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中国大数据产业的春天何时能到来?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郭涛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10-18 18:08:35 本文摘自:赛迪网-中国计算机报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贵州借助大数据这一契机,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振地方经济等方面意欲弯道超车。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上海在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方面如何才能做出差异化呢?

大数据是智慧树,大数据是钻石矿。今年在贵阳举办的大数据博览会产生了轰动效应,吸引了众多国外内顶级的大数据企业参加;京津冀大数据试验区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在包括上海、贵阳、武汉等在内的全国多个城市,大数据交易所争相挂牌……大数据的魅力难以抵挡。

在这股大数据的热潮背后,我们是否更应该冷静地思考:各地方政府在发展大数据产业时如何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大数据技术如何才能与行业用户的实际需求对接,中国的大数据领域何时才能产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型企业……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中国大数据产业的春天就不会真正到来。

大数据不仅仅是一股潮流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贵州借助大数据这一契机,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振地方经济等方面意欲弯道超车。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上海在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方面如何才能做出差异化呢?

“两年前,贵阳刚开始筹备大数据交易所时,曾经来上海做过推广会,与上海大数据联盟产生过交集。那时就有记者问我,上海的大数据产业特色是什么?”上海科学院科技处副处长、上海大数据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吴俊伟博士坦言,“每个地方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不同,发展大数据产业当然也不能千篇一律,不能都上马大数据交易中心,不能都搞全行业大数据,而是应该与当地的优势产业相结合。这是上海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基本原则。比如,上海正致力于打造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航运和国际贸易等四大中心。上海发展大数据产业当然要与这四大中心的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行业聚集优势,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海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拥有世界第一的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亚洲第二大的证券交易额;450万用户享受到光纤到户的便利,公共Wi-Fi热点有900多处,4G和3G用户超过2000万;拥有超过4800万张交通卡,每天的交通数据超过30GB;已经建成人口、法人、空间三大基础数据库,覆盖2400万人口、190万个法人单位;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的规模都超过了5000亿元。“这些基础设施和服务,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带动作用,将产生巨大的价值和增值空间。”吴俊伟表示。

实际上,从2013年《上海推进大数据研究与发展三年行动规划》推出以来,上海就步入了大数据发展的快车道。举例来说,上海市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在不同时期重点推动不同行业的大数据应用;整合政府资源,建立商业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比如“6+6”计划包括6个政府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和6个商业应用系统示范;抓优势行业,重点突破,加速推动金融、医疗、交通等行业的大数据应用,产生示范效应,让市民的衣食住行真正受惠于大数据。

在全国范围内的大数据热潮下,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阴影”。比如,很多企业、高校热衷成立大数据研究院,但是一些研究院徒有其表,没有将相关资源整合在一起,进行实际的大数据研究和应用推广。“发展大数据不能空喊口号,也不能仅仅打出一个旗号,而应该多一些实质性的推动。”吴俊伟表示,“上海大数据联盟在成立之初就定下了自己的目标,整合政府、行业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动,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推动大数据应用和商业层面的创新,同时借助资本的力量,将大数据相关产业做大做强。”

挤出大数据的水分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云计算中的水分逐渐被挤出,开始进入化云为雨的落地阶段。有人开玩笑说,当年那些炒作云计算的人现在都跑到大数据领域去了。与云计算一样,大数据当前也面临如何脚踏实地,为企业解决业务发展和创新难题的挑战。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目前还处于大数据应用和发展的初级阶段,找到应用的痛点和大数据的突破点才是当下最紧迫的任务。对此,吴俊伟有深刻的认知:“上海在发展大数据产业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瓶颈和问题,这可能是中国各地发展大数据所遇到的具有共性的问题。比如,我们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核心技术和通用产品。Hadoop、Spark等这些知名的大数据平台几乎都来自国外,而中国的大数据企业并不掌握类似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加入大数据、开源领域和社区,但是并没有形成规模效应,而且缺少核心的龙头企业,没有像互联网领域的BAT那样的龙头企业可以带动周边的中小企业,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吴俊伟提到,在上海的大数据生态圈中,大多是初创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虽然每个企业的干劲十足,但有种群龙无首的感觉。因此,发掘和培养大数据领域的领军企业是当务之急。

另外,上海也在建立大数据高端人才的培养体系,比如组织大数据科学家训练营,在高校中设立数据科学专业等,逐步建立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端的立体人才培养和输送模式,数据工程师、数据分析师、数据科学家,一个也不能少。这是发展大数据产业的需要,也是很多企业提出的共同需求。

国外的亚马逊、谷歌,以及国内的BAT等企业,它们之所以能在大数据方面领先一步,关键是它们具有大数据研究和应用的良好环境,比如拥有PB级数据量的计算和实验环境,而且国外的政府和行业的数据开放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而这正是国内的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短板。比如,中国的企业开发出一个大数据模型,但是苦于没有成规模的应用环境来测试和验证,这会延迟商品化的大数据产品的上市,而且产品的迭代和成熟期都会变长。

吴俊伟表示:“从政府的角度,我们正是看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才着力优化大数据产业布局,促进大数据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研究机构、高校的互动、合作,建立公共的大数据基础设施,为上海的中小企业、研究机构提供研究和创新的基础条件。”

在数据开放方面,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专门的管理办法,将政府各个部门,以及行业的数据,由政府主导进行数据资源的整合,然后面向企业和个人开放。目前,上海市已经建立了一个资源开放目录。

大数据若想真正做到开放、共享,就必须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大数据涉及相关权益和利益保护、个人隐私的保护等问题,这也是一直困扰大数据行业应用、数据交易、数据流通的最大障碍。”吴俊伟表示,发展大数据,就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上海发展大数据产业并不是单兵作战,而是大数据、云计算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上海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创新基地,其前身就是云计算基地。大数据天生与云计算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大数据一定是在云计算的基础上发展和推进。无论是从技术的角度,还是产业发展的角度,在政府主导的一些项目或相关政策的制定中,我们都将云计算与大数据结合起来考虑。上海设立了云计算大数据推进专项,就是将云计算和大数据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云计算与大数据在技术和应用上有传承和交叉,会相互促进和带动。”

无论是发展大数据产业,还是做大云计算产业,政府的定位和职责都十分明确,就是起到引导和扶持的作用,主要是政策层面的支持。“上海推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策略和计划,比如《上海推进大数据研究与发展三年行动规划》,以及像静安区政府推出的《静安区促进大数据发展的实施办法》等,其中都明文规定,为大数据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财政、税收、基金等多方面的支持。上海还将出台全面发展大数据的实施意见,在政策、配套、基金等方面提供支持。”

上海大数据联盟也是在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成立的。联盟除了组织活动、制定标准、搭建平台以外,还以第三方机构的有利身份,将大数据产业链上下游各方黏合到一起,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氛围。

这是一次务实的大会

今年下半年,中国大数据市场的重头戏之一——中国(上海)大数据产业创新峰会将于12月初在上海开幕。该峰会首次举办是在2014年,可谓中国大数据市场的拓荒者之一。据说,今年的峰会无论是规模、内容还是影响力相对上一届都有大幅提升。

为了提升大会的精彩程度,主办方特意邀请了在大数据方面颇有建树的几位院士坐镇。“我们计划将峰会办成每年固定举行的大数据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大会。每届大会的组织架构都采用‘2+X’的模式。‘2’表示峰会由上海市经信委和上海市科委共同指导,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指导和推动作用;‘X’代表大数据需要重点突破且是上海本地具有大数据应用优势的行业,这些行业的主管部门将参与指导峰会,并举行相关的行业大数据分论坛,将大数据与行业用户的真实需求相匹配,从而推动大数据应用积极、稳妥落地。”吴俊伟介绍说。

峰会将着重突出行业特色。会议主办方之一上海大数据联盟与参会的四大行业主管机构共同探讨、设定行业分论坛的主题,力求会议内容更贴近大数据的实际应用,实现政产学研用联动。

吴俊伟向记者透露了峰会的一大亮点,会上将宣布成立全国首个大数据试验场。这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立项,相关企业和高校合作启动的项目,旨在推动大型的公共服务型大数据机构的发展,催熟国内的大数据交易,造福企业和大众。

本次峰会还是一次寻找大数据领域领军企业、挖掘大数据人才的“挖宝”大会。吴俊伟表示,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上海本地涌现出一批具有潜力的大数据企业和优秀的大数据人才,数量虽多,但是缺少领军型的企业和在业界具有很强影响力的大数据专家型人才。峰会给这些企业和专业人才一个展示的机会,为领军型企业和人才的涌现提供适合的土壤。

另外,《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丛书》的第三批书目也在峰会上推出启动。以系列丛书这种形式详细介绍大数据的技术和发展趋势、行业应用,以及方法论等,这也是国内首创。

关键字:谷歌数据平台

本文摘自:赛迪网-中国计算机报

x 中国大数据产业的春天何时能到来?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中国大数据产业的春天何时能到来?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郭涛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10-18 18:08:35 本文摘自:赛迪网-中国计算机报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贵州借助大数据这一契机,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振地方经济等方面意欲弯道超车。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上海在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方面如何才能做出差异化呢?

大数据是智慧树,大数据是钻石矿。今年在贵阳举办的大数据博览会产生了轰动效应,吸引了众多国外内顶级的大数据企业参加;京津冀大数据试验区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在包括上海、贵阳、武汉等在内的全国多个城市,大数据交易所争相挂牌……大数据的魅力难以抵挡。

在这股大数据的热潮背后,我们是否更应该冷静地思考:各地方政府在发展大数据产业时如何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大数据技术如何才能与行业用户的实际需求对接,中国的大数据领域何时才能产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型企业……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中国大数据产业的春天就不会真正到来。

大数据不仅仅是一股潮流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贵州借助大数据这一契机,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振地方经济等方面意欲弯道超车。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上海在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方面如何才能做出差异化呢?

“两年前,贵阳刚开始筹备大数据交易所时,曾经来上海做过推广会,与上海大数据联盟产生过交集。那时就有记者问我,上海的大数据产业特色是什么?”上海科学院科技处副处长、上海大数据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吴俊伟博士坦言,“每个地方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不同,发展大数据产业当然也不能千篇一律,不能都上马大数据交易中心,不能都搞全行业大数据,而是应该与当地的优势产业相结合。这是上海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基本原则。比如,上海正致力于打造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航运和国际贸易等四大中心。上海发展大数据产业当然要与这四大中心的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行业聚集优势,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海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拥有世界第一的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亚洲第二大的证券交易额;450万用户享受到光纤到户的便利,公共Wi-Fi热点有900多处,4G和3G用户超过2000万;拥有超过4800万张交通卡,每天的交通数据超过30GB;已经建成人口、法人、空间三大基础数据库,覆盖2400万人口、190万个法人单位;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的规模都超过了5000亿元。“这些基础设施和服务,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带动作用,将产生巨大的价值和增值空间。”吴俊伟表示。

实际上,从2013年《上海推进大数据研究与发展三年行动规划》推出以来,上海就步入了大数据发展的快车道。举例来说,上海市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在不同时期重点推动不同行业的大数据应用;整合政府资源,建立商业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比如“6+6”计划包括6个政府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和6个商业应用系统示范;抓优势行业,重点突破,加速推动金融、医疗、交通等行业的大数据应用,产生示范效应,让市民的衣食住行真正受惠于大数据。

在全国范围内的大数据热潮下,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阴影”。比如,很多企业、高校热衷成立大数据研究院,但是一些研究院徒有其表,没有将相关资源整合在一起,进行实际的大数据研究和应用推广。“发展大数据不能空喊口号,也不能仅仅打出一个旗号,而应该多一些实质性的推动。”吴俊伟表示,“上海大数据联盟在成立之初就定下了自己的目标,整合政府、行业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动,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推动大数据应用和商业层面的创新,同时借助资本的力量,将大数据相关产业做大做强。”

挤出大数据的水分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云计算中的水分逐渐被挤出,开始进入化云为雨的落地阶段。有人开玩笑说,当年那些炒作云计算的人现在都跑到大数据领域去了。与云计算一样,大数据当前也面临如何脚踏实地,为企业解决业务发展和创新难题的挑战。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目前还处于大数据应用和发展的初级阶段,找到应用的痛点和大数据的突破点才是当下最紧迫的任务。对此,吴俊伟有深刻的认知:“上海在发展大数据产业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瓶颈和问题,这可能是中国各地发展大数据所遇到的具有共性的问题。比如,我们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核心技术和通用产品。Hadoop、Spark等这些知名的大数据平台几乎都来自国外,而中国的大数据企业并不掌握类似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加入大数据、开源领域和社区,但是并没有形成规模效应,而且缺少核心的龙头企业,没有像互联网领域的BAT那样的龙头企业可以带动周边的中小企业,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吴俊伟提到,在上海的大数据生态圈中,大多是初创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虽然每个企业的干劲十足,但有种群龙无首的感觉。因此,发掘和培养大数据领域的领军企业是当务之急。

另外,上海也在建立大数据高端人才的培养体系,比如组织大数据科学家训练营,在高校中设立数据科学专业等,逐步建立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端的立体人才培养和输送模式,数据工程师、数据分析师、数据科学家,一个也不能少。这是发展大数据产业的需要,也是很多企业提出的共同需求。

国外的亚马逊、谷歌,以及国内的BAT等企业,它们之所以能在大数据方面领先一步,关键是它们具有大数据研究和应用的良好环境,比如拥有PB级数据量的计算和实验环境,而且国外的政府和行业的数据开放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而这正是国内的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短板。比如,中国的企业开发出一个大数据模型,但是苦于没有成规模的应用环境来测试和验证,这会延迟商品化的大数据产品的上市,而且产品的迭代和成熟期都会变长。

吴俊伟表示:“从政府的角度,我们正是看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才着力优化大数据产业布局,促进大数据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研究机构、高校的互动、合作,建立公共的大数据基础设施,为上海的中小企业、研究机构提供研究和创新的基础条件。”

在数据开放方面,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专门的管理办法,将政府各个部门,以及行业的数据,由政府主导进行数据资源的整合,然后面向企业和个人开放。目前,上海市已经建立了一个资源开放目录。

大数据若想真正做到开放、共享,就必须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大数据涉及相关权益和利益保护、个人隐私的保护等问题,这也是一直困扰大数据行业应用、数据交易、数据流通的最大障碍。”吴俊伟表示,发展大数据,就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上海发展大数据产业并不是单兵作战,而是大数据、云计算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上海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创新基地,其前身就是云计算基地。大数据天生与云计算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大数据一定是在云计算的基础上发展和推进。无论是从技术的角度,还是产业发展的角度,在政府主导的一些项目或相关政策的制定中,我们都将云计算与大数据结合起来考虑。上海设立了云计算大数据推进专项,就是将云计算和大数据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云计算与大数据在技术和应用上有传承和交叉,会相互促进和带动。”

无论是发展大数据产业,还是做大云计算产业,政府的定位和职责都十分明确,就是起到引导和扶持的作用,主要是政策层面的支持。“上海推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策略和计划,比如《上海推进大数据研究与发展三年行动规划》,以及像静安区政府推出的《静安区促进大数据发展的实施办法》等,其中都明文规定,为大数据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财政、税收、基金等多方面的支持。上海还将出台全面发展大数据的实施意见,在政策、配套、基金等方面提供支持。”

上海大数据联盟也是在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成立的。联盟除了组织活动、制定标准、搭建平台以外,还以第三方机构的有利身份,将大数据产业链上下游各方黏合到一起,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氛围。

这是一次务实的大会

今年下半年,中国大数据市场的重头戏之一——中国(上海)大数据产业创新峰会将于12月初在上海开幕。该峰会首次举办是在2014年,可谓中国大数据市场的拓荒者之一。据说,今年的峰会无论是规模、内容还是影响力相对上一届都有大幅提升。

为了提升大会的精彩程度,主办方特意邀请了在大数据方面颇有建树的几位院士坐镇。“我们计划将峰会办成每年固定举行的大数据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大会。每届大会的组织架构都采用‘2+X’的模式。‘2’表示峰会由上海市经信委和上海市科委共同指导,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指导和推动作用;‘X’代表大数据需要重点突破且是上海本地具有大数据应用优势的行业,这些行业的主管部门将参与指导峰会,并举行相关的行业大数据分论坛,将大数据与行业用户的真实需求相匹配,从而推动大数据应用积极、稳妥落地。”吴俊伟介绍说。

峰会将着重突出行业特色。会议主办方之一上海大数据联盟与参会的四大行业主管机构共同探讨、设定行业分论坛的主题,力求会议内容更贴近大数据的实际应用,实现政产学研用联动。

吴俊伟向记者透露了峰会的一大亮点,会上将宣布成立全国首个大数据试验场。这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立项,相关企业和高校合作启动的项目,旨在推动大型的公共服务型大数据机构的发展,催熟国内的大数据交易,造福企业和大众。

本次峰会还是一次寻找大数据领域领军企业、挖掘大数据人才的“挖宝”大会。吴俊伟表示,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上海本地涌现出一批具有潜力的大数据企业和优秀的大数据人才,数量虽多,但是缺少领军型的企业和在业界具有很强影响力的大数据专家型人才。峰会给这些企业和专业人才一个展示的机会,为领军型企业和人才的涌现提供适合的土壤。

另外,《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丛书》的第三批书目也在峰会上推出启动。以系列丛书这种形式详细介绍大数据的技术和发展趋势、行业应用,以及方法论等,这也是国内首创。

关键字:谷歌数据平台

本文摘自:赛迪网-中国计算机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