚洲西部,阿拉伯半岛的西北。西与巴勒斯坦、以色列为邻,北与叙利亚接壤,东北与伊拉克交界,东南和南部与沙特阿拉伯相连。叙利亚危机以来,作为叙利亚邻国,无法在叙利亚危机中置身事外。

而除帮助年轻人远离恐怖主义外,约旦还在边境防控上下功夫,力图减少恐怖分子的渗透。

众所周知,约旦是中东地区接待叙利亚难民最多的国家,自从叙利亚2011年危机以来,约旦已先后接纳140万叙利亚难民,现已在北部边境省份建立多所难民营,对难民实施人道主义援助,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安全上给予严格管理,对他们进行封闭管理。

叙利亚和约旦两国边境线有380公里,多名反对叙总统阿萨德的高官越过此边境线叛逃。边境冲突也时有发生。这里经常有叙利亚武装分子开着汽车装着炸弹从此处偷越过界进入约旦。目前,约旦武装部队肩负着维护边境安全与防务的使命,高度警戒,回击任何妄图危害国家安全和稳定的行为。约旦军方已对此加强了边界防范,防止恐怖分子“借道”进入约旦进行破坏活动。

严管流动人口,城市布满摄像头

在加强边境难民管控之余,对于城市反恐也颇为重视。

由于约旦目前除了叙利亚难民外还有大量的巴勒斯坦难民和伊拉克难民,还有一些来自海湾及其他地区的游客。流动人口复杂而且人数繁多。对于流动人口,当地政府吸取以前的教训,早已形成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办法,使之十分有序。比如,对国内的人流走向进行严格监控,驾车或乘公共交通出入省市,在省与省之间都有严格的过境检查制度,随时可以掌握人员流动的情况,严防恐怖分子潜入潜出。

此外,约旦还在公共场所加强警戒措施。近年来约旦经常举行重大活动,如国庆日、建军日活动,以及西亚北非论坛、全球青年论坛等等大型会议,对于大型活动除了必要的监控设备以外,参与者必须提前进行申请批复,严格执行登记制度,对参与者要严格审查,像新闻采访记者,新闻部都有备案,对于新手就要进行全面审查。同时具备一套严格的安检措施,因而确保了活动的安全进行。

在约旦公共场所,例如大型商场、饭店、公园、学校等,都具备安全措施。安全部门除了装有必要的摄像头和瞭望塔外,还要进行安检,无论人员还是车辆,进入之前都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如进入大型酒店,除X光对行李和随身携带物品检查外,有的地方要进行搜身检查,任何危险物品不得带入,以确保公共场所的安全。

沙特:以正确教义阻击极端思想传播

对待恐怖主义活动,特别是像“伊斯兰国”这样标榜自己是最虔诚和最正宗伊斯兰教的极端组织,沙特从宗教教义上对其予以彻底批判

《国际先驱导报》 王波 发自利雅得 8月6日中午,在沙特阿拉伯遥远而平静的西南边陲小城艾布哈,极端武装组织“伊斯兰国”的一名21岁沙特籍成员对沙特承担反恐任务的一支特种警察部队实施了自杀式炸弹袭击,共炸死11名特警,炸伤30多人。

当时,200多名特警在这个隶属特警部队但也对外开放的清真寺内做中午礼拜。那个名为优素福·苏莱曼的沙特青年身上绑满弹药后溜进了清真寺内。他在寺内随意翻了翻《古兰经》后又放回了原处,然后来到礼拜人群的最后一排,突然引爆了炸药。

不过,虽然今年遭遇几起恐怖袭击,特别是这一次特警都成为被攻击对象,但沙特反恐部门对最终击败“伊斯兰国”仍然充满信心,因为战胜当初看起来强大无比的“基地”组织的历史并不遥远。

以铁腕手段抓捕恐怖分子

自从1932年建国至今的80多年里,沙特共遭遇两次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和影响深远的宗教极端主义浪潮。第一次是由本·拉丹领导、主要以反美为主要目标的恐怖暴力活动。

从2003年至2006年,“基地”组织在沙特境内制造了一系列针对美国人、沙特重要人物、西方使领馆和外国人居住区、沙特安全、石油等敏感重要设施的自杀式炸弹袭击和枪击等暴力事件;共导致包括美国人等西方人和沙特警察在内的70多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沙特现任王储、当时主管反恐的内政部助理大臣穆罕默德·纳伊夫,以铁腕手段对“基地”组织进行了痛击。沙特警方从2003年至2009年,在全国各地抓捕了数千名恐怖分子,迫使未被抓捕的恐怖分子纷纷逃往邻国也门。反恐经验丰富的沙特安全机构又配合美国和也门安全部门对藏匿在也门的“基地”组织进行穷追猛打,使其大伤元气,丧失了再次发动大规模恐怖袭击的能力。沙特国内的安全形势也逐渐好转。

可以说,沙特当年对“基地”组织的反恐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不过,刚刚没消停几年,沙特又迎来了建国后的第二波大规模恐怖主义威胁——信誓旦旦要占领沙特的“伊斯兰国”。

“与第一次相比,这一次更加危险(要推翻政权和占领圣地)、影响更加恶劣(用进天堂诱骗青少年)、手段也更加残忍(屠杀无辜),”沙特著名社会学者苏莱曼对“伊斯兰国”做出如此评价。

最高宗教领袖亲自出马“讲经”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伊斯兰国”在沙特的支持者开始行动,先后在首都利雅得、东部城市等地枪杀多名来自空袭“伊斯兰国”参与国的外籍人士。而今年以来,被称为“伊斯兰国”内志(沙特中部地区的古代名称)分部的成员更是肆无忌惮,发动了更为凶残的恐怖袭击。

接连发生特别是针对清真寺的恐怖袭击,让沙特民众处于风声鹤唳之中。而对待恐怖主义活动,特别是像“伊斯兰国”这样标榜自己是最虔诚和最正宗伊斯兰教的极端组织,沙特从宗教教义上对其予以彻底批判,并宣传树立正确宗教理念。

首先从名称上,沙特等阿拉伯国家从不叫“伊斯兰国”,而称其为“达伊沙”(“伊斯兰国”的阿拉伯语缩写),以示对“伊斯兰国”的不承认及蔑视。

沙特宗教事务部要求全国各清真寺阿訇在每周五教义宣讲中正确阐释教义,禁止散布和传播极端思想和教派仇恨。

在信教群众中有极高威望的沙特宗教领袖,也经常公开发表对“伊斯兰国”极端思想的驳斥和揭露,并号召人们不要上当受骗。

为防范再次发生恐袭,沙特安全部门将在全国范围内的主要清真寺安装摄像头。同时在首都和一些大城市的政府机构、购物中心等公共场所设立安全检查措施。在大城市的主要街道增派警力24小时巡逻。现在,首都利雅得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闪着蓝光的警车巡逻。

沙特内政部还公布了恐怖分子举报热线,发动全社会力量搜寻恐怖犯罪嫌疑人和有宗教极端思想的人。

与此同时,沙特安全部门加强了对网上恐怖活动的监控。

用文体活动充实年轻民众生活

沙特政府还意识到沙特普通百姓,尤其是青年人业余生活贫乏。他们下班或放学后的大把时间无所事事,是导致其容易沉迷网络而被极端宗教思想诱惑的一个原因。

众所周知,沙特现行的瓦哈比教派是目前全球伊斯兰国家所奉行教派中最严格的一种。以《古兰经》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沙特禁止陌生男女接触;没有电影院、酒吧、歌舞厅;一天5次礼拜,商店、银行、超市等全部关门歇业。

为让普通百姓,特别是年轻人更充实,沙特新国王萨勒曼今年年初上台后就指示,在全国各地加快建设体育场馆,让青年人在业余时间多从事体育运动而减少他们与网络上极端思想接触的机会。

在今年长达12天的开斋节长假,萨勒曼就指示各省要专为年轻人举办适合他们的庆祝活动,例如摩托车特技赛等。

关键字:沙特约旦恐怖分子

本文摘自:国际先驱导报

x 大数据、钱袋子、摄像头 ——来自中东反恐前沿的宝贵经验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钱袋子、摄像头 ——来自中东反恐前沿的宝贵经验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范小林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9-14 17:13:02 本文摘自:国际先驱导报

【编者按】2001年9月11日,一场针对美国本土的恐怖袭击震惊世界;如今,14年过去了,全球反恐形势仍然严峻。

多年来,美、英、法等西方国家不断完善反恐战略,提升反恐能力,其经验被外界广为借鉴;而位于反恐前沿地带的中东国家,同样在打击、防范各类恐怖活动和宗教极端活动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有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们或利用大数据,或采用金融手段,或在公共场所严密布控,或做好重点出入境人员信息登记,逐步强化国家反恐情报体系……

今天,我们将视线聚焦在中东地区,以色列、沙特、约旦、阿联酋等国积累的反恐经验,或也能为中国的反恐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

以色列: 把大数据变成反恐利器

阿维夫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为此开发了一种基于位置的搜索运算方式,可以用来分析满天飞的数码数据。这种运算的工作方式像一个电脑化的福尔摩斯,它从电话记录、电子邮件和信用卡支付等提取信息,将这些信息简化成一套可变数。运算结果是一张可能性地图,用来预测某一个潜在恐怖分子未来的活动

“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有一些恐怖分子正在天上看着我们,这都是大数据的功劳。”罗嫩·霍罗威茨用手指着天空开玩笑说。

罗嫩是以色列国家安全总局(辛贝特)“网络旅”前负责人,他在去年离职后,在今年首次接受了记者访问。他说,大数据分析在辛贝特和以军的情报部门早已被广泛使用,用来追踪和预防恐怖分子的行动。由于强敌环伺,以色列的情报机构在运用大数据技术反恐和军事打击行动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各国的最前列。

一个最近的例子是在去年夏天的加沙战争中,以军和辛贝特用大数据技术追踪定位哈马斯几名头领。以情报机构搜集到的海量杂乱无序看似无关的视频文件、图片、文字和讲话,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分析与比对,提炼成十分有用的行动性情报线索,提交给高级别的情报分析员做出判断,最终由以色列军方采用这些情报来追踪和击杀哈马斯领导人。以色列在加沙地带进行了一系列针对哈马斯军事组织高级领导人的“定点清除”,大都是依靠大数据技术。

“可以说,大数据技术是以色列反恐斗争的关键。”罗嫩这样总结道。

追踪恐怖分子的数码踪迹

以色列是最早在反恐中使用大数据技术的国家之一,这得益于以军的8200部门。8200是以军最精英的电子情报机构,专门从事电子侦察活动,也是以色列大数据技术的领军者。他们搜集网络信息、监听电话以及截获政府、组织甚至个人的电子邮件,经大数据技术处理用于反恐。8200同时还成为以色列高科技的推手,大量8200退伍的技术人才成为高科技公司创始人,继续开发大数据的新技术和软件。有赖于8200情报搜集经验,以色列在大数据管理和应用领域至少领先世界10年。

埃拉德·科策就是原8200的情报技术人员。他退伍后,利用在军队中掌握的大数据技术,帮助以色列一家公司开发了网络实时监控软件。这种软件可以利用数据地图和链接分析,实时监控“脸书”(Facebook)和推特(Twitter)等社交媒体动态,每分钟能看30万个帖子,谁发了帖、谁点了赞,找出最活跃的成员,追踪他们的地理位置,看他们去什么地方参与具体行动……不用黑客入侵,一切都是利用大数据在公开网络上获取和挖掘出的信息。

罗嫩说,以军和情报部门最早的大数据开发,来源于内部的软件开发和从大型高科技公司购买的产品和技术。他没有详细说明购买的何种技术。以色列的情报机构运用大数据技术,还得益于以色列蓬勃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和民用数据分析产品。

“我们购买了公司内部开发的产品,在它还没投入市场之前就进一步开发利用。我们好多年以前就开发了利用实时大数据发布恐怖活动预警的技术,这个技术拯救了许多以色列人的生命。”罗嫩说,“这就像大海捞针——我们有非常微弱的信号可以利用,而与此同时敌人的信号又是非常难以破解的。”

特拉维夫大学的工业工程师阿维夫·格鲁伯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大数据挖掘可以被用来预测恐怖分子的位置。跟其他人一样,在互联网时代,恐怖分子做的大部分事情比如使用电子邮箱、手机和信用卡等,留下了大量数码踪迹,这些数据都可以被挖掘,用在反恐斗争的预知预警中。

阿维夫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为此开发了一种基于位置的搜索运算方式,可以用来分析满天飞的数码数据。这种运算的工作方式像一个电脑化的福尔摩斯,它从电话记录、电子邮件和信用卡支付等提取信息,将这些信息简化成一套可变数。运算结果是一张可能性地图,用来预测某一个潜在恐怖分子未来的活动。阿维夫说,这一研究成果可以用于实时追踪恐怖分子可能的位置。

建“网络旅”监控反恐新战场

以色列自建国至今,一直在对付各种各样的恐怖主义浪潮。近十年来,随着第二次巴勒斯坦人起义的结束和针对巴勒斯坦人的隔离墙的修建,以色列境内恐怖袭击数量大幅减少,主要威胁来自邻国反以武装如真主党和哈马斯的袭击,以及“基地”组织、“伊斯兰国”等国际恐怖主义分子的威胁。

虽然以色列在与埃及、叙利亚、黎巴嫩边境修筑了高科技的防御篱笆,但反恐战场并非都在实际边境,目前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借助互联网传播,这对以色列提出了进一步挑战。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辛贝特官员说:“互联网是反恐战争的新战场。”

以色列反恐的一贯方针是重在预防,而“预防性反恐”一项更重要的内容就是对网上涉恐活动的预警监测,不断强化网络管控、侦察打击、技术反制、应急响应能力,提高阻止恐怖袭击发生的几率。

去年初,以色列借助网络监控手段,成功抓获三名企图在美国驻特拉维夫大使馆和耶路撒冷会议中心制造自杀式炸弹袭击的恐怖分子。被捕的三人中有一人是“基地”组织成员,他利用一个网络论坛宣传“全球圣战”,将另外两人招募进袭击计划。这个论坛早就被“网络旅”长期密切监视。

“网络旅”是辛贝特专门从事网络反恐的IT部门,主要工作就是搜集与恐怖分子有关的网络信息和情报,意在提前识破恐怖分子袭击意图。近两年来,为应付日益复杂多变的“网络战场”局势,“网络旅”不断扩编,预算不断增加。辛贝特前高官利奥尔·阿克曼说,现在国际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从招募到实施恐怖袭击,基本都是在网络进行的,但周期却非常短;恐怖分子可以在两周内学会制作炸弹,幸亏辛贝特在“早期”就发现了这个恐怖计划。 “如果我们没抓住他们,恐怕他们已经实施了恐怖袭击。”他说,网络技术极快的更新升级速度,使得“网络战场”更为复杂,给从信息流中甄别重要情报带来了新挑战。

“以色列就是反恐领域的哈佛”

近年来,恐怖主义活动呈现出跨国、跨境新特点,使得国际反恐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加强。以色列十分重视反恐国际合作,与许多国家都签订了反恐合作协议,特别是与盟友美国交流与合作最为密切。以色列与美国有一套运转良好的国家反恐情报共享体系。根据以美两国签订的反恐合作协议,两国之间互享有关恐怖分子和恐怖组织的信息与分析,包括对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的调查及资金流动信息;反恐专家就对付恐怖事件包括危机管理经验定期交流。

以美还成立了联合反恐小组,负责两国的反恐合作项目。两国高级反恐官员、专家,警方、军方和情报部门有众多交流项目,比如美国警察经常组团来以色列接受培训、交流。一名来过以色列交流的美国华盛顿特区前警官对以色列反恐经验十分佩服,他认为:“以色列就是反恐领域的哈佛。”

“9·11”后,美国的FBI装备了由以色列提供的新计算机联网反恐数据库,这一系统像一款浏览器,操作简单,能将不同来源的与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有关的情报转化为集中数据库模式,在FBI、CIA和国土安全部及其他联邦机构之间共享与恐怖主义有关的信息,并帮助情报分析员从数以十亿计隐藏的信息中提炼出真正重要的涉恐情报,更容易做出准确判断,从而挫败恐怖袭击的企图。

美国的“棱镜计划”曝光后,曾遭到国内外舆论强烈批评。以色列媒体披露说,美国实施“棱镜计划”也得到了一些以色列的公司和技术帮助。罗嫩说,以色列一直寻求与美国共同构建一种“数据聚变能力”,使双方的大数据技术能够升级到新的高度。“数据聚变”的目标是搜集传感器和其他数据,将它们整合和格式化,使之成为能够直接供情报分析家使用的形式,最理想的结果就是涉恐“可执行的情报”。

阿联酋:卡住恐怖分子“钱袋子”

 阿联邦国民议会金融经济委员会与阿中央银行联手创建了一个金融信息数据库,专门跟踪和打击涉恐洗钱活动,力求阻断恐怖组织、恐怖分子的资金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李震 发自迪拜在外界眼中,迪拜经济发达、风气开放,社会发展模式西化倾向严重,理论上完全属于宗教极端分子不共戴天的攻击对象。而作为连接东西方的国际海运和航空交通枢纽,迪拜的人员流动性极大、人口构成复杂,有近200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在此居住生活,这也大大增加了外来恐袭的风险。

一直以来,在全球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袭击的“重灾区”中东,阿联酋被视为相对安全与稳定的“避风港”。但实际上,迪拜的确并非一块纯粹的“安全净土”,也多次面临过一些未遂或小型的恐怖袭击威胁,而阿联酋和迪拜政府则一贯对宗教极端组织和策划、实施恐袭的个人采取了严厉打击的高压政策。

严刑峻法保持“高压政策”

就在不久前的7月20日,阿联酋总统谢赫哈立法·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刚刚颁布法令,严禁打着宗教名义从事非法和恐怖活动。该法令规定,禁止利用宗教对个人或群体实行惩罚乃至死刑的行为;企图煽动杀戮的行为被视为犯罪;传播和煽动宗教歧视或仇恨的行为将受到严惩;资助上述犯罪行为的人员也将被处以监禁和巨额罚款。

此前,阿联酋曾在2014年8月颁布“打击恐怖主义罪行法”。该法明确表示,阿联酋将坚决打击所有形式的国际犯罪行为,严防恐怖分子及其支持者获取资金、武器和藏身处。同年11月,阿联酋政府宣布将“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东伊运)、“突厥斯坦伊斯兰党”等全球85个非法组织及团体纳入恐怖主义组织名单。

在“高压政策”下,阿联酋对恐怖分子的处置毫不留情。

2015年7月13日,阿联酋处决了一名因恐怖行为被判死刑的31岁本土女性阿莱·哈希米。她于2014年12月在阿布扎比的一家商场洗手间内用刀刺杀了一名美国女教师,并且通过安放自制炸弹企图谋害一名美国籍埃及裔医生,同时还被发现通过社交媒体传播激进思想,企图危害政府、资助恐怖组织等行为。

2010年1月,巴勒斯坦哈马斯军事领导人马哈茂德·马巴胡在迪拜的一家五星级酒店房间内被杀害,阿联酋警方称很快侦查到凶犯是来自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的十多名特工,尽管他们使用假护照潜入迪拜并在刺杀行动后迅速潜逃,迪拜警方还是通过媒体向全球曝光并通缉了这十几名摩萨德人员。

宽严相济打击涉恐“洗钱”

当然,相对于中东其他国家频发的数十人、上百人伤亡的自杀式爆炸袭击,阿联酋的总体安全状况相对稳定,尤其是迪拜能够在社会风气自由开放和坚守伊斯兰宗教信仰与属性之间维持平衡,在公开安保措施并不严格的情况下,“不动声色”地维系着平稳和谐的安全局势,确实难能可贵。

相对于笔者曾常驻过四年、到处戒备森严的沙特,迪拜机场、酒店、商场等公共场所安保措施看起来并不严密,至少从外在流程与硬件设备方面看上去松懈得多。有人怀疑恐怖组织是否对迪拜有“网开一面”的可能,而对此坊间有种令人惊诧的解释为:迪拜政府是向全球各大恐怖组织交过“保护费”的?!

这当然是西方少数媒体报道中的说法,“保护费”之说是暗指迪拜作为流通自由、现代开放的地区金融中心,有些部门很可能与某些组织有心照不宣的君子协定,对洗钱、地下钱庄等非法资金往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采取默许的态度。

迪拜对资金监管的高度宽松,多元化的经济,固然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促成了自身的经济繁荣,但同时也使得迪拜对于洗黑钱者更具吸引力。包括各种“免税区”对资本进出限制不严,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洗钱现象的泛滥。针对这些情况,阿联酋政府近年来加强了打击“洗黑钱”等金融犯罪的力度。

2014年4月,阿联酋联邦国民议会金融经济委员会对现有的反洗钱法进行了部分修订,将“反洗钱犯罪法”更名为“反洗钱和打击资助恐怖主义法”。原法案中将4种行为定义为刑事犯罪,即隐藏或掩饰非法来源资金的转移、储蓄、汇付、置换。新法案中将存储和投资于非法资金两种行为也定义为刑事犯罪。此次修订也是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专家评估报告的建议,以进一步打击涉恐洗钱犯罪。

2014年8月,渣打银行阿联酋分行因“未能侦测大量潜在高风险交易”而受到迪拜相关金融监管部门的制裁,被勒令停止部分业务、撤出中小型企业客户、加强监控措施等。

2015年5月,迪拜金融服务管理局对联合投资银行(UIB)处以5.6万美元的罚款,原因是根据调查发现,该行于2014年4月-7月违反了管理局的一系列规定,未能有效监控资金、识别和防范洗钱风险,无法获取充分证明文件核实客户身份,无法正确记录客户资金来源等。

阿联邦国民议会金融经济委员会还与阿中央银行联手创建了一个金融信息数据库,专门跟踪和打击涉恐洗钱活动,试图从金融领域遏制恐怖主义的泛滥。

“动态平衡”保障乱局中安全

不难发现,迪拜为了保障自身安全,实际上采取了一种“动态平衡”的手段,为实现经济发展敞开国门,开化民风,灵活务实地在或明或暗的各种势力之间权衡利弊,左右逢源;另一方面,在坚守自身阿拉伯与伊斯兰属性时不走极端、不当出头鸟,从而在长期动荡纷乱的中东地区实现了“独善其身”。

从意识形态角度,迪拜不断强调伊斯兰金融以及所谓伊斯兰经济的独特性,甚至希望通过强调伊斯兰经济作为一种现代资本主义金融模式的替代产品,凸显其所谓可持续性与安全性,来推广其伊斯兰债券,进而希望能够获得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更广泛的话语权。然而,其运作机制与逐利本质却与当代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无差异。这种微妙的辩证关系正是迪拜“动态平衡”的典型表现之一。

在外界看来,应对中东各类政治问题,阿联酋深谙“枪打出头鸟”的道理,不似卡塔尔“小国办大事”要在地区事务中出风头,长期低调跟随海湾“老大哥”沙特的立场,尽量少为自己树敌,与地区各国普遍保持良好外交关系。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自2011年“阿拉伯变局”发生以来,迪拜当仁不让地成为中东地区资金与人才的“避风港”,阿联酋实际上也成为了地区形势动荡的受益者。但有专家认为,“迪拜奇迹”作为海湾石油富国社会经济发展升级模式的华丽外表下,依然隐藏着不少矛盾与窘迫: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和保护民族身份之间的冲突,不断渗透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保护伊斯兰传统价值观的冲突,低价人力成本与劳工权利的冲突,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不断减少的石油储量和不断增长的公共福利需要。

因此,“迪拜奇迹”是一种相对的、摇摆的、动态的“平衡”,包括其总体平稳的安全形势,既有值得外界学习借鉴的主观做法,又有他国无法照搬套用的客观条件,也更有待未来时间的进一步考验。

约旦:边境防控与城市反恐并重

约旦对国内的人流走向进行严格监控,驾车或乘公共交通出入省市,在省与省之间都有严格的过境检查制度,随时可以掌握人员流动的情况

《国际先驱导报》 蒋少清 程春香 发自安曼约旦——这个面积并不算大的中东国家,多年来一直深受暴力恐怖活动威胁。

2014年12月,约旦空军飞行员马阿兹·卡萨斯贝在叙利亚北部执行空袭“伊斯兰国”的任务时,驾驶的战机坠毁,他跳伞后遭俘获。今年2月3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发布视频称,卡萨斯贝已遭火刑处死,引起约旦民众的极大愤慨,反恐情绪不断升温。该事件也被认为是约旦打击宗教极端主义的“转折点”。

今年8月21日,约旦王储阿卜杜拉·侯赛因说,恐怖分子利用青年人的激情,以伊斯兰教义为伪装,向他们渗透极端思想,“青年是全球社会的一员,寻求和平与安全社会的中流砥柱,希望你们在其发挥作用”。

让年轻人过上体面生活

在约旦,“伊斯兰国”打着伊斯兰教的旗帜进行圣战,相比“基地”组织,手段更为残暴、力量更为强大、势头也更为迅猛。

在约旦,已有上千名思想偏激的年轻人加入了“伊斯兰国”。在此背景下,外界呼吁应采取措施,切断恐怖和极端势力蛊惑、煽动青年的渠道,如打击恐怖极端势力利用互联网从事招募、煽动、策划、集资等活动,切断恐怖和暴力极端主义伸向青年人的黑手;同时,也要解决贫困、失业等滋生恐怖和暴力极端主义的根源问题。

为防止年轻人被恐怖主义蛊惑,约旦政府十分重视加强年轻人的教育。8月3日,在约旦举行的第34届阿拉伯国际青年大会上,约旦就正式提出要重视引导青年向正确方向发展,通过会议,与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以提高青年的能力,避免该地区的暴力事件对青年渗透不利的影响。通过对青年加强正面教育,给青年人敲响警钟。

侯赛因王储在会议上呼吁国际社会采取措施,防止年轻人被引诱到伊斯兰极端分子的“黑暗世界”中。他表示,约旦在8月召开一次国际会议,鼓励年轻人与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作斗争。侯赛因王储也在发言中表示,要想方设法给予年轻人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使他们能过上体面的生活,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便利。

严控边境,防恐怖分子“借道”

事实上,约旦政府如此重视反恐,尤其是年轻群体反恐,也在情理之中。

约旦处于亚洲西部,阿拉伯半岛的西北。西与巴勒斯坦、以色列为邻,北与叙利亚接壤,东北与伊拉克交界,东南和南部与沙特阿拉伯相连。叙利亚危机以来,作为叙利亚邻国,无法在叙利亚危机中置身事外。

而除帮助年轻人远离恐怖主义外,约旦还在边境防控上下功夫,力图减少恐怖分子的渗透。

众所周知,约旦是中东地区接待叙利亚难民最多的国家,自从叙利亚2011年危机以来,约旦已先后接纳140万叙利亚难民,现已在北部边境省份建立多所难民营,对难民实施人道主义援助,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安全上给予严格管理,对他们进行封闭管理。

叙利亚和约旦两国边境线有380公里,多名反对叙总统阿萨德的高官越过此边境线叛逃。边境冲突也时有发生。这里经常有叙利亚武装分子开着汽车装着炸弹从此处偷越过界进入约旦。目前,约旦武装部队肩负着维护边境安全与防务的使命,高度警戒,回击任何妄图危害国家安全和稳定的行为。约旦军方已对此加强了边界防范,防止恐怖分子“借道”进入约旦进行破坏活动。

严管流动人口,城市布满摄像头

在加强边境难民管控之余,对于城市反恐也颇为重视。

由于约旦目前除了叙利亚难民外还有大量的巴勒斯坦难民和伊拉克难民,还有一些来自海湾及其他地区的游客。流动人口复杂而且人数繁多。对于流动人口,当地政府吸取以前的教训,早已形成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办法,使之十分有序。比如,对国内的人流走向进行严格监控,驾车或乘公共交通出入省市,在省与省之间都有严格的过境检查制度,随时可以掌握人员流动的情况,严防恐怖分子潜入潜出。

此外,约旦还在公共场所加强警戒措施。近年来约旦经常举行重大活动,如国庆日、建军日活动,以及西亚北非论坛、全球青年论坛等等大型会议,对于大型活动除了必要的监控设备以外,参与者必须提前进行申请批复,严格执行登记制度,对参与者要严格审查,像新闻采访记者,新闻部都有备案,对于新手就要进行全面审查。同时具备一套严格的安检措施,因而确保了活动的安全进行。

在约旦公共场所,例如大型商场、饭店、公园、学校等,都具备安全措施。安全部门除了装有必要的摄像头和瞭望塔外,还要进行安检,无论人员还是车辆,进入之前都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如进入大型酒店,除X光对行李和随身携带物品检查外,有的地方要进行搜身检查,任何危险物品不得带入,以确保公共场所的安全。

沙特:以正确教义阻击极端思想传播

对待恐怖主义活动,特别是像“伊斯兰国”这样标榜自己是最虔诚和最正宗伊斯兰教的极端组织,沙特从宗教教义上对其予以彻底批判

《国际先驱导报》 王波 发自利雅得 8月6日中午,在沙特阿拉伯遥远而平静的西南边陲小城艾布哈,极端武装组织“伊斯兰国”的一名21岁沙特籍成员对沙特承担反恐任务的一支特种警察部队实施了自杀式炸弹袭击,共炸死11名特警,炸伤30多人。

当时,200多名特警在这个隶属特警部队但也对外开放的清真寺内做中午礼拜。那个名为优素福·苏莱曼的沙特青年身上绑满弹药后溜进了清真寺内。他在寺内随意翻了翻《古兰经》后又放回了原处,然后来到礼拜人群的最后一排,突然引爆了炸药。

不过,虽然今年遭遇几起恐怖袭击,特别是这一次特警都成为被攻击对象,但沙特反恐部门对最终击败“伊斯兰国”仍然充满信心,因为战胜当初看起来强大无比的“基地”组织的历史并不遥远。

以铁腕手段抓捕恐怖分子

自从1932年建国至今的80多年里,沙特共遭遇两次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和影响深远的宗教极端主义浪潮。第一次是由本·拉丹领导、主要以反美为主要目标的恐怖暴力活动。

从2003年至2006年,“基地”组织在沙特境内制造了一系列针对美国人、沙特重要人物、西方使领馆和外国人居住区、沙特安全、石油等敏感重要设施的自杀式炸弹袭击和枪击等暴力事件;共导致包括美国人等西方人和沙特警察在内的70多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沙特现任王储、当时主管反恐的内政部助理大臣穆罕默德·纳伊夫,以铁腕手段对“基地”组织进行了痛击。沙特警方从2003年至2009年,在全国各地抓捕了数千名恐怖分子,迫使未被抓捕的恐怖分子纷纷逃往邻国也门。反恐经验丰富的沙特安全机构又配合美国和也门安全部门对藏匿在也门的“基地”组织进行穷追猛打,使其大伤元气,丧失了再次发动大规模恐怖袭击的能力。沙特国内的安全形势也逐渐好转。

可以说,沙特当年对“基地”组织的反恐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不过,刚刚没消停几年,沙特又迎来了建国后的第二波大规模恐怖主义威胁——信誓旦旦要占领沙特的“伊斯兰国”。

“与第一次相比,这一次更加危险(要推翻政权和占领圣地)、影响更加恶劣(用进天堂诱骗青少年)、手段也更加残忍(屠杀无辜),”沙特著名社会学者苏莱曼对“伊斯兰国”做出如此评价。

最高宗教领袖亲自出马“讲经”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伊斯兰国”在沙特的支持者开始行动,先后在首都利雅得、东部城市等地枪杀多名来自空袭“伊斯兰国”参与国的外籍人士。而今年以来,被称为“伊斯兰国”内志(沙特中部地区的古代名称)分部的成员更是肆无忌惮,发动了更为凶残的恐怖袭击。

接连发生特别是针对清真寺的恐怖袭击,让沙特民众处于风声鹤唳之中。而对待恐怖主义活动,特别是像“伊斯兰国”这样标榜自己是最虔诚和最正宗伊斯兰教的极端组织,沙特从宗教教义上对其予以彻底批判,并宣传树立正确宗教理念。

首先从名称上,沙特等阿拉伯国家从不叫“伊斯兰国”,而称其为“达伊沙”(“伊斯兰国”的阿拉伯语缩写),以示对“伊斯兰国”的不承认及蔑视。

沙特宗教事务部要求全国各清真寺阿訇在每周五教义宣讲中正确阐释教义,禁止散布和传播极端思想和教派仇恨。

在信教群众中有极高威望的沙特宗教领袖,也经常公开发表对“伊斯兰国”极端思想的驳斥和揭露,并号召人们不要上当受骗。

为防范再次发生恐袭,沙特安全部门将在全国范围内的主要清真寺安装摄像头。同时在首都和一些大城市的政府机构、购物中心等公共场所设立安全检查措施。在大城市的主要街道增派警力24小时巡逻。现在,首都利雅得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闪着蓝光的警车巡逻。

沙特内政部还公布了恐怖分子举报热线,发动全社会力量搜寻恐怖犯罪嫌疑人和有宗教极端思想的人。

与此同时,沙特安全部门加强了对网上恐怖活动的监控。

用文体活动充实年轻民众生活

沙特政府还意识到沙特普通百姓,尤其是青年人业余生活贫乏。他们下班或放学后的大把时间无所事事,是导致其容易沉迷网络而被极端宗教思想诱惑的一个原因。

众所周知,沙特现行的瓦哈比教派是目前全球伊斯兰国家所奉行教派中最严格的一种。以《古兰经》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沙特禁止陌生男女接触;没有电影院、酒吧、歌舞厅;一天5次礼拜,商店、银行、超市等全部关门歇业。

为让普通百姓,特别是年轻人更充实,沙特新国王萨勒曼今年年初上台后就指示,在全国各地加快建设体育场馆,让青年人在业余时间多从事体育运动而减少他们与网络上极端思想接触的机会。

在今年长达12天的开斋节长假,萨勒曼就指示各省要专为年轻人举办适合他们的庆祝活动,例如摩托车特技赛等。

关键字:沙特约旦恐怖分子

本文摘自:国际先驱导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