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聚集政府大数据云促云“下雨”惠民生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11-21 12:44:58 本文摘自:贵阳日报

政府大数据云并不是发展大数据的目标,通过对数据集成和融合技术打破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堡垒,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从而形成智能决策,这才是政府大数据云要发挥的真正作用。换句话说,光有“云”还不够,聚集“云”的目的是“下雨”。

不可否认的是,政府大数据云仍存在一些挑战,例如各委办局独立运行、资源服务共享不畅、难以与组织内部工作流程有机结合、无法形成数据动态的应用模式及数据安全等。形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多重的:

首先,各个领域的数据并未以统一的技术规范存储于云平台,这为实现数据资源在企业之间、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按照市场机制进行交换、交易设置了壁垒。也就是说,数据标准依然是打通政府数据壁垒的重要通道。以美国政务云为例,美国政府为政务云制定相关行业标准、技术路线和顶层设计,讲究政务云的技术创新,规范了美国政务云的发展。

其次,政府考虑到数据安全的因素,对云平台的利用并不充分。在我看来,政府大数据分为两类三层:两类,即政务数据和政府的数据;三层,具体是指可以免费公开的蓝色数据、有偿公开的黄色数据、涉及国家安全不对外公开的红色数据。九次方大数据开创新的合作模式,就是与地方政府共同建设大数据平台,通过九次方大数据的清洗、建模、分析等技术手段,运营政府平台数据,服务于民生,惠及民众。

第三,对互联互通、共享利用缺乏正确认识。所谓共享利用,不仅是指政府之间,还有政府与外部数据之间。加强对外部数据的吸收,开放并完善政府的既有数据系统,使大数据系统能够进行并联分析与融合利用,才能形成政府大数据系统云端。

基于对大数据联通与共享特征的思考,2016年以来,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农业部、环保部、国土部等部门纷纷提出建设国家级的大数据中心,可谓形成“云服务”通道,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共享、业务协同,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只有实现政府各下属机构之间的数据融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数据融合、政府部门和垂直行业之间的数据融合,才能让“云”形成水滴润泽民生。

关键字:数据融合数据安全

本文摘自:贵阳日报

x 聚集政府大数据云促云“下雨”惠民生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聚集政府大数据云促云“下雨”惠民生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11-21 12:44:58 本文摘自:贵阳日报

政府大数据云并不是发展大数据的目标,通过对数据集成和融合技术打破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堡垒,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从而形成智能决策,这才是政府大数据云要发挥的真正作用。换句话说,光有“云”还不够,聚集“云”的目的是“下雨”。

不可否认的是,政府大数据云仍存在一些挑战,例如各委办局独立运行、资源服务共享不畅、难以与组织内部工作流程有机结合、无法形成数据动态的应用模式及数据安全等。形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多重的:

首先,各个领域的数据并未以统一的技术规范存储于云平台,这为实现数据资源在企业之间、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按照市场机制进行交换、交易设置了壁垒。也就是说,数据标准依然是打通政府数据壁垒的重要通道。以美国政务云为例,美国政府为政务云制定相关行业标准、技术路线和顶层设计,讲究政务云的技术创新,规范了美国政务云的发展。

其次,政府考虑到数据安全的因素,对云平台的利用并不充分。在我看来,政府大数据分为两类三层:两类,即政务数据和政府的数据;三层,具体是指可以免费公开的蓝色数据、有偿公开的黄色数据、涉及国家安全不对外公开的红色数据。九次方大数据开创新的合作模式,就是与地方政府共同建设大数据平台,通过九次方大数据的清洗、建模、分析等技术手段,运营政府平台数据,服务于民生,惠及民众。

第三,对互联互通、共享利用缺乏正确认识。所谓共享利用,不仅是指政府之间,还有政府与外部数据之间。加强对外部数据的吸收,开放并完善政府的既有数据系统,使大数据系统能够进行并联分析与融合利用,才能形成政府大数据系统云端。

基于对大数据联通与共享特征的思考,2016年以来,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农业部、环保部、国土部等部门纷纷提出建设国家级的大数据中心,可谓形成“云服务”通道,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共享、业务协同,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只有实现政府各下属机构之间的数据融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数据融合、政府部门和垂直行业之间的数据融合,才能让“云”形成水滴润泽民生。

关键字:数据融合数据安全

本文摘自:贵阳日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