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统一通信/协作行业动态 → 正文

关于5G,有三个直击灵魂的问题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1-26 15:13:02 本文摘自:品途网

开门见山地说,关于5G有三个直击灵魂的问题。

第一,5G是真的有需求,还是业内人士YY出来骗钱的概念?

第二,5G能不能拉动经济增长,帮助利益相关方赚钱?

第三,在2018年底的这个时点上,到底5G有没有"ready"?

抛出我的砖头来,期待与大家共同讨论。

一、5G真的有需求么?

自打5G的概念一出现,就不断有对5G技术方面的质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4G理论上可以支持高达100Mbps(折合下载速率10M/s)的无线速率,就算在实际使用中达不到理论值,也基本满足了人们对移动数据通信的需求,5G再提速的价值不大。

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定义了5G里有三个核心特性,对应着三大场景。其中,eMBB是增强移动宽带,对应的是超高速率的无线连接;mMTC是大容量,主要对应物联网业务的应用场景;而uRLLC强调的是低时延、高可靠,主要解决无人驾驶以及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问题。

显而易见,这些特性是有应用场景的,可以解决当前数字化工具搞不定的问题。然而真正实现其设计理念,产生商业价值,技术成熟度以及成本因素是绕不开的问题。如果技术不稳定,即便有再理想的理论值和实验室案例,都难以推动商用;而如果建网成本和维护成本下不来,使用5G需要花很多钱,那么5G就可能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水中月镜中花了。

所以这第一个问题就变成了:5G的特性在技术成熟度方面情况如何,能不能将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3GPP在今年6月宣布R15版本冻结,这一版本主要面向eMBB和uRLLC场景,但也算是完整的5G标准体系了,意味着面向规模商用的技术准备工作告一段落,可以基于R15标准生产网络设备、芯片、手机以及各种多样化的智能硬件。版本冻结后,能不能生产出价格合理、质量可靠的5G相关产品,那就是各厂商的能力问题了。

从产业视角来看,5G并不是重点解决人的连接需求;但在5G初期可能仍以eMBB场景为主,这是不是矛盾呢?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除了客户能感知的特性之外,5G还有很多底层的技术和网络结构要进行调整,饭要一口一口吃,5G的演进也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想着等第7个包子出锅一起吃,结果却守着6个包子饿死。未来5G的需求场景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在所有条件具备之前一味等待,就会失去先机。

二、靠5G能赚到钱么?

对这个问题最质疑的是电信运营商的员工,无论是国家倡导的提速降费,还是运营商日趋激烈的价格战,越来越多的客户使用不限量套餐,运营商的流量收入几乎到了天花板。即便是再快的网速,也未必换来运营商的增收,这个局怎么破?

我在几周前写过一篇《5G时代要做"价值运营"》,其中提到5G时代的经营思路必须要进行调整。将通信资源和能力组合包装成为更加贴近客户体验的新产品,实现更高的商业价值,这就是所谓的"价值运营"。

开展价值运营并非新鲜事,比如CDN业务就是典型的案例。CDN是构建在通用基础网络之上的内容分发网络,通过技术和算法,再结合部署在各地的边缘服务器,使用户就近获取所需内容,降低网络拥塞,提高用户访问响应速度和命中率。无论是对客户还是互联网企业,甚至包括基础电信运营商,CDN可以提供更好的网络体验,因此可以收取比基础通信网络更多的服务费用。

5G网络让运营商重新站在起跑线上,基础通信能力的同质化程度超过此前的任何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所以如果5G时代的电信运营商只提供通用的基础服务,那几乎可以肯定,靠原来的模式不会赚钱。

"资源可编排,能力可调用,网络自动化、运维智能化",5G时代底层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开放,从技术上来说,具备将不同的网元和通信单元组合在一起,为上层应用提供个性化的开放服务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开展价值运营的,可能是基础电信运营商,可能是虚拟运营商,可能是新型的OTT,也有可能是行业客户自己,或者熟悉行业特性的合作伙伴。总之在我看来,就像CDN一样,未来会有一批企业,依托越来越强大而廉价的基础设施开展价值运营,这些企业会是5G时代最大的赢家。

那么提供"强大而廉价的基础设施"的电信运营商呢?如果错过了价值运营的快车,就只能退守本行,做一个以"高效低成本运营"为荣的管道商。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结果,更惨的情形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错失下一代网络发展的先机,连基础连接费都没得收了。

产业链上有很多希望借力5G发展的企业,包括设备制造商、终端制造商、内容提供商、平台提供商、系统集成开发商等,对他们来说,赚钱的机会是有的,但是技术、成本、节奏都很重要,甚至可以说是缺一不可,综合在一起就是:看命啦。

三、5G有没有"ready"?

上周在伦敦举办的"全球移动宽带论坛"上,许多代表都在发言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乍一看分歧很大。其中华为认为"5G is ready",英国电信认为"I am not really building a 5G network",中国电信表示"5G technology is still plagued"。为什么会对5G的成熟度理解如此不一致?

原因在于看5G的视角不同。

我在很多场合介绍过这样一个观点:电信运营商与客户的触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称为business,就是通信网络提供的各种业务,比如打电话、上网、发短信等;另一类称为Service,就是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包括计费、缴费、客服电话等。

在通信网络设备商,以及运营商里从事通信网络工作的群体来看,如果business跑通了,就算是"ready";但对于电信运营商负责市场和经营的人员来说,这八字还没一撇呢。所以从运营商的整体视角看,只是搭个实验网甚至试商用网络对5G的部分功能进行验证,没有市场策略、没有资费定价、缺乏上层应用、缺乏经济效益整体评估,当然不能算"ready"。

不同的角色对"ready"的理解不一样,那有没有可能帮助运营商加速走向"ready"呢?客观来说,无论是设备商还是第三方咨询公司,最多都只能起到辅助参谋的作用,准备工作主要还要靠运营商自己。可此时,运营商正在传统通信市场领域厮杀,如果仍把主要精力花在应对当下的竞争上,又会有多少心情与产业讨论共创未来呢?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局面下,有没有可能加速5G"ready"的进程呢?我个人的建议是:拉产业链的合作伙伴一起和运营商研讨,加速5G的成熟和创新。以前的产业链是一段段的,每个环节只对自己的上下游相对熟悉,所以沟通效率低,即便见到商机也干着急;而如果能在更大的范围里进行5G生态的建设和运营,有助于各方加强合作和拓展脑洞,毕竟5G的发力点是电信运营商并不熟悉的实体行业,多讨论才可能有效果。

在以往的几代移动通信发展历程中,有的电信运营商利用先发优势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也有的运营商在试错中花费巨大代价,让后来者轻松获胜。如今5G摆在世人面前,或激进或稳妥,各家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有一点我坚信:向5G迈进是行业大势,机会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

关键字:问题

本文摘自:品途网

x 关于5G,有三个直击灵魂的问题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统一通信/协作行业动态 → 正文

关于5G,有三个直击灵魂的问题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1-26 15:13:02 本文摘自:品途网

开门见山地说,关于5G有三个直击灵魂的问题。

第一,5G是真的有需求,还是业内人士YY出来骗钱的概念?

第二,5G能不能拉动经济增长,帮助利益相关方赚钱?

第三,在2018年底的这个时点上,到底5G有没有"ready"?

抛出我的砖头来,期待与大家共同讨论。

一、5G真的有需求么?

自打5G的概念一出现,就不断有对5G技术方面的质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4G理论上可以支持高达100Mbps(折合下载速率10M/s)的无线速率,就算在实际使用中达不到理论值,也基本满足了人们对移动数据通信的需求,5G再提速的价值不大。

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定义了5G里有三个核心特性,对应着三大场景。其中,eMBB是增强移动宽带,对应的是超高速率的无线连接;mMTC是大容量,主要对应物联网业务的应用场景;而uRLLC强调的是低时延、高可靠,主要解决无人驾驶以及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问题。

显而易见,这些特性是有应用场景的,可以解决当前数字化工具搞不定的问题。然而真正实现其设计理念,产生商业价值,技术成熟度以及成本因素是绕不开的问题。如果技术不稳定,即便有再理想的理论值和实验室案例,都难以推动商用;而如果建网成本和维护成本下不来,使用5G需要花很多钱,那么5G就可能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水中月镜中花了。

所以这第一个问题就变成了:5G的特性在技术成熟度方面情况如何,能不能将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3GPP在今年6月宣布R15版本冻结,这一版本主要面向eMBB和uRLLC场景,但也算是完整的5G标准体系了,意味着面向规模商用的技术准备工作告一段落,可以基于R15标准生产网络设备、芯片、手机以及各种多样化的智能硬件。版本冻结后,能不能生产出价格合理、质量可靠的5G相关产品,那就是各厂商的能力问题了。

从产业视角来看,5G并不是重点解决人的连接需求;但在5G初期可能仍以eMBB场景为主,这是不是矛盾呢?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除了客户能感知的特性之外,5G还有很多底层的技术和网络结构要进行调整,饭要一口一口吃,5G的演进也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想着等第7个包子出锅一起吃,结果却守着6个包子饿死。未来5G的需求场景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在所有条件具备之前一味等待,就会失去先机。

二、靠5G能赚到钱么?

对这个问题最质疑的是电信运营商的员工,无论是国家倡导的提速降费,还是运营商日趋激烈的价格战,越来越多的客户使用不限量套餐,运营商的流量收入几乎到了天花板。即便是再快的网速,也未必换来运营商的增收,这个局怎么破?

我在几周前写过一篇《5G时代要做"价值运营"》,其中提到5G时代的经营思路必须要进行调整。将通信资源和能力组合包装成为更加贴近客户体验的新产品,实现更高的商业价值,这就是所谓的"价值运营"。

开展价值运营并非新鲜事,比如CDN业务就是典型的案例。CDN是构建在通用基础网络之上的内容分发网络,通过技术和算法,再结合部署在各地的边缘服务器,使用户就近获取所需内容,降低网络拥塞,提高用户访问响应速度和命中率。无论是对客户还是互联网企业,甚至包括基础电信运营商,CDN可以提供更好的网络体验,因此可以收取比基础通信网络更多的服务费用。

5G网络让运营商重新站在起跑线上,基础通信能力的同质化程度超过此前的任何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所以如果5G时代的电信运营商只提供通用的基础服务,那几乎可以肯定,靠原来的模式不会赚钱。

"资源可编排,能力可调用,网络自动化、运维智能化",5G时代底层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开放,从技术上来说,具备将不同的网元和通信单元组合在一起,为上层应用提供个性化的开放服务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开展价值运营的,可能是基础电信运营商,可能是虚拟运营商,可能是新型的OTT,也有可能是行业客户自己,或者熟悉行业特性的合作伙伴。总之在我看来,就像CDN一样,未来会有一批企业,依托越来越强大而廉价的基础设施开展价值运营,这些企业会是5G时代最大的赢家。

那么提供"强大而廉价的基础设施"的电信运营商呢?如果错过了价值运营的快车,就只能退守本行,做一个以"高效低成本运营"为荣的管道商。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结果,更惨的情形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错失下一代网络发展的先机,连基础连接费都没得收了。

产业链上有很多希望借力5G发展的企业,包括设备制造商、终端制造商、内容提供商、平台提供商、系统集成开发商等,对他们来说,赚钱的机会是有的,但是技术、成本、节奏都很重要,甚至可以说是缺一不可,综合在一起就是:看命啦。

三、5G有没有"ready"?

上周在伦敦举办的"全球移动宽带论坛"上,许多代表都在发言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乍一看分歧很大。其中华为认为"5G is ready",英国电信认为"I am not really building a 5G network",中国电信表示"5G technology is still plagued"。为什么会对5G的成熟度理解如此不一致?

原因在于看5G的视角不同。

我在很多场合介绍过这样一个观点:电信运营商与客户的触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称为business,就是通信网络提供的各种业务,比如打电话、上网、发短信等;另一类称为Service,就是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包括计费、缴费、客服电话等。

在通信网络设备商,以及运营商里从事通信网络工作的群体来看,如果business跑通了,就算是"ready";但对于电信运营商负责市场和经营的人员来说,这八字还没一撇呢。所以从运营商的整体视角看,只是搭个实验网甚至试商用网络对5G的部分功能进行验证,没有市场策略、没有资费定价、缺乏上层应用、缺乏经济效益整体评估,当然不能算"ready"。

不同的角色对"ready"的理解不一样,那有没有可能帮助运营商加速走向"ready"呢?客观来说,无论是设备商还是第三方咨询公司,最多都只能起到辅助参谋的作用,准备工作主要还要靠运营商自己。可此时,运营商正在传统通信市场领域厮杀,如果仍把主要精力花在应对当下的竞争上,又会有多少心情与产业讨论共创未来呢?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局面下,有没有可能加速5G"ready"的进程呢?我个人的建议是:拉产业链的合作伙伴一起和运营商研讨,加速5G的成熟和创新。以前的产业链是一段段的,每个环节只对自己的上下游相对熟悉,所以沟通效率低,即便见到商机也干着急;而如果能在更大的范围里进行5G生态的建设和运营,有助于各方加强合作和拓展脑洞,毕竟5G的发力点是电信运营商并不熟悉的实体行业,多讨论才可能有效果。

在以往的几代移动通信发展历程中,有的电信运营商利用先发优势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也有的运营商在试错中花费巨大代价,让后来者轻松获胜。如今5G摆在世人面前,或激进或稳妥,各家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有一点我坚信:向5G迈进是行业大势,机会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

关键字:问题

本文摘自:品途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