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国家战略出台,助推产业金融模式引领未来

责任编辑:editor007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9-17 17:41:33 本文摘自:中华网财经

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Garnet近期发布了2015年度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报告,报告评估了112个领域超过2000项新型技术的市场类型、成熟度、商业好处及未来发展。

技术成熟度曲线也被称为炒作周期,这是Gartner用来对众多行业发展周期进行预测和判断的一种手段,它描述了一项技术从诞生到成熟的过程,下图为2014年及2015年周期表。

如图所示,在2014年的炒作周期表上,大数据正在走向低谷,而2015的图示中已经看不见它的身影。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大数据不再成为焦点,而是代表着近年来最受关注的大数据相关技术已经不再是一种新兴技术,它们已经进入了平稳的发展期,并积极的应用于各类实践中。

“指南版”政策出炉

以中国为例,眼下国内大数据市场正由概念炒作期迈入了探路与实践期,其聚焦目光的话题也不再是大数据为何物等内容,而是积极的转向到如何操作与落地上。

日前,国务院正式出台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已经就大数据发展工作做出了系统的部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开放政府数据和推动产业创新,这是中国第一次把发展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

用国家力量强制推动政府数据的整合、开放和交换,这将为中国大数据应用与拓展逐步扫清各类障碍,让市场通过使用政府公开数据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并且拉动整个市场的投入向大数据产业倾斜。

同时,《纲要》中亦明确提到,2017年底前形成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格局,2018年实现统一共享平台全覆盖和数据共享及交换,并率先在信用、金融等重要领域实现公共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向社会开放。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数据处理、分析、可视化软件和硬件支撑平台等产品;并且培育10家国际领先的大数据核心龙头企业,500家大数据应用、服务和产品制造企业。

数据开放乃大势所趋,一直以来,一大部分极具价值的数据都集中在政府内部,垄断国企业,以及互联网巨头之中。分散的数据无法帮助企业拿到具有价值的信息,难以实现大数据价值的商业变现。而政府开放数据,以及助推大数据交易市场建立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对于大数据价值的深入挖掘无疑是重大利好,当社会化大数据与政府数据能够达到有效程度上的交叉共通互融时,释放出的“隐形价值”将不可限量。

而更令人欣喜的则是,此顶层设计已然清晰的描绘和体现了“金融+数据+产业”的行业未来框架,随着政策接下来的逐步实施与落地,以大数据为核心手段、核心驱动力的产业金融,将迈入时代发展正轨成为主流趋势,有望实现包括互联网产业在内的全产业的规模化升级,推动商业规模进入百万亿时代。

产融一体化需“数据当道”

对于公众而言,“产业金融”这个名词稍显陌生,简单的说,它是一个以满足生产者的融资需求为主要功能的金融体系,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金融整体解决方案,当然,也可以更加全面的理解为“它是指以产业为基础,充分发挥金融业务对产业的资金融通、资源整合、价值增值等方面的支持作用,从而实现产业和金融之间相互融合的一种新的金融形态。”

由此不难看出,产业是经济的基础,金融在产业发展中具有催化剂和倍增剂的作用,金融与产业互动将创造新的价值,大大加快财富积累。

那么,在这场跨界融合中,产业与金融该通过何种途径和介质实现一体化?

答案在此次发布的《纲要》中已经体现的非常明显,大数据的健康发展和应用将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亦如桥梁一般,使产业、企业与金融通过一定的关联关系,实现产业与金融的融合、贯通,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转化和促进。

从某种意义来说,产业金融的翅膀是金融,核心是大数据。因为实体经济和金融结合起来才是升级转型的根本出路,而和金融结合起来,必然需要大数据解决方案来解决社会信用体系,以及价格评估体系等诸多难题。

在这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回首信息产业发展的起起伏伏,我们会发现,产业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已不是一城一池的争夺,也不是土地、人力、技术、资本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要素,而是曾经被一度忽视的“数据资产”。而我们更需要明晰的是,只有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才有可能成为推动产业和金融融合的战略性资产。

数据交易平台为产业金融爆发点

数据将在跨界融合中发挥最大价值,然而数据深度“掘金”,开放流动是关键。大数据产业最具想象空间之处,在于能够将不同行业的各类数据整合起来,提供全方位的立体数据绘图,力求从系统的角度了解并重塑用户模型,因此数据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成为数据掘金的关键。

不过,仅仅有大数据技术,没有充实的数据源,其商业价值难以被发掘,同时,大数据是有价值的,但必须通过交易才能产生价值,唯有将数据进行合理定价,出现数据交易市场、交易指数,才能真正带动大数据产业的繁荣。

从这个角度来说,诸如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中关村数海大数据交易平台,北京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以及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等的建立,一方面为数据源的汇集提供了载体,让信息不再是一座座“孤岛”;另一方面则为解决“开放”与“流通”问题提供了开门匙,从而能进一步打破行业信息壁垒,优化提高生产效率,深度推进产业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以电子交易为主要形式的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在眼下大数据市场里显得有些特别,其业务发展模式恰好印证了《纲要》中倡导的“大数据+产业+金融”方向,在推动数据资源开放、流通的同时,交易中心自身似乎更加重视大数据对于产业金融发展的助动性应用。

两院院士李德仁在提及此交易平台时,曾作出如下评断:“东湖大数据交易平台”完全按照市场模式,以企业为运营和创新主体,整合政府公开数据、行业数据和互联网数据,打造全新的数据再生产、融合和价值发掘,运用创新金融模式,盘活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数据存量,“东湖大数据交易平台”的建设,将成为武汉实施万众创新的重要标杆。

而据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总经理杜小军透露,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眼下他们正在积极的以“数据产业金融应用服务平台”为基础,打造“大数据交易评估参考系统”, 为“数据产业金融化应用”提供支撑。同时,平台融支付、交易等金融服务和其他衍生业务为一体,推动数据产业上下游企业、机构与金融部门相互连接贯通,最大限度的实现大数据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转化,努力为数据交易参与方提供一个全流程、全方位体验和服务的生态系统平台。

关键字:用户模型金融体系数据整合

本文摘自:中华网财经

x 大数据国家战略出台,助推产业金融模式引领未来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国家战略出台,助推产业金融模式引领未来

责任编辑:editor007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9-17 17:41:33 本文摘自:中华网财经

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Garnet近期发布了2015年度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报告,报告评估了112个领域超过2000项新型技术的市场类型、成熟度、商业好处及未来发展。

技术成熟度曲线也被称为炒作周期,这是Gartner用来对众多行业发展周期进行预测和判断的一种手段,它描述了一项技术从诞生到成熟的过程,下图为2014年及2015年周期表。

如图所示,在2014年的炒作周期表上,大数据正在走向低谷,而2015的图示中已经看不见它的身影。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大数据不再成为焦点,而是代表着近年来最受关注的大数据相关技术已经不再是一种新兴技术,它们已经进入了平稳的发展期,并积极的应用于各类实践中。

“指南版”政策出炉

以中国为例,眼下国内大数据市场正由概念炒作期迈入了探路与实践期,其聚焦目光的话题也不再是大数据为何物等内容,而是积极的转向到如何操作与落地上。

日前,国务院正式出台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已经就大数据发展工作做出了系统的部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开放政府数据和推动产业创新,这是中国第一次把发展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

用国家力量强制推动政府数据的整合、开放和交换,这将为中国大数据应用与拓展逐步扫清各类障碍,让市场通过使用政府公开数据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并且拉动整个市场的投入向大数据产业倾斜。

同时,《纲要》中亦明确提到,2017年底前形成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格局,2018年实现统一共享平台全覆盖和数据共享及交换,并率先在信用、金融等重要领域实现公共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向社会开放。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数据处理、分析、可视化软件和硬件支撑平台等产品;并且培育10家国际领先的大数据核心龙头企业,500家大数据应用、服务和产品制造企业。

数据开放乃大势所趋,一直以来,一大部分极具价值的数据都集中在政府内部,垄断国企业,以及互联网巨头之中。分散的数据无法帮助企业拿到具有价值的信息,难以实现大数据价值的商业变现。而政府开放数据,以及助推大数据交易市场建立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对于大数据价值的深入挖掘无疑是重大利好,当社会化大数据与政府数据能够达到有效程度上的交叉共通互融时,释放出的“隐形价值”将不可限量。

而更令人欣喜的则是,此顶层设计已然清晰的描绘和体现了“金融+数据+产业”的行业未来框架,随着政策接下来的逐步实施与落地,以大数据为核心手段、核心驱动力的产业金融,将迈入时代发展正轨成为主流趋势,有望实现包括互联网产业在内的全产业的规模化升级,推动商业规模进入百万亿时代。

产融一体化需“数据当道”

对于公众而言,“产业金融”这个名词稍显陌生,简单的说,它是一个以满足生产者的融资需求为主要功能的金融体系,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金融整体解决方案,当然,也可以更加全面的理解为“它是指以产业为基础,充分发挥金融业务对产业的资金融通、资源整合、价值增值等方面的支持作用,从而实现产业和金融之间相互融合的一种新的金融形态。”

由此不难看出,产业是经济的基础,金融在产业发展中具有催化剂和倍增剂的作用,金融与产业互动将创造新的价值,大大加快财富积累。

那么,在这场跨界融合中,产业与金融该通过何种途径和介质实现一体化?

答案在此次发布的《纲要》中已经体现的非常明显,大数据的健康发展和应用将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亦如桥梁一般,使产业、企业与金融通过一定的关联关系,实现产业与金融的融合、贯通,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转化和促进。

从某种意义来说,产业金融的翅膀是金融,核心是大数据。因为实体经济和金融结合起来才是升级转型的根本出路,而和金融结合起来,必然需要大数据解决方案来解决社会信用体系,以及价格评估体系等诸多难题。

在这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回首信息产业发展的起起伏伏,我们会发现,产业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已不是一城一池的争夺,也不是土地、人力、技术、资本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要素,而是曾经被一度忽视的“数据资产”。而我们更需要明晰的是,只有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才有可能成为推动产业和金融融合的战略性资产。

数据交易平台为产业金融爆发点

数据将在跨界融合中发挥最大价值,然而数据深度“掘金”,开放流动是关键。大数据产业最具想象空间之处,在于能够将不同行业的各类数据整合起来,提供全方位的立体数据绘图,力求从系统的角度了解并重塑用户模型,因此数据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成为数据掘金的关键。

不过,仅仅有大数据技术,没有充实的数据源,其商业价值难以被发掘,同时,大数据是有价值的,但必须通过交易才能产生价值,唯有将数据进行合理定价,出现数据交易市场、交易指数,才能真正带动大数据产业的繁荣。

从这个角度来说,诸如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中关村数海大数据交易平台,北京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以及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等的建立,一方面为数据源的汇集提供了载体,让信息不再是一座座“孤岛”;另一方面则为解决“开放”与“流通”问题提供了开门匙,从而能进一步打破行业信息壁垒,优化提高生产效率,深度推进产业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以电子交易为主要形式的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在眼下大数据市场里显得有些特别,其业务发展模式恰好印证了《纲要》中倡导的“大数据+产业+金融”方向,在推动数据资源开放、流通的同时,交易中心自身似乎更加重视大数据对于产业金融发展的助动性应用。

两院院士李德仁在提及此交易平台时,曾作出如下评断:“东湖大数据交易平台”完全按照市场模式,以企业为运营和创新主体,整合政府公开数据、行业数据和互联网数据,打造全新的数据再生产、融合和价值发掘,运用创新金融模式,盘活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数据存量,“东湖大数据交易平台”的建设,将成为武汉实施万众创新的重要标杆。

而据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总经理杜小军透露,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眼下他们正在积极的以“数据产业金融应用服务平台”为基础,打造“大数据交易评估参考系统”, 为“数据产业金融化应用”提供支撑。同时,平台融支付、交易等金融服务和其他衍生业务为一体,推动数据产业上下游企业、机构与金融部门相互连接贯通,最大限度的实现大数据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转化,努力为数据交易参与方提供一个全流程、全方位体验和服务的生态系统平台。

关键字:用户模型金融体系数据整合

本文摘自:中华网财经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