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芯片市场动态 → 正文

光有激情还不够,格力美的海尔TCL海信治“芯痛”得上手段!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6-02 18:58:21 本文摘自:爱极客

是个企业,都想造芯片,这个思路是不对的。媒体更不要鼓吹家电企业造芯片,前景可期、大有可作。抛开一些家电企业的战略投资,如果只是为了解决自家产品芯片配套,完全不用投资几百亿搞芯片工厂。当前家电的通用芯片,全球没有政策门槛和贸易制约。

提到“芯片”,整个中国的心都会痛。在美国商务部对中兴通讯实行为期7年的芯片禁运,导致中兴通讯进入休克状态后,整个中国都沸腾了。芯片依赖进口,成为中国企业难以言说的伤痛。这次事件之后,从政府到企业,都开始重视芯片自主研发。

在这轮轰轰烈烈的造“芯”运动中,家电企业也不甘落后。先是董明珠高调对外称格力将不惜投500亿元进入芯片领域,后有康佳集团宣布成立半导体科技事业部,开始造芯;在此之前,长虹也早就联合中科院进行智能语音芯片研发,美的也与灿芯合作并打造“美的灿芯(中芯国际)半导体联合实验室”,海尔也早在多年前已进入芯片研发领域。

看似众多家电厂商已经为芯片着魔,有的不仅投入海量资金、重建企业组织架构,甚至还与其它企业合众连横等,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布局芯片业务。这是自1999年以来,家电巨头第二次大规模进军芯片业。彼时,中国加大对芯片产业的扶持,并出台相关的政策进行支持,多家家电巨头尝试探索芯片领域。但过去的20年里,能够真正坚持下来,并将这一产业的规模最大的家电企业并不多。

那么,此次家电企业的“造芯”行动,到底是真正为了未来的发展布局,还是借势炒作引发舆论关注,甚至是为推高股价添砖加瓦?

有梦想要造芯是好事,但不适合所有企业

在家电行业中,芯片无处不在。比如,通用的是电源管理类芯片、稳压电路等;白电以及小家电的核心芯片是MCU(微控制单元)和电机驱动芯片;黑电的核心是MCU和音视频编解码SoC芯片。当前的家电智能化转型中,还会用到各类屏驱动芯片、WIFI芯片、语音控制芯片等。目前,这些芯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为了解决这一产业窘境,早1999年国家加大对芯片产业的扶持,出台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随后,多家家电巨头尝试向芯片领域延伸,如海尔于2000年在北京、上海成立了两家集成电路公司。过去10多年来,包括长虹、美的、TCL等企业,相继进军芯片领域。

然而,20多年过去了,家电企业仍然没有解决芯片依赖进口的难题。因为,芯片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投入巨大的产业,并不是国家政策扶持一下和企业的头脑发热一下,就能够成功的一项工程。

从全球经验来看,企业研发芯片至少需要迈过三道坎:资金、技术、人才。家电企业如果光有钱、舍得投资,还不行,重要的还要有人才储备和技术积累。否则,贸然进入芯片,风险会很大。另外,芯片研发的短期回报率极低,以华为为例,其芯片研发费用是利润的两倍,而且近五年来,华为在研发上投入的资金,每一年都超过净利润。

家电企业造芯片的积极性的确可圈可点,但是光有热情是不够的。如果只是为了蹭热点,吸引一时的关注度,那也无可厚非;如果真的是要涉足这一领域,就需要评估好风险,切莫花钱打水漂。毕竟,这不像家电企业造手机、造机器人、造电脑,眼看着不行就马上撤退,亏损也不会太多。

如果真想干,并购或合作才是正确出路

不过,在中国家电制造规模、消费需求,已经拥有称霸全球的实力之际,最后一块“芯片”的核心技术受制于外人,不仅是产业链的经营风险,更是令整个家电产业遗憾的事情。如果说,对于大量中小企业来说,自己造芯片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是,对于一批千亿级的家电巨头来说,却是可以进行战略布局的领域。

当前,中国家电企业造芯之前要考虑自身的优劣势。例如,格力、美的、海尔等家电巨头来说,在行业内有号召力,也有资金和技术优势,同时也拥有让芯片快速商业化的平台。缺少的无非是专业化的芯片制造和研究力量。因此,这些企业到可以通过参股、合资等方式进入这一领域,并引导同行一起加入,整合一切可以发挥作用的力量,共同推进芯片的研究。

例如,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要开发下一代无线设备、数据中心、机器人以及这些产品所使用的芯片,就整合了阿里、腾讯、百度三家互联网巨头的资金。而阿里也全资收购了嵌入式CPUIP的供应商-杭州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涉足芯片开发。接下来,可能还有更多的类似案例出现。这对家电企业来说,都是一条可以借鉴的路径。

当然,一些拥有技术基础和实力的家电企业,也可以采取直接投入巨资、海外挖人等策略,组建自己的自主研发和创新体系,组建自己的技术研发团队和平台。率先围绕家电为中心的一系列芯片研发和制造,形成一套逐步发展的商业新体系。

可以说,造芯的过程,对于中国家电企业来说,不只是简单的跨界扩张,重新出发,招人才、组班子、带团队,还涉及到对外的一系列经营手段、经营理念,甚至是资本运作的创新和变革。绝对不要只是自己投钱造芯片,还要善于借外社会资本、外界资源,一起探索造芯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中国家电巨头来说,造芯之路,道阻且长。光有激情还不够,重要的还是恒心和毅力。当然,中国的芯片之殇,还要靠中国的企业齐心合力才能逐步化解。

关键字:海信TCL海尔

本文摘自:爱极客

x 光有激情还不够,格力美的海尔TCL海信治“芯痛”得上手段!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芯片市场动态 → 正文

光有激情还不够,格力美的海尔TCL海信治“芯痛”得上手段!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6-02 18:58:21 本文摘自:爱极客

是个企业,都想造芯片,这个思路是不对的。媒体更不要鼓吹家电企业造芯片,前景可期、大有可作。抛开一些家电企业的战略投资,如果只是为了解决自家产品芯片配套,完全不用投资几百亿搞芯片工厂。当前家电的通用芯片,全球没有政策门槛和贸易制约。

提到“芯片”,整个中国的心都会痛。在美国商务部对中兴通讯实行为期7年的芯片禁运,导致中兴通讯进入休克状态后,整个中国都沸腾了。芯片依赖进口,成为中国企业难以言说的伤痛。这次事件之后,从政府到企业,都开始重视芯片自主研发。

在这轮轰轰烈烈的造“芯”运动中,家电企业也不甘落后。先是董明珠高调对外称格力将不惜投500亿元进入芯片领域,后有康佳集团宣布成立半导体科技事业部,开始造芯;在此之前,长虹也早就联合中科院进行智能语音芯片研发,美的也与灿芯合作并打造“美的灿芯(中芯国际)半导体联合实验室”,海尔也早在多年前已进入芯片研发领域。

看似众多家电厂商已经为芯片着魔,有的不仅投入海量资金、重建企业组织架构,甚至还与其它企业合众连横等,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布局芯片业务。这是自1999年以来,家电巨头第二次大规模进军芯片业。彼时,中国加大对芯片产业的扶持,并出台相关的政策进行支持,多家家电巨头尝试探索芯片领域。但过去的20年里,能够真正坚持下来,并将这一产业的规模最大的家电企业并不多。

那么,此次家电企业的“造芯”行动,到底是真正为了未来的发展布局,还是借势炒作引发舆论关注,甚至是为推高股价添砖加瓦?

有梦想要造芯是好事,但不适合所有企业

在家电行业中,芯片无处不在。比如,通用的是电源管理类芯片、稳压电路等;白电以及小家电的核心芯片是MCU(微控制单元)和电机驱动芯片;黑电的核心是MCU和音视频编解码SoC芯片。当前的家电智能化转型中,还会用到各类屏驱动芯片、WIFI芯片、语音控制芯片等。目前,这些芯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为了解决这一产业窘境,早1999年国家加大对芯片产业的扶持,出台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随后,多家家电巨头尝试向芯片领域延伸,如海尔于2000年在北京、上海成立了两家集成电路公司。过去10多年来,包括长虹、美的、TCL等企业,相继进军芯片领域。

然而,20多年过去了,家电企业仍然没有解决芯片依赖进口的难题。因为,芯片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投入巨大的产业,并不是国家政策扶持一下和企业的头脑发热一下,就能够成功的一项工程。

从全球经验来看,企业研发芯片至少需要迈过三道坎:资金、技术、人才。家电企业如果光有钱、舍得投资,还不行,重要的还要有人才储备和技术积累。否则,贸然进入芯片,风险会很大。另外,芯片研发的短期回报率极低,以华为为例,其芯片研发费用是利润的两倍,而且近五年来,华为在研发上投入的资金,每一年都超过净利润。

家电企业造芯片的积极性的确可圈可点,但是光有热情是不够的。如果只是为了蹭热点,吸引一时的关注度,那也无可厚非;如果真的是要涉足这一领域,就需要评估好风险,切莫花钱打水漂。毕竟,这不像家电企业造手机、造机器人、造电脑,眼看着不行就马上撤退,亏损也不会太多。

如果真想干,并购或合作才是正确出路

不过,在中国家电制造规模、消费需求,已经拥有称霸全球的实力之际,最后一块“芯片”的核心技术受制于外人,不仅是产业链的经营风险,更是令整个家电产业遗憾的事情。如果说,对于大量中小企业来说,自己造芯片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是,对于一批千亿级的家电巨头来说,却是可以进行战略布局的领域。

当前,中国家电企业造芯之前要考虑自身的优劣势。例如,格力、美的、海尔等家电巨头来说,在行业内有号召力,也有资金和技术优势,同时也拥有让芯片快速商业化的平台。缺少的无非是专业化的芯片制造和研究力量。因此,这些企业到可以通过参股、合资等方式进入这一领域,并引导同行一起加入,整合一切可以发挥作用的力量,共同推进芯片的研究。

例如,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要开发下一代无线设备、数据中心、机器人以及这些产品所使用的芯片,就整合了阿里、腾讯、百度三家互联网巨头的资金。而阿里也全资收购了嵌入式CPUIP的供应商-杭州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涉足芯片开发。接下来,可能还有更多的类似案例出现。这对家电企业来说,都是一条可以借鉴的路径。

当然,一些拥有技术基础和实力的家电企业,也可以采取直接投入巨资、海外挖人等策略,组建自己的自主研发和创新体系,组建自己的技术研发团队和平台。率先围绕家电为中心的一系列芯片研发和制造,形成一套逐步发展的商业新体系。

可以说,造芯的过程,对于中国家电企业来说,不只是简单的跨界扩张,重新出发,招人才、组班子、带团队,还涉及到对外的一系列经营手段、经营理念,甚至是资本运作的创新和变革。绝对不要只是自己投钱造芯片,还要善于借外社会资本、外界资源,一起探索造芯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中国家电巨头来说,造芯之路,道阻且长。光有激情还不够,重要的还是恒心和毅力。当然,中国的芯片之殇,还要靠中国的企业齐心合力才能逐步化解。

关键字:海信TCL海尔

本文摘自:爱极客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