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背后的生意经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晓霞 高玉蓉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7-05 11:20:40 本文摘自: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资料图片

“早上在‘朋友圈’看到开元商城20周年庆的广告,还领到一张20元的礼金券。”西安市民谷女士说。6月12日上午,许多西安人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看到了这则老牌百货的新平台广告。随即有犀利的网友发现,比起之前必胜客、欧莱雅等广告下面6、7行的点赞数,这则广告发出后几乎寂无声息。“好像新鲜劲儿过去了,没人再给朋友圈广告点赞。”一位“90后”小曹这样评论。

从每条20万到单条5万元,一年时间“朋友圈”广告的发展经历从一个侧面隐喻了网络时代流量变现的难题。

“大腕儿”走进朋友圈

“广告,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2015年1月21日“朋友圈广告”开始内测,这条由“微信团队”发布的广告有个清晰的记忆点。随后,“宝马中国”、“Vi-vo”、“可口可乐”等品牌成了朋友圈广告“吃螃蟹的人”。

正当大家热议朋友圈首次出现商业广告时,一些细心的微信用户发现,大家收到的广告并不相同。于是,“收到宝马广告是土豪,收到vivo广告是中产,收到可口可乐广告的是屌丝”的段子在朋友圈调侃声一片。某个官号广告后面的点赞也成为微信好友们娱乐的内容。腾讯相关负责人称,微信广告投放采用了定向推送的发布形式,即选择目标用户时根据其日常在朋友圈关注的话题、标签、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产品推送划分。相对于原先统一推送的广告内容,这种“智能化”的广告似乎是目标性更强。

有点赞的也有吐槽的,“80后”的梁先生说:“如今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常用社交平台上广告泛滥成灾,让人十分厌烦。”梁先生呼吁,网络平台应该加强管理,让社交圈广告精简化、人性化。有调查数据显示,有21.6%的用户担忧这种广告推送背后的大数据分析会侵犯用户个人隐私。

掘金大数据的隐忧

微信红包普及以来,用户必须绑定银行卡才能发送红包。这样一来,微信平台用户都属于实名认证。你的浏览记录、微信钱包的消费、通信记录、联系人等诸多内容在企业网络后台一览无余。我们的隐私有没有保障?

对于安全问题,有律师表示:依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收集用户信息时需要经过用户同意。微信在用户协议中规定:腾讯有权决定将本软件用作商业用途,包括但不限于开发、使用本软件的部分服务为第三方作推广等。可以说,挖掘用户在平台上的数据是经过我们“授权”的。网络安全专家表示:在信息化的时代做到完全隐私化是不可能的。用户应留意重要的信息需谨慎或不在互联网上进行操作,更不要随意扩散。

那么,能不能不接收朋友圈广告?记者发现,根据微信的用户协议可以在系统设置选择屏蔽、拒绝接收相关推广信息。目前的朋友圈广告虽然可以选择“我不感兴趣”来屏蔽,但是如何实现拒绝接收,还无法进行设置。

其实不仅是微信,在微博平台与淘宝数据打通以后,我们经常能在微博平台接收到有针对性的广告推送。在粉丝红包等活动中,影院、餐厅等商家的促销活动也往往有的放矢。在“bat”的商业版图中,网络用户流量转化为现金的“变现”模式探索不胜枚举。

流量变现的悖论

网络等虚拟平台的变现模式正在蔓延,几个节点事件记忆犹新:年初微信上线公测“红包照片”,许多人的朋友圈被一张张的模糊图片刷屏,发出现金红包后才能一窥真容。靠照片卖钱?由于质疑多多,几十分钟后该功能下线。除夕夜,红包照片再度上线,却是增加了屏蔽红包照片的功能设置。2016年最火的“网红”papi酱获得1200万融资后,又拍卖了一条2200万的视频广告。品牌估值3亿元的papi酱在6月13日发布的视频下边打起广告拍卖“papi同款寡妇公会T恤”,在36分钟内297件3款魔兽主题印花T恤全部售罄,“网红”的变现能力不容小觑。

资料显示,信息流广告从2006年开始出现,如今国外的社交平台Facebook、Twitter,国内如新浪微博、今日头条等平台都在使用这种广告形式,虚拟平台最终还是要变现实现收益,过程却是艰辛。

国内最早变现探索的微博已经有五年尝试。游戏、团购,到2012年和京东合作电商平台,2013年接受阿里巴巴投资后做“微店”,最近又上了一个叫“达人通”的社交电商产品做分销。尝试了一切热门后,到目前最有效益的是做阿里流量广告、电影推广。对于微博商业化失败的原因,相关专家表示,流量的直接变现,尝试直接卖货遭用户抵制,转化率低;其次,微博承接商业化产品用户复购率低,留存率低;企业客户需求商业化,用户及品牌认知率低。

朋友圈广告只是微信商业化进程中的“冰山一角”。资料显示,2014年起微信全面开始了商业化转型,电商、支付、微信智能平台等相继出现。从单纯的即时通讯,到现在拓展至生活服务的微信支付等,庞大的用户数量让微信的“钱景”被多方看好。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小龙说,微信正在成为一个森林,一个根植于移动互联网的生态系统。随着第一波广告热的降温,朋友圈广告效果走低难以避免。投放量过大会造成对用户的骚扰,用户会选择屏蔽广告,甚至影响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因此,还需要在商业利益与用户体验之间做出平衡。

关键字:朋友圈微信

本文摘自: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x 大数据背后的生意经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背后的生意经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晓霞 高玉蓉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7-05 11:20:40 本文摘自: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资料图片

“早上在‘朋友圈’看到开元商城20周年庆的广告,还领到一张20元的礼金券。”西安市民谷女士说。6月12日上午,许多西安人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看到了这则老牌百货的新平台广告。随即有犀利的网友发现,比起之前必胜客、欧莱雅等广告下面6、7行的点赞数,这则广告发出后几乎寂无声息。“好像新鲜劲儿过去了,没人再给朋友圈广告点赞。”一位“90后”小曹这样评论。

从每条20万到单条5万元,一年时间“朋友圈”广告的发展经历从一个侧面隐喻了网络时代流量变现的难题。

“大腕儿”走进朋友圈

“广告,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2015年1月21日“朋友圈广告”开始内测,这条由“微信团队”发布的广告有个清晰的记忆点。随后,“宝马中国”、“Vi-vo”、“可口可乐”等品牌成了朋友圈广告“吃螃蟹的人”。

正当大家热议朋友圈首次出现商业广告时,一些细心的微信用户发现,大家收到的广告并不相同。于是,“收到宝马广告是土豪,收到vivo广告是中产,收到可口可乐广告的是屌丝”的段子在朋友圈调侃声一片。某个官号广告后面的点赞也成为微信好友们娱乐的内容。腾讯相关负责人称,微信广告投放采用了定向推送的发布形式,即选择目标用户时根据其日常在朋友圈关注的话题、标签、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产品推送划分。相对于原先统一推送的广告内容,这种“智能化”的广告似乎是目标性更强。

有点赞的也有吐槽的,“80后”的梁先生说:“如今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常用社交平台上广告泛滥成灾,让人十分厌烦。”梁先生呼吁,网络平台应该加强管理,让社交圈广告精简化、人性化。有调查数据显示,有21.6%的用户担忧这种广告推送背后的大数据分析会侵犯用户个人隐私。

掘金大数据的隐忧

微信红包普及以来,用户必须绑定银行卡才能发送红包。这样一来,微信平台用户都属于实名认证。你的浏览记录、微信钱包的消费、通信记录、联系人等诸多内容在企业网络后台一览无余。我们的隐私有没有保障?

对于安全问题,有律师表示:依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收集用户信息时需要经过用户同意。微信在用户协议中规定:腾讯有权决定将本软件用作商业用途,包括但不限于开发、使用本软件的部分服务为第三方作推广等。可以说,挖掘用户在平台上的数据是经过我们“授权”的。网络安全专家表示:在信息化的时代做到完全隐私化是不可能的。用户应留意重要的信息需谨慎或不在互联网上进行操作,更不要随意扩散。

那么,能不能不接收朋友圈广告?记者发现,根据微信的用户协议可以在系统设置选择屏蔽、拒绝接收相关推广信息。目前的朋友圈广告虽然可以选择“我不感兴趣”来屏蔽,但是如何实现拒绝接收,还无法进行设置。

其实不仅是微信,在微博平台与淘宝数据打通以后,我们经常能在微博平台接收到有针对性的广告推送。在粉丝红包等活动中,影院、餐厅等商家的促销活动也往往有的放矢。在“bat”的商业版图中,网络用户流量转化为现金的“变现”模式探索不胜枚举。

流量变现的悖论

网络等虚拟平台的变现模式正在蔓延,几个节点事件记忆犹新:年初微信上线公测“红包照片”,许多人的朋友圈被一张张的模糊图片刷屏,发出现金红包后才能一窥真容。靠照片卖钱?由于质疑多多,几十分钟后该功能下线。除夕夜,红包照片再度上线,却是增加了屏蔽红包照片的功能设置。2016年最火的“网红”papi酱获得1200万融资后,又拍卖了一条2200万的视频广告。品牌估值3亿元的papi酱在6月13日发布的视频下边打起广告拍卖“papi同款寡妇公会T恤”,在36分钟内297件3款魔兽主题印花T恤全部售罄,“网红”的变现能力不容小觑。

资料显示,信息流广告从2006年开始出现,如今国外的社交平台Facebook、Twitter,国内如新浪微博、今日头条等平台都在使用这种广告形式,虚拟平台最终还是要变现实现收益,过程却是艰辛。

国内最早变现探索的微博已经有五年尝试。游戏、团购,到2012年和京东合作电商平台,2013年接受阿里巴巴投资后做“微店”,最近又上了一个叫“达人通”的社交电商产品做分销。尝试了一切热门后,到目前最有效益的是做阿里流量广告、电影推广。对于微博商业化失败的原因,相关专家表示,流量的直接变现,尝试直接卖货遭用户抵制,转化率低;其次,微博承接商业化产品用户复购率低,留存率低;企业客户需求商业化,用户及品牌认知率低。

朋友圈广告只是微信商业化进程中的“冰山一角”。资料显示,2014年起微信全面开始了商业化转型,电商、支付、微信智能平台等相继出现。从单纯的即时通讯,到现在拓展至生活服务的微信支付等,庞大的用户数量让微信的“钱景”被多方看好。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小龙说,微信正在成为一个森林,一个根植于移动互联网的生态系统。随着第一波广告热的降温,朋友圈广告效果走低难以避免。投放量过大会造成对用户的骚扰,用户会选择屏蔽广告,甚至影响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因此,还需要在商业利益与用户体验之间做出平衡。

关键字:朋友圈微信

本文摘自: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