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计算企业动态 → 正文

陈黎明首度媒体亮相 IBM更懂中国了吗?

责任编辑:王李通 作者:郑凯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8-12 10:01:44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摘要 : 8月11日,IBM新任命不久的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带领他的几位团队领导首次接受媒体采访。在跨国科技企业整体在中国市场步履维艰的时间点,在陈黎明率领下的IBM是否更懂中国市场了?

8月11日,IBM新任命不久的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带领他的几位团队领导首次接受媒体采访。

在问及对IBM的评价时,陈黎明这样回答,“低调但不平凡”,低调也许是他选择在上任半年后才面对媒体的一个原因。在跨国科技企业整体在中国市场步履维艰的时间点,在陈黎明率领下的IBM是否更懂中国市场了?

  眼前似乎不是一个好时机

每个人都很清楚,眼前这个时代,并不是IBM这样的跨国科技企业的好时机。跨国企业生态在中国已经渡过了黄金期,开始进入转型期。

包括中国政策倡导的安全可控,中国互联网企业推崇的去IOE趋势,对IBM都不是利好消息。

我来仔细来分析一下,眼下IBM在今天这个时间点,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过去IBM总是处于引领行业的发展。今天的行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在很多领域都是IBM独此一家,今天在其中的大多数领域,都面临了竞争,不仅是海外,国内的竞争对手也逐渐崛起。这是IBM的主要痛点,是需要长期战略去改变的关键,这是陈黎明认可的。

第二,今天的科技企业人才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在全民创新创业的时期,人才流失成为当前很多企业头疼的问题。随着跨国企业在华逐渐失去竞争优势,人才成为很多企业的大问题,IBM也不例外,人才在短期和中期都会成为IBM头疼的难题,至少在中国市场是这样的。

最后,新的团队班子成员,陈黎明是标准的“浅蓝”。是IBM少见的空降兵,而他的高管团队大多是标准的“深蓝”,这种深蓝与浅蓝,融合而来的混合蓝,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形成合力,这也是IBM要迅速展现的。

从我个人而言,我倒是觉得IBM的决定很大胆。过去的IBM喜欢使用在IBM任职多年的“深蓝”。极少采用陈黎明这样的有很多跨界整合,和企业转型经验的外来人。这种选择只能得出一个结论,IBM确实准备好了转型。

新战略的机会和痛点

今天和陈黎明同时亮相的IBM大中华区高管团队成员,包括:IBM大中华区总经理王天義, IBM大中华区云计算及软件业务总经理胡世忠,IBM大中华区科技战略合作总经理姜锡岫和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沈晓卫。

陈黎明总结了IBM大中华区未的3+3战略:三个战略支柱,和三个战略支点。其中,三个支柱分别是近期的再造核心业务的战略方向;中期战略是推进新的成长计划;长期支柱是推动尖端科技落地中国。

这个战略的痛点和机会分别在哪里呢?

首先,最大的痛点,依然是产业环境对IBM在中国发展是不利。所以,短期战略上,再造核心业务,是最大的难点。本土化的研发,如何能够支持IBM的软硬件业务整合,如何在原有业务上求新和再造,这值得关注。

但IBM是有机会的。当前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成面,中国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将信息化放在了如此的高度。在传统大行业耕耘多年,IBM对传统行业的信息化了如指掌,这些能力是他们在和互联网公司PK时的优势。今天,陈黎明提到几个数字:截止到2014年底, IBM服务于全球90%的大银行;全球10大油气公司的9个是IBM的客户;全球前50个顶尖零售的企业,有40个是IBM的客户;全球前100的医疗机构,有92个是我们的客户。这些数字的确很牛逼。。

其次,中期战略和长远期战略,我是认同的。成长计划,到推动尖端科技落地中国。都是非常实际,而且思路清晰的。IBM全球总裁罗睿兰,今年在访问中国时也谈到,“跨国公司不能只把中国当做生产基地,跨国公司应该和中国的合作伙伴一起发展自身的IT技术。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IT技术和IT行业。我认为这是IBM一个机遇。”从Power的开放到Informix数据库、WAS Liberty Base版本和MQ中间件等源代码授权,IBM已经拿出来很多关键技术与中国分享。陈黎明介绍,IBM已经向中国本地合作伙伴开放与芯片设计相关的900多万行源代码,从而使得中国Power系统更加符合本地安全、可控的要求。IBM这种思路和定位,决定了IBM在中长期的布局上的选择是正确的。

总体而言,现阶段从短期战略上看,IBM的的确挑战很大。但以IBM百年的稳健作风来看,一旦,IBM走出第一步,后面的路往往会比较顺。一步天堂,一步地狱,未来3年的IBM转型真正值得关注。

成为中国合伙人的距离有多远?

今天,IBM的新团队透露了这样一个核心的思路,就是成为中国合伙人。陈黎明说,未来要在中国政府,中国企业客户,中国合作伙伴,中国员工这四个方面成为中国合伙人。

应该说,IBM的这个新定位是聪明的.从IBM的人文情怀来讲,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命题。但是,从理性的分析来讲。要怎么看IBM成为中国合伙人的距离?

首先,罗睿兰对中国市场很用心,今年3月在中国的发言,表明了IBM会从推动者的角色转变为服务者,IBM在中国的角色转换时有利于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进行发展。包括今年6月,罗睿兰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碰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为IBM在中国市场的定位打下了基础。

其次,陈黎明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深蓝”。这对IBM来讲其实不单纯是新鲜感,而是一种新的体验。过去的IBM在蓝色潮流中起起伏伏,但始终没有摆脱蓝色巨人的固有模式。而陈黎明的跨国企业整合经验和转型的经验对今天的IBM中国来讲也许是一笔宝贵财富。

第三,从IBM今天的团队构架来看,虽然陈黎明是仅有几个月经验的“浅蓝”。但是王天義胡世忠、姜锡岫和沈晓卫这些各个主管部门的负责人,都有很强的蓝色风格和实战经验。

所以,总体来说。通过上层的管理经验来布局转型,由深蓝的团队来进行产品落地。这是目前IBM较为合理的搭配组合。以这个方式落地中国,既不生硬,也不拖沓。成为中国合伙人,也许距离并不那么遥远。我的保留意见,再看三年!

关键字:陈黎明IOEIBM中国研究院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x 陈黎明首度媒体亮相 IBM更懂中国了吗?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云计算企业动态 → 正文

陈黎明首度媒体亮相 IBM更懂中国了吗?

责任编辑:王李通 作者:郑凯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8-12 10:01:44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摘要 : 8月11日,IBM新任命不久的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带领他的几位团队领导首次接受媒体采访。在跨国科技企业整体在中国市场步履维艰的时间点,在陈黎明率领下的IBM是否更懂中国市场了?

8月11日,IBM新任命不久的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带领他的几位团队领导首次接受媒体采访。

在问及对IBM的评价时,陈黎明这样回答,“低调但不平凡”,低调也许是他选择在上任半年后才面对媒体的一个原因。在跨国科技企业整体在中国市场步履维艰的时间点,在陈黎明率领下的IBM是否更懂中国市场了?

  眼前似乎不是一个好时机

每个人都很清楚,眼前这个时代,并不是IBM这样的跨国科技企业的好时机。跨国企业生态在中国已经渡过了黄金期,开始进入转型期。

包括中国政策倡导的安全可控,中国互联网企业推崇的去IOE趋势,对IBM都不是利好消息。

我来仔细来分析一下,眼下IBM在今天这个时间点,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过去IBM总是处于引领行业的发展。今天的行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在很多领域都是IBM独此一家,今天在其中的大多数领域,都面临了竞争,不仅是海外,国内的竞争对手也逐渐崛起。这是IBM的主要痛点,是需要长期战略去改变的关键,这是陈黎明认可的。

第二,今天的科技企业人才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在全民创新创业的时期,人才流失成为当前很多企业头疼的问题。随着跨国企业在华逐渐失去竞争优势,人才成为很多企业的大问题,IBM也不例外,人才在短期和中期都会成为IBM头疼的难题,至少在中国市场是这样的。

最后,新的团队班子成员,陈黎明是标准的“浅蓝”。是IBM少见的空降兵,而他的高管团队大多是标准的“深蓝”,这种深蓝与浅蓝,融合而来的混合蓝,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形成合力,这也是IBM要迅速展现的。

从我个人而言,我倒是觉得IBM的决定很大胆。过去的IBM喜欢使用在IBM任职多年的“深蓝”。极少采用陈黎明这样的有很多跨界整合,和企业转型经验的外来人。这种选择只能得出一个结论,IBM确实准备好了转型。

新战略的机会和痛点

今天和陈黎明同时亮相的IBM大中华区高管团队成员,包括:IBM大中华区总经理王天義, IBM大中华区云计算及软件业务总经理胡世忠,IBM大中华区科技战略合作总经理姜锡岫和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沈晓卫。

陈黎明总结了IBM大中华区未的3+3战略:三个战略支柱,和三个战略支点。其中,三个支柱分别是近期的再造核心业务的战略方向;中期战略是推进新的成长计划;长期支柱是推动尖端科技落地中国。

这个战略的痛点和机会分别在哪里呢?

首先,最大的痛点,依然是产业环境对IBM在中国发展是不利。所以,短期战略上,再造核心业务,是最大的难点。本土化的研发,如何能够支持IBM的软硬件业务整合,如何在原有业务上求新和再造,这值得关注。

但IBM是有机会的。当前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成面,中国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将信息化放在了如此的高度。在传统大行业耕耘多年,IBM对传统行业的信息化了如指掌,这些能力是他们在和互联网公司PK时的优势。今天,陈黎明提到几个数字:截止到2014年底, IBM服务于全球90%的大银行;全球10大油气公司的9个是IBM的客户;全球前50个顶尖零售的企业,有40个是IBM的客户;全球前100的医疗机构,有92个是我们的客户。这些数字的确很牛逼。。

其次,中期战略和长远期战略,我是认同的。成长计划,到推动尖端科技落地中国。都是非常实际,而且思路清晰的。IBM全球总裁罗睿兰,今年在访问中国时也谈到,“跨国公司不能只把中国当做生产基地,跨国公司应该和中国的合作伙伴一起发展自身的IT技术。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IT技术和IT行业。我认为这是IBM一个机遇。”从Power的开放到Informix数据库、WAS Liberty Base版本和MQ中间件等源代码授权,IBM已经拿出来很多关键技术与中国分享。陈黎明介绍,IBM已经向中国本地合作伙伴开放与芯片设计相关的900多万行源代码,从而使得中国Power系统更加符合本地安全、可控的要求。IBM这种思路和定位,决定了IBM在中长期的布局上的选择是正确的。

总体而言,现阶段从短期战略上看,IBM的的确挑战很大。但以IBM百年的稳健作风来看,一旦,IBM走出第一步,后面的路往往会比较顺。一步天堂,一步地狱,未来3年的IBM转型真正值得关注。

成为中国合伙人的距离有多远?

今天,IBM的新团队透露了这样一个核心的思路,就是成为中国合伙人。陈黎明说,未来要在中国政府,中国企业客户,中国合作伙伴,中国员工这四个方面成为中国合伙人。

应该说,IBM的这个新定位是聪明的.从IBM的人文情怀来讲,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命题。但是,从理性的分析来讲。要怎么看IBM成为中国合伙人的距离?

首先,罗睿兰对中国市场很用心,今年3月在中国的发言,表明了IBM会从推动者的角色转变为服务者,IBM在中国的角色转换时有利于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进行发展。包括今年6月,罗睿兰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碰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为IBM在中国市场的定位打下了基础。

其次,陈黎明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深蓝”。这对IBM来讲其实不单纯是新鲜感,而是一种新的体验。过去的IBM在蓝色潮流中起起伏伏,但始终没有摆脱蓝色巨人的固有模式。而陈黎明的跨国企业整合经验和转型的经验对今天的IBM中国来讲也许是一笔宝贵财富。

第三,从IBM今天的团队构架来看,虽然陈黎明是仅有几个月经验的“浅蓝”。但是王天義胡世忠、姜锡岫和沈晓卫这些各个主管部门的负责人,都有很强的蓝色风格和实战经验。

所以,总体来说。通过上层的管理经验来布局转型,由深蓝的团队来进行产品落地。这是目前IBM较为合理的搭配组合。以这个方式落地中国,既不生硬,也不拖沓。成为中国合伙人,也许距离并不那么遥远。我的保留意见,再看三年!

关键字:陈黎明IOEIBM中国研究院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