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之变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10-28 10:28:45 本文摘自:人民政协报

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发展“教

育文化大数据”,即推动形成覆盖全国、协同服务、全网互通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

教育领域如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加快改革与发展,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全面深入推进“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的作用不容忽视。

课堂教育之变:智慧化、个性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在教育领域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学校拥有可用的、高质量的海量数据逐渐成为现实,但如何进行数据挖掘,给未来教育带来更多的便利,则对教育研究者的想象力提出了挑战。

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两名化学老师开始使用视频软件录制PPT并附上声音讲解,上传至网络以此为缺席的学生补课。不久他们进行了更具开创性的实验———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打基础,课堂则变为老师与学生的交流。这个模式逐渐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流行起来,称之为“翻转课堂”。

而在国内的中小学,一些数据挖掘的项目也在起步,并积累了大量大数据分析决策的典型案例。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所长方海光介绍,首师大数字化学习实验室开发的数字化课堂的大数据分析应用,已经在扬州、常州等地中小学的200多个班级进行了多个学期的系统性试点应用,带来了教育效果的明显改变。

大数据下的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到底有哪些优势呢?传统课堂的教学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是“信息传递”,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第二是“吸收内化”,由学生在课后自己完成。新的教育模式则改变了这一流程逻辑,教师不再利用课堂时间进行知识讲授——这由学生在课外通过听播客、看视频、读电子书等方式自主完成;课堂内,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则更专注于基于项目的学习探讨,以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如何运用数据也是它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大特点之一。“在数字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习过程进行数据形式化采集和描述,并基于课堂单元和学期单元进行学习过程的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教师通过这些数据和分析结果,可以即时进行教学控制和教学反思,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学生和家长通过这些数据和分析结果,也可以尽快发现学习中的不足,进而也可以提高学习水平。基于这类大数据应用可以构建课堂上的智慧学习环境,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指导方案,不再像传统课堂会忽视课堂上的某一位学生,这也是国际上未来智慧课堂的核心组成部分。”方海光说。

另一好处是教学更加个性化。由于每一次课程的学习内容、节奏、风格和呈现方式都是由每位学生自主规划的,教师获得的学生数据也都是个性化的,相应的答疑解惑、讲授协作也更能满足个性化的需要。传统课堂教学采用同一教材、同一备课、同一作业,往往并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大数据则以物联网、云计算等综合技术的成熟为基础,在学生管理数据库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经过过程性和综合性的考量,找到学生各种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考量背后的逻辑关系,从而作出恰当的个性化教学决策。

全国教育干部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玉琨认为,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的讲学稿产生于中国的农村学校,很大程度上由于技术条件的差异导致了所用工具和载体的不同。“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网络环境的改善,这一差异很快就能得到克服。”大数据下的教育,将彻底颠覆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将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的变革。

求知模式之变:泛在化、数字化

随着互联网开放平台的发展,大规模在线教育方兴未艾,成为了席卷全球的文化教育新潮流。2009年,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了一家非营利教育组织———可汗学院,利用网络视频进行免费授课,涵盖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他的教学视频像病毒一样广为传播,如今全球已有成千上万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其视频课程。随后,类似的课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普林斯顿、伯克利、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知名学府都宣布加盟在线教育,逐步向全世界开放自己的课程。

几近免费的教育成本、不受时空规模的限制、名校教育资源的开放、多学科多领域的课程……许多已经离开校园的社会人士表示,过去,一旦离开学校的“班级授课制”,获取知识的难度就加大了,如今只要一台联网的电脑或一部手机就能学习,知识传播更加迅速了。

而在国内,清华大学“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好大学在线”、深圳大学“优课”联盟等中文慕课也相继上线。“包括秋季学期刚上线的《有机化学》等课程。‘学堂在线’目前共开设了60多门慕课,注册学生近26万,选课总人次近54万。”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党委书记孙茂松说。

互联网和大数据使得求知模式日益“泛在化”。泛在化作为网络通信中的一个名词,指的是新的信息技术融入人的生活空间,形成一个“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又不可见”的计算环境,用户可以通过手持设备、可穿戴设备等各种常规、非常规计算设备,无障碍地享用计算能力和信息资源。新技术创造了泛在化概念,泛在化助推了求知途径的拓宽,慕课就是这样一个在泛在化环境下随时随地可以学习的在线教育平台。

那么,隐藏在慕课背后的大数据是如何工作的呢?通过记录鼠标点击,慕课收集了学习者的学习轨迹。一方面,对每位学习者来说,这些数据能够对学习者进行行为评价和诱导,从而根据学习者的行为特征动态调整学习内容和节奏。上海思来氏教育测评中心首席研究员张韫举例说:“比如A做对了第4题,系统马上告诉他跳过第7题,因为做对第4题几乎不可能做错第7题。如果B做错了第5题,系统会提示他继续练习第6题,因为这个知识点可能需要反复操练巩固。”

而在宏观上,慕课所收集的这些数据累积到一定程度,学习者的群体行为就会呈现一种秩序和规律,这对教育研究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起作业网董事长王强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反馈优化”的案例:对于一道在网上被做了上万遍的选择题而言,4个选项中,两万个学生没选A和B,这说明A和B是糟糕的选项,内容生产者就可以依据大数据统计判断出题目的难度和效度仍有欠缺,以此优化命题质量,推动考试改革。通过向社会开放,让更多的学习者学习使用,就可以收集更多数据,研究众多学习者行为模式,打造更好的在线平台,吸引更多的学习者使用,提高整个社会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素质,这是一个积极的正循环。

资源分配之变:公平化、优质化

今年的高考本科第一批次录取中,山东沂蒙山区一所中学的考生们使用高考志愿填报助手,根据分数、兴趣、专长,选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和专业,减少了志愿撞车。其中一位沂蒙地区考生以仅高于投档线两分的成绩压分过线被济南大学录取。互联网大数据为考生填报志愿提供帮助,这在过去完全不可想象,更别提山区的中学了。大数据则在逐步打破知识和信息的不对称,普通个体能秒搜到世界各地的信息,数字鸿沟逐渐消弭。

长期以来,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极大都是困扰中国的教育桎梏,师资差距问题则是难中之难。讲学稿编制的质量更多地依赖于个别学校个别教师的水平,而大数据的一个最不寻常之处,就是可以动员一个国家的力量,借助互联网,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最偏远的角落,任何学生都有可能获得顶尖明星教师的免费课程,而且可以反复学,优质教育资源得以最有效的利用和共享。

第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提供的信息显示,2014年我国网络教育市场规模已达千亿元级别,到2015年将超过1600亿元,网络教育已成为炙手可热的领域。业内专家表示,网络教育最大的优势是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国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状,为每个人提供更好的教育。

但资源分配不均的改善任重道远,非一朝一夕。“在发达地区,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而在西部农村地区一所学校也只有几台电脑,这就使得中西部农村地区接受名校名师的辐射时,必须采取尊重差异、稳步发展的策略。”陈玉琨建议,没有网络条件的地区,人们可以为农村学校提供光盘或U盘,让学生充分享受优质公平的教育资源。目前,发达地区强校对教育薄弱地区的学校正在以一种自觉的社会担当,努力寻求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往我国中西部农村学校的途径,助推我国中西部农村教育的发展。其中,清华附小、苏州国际外国语学校、青岛二中等一批公办或民办学校都是该领域积极探索的先行者。

近日,教育部研究起草了《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以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目前相关文件正在征求修改意见中。《意见》指出,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

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建议,要利用互联网让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走向农村,通过互联网技术,均衡城乡教育资源。新的时代,大数据技术在缩小我国教育城乡和区域差距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历史机遇。

关键字: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

本文摘自:人民政协报

x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之变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之变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10-28 10:28:45 本文摘自:人民政协报

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发展“教

育文化大数据”,即推动形成覆盖全国、协同服务、全网互通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

教育领域如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加快改革与发展,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全面深入推进“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的作用不容忽视。

课堂教育之变:智慧化、个性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在教育领域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学校拥有可用的、高质量的海量数据逐渐成为现实,但如何进行数据挖掘,给未来教育带来更多的便利,则对教育研究者的想象力提出了挑战。

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两名化学老师开始使用视频软件录制PPT并附上声音讲解,上传至网络以此为缺席的学生补课。不久他们进行了更具开创性的实验———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打基础,课堂则变为老师与学生的交流。这个模式逐渐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流行起来,称之为“翻转课堂”。

而在国内的中小学,一些数据挖掘的项目也在起步,并积累了大量大数据分析决策的典型案例。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所长方海光介绍,首师大数字化学习实验室开发的数字化课堂的大数据分析应用,已经在扬州、常州等地中小学的200多个班级进行了多个学期的系统性试点应用,带来了教育效果的明显改变。

大数据下的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到底有哪些优势呢?传统课堂的教学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是“信息传递”,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第二是“吸收内化”,由学生在课后自己完成。新的教育模式则改变了这一流程逻辑,教师不再利用课堂时间进行知识讲授——这由学生在课外通过听播客、看视频、读电子书等方式自主完成;课堂内,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则更专注于基于项目的学习探讨,以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如何运用数据也是它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大特点之一。“在数字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习过程进行数据形式化采集和描述,并基于课堂单元和学期单元进行学习过程的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教师通过这些数据和分析结果,可以即时进行教学控制和教学反思,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学生和家长通过这些数据和分析结果,也可以尽快发现学习中的不足,进而也可以提高学习水平。基于这类大数据应用可以构建课堂上的智慧学习环境,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指导方案,不再像传统课堂会忽视课堂上的某一位学生,这也是国际上未来智慧课堂的核心组成部分。”方海光说。

另一好处是教学更加个性化。由于每一次课程的学习内容、节奏、风格和呈现方式都是由每位学生自主规划的,教师获得的学生数据也都是个性化的,相应的答疑解惑、讲授协作也更能满足个性化的需要。传统课堂教学采用同一教材、同一备课、同一作业,往往并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大数据则以物联网、云计算等综合技术的成熟为基础,在学生管理数据库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经过过程性和综合性的考量,找到学生各种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考量背后的逻辑关系,从而作出恰当的个性化教学决策。

全国教育干部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玉琨认为,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的讲学稿产生于中国的农村学校,很大程度上由于技术条件的差异导致了所用工具和载体的不同。“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网络环境的改善,这一差异很快就能得到克服。”大数据下的教育,将彻底颠覆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将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的变革。

求知模式之变:泛在化、数字化

随着互联网开放平台的发展,大规模在线教育方兴未艾,成为了席卷全球的文化教育新潮流。2009年,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了一家非营利教育组织———可汗学院,利用网络视频进行免费授课,涵盖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他的教学视频像病毒一样广为传播,如今全球已有成千上万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其视频课程。随后,类似的课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普林斯顿、伯克利、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知名学府都宣布加盟在线教育,逐步向全世界开放自己的课程。

几近免费的教育成本、不受时空规模的限制、名校教育资源的开放、多学科多领域的课程……许多已经离开校园的社会人士表示,过去,一旦离开学校的“班级授课制”,获取知识的难度就加大了,如今只要一台联网的电脑或一部手机就能学习,知识传播更加迅速了。

而在国内,清华大学“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好大学在线”、深圳大学“优课”联盟等中文慕课也相继上线。“包括秋季学期刚上线的《有机化学》等课程。‘学堂在线’目前共开设了60多门慕课,注册学生近26万,选课总人次近54万。”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党委书记孙茂松说。

互联网和大数据使得求知模式日益“泛在化”。泛在化作为网络通信中的一个名词,指的是新的信息技术融入人的生活空间,形成一个“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又不可见”的计算环境,用户可以通过手持设备、可穿戴设备等各种常规、非常规计算设备,无障碍地享用计算能力和信息资源。新技术创造了泛在化概念,泛在化助推了求知途径的拓宽,慕课就是这样一个在泛在化环境下随时随地可以学习的在线教育平台。

那么,隐藏在慕课背后的大数据是如何工作的呢?通过记录鼠标点击,慕课收集了学习者的学习轨迹。一方面,对每位学习者来说,这些数据能够对学习者进行行为评价和诱导,从而根据学习者的行为特征动态调整学习内容和节奏。上海思来氏教育测评中心首席研究员张韫举例说:“比如A做对了第4题,系统马上告诉他跳过第7题,因为做对第4题几乎不可能做错第7题。如果B做错了第5题,系统会提示他继续练习第6题,因为这个知识点可能需要反复操练巩固。”

而在宏观上,慕课所收集的这些数据累积到一定程度,学习者的群体行为就会呈现一种秩序和规律,这对教育研究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起作业网董事长王强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反馈优化”的案例:对于一道在网上被做了上万遍的选择题而言,4个选项中,两万个学生没选A和B,这说明A和B是糟糕的选项,内容生产者就可以依据大数据统计判断出题目的难度和效度仍有欠缺,以此优化命题质量,推动考试改革。通过向社会开放,让更多的学习者学习使用,就可以收集更多数据,研究众多学习者行为模式,打造更好的在线平台,吸引更多的学习者使用,提高整个社会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素质,这是一个积极的正循环。

资源分配之变:公平化、优质化

今年的高考本科第一批次录取中,山东沂蒙山区一所中学的考生们使用高考志愿填报助手,根据分数、兴趣、专长,选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和专业,减少了志愿撞车。其中一位沂蒙地区考生以仅高于投档线两分的成绩压分过线被济南大学录取。互联网大数据为考生填报志愿提供帮助,这在过去完全不可想象,更别提山区的中学了。大数据则在逐步打破知识和信息的不对称,普通个体能秒搜到世界各地的信息,数字鸿沟逐渐消弭。

长期以来,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极大都是困扰中国的教育桎梏,师资差距问题则是难中之难。讲学稿编制的质量更多地依赖于个别学校个别教师的水平,而大数据的一个最不寻常之处,就是可以动员一个国家的力量,借助互联网,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最偏远的角落,任何学生都有可能获得顶尖明星教师的免费课程,而且可以反复学,优质教育资源得以最有效的利用和共享。

第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提供的信息显示,2014年我国网络教育市场规模已达千亿元级别,到2015年将超过1600亿元,网络教育已成为炙手可热的领域。业内专家表示,网络教育最大的优势是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国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状,为每个人提供更好的教育。

但资源分配不均的改善任重道远,非一朝一夕。“在发达地区,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而在西部农村地区一所学校也只有几台电脑,这就使得中西部农村地区接受名校名师的辐射时,必须采取尊重差异、稳步发展的策略。”陈玉琨建议,没有网络条件的地区,人们可以为农村学校提供光盘或U盘,让学生充分享受优质公平的教育资源。目前,发达地区强校对教育薄弱地区的学校正在以一种自觉的社会担当,努力寻求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往我国中西部农村学校的途径,助推我国中西部农村教育的发展。其中,清华附小、苏州国际外国语学校、青岛二中等一批公办或民办学校都是该领域积极探索的先行者。

近日,教育部研究起草了《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以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目前相关文件正在征求修改意见中。《意见》指出,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

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建议,要利用互联网让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走向农村,通过互联网技术,均衡城乡教育资源。新的时代,大数据技术在缩小我国教育城乡和区域差距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历史机遇。

关键字: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

本文摘自:人民政协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