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环保大数据 下一个机会在哪里?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冶华 谭宇钦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06-22 11:41:35 本文摘自:生态资本论

举一个两年前的例子。

2015年,环保部门世界环境日开通了“12369环保举报”微信公众号,通过后台数据可以发现公众关心什么,环保部门需要解决什么,从而判断环保问题的规律性和趋势性,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

人们唏嘘这一小小的举动,居然能倒逼环保部门执法方式转型,环境执法更精准快捷,真正朝着环境共治的目标推进。

公众参与举报只是智慧环保在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中的一个缩影。两年过去,各地开始探索更多环境大数据的创新应用方式,那么,成功的模式有哪些,哪些大数据应用更值得一提?

  解决信息对称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最大的魅力是智慧,数据只有通过开放、挖掘、处理、分析才能产生价值,而后变成资本,这是一种面向环境保护与管理决策的应用服务需要。

今年初,临汾市二氧化硫爆表引发全社会关注,据官方数据,1月4日-14日,临汾市6个大气质量监测点之一的南机场监测点多次出现二氧化硫小时浓度“破千”的状况,这件事本身就是数据的不对称、不透明给政务管理造成了盲区。

在环境大数据应用方面,如何在政府政务监管和产业发展上找到平衡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现阶段,大数据至少在解决信息对称性方面已经得到很好的验证。比如,甘肃银川市所采用的“智慧环保”模式,就是利用环境大数据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做出的探索。“智慧环保”在银川部署了众多环境实时数据采集仪,实时传输至银智慧环保系统内,任何蛛丝马迹都逃不过智慧环保监测点的高清监控,废水排口、废气排口情况清晰可见,企业如果违规超排,当即就会被全程记录。这些信息不仅能够为环保部门提供海量的监测数据,并且数据成功地可视化做到了使普通老百姓人在家中,足不出户就能够看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环境信息。环境大数据,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政府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持。

可见,大量数据的采集能将企业各个方面的信息都融汇到数据库中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挖掘。在进行信息分析的同时,通过研究各类别数据的相互关联找对关系,建立相关性模型,在管理中实行预测、防范与应用。

与银川的“智慧环保”模式类似的是,忻州市环保局采用北京名赫环保大数据平台的环境监测云服务,一次性覆盖14个区县,打通了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数据通道,企业向平台开放了治理数据,平台会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治理设施的运营效率,运营成本等,从而折射出治理企业的技术水平,进而作为排污企业筛选治理企业的决策依据,这样就在治理企业和排污企业之间构建了一个大数据平台,如果把这个通道打通,从政府监管的角度来讲,就形成了信息的一致性和对称性。

环保部在2016年3月7号下发的《关于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中,提到生态环境大数据总体架构为“一个机制、两套体系、三个平台”,三个平台即大数据环保云平台、大数据管理平台和大数据应用平台,银川和忻州可以算是大数据管理平台和大数据环保云平台的实践样本。

生态修复的大数据样本

近年来,模拟自然,包括地形、地貌、水文、生态等,以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生态修复过程开始被得到尝试和应用。该方法正是基于生态大数据的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矿山修复、水源地的保护、农业景观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管理、湿地、河口、大坝等生态工程。

内蒙古蒙草生态将环境大数据率先使用在草原生态修复中。通过发现、采集、繁育、保存、应用,采集某区域多年以来的水土变化,气候因素,生物状况等多种关键性因素,将这些信息集中至信息库中,运用数据储备进行分析,建立了“草原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从而获得有效合理的生态修复方案。

通过蒙草生态的大数据平台,点开任何一个地方,该地是什么样的土壤环境,具备什么样的土壤生物环境,年降雨量多少,气候如何,适合什么样的植物,一目了然。

生态大数据在帮助减少能源与物质的消耗及污染物的排放方面同样不可小觑。

蒙草生态通过大数据的管理模式,在探索生态修复的同时,也探索了一条减少资源浪费的方法论,比如:A树种分别选种在B地区和C地区,B地区的年降雨量在200毫升,C地区年降雨量100毫升,那么对B地区的A树种实施灌溉时,就不会出现灌溉量超过C地区的管理盲区,让生态修复的管理更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

如此,利用大数据平台修复草原生态,为整个行业利用大数据进行生态修复带来可借鉴的样本。

未来,在生态修复领域,必将建立更多的新的商业模式。

新的机会在哪里?

大数据时代,需要用新思维去看待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中遇到的问题,因为大数据催生的,不只是一个企业,而是一种商业模式。

在面临诸多环境问题的当下社会,大数据与环保的结合是以一种创新姿态与传统领域相结合,产生出多元化采集,主题化汇聚和知识化应用的大数据环境治理体系。

对于白洋淀的生态修复工作,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重点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行生态环境重建试点,提高生物丰度。让白洋淀回归本来的模样,就要归还给它本来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而这样的种类,谁说可以脱离大数据而存在?

太湖蓝藻爆发十年,投入上千亿,却把急性病治成慢性病,如果没有整个区域环境的人口、企业、排污、纳污等精准的污染源分析和大数据联动监测,谁说不会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标不治本呢?

生态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产业,如果环保大数据也能像银行的货币一样,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最符合生态规律的数据样本,建立生态大数据银行,智能的不只是产业,还有环境。

但是数据资源的不足是当前产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企业较少,目前专业的第三方服务公司极其有限,生态大数据的收集、整合、建设、应用能力都存在不足。发展新型环保产业,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是一项长期投资,而培育和扶持一批大数据服务企业,离不开政策的推动,更离不开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新的机会随处可见,大环保产业刚刚起步,大数据在寻找机会,投资环保大数据未必不是机会。

关键字:数据平台相关性模型

本文摘自:生态资本论

x 环保大数据 下一个机会在哪里?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环保大数据 下一个机会在哪里?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冶华 谭宇钦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06-22 11:41:35 本文摘自:生态资本论

举一个两年前的例子。

2015年,环保部门世界环境日开通了“12369环保举报”微信公众号,通过后台数据可以发现公众关心什么,环保部门需要解决什么,从而判断环保问题的规律性和趋势性,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

人们唏嘘这一小小的举动,居然能倒逼环保部门执法方式转型,环境执法更精准快捷,真正朝着环境共治的目标推进。

公众参与举报只是智慧环保在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中的一个缩影。两年过去,各地开始探索更多环境大数据的创新应用方式,那么,成功的模式有哪些,哪些大数据应用更值得一提?

  解决信息对称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最大的魅力是智慧,数据只有通过开放、挖掘、处理、分析才能产生价值,而后变成资本,这是一种面向环境保护与管理决策的应用服务需要。

今年初,临汾市二氧化硫爆表引发全社会关注,据官方数据,1月4日-14日,临汾市6个大气质量监测点之一的南机场监测点多次出现二氧化硫小时浓度“破千”的状况,这件事本身就是数据的不对称、不透明给政务管理造成了盲区。

在环境大数据应用方面,如何在政府政务监管和产业发展上找到平衡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现阶段,大数据至少在解决信息对称性方面已经得到很好的验证。比如,甘肃银川市所采用的“智慧环保”模式,就是利用环境大数据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做出的探索。“智慧环保”在银川部署了众多环境实时数据采集仪,实时传输至银智慧环保系统内,任何蛛丝马迹都逃不过智慧环保监测点的高清监控,废水排口、废气排口情况清晰可见,企业如果违规超排,当即就会被全程记录。这些信息不仅能够为环保部门提供海量的监测数据,并且数据成功地可视化做到了使普通老百姓人在家中,足不出户就能够看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环境信息。环境大数据,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政府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持。

可见,大量数据的采集能将企业各个方面的信息都融汇到数据库中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挖掘。在进行信息分析的同时,通过研究各类别数据的相互关联找对关系,建立相关性模型,在管理中实行预测、防范与应用。

与银川的“智慧环保”模式类似的是,忻州市环保局采用北京名赫环保大数据平台的环境监测云服务,一次性覆盖14个区县,打通了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数据通道,企业向平台开放了治理数据,平台会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治理设施的运营效率,运营成本等,从而折射出治理企业的技术水平,进而作为排污企业筛选治理企业的决策依据,这样就在治理企业和排污企业之间构建了一个大数据平台,如果把这个通道打通,从政府监管的角度来讲,就形成了信息的一致性和对称性。

环保部在2016年3月7号下发的《关于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中,提到生态环境大数据总体架构为“一个机制、两套体系、三个平台”,三个平台即大数据环保云平台、大数据管理平台和大数据应用平台,银川和忻州可以算是大数据管理平台和大数据环保云平台的实践样本。

生态修复的大数据样本

近年来,模拟自然,包括地形、地貌、水文、生态等,以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生态修复过程开始被得到尝试和应用。该方法正是基于生态大数据的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矿山修复、水源地的保护、农业景观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管理、湿地、河口、大坝等生态工程。

内蒙古蒙草生态将环境大数据率先使用在草原生态修复中。通过发现、采集、繁育、保存、应用,采集某区域多年以来的水土变化,气候因素,生物状况等多种关键性因素,将这些信息集中至信息库中,运用数据储备进行分析,建立了“草原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从而获得有效合理的生态修复方案。

通过蒙草生态的大数据平台,点开任何一个地方,该地是什么样的土壤环境,具备什么样的土壤生物环境,年降雨量多少,气候如何,适合什么样的植物,一目了然。

生态大数据在帮助减少能源与物质的消耗及污染物的排放方面同样不可小觑。

蒙草生态通过大数据的管理模式,在探索生态修复的同时,也探索了一条减少资源浪费的方法论,比如:A树种分别选种在B地区和C地区,B地区的年降雨量在200毫升,C地区年降雨量100毫升,那么对B地区的A树种实施灌溉时,就不会出现灌溉量超过C地区的管理盲区,让生态修复的管理更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

如此,利用大数据平台修复草原生态,为整个行业利用大数据进行生态修复带来可借鉴的样本。

未来,在生态修复领域,必将建立更多的新的商业模式。

新的机会在哪里?

大数据时代,需要用新思维去看待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中遇到的问题,因为大数据催生的,不只是一个企业,而是一种商业模式。

在面临诸多环境问题的当下社会,大数据与环保的结合是以一种创新姿态与传统领域相结合,产生出多元化采集,主题化汇聚和知识化应用的大数据环境治理体系。

对于白洋淀的生态修复工作,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重点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行生态环境重建试点,提高生物丰度。让白洋淀回归本来的模样,就要归还给它本来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而这样的种类,谁说可以脱离大数据而存在?

太湖蓝藻爆发十年,投入上千亿,却把急性病治成慢性病,如果没有整个区域环境的人口、企业、排污、纳污等精准的污染源分析和大数据联动监测,谁说不会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标不治本呢?

生态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产业,如果环保大数据也能像银行的货币一样,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最符合生态规律的数据样本,建立生态大数据银行,智能的不只是产业,还有环境。

但是数据资源的不足是当前产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企业较少,目前专业的第三方服务公司极其有限,生态大数据的收集、整合、建设、应用能力都存在不足。发展新型环保产业,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是一项长期投资,而培育和扶持一批大数据服务企业,离不开政策的推动,更离不开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新的机会随处可见,大环保产业刚刚起步,大数据在寻找机会,投资环保大数据未必不是机会。

关键字:数据平台相关性模型

本文摘自:生态资本论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