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农业大数据时代到来

责任编辑:jackye 作者:王丽娟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1-07 09:19:34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时报

近日,农业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按照“问题导向、应用驱动,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先易后难、逐步推进,上下联动、社会众筹”的原则,从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的五大基础性工作和十一个重点领域全面部署了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工作,为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程郁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在政策的支持下把大数据引入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来,将会对未来我国农业生产决策的优化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大数据奠定基础

大数据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何为大数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员李广乾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通俗来讲,大数据是用一定的方法把大量的数据汇总起来,挖掘出隐藏在数据后的信息,应用到各个领域,从而产生价值。”

“大数据”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多个场合提及,现在已经成为经济改革一大“热词”。2014年3月,大数据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仅时隔三个多月,农业部便出台此《意见》,并明确提出未来五至十年内实现农业数据的有序共享开放,初步完成农业数据化改造。

对于此次《意见》的推出,程郁称之为“恰合时宜”。她认为,由于农产品自身波动性较大的特点和我国的信息支持系统不够完善,导致政府对农产品供求的把握时常偏离轨道,从而致使农业决策滞后。过去虽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由于信息化基础薄弱,不具备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分析,数据信息一直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高速发展阶段,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海量数据快速形成,为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具备了良好基础和现实条件。

李广乾也表示,目前,国家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拓宽了宽带的覆盖面。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手机的普及、微信等社交软件较高的使用率以及农村居民信息化意识的加强,都为农业农村大数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数据可服务农业每一个环节

大数据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牵引和驱动作用。但大数据是如何影响农业的发展呢?山东农业大学校长温孚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业大数据是利用大数据的思维、方法以及技术来解决农业以及涉农行业的具体和宏观问题的云计算技术。大数据的概念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丰富了信息农业的内涵,对农业的影响将大大超过互联网农业,不但会进一步完善农业互联网,而且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2013年,山东农业大学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农业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推广机构“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成立后的两年多的时间里,此机构针对国家农业发展战略和生产的需要做了大量研究。作为其创始人和领导者,温孚江表示,“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大数据可服务农业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领域。例如粮食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现代育种及良种推广,土壤信息的变化与改良,生态农业的设计与发展,涉农产品市场监控及价格的预警,病虫害的预测、畜牧养殖业疫情的监控及预警预测,等等。”

但总体来说,他认为,农业大数据主要在三方面发挥战略作用。一是指导生产,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服务。二是服务决策,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咨询和指导服务,为企业生产、转型、市场营销提供咨询、指导。三是预测未来,对农作物的生长态势和产量进行预测等等。如果所预测的“未来”不是我们所希望的结果,我们可以采取措施,改变某些数据群,从而改变事物发展的“必然”,使事物向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如人工降雨,通过改变一些气象数据(向云中撒碘化银),达到降雨的目的。

建立共享平台形成定期监测机制

大数据本身是没有行业之分,但在不同的行业应用会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程郁认为,农业大数据有自己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如通过卫星的摇感地图观察有没有耕地被侵占,对种植物进行监测,从而预测生长速度和产量。我国目前对农作物种植的面积和产量的监测通常不够准确,如果通过摇感大数据来进行有效监测,就不会出现各个部门隐报和虚报现象。其次是农业数据的来源依赖互联网,但主要数据还是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产生。

对于我国目前农业农村大数据的发展现状,程郁认为农业农村大数据的建设还处在起步期,问题和困难颇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目前农业的信息化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网络覆盖率比较低,数据获取的公开透明度不高、农户农场参与数据获取的积极性不够。另一方面是数据部门化,基础数据比较分散。单一的数据很难挖掘出有效信息,因此大数据的核心是对大量数据的整合。

针对《意见》中提到的“到2017年底前,跨部门、跨区域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基本形成”,程郁认为,建立数据共享大平台要涉及到各个部门,最好有一个统筹机构,把各部门有效地调动起来,定期把监测的数据汇聚到一起进行整合。同时,建立数据公开共享机制,并对数据进行甄别,如哪些是可以向公众公开,哪些是需要限制只能部门使用,以此来提高部门决策的准确率。

关键字:农业农村农业领域数据获取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时报

x 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农业大数据时代到来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农业大数据时代到来

责任编辑:jackye 作者:王丽娟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1-07 09:19:34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时报

近日,农业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按照“问题导向、应用驱动,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先易后难、逐步推进,上下联动、社会众筹”的原则,从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的五大基础性工作和十一个重点领域全面部署了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工作,为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程郁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在政策的支持下把大数据引入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来,将会对未来我国农业生产决策的优化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大数据奠定基础

大数据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何为大数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员李广乾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通俗来讲,大数据是用一定的方法把大量的数据汇总起来,挖掘出隐藏在数据后的信息,应用到各个领域,从而产生价值。”

“大数据”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多个场合提及,现在已经成为经济改革一大“热词”。2014年3月,大数据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仅时隔三个多月,农业部便出台此《意见》,并明确提出未来五至十年内实现农业数据的有序共享开放,初步完成农业数据化改造。

对于此次《意见》的推出,程郁称之为“恰合时宜”。她认为,由于农产品自身波动性较大的特点和我国的信息支持系统不够完善,导致政府对农产品供求的把握时常偏离轨道,从而致使农业决策滞后。过去虽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由于信息化基础薄弱,不具备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分析,数据信息一直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高速发展阶段,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海量数据快速形成,为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具备了良好基础和现实条件。

李广乾也表示,目前,国家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拓宽了宽带的覆盖面。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手机的普及、微信等社交软件较高的使用率以及农村居民信息化意识的加强,都为农业农村大数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数据可服务农业每一个环节

大数据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牵引和驱动作用。但大数据是如何影响农业的发展呢?山东农业大学校长温孚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业大数据是利用大数据的思维、方法以及技术来解决农业以及涉农行业的具体和宏观问题的云计算技术。大数据的概念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丰富了信息农业的内涵,对农业的影响将大大超过互联网农业,不但会进一步完善农业互联网,而且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2013年,山东农业大学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农业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推广机构“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成立后的两年多的时间里,此机构针对国家农业发展战略和生产的需要做了大量研究。作为其创始人和领导者,温孚江表示,“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大数据可服务农业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领域。例如粮食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现代育种及良种推广,土壤信息的变化与改良,生态农业的设计与发展,涉农产品市场监控及价格的预警,病虫害的预测、畜牧养殖业疫情的监控及预警预测,等等。”

但总体来说,他认为,农业大数据主要在三方面发挥战略作用。一是指导生产,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服务。二是服务决策,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咨询和指导服务,为企业生产、转型、市场营销提供咨询、指导。三是预测未来,对农作物的生长态势和产量进行预测等等。如果所预测的“未来”不是我们所希望的结果,我们可以采取措施,改变某些数据群,从而改变事物发展的“必然”,使事物向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如人工降雨,通过改变一些气象数据(向云中撒碘化银),达到降雨的目的。

建立共享平台形成定期监测机制

大数据本身是没有行业之分,但在不同的行业应用会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程郁认为,农业大数据有自己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如通过卫星的摇感地图观察有没有耕地被侵占,对种植物进行监测,从而预测生长速度和产量。我国目前对农作物种植的面积和产量的监测通常不够准确,如果通过摇感大数据来进行有效监测,就不会出现各个部门隐报和虚报现象。其次是农业数据的来源依赖互联网,但主要数据还是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产生。

对于我国目前农业农村大数据的发展现状,程郁认为农业农村大数据的建设还处在起步期,问题和困难颇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目前农业的信息化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网络覆盖率比较低,数据获取的公开透明度不高、农户农场参与数据获取的积极性不够。另一方面是数据部门化,基础数据比较分散。单一的数据很难挖掘出有效信息,因此大数据的核心是对大量数据的整合。

针对《意见》中提到的“到2017年底前,跨部门、跨区域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基本形成”,程郁认为,建立数据共享大平台要涉及到各个部门,最好有一个统筹机构,把各部门有效地调动起来,定期把监测的数据汇聚到一起进行整合。同时,建立数据公开共享机制,并对数据进行甄别,如哪些是可以向公众公开,哪些是需要限制只能部门使用,以此来提高部门决策的准确率。

关键字:农业农村农业领域数据获取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时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