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CIO技术探讨 → 正文

涉及到IT基础设施时可见性很重要

责任编辑:cres 作者:Bhanu Singh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6-06 10:01:09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企业的CIO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运营业务的基础设施能否满足当今和未来的需求?这个问题很复杂,因为没有正确的答案,尽管主要的公共云提供商可能会给出答案。
 
大多数大规模企业都拥有混合运行的基础设施,其中包括内部数据中心、私有云和一个以上的公共云服务。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多个公共云服务,因为每家企业都有不同的云服务,而且价格总是在变化。这些选择提供了所需的灵活性,并为企业的多元化需求带来完美环境的潜力。
 
不幸的是,许多IT部门并不确切知道运行其业务的软件和服务会发生什么。企业的IT领导者并不总是确定他们是否拥有太多或太少的资源,也不能确定每个应用程序的最佳环境是什么。更糟糕的是,根据ISACA Research公司的调查数据,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并没有计算采用云计算的投资回报率。在黑暗中摸索从来不是一个明智的策略。现在是讨论业务可见性的时候了。
 
可见性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不同的事情,但它需要有适当的工具来让人们在任何特定时刻看到环境快照。凭借全面的IT资产和资源可见性,包括云计算资源消耗和支出的可见性,企业的首席信息官需要拥有详细信息以帮助完成三项核心IT活动:
 
•创建新的计算环境(或适应旧环境)以快速满足业务需求。
 
•以极大的经济效益提供服务。
 
•为用户保持卓越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稳定性。
 
基础设施的内容、地点和方式
 
在IT基础设施方面,可视性意味着企业需要了解哪些计算资源正在被使用,由谁使用,出于什么目的,以及需求水平如何。企业的首席信息官必须能够管理支出,并尽量减少浪费。研究表明,80%的企业的内部部署环境是过度配置的,而且只有35%的企业利用云计算资源。
 
近年来,有许多因素与迫切需要可见性有关。由于全球化趋势、影子IT、云计算的应用与发展,现代IT环境更加分散和分布。这些趋势带来了生产力和灵活性的好处,为企业揭开了技术的神秘面纱。然而,企业首席信息官无法轻松管理风险。Facebook和Twitter最近在数据隐私方面的违规问题使其声誉急转直下。所有组织都需要全面了解数据的存储位置以及如何根据组织政策、法规和客户期望管理和保护数据。
 
可见性的好处:成本、计划和客户
 
基础设施缺乏可见性影响业务已经相当普遍。许多企业正在评估工作量,并将工作负载转移到云端以节省资金,获得更好的可扩展性,释放IT员工的时间。如果企业不知道某个特定工作负载的基础设施组件的利用率仅为30%,并且其硬件运行多年,则在不更改任何配置的情况下迁移到云端,这可能不会降低成本。因为这只是将低效的运营环境从数据中心迁移到另一个平台。
 
但是,通过更好的洞察力,企业可以设置一个完全有效的云计算环境,并根据业务需求进行优化。云计算资源允许在这方面提供最终粒度。例如会计应用程序主要在月底使用,在此期间,实例可以扩展为完全需求,然后在下个月开始时缩减实例。可见性也是维护多云环境的优势。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云计算提供商如何在应用需求的定价、可靠性和其他因素之间进行比较,IT部门可以在选择提供商时做出数据支持的决策。
 
可见性看起来像是一个IT考虑因素,但它对于管理客户关系和经验也很重要。具有间歇性超时的应用程序会影响用户的体验。如果员工不能方便地处理订单或回答问题,它也可能影响客户。此外,了解谁在使用什么和在哪里,可以让IT人员了解哪些更改能够提高客户参与度。有时候,几种竞争产品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性能或价格。如果采用错误的环境来承载服务意味着竞争对手将会获胜,而企业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客户背叛的原因,除非拥有完全的可见性。
 
简而言之,可见性能够帮助IT领导者成为业务合作伙伴。而通过更好地理解业务部门如何消费IT服务,首席信息官可以与IT部门负责人进行明智的讨论。他们可以推荐如何设计最佳环境、平衡价格、风险和功能;通过更多的可见性深入到影子IT项目,也可能有助于防止出现另一个类似的影子IT项目。随着对客户需求的更多了解,首席信息官可以指导业务部门如何获得最具成本效益的服务。
 
全面的可见性可以将IT提升到推动业务价值的位置,而不是限制其业务。如果IT能够在业务决策或实施之前投入使用,它可以合作以获得更好的结果。在日益分布的和复杂的IT基础设施中提供可见性并不容易,但它可以让每个人都站在同一层面上,并与业务目标和用户需求保持一致。
 
版权声明:本文为企业网D1Net编译,转载需注明出处为:企业网D1Net,如果不注明出处,企业网D1Net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关键字:CIO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x 涉及到IT基础设施时可见性很重要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CIO技术探讨 → 正文

涉及到IT基础设施时可见性很重要

责任编辑:cres 作者:Bhanu Singh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6-06 10:01:09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企业的CIO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运营业务的基础设施能否满足当今和未来的需求?这个问题很复杂,因为没有正确的答案,尽管主要的公共云提供商可能会给出答案。
 
大多数大规模企业都拥有混合运行的基础设施,其中包括内部数据中心、私有云和一个以上的公共云服务。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多个公共云服务,因为每家企业都有不同的云服务,而且价格总是在变化。这些选择提供了所需的灵活性,并为企业的多元化需求带来完美环境的潜力。
 
不幸的是,许多IT部门并不确切知道运行其业务的软件和服务会发生什么。企业的IT领导者并不总是确定他们是否拥有太多或太少的资源,也不能确定每个应用程序的最佳环境是什么。更糟糕的是,根据ISACA Research公司的调查数据,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并没有计算采用云计算的投资回报率。在黑暗中摸索从来不是一个明智的策略。现在是讨论业务可见性的时候了。
 
可见性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不同的事情,但它需要有适当的工具来让人们在任何特定时刻看到环境快照。凭借全面的IT资产和资源可见性,包括云计算资源消耗和支出的可见性,企业的首席信息官需要拥有详细信息以帮助完成三项核心IT活动:
 
•创建新的计算环境(或适应旧环境)以快速满足业务需求。
 
•以极大的经济效益提供服务。
 
•为用户保持卓越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稳定性。
 
基础设施的内容、地点和方式
 
在IT基础设施方面,可视性意味着企业需要了解哪些计算资源正在被使用,由谁使用,出于什么目的,以及需求水平如何。企业的首席信息官必须能够管理支出,并尽量减少浪费。研究表明,80%的企业的内部部署环境是过度配置的,而且只有35%的企业利用云计算资源。
 
近年来,有许多因素与迫切需要可见性有关。由于全球化趋势、影子IT、云计算的应用与发展,现代IT环境更加分散和分布。这些趋势带来了生产力和灵活性的好处,为企业揭开了技术的神秘面纱。然而,企业首席信息官无法轻松管理风险。Facebook和Twitter最近在数据隐私方面的违规问题使其声誉急转直下。所有组织都需要全面了解数据的存储位置以及如何根据组织政策、法规和客户期望管理和保护数据。
 
可见性的好处:成本、计划和客户
 
基础设施缺乏可见性影响业务已经相当普遍。许多企业正在评估工作量,并将工作负载转移到云端以节省资金,获得更好的可扩展性,释放IT员工的时间。如果企业不知道某个特定工作负载的基础设施组件的利用率仅为30%,并且其硬件运行多年,则在不更改任何配置的情况下迁移到云端,这可能不会降低成本。因为这只是将低效的运营环境从数据中心迁移到另一个平台。
 
但是,通过更好的洞察力,企业可以设置一个完全有效的云计算环境,并根据业务需求进行优化。云计算资源允许在这方面提供最终粒度。例如会计应用程序主要在月底使用,在此期间,实例可以扩展为完全需求,然后在下个月开始时缩减实例。可见性也是维护多云环境的优势。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云计算提供商如何在应用需求的定价、可靠性和其他因素之间进行比较,IT部门可以在选择提供商时做出数据支持的决策。
 
可见性看起来像是一个IT考虑因素,但它对于管理客户关系和经验也很重要。具有间歇性超时的应用程序会影响用户的体验。如果员工不能方便地处理订单或回答问题,它也可能影响客户。此外,了解谁在使用什么和在哪里,可以让IT人员了解哪些更改能够提高客户参与度。有时候,几种竞争产品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性能或价格。如果采用错误的环境来承载服务意味着竞争对手将会获胜,而企业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客户背叛的原因,除非拥有完全的可见性。
 
简而言之,可见性能够帮助IT领导者成为业务合作伙伴。而通过更好地理解业务部门如何消费IT服务,首席信息官可以与IT部门负责人进行明智的讨论。他们可以推荐如何设计最佳环境、平衡价格、风险和功能;通过更多的可见性深入到影子IT项目,也可能有助于防止出现另一个类似的影子IT项目。随着对客户需求的更多了解,首席信息官可以指导业务部门如何获得最具成本效益的服务。
 
全面的可见性可以将IT提升到推动业务价值的位置,而不是限制其业务。如果IT能够在业务决策或实施之前投入使用,它可以合作以获得更好的结果。在日益分布的和复杂的IT基础设施中提供可见性并不容易,但它可以让每个人都站在同一层面上,并与业务目标和用户需求保持一致。
 
版权声明:本文为企业网D1Net编译,转载需注明出处为:企业网D1Net,如果不注明出处,企业网D1Net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关键字:CIO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