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商业智能BI → 正文

金融业大数据:首先打破信息孤岛

责任编辑:王李通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1-30 09:37:31 本文摘自: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金融业是大数据应用的一个重要阵地,其先锋性和潜力不逊于互联网、电信业。

“绝大部分金融公司现在不会再问大数据是什么,有什么好处,而是问怎么做。”Pivotal亚太区产品战略总监李凯翔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金融行业大数据最近两三年来的改变。

Pivotal是由EMC公司和VMWare公司于去年3月份成立的大数据公司,其整合了两家的数据分析和云应用资产。目前,Pivotal在亚太区已拥有几十家金融机构客户。

李凯翔表示,目前中国的金融机构在大数据方面发展快速,尤其是二线的一些银行,因为他们船小好调头,同时四大行也在有计划的推进大数据。而且,在大数据方面投入的不只是银行,券商、保险、交易所等泛金融类机构都在尝试大数据应用。

李凯翔表示,这些金融机构在大数据建设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即首先打破内部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统一。

两种模式的价值取向

李凯翔表示,金融机构大致分为零售型和商业银行型,前者比如零售银行、信用卡、零售券商等,后者可能是一种大型银行之间的服务,或者是一个大型的交易所。这两种类型在大数据应用方面的出发点有所不同。

传统零售型金融机构一般只记录一些交易、销售等描述性数据,但这部分数据并未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李凯翔以信用卡为例说,从银行角度来看,当用户通过网络或实体店刷卡消费时,这些消费数据会进入银行系统,之前银行只是关注简单的刷卡记录,而没有做外延式的深入分析。而在大数据时代,银行则可以把所有数据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比如哪家店使用其信用卡的频次高,从而实现联合营销。

“将这些外部数据和已有的数据连接在一起,然后去做一些分析,这是最明确的方向。”李凯翔表示,零售对大数据的吸收能力是最强的,也是最成熟的,因为它和电子商务做的东西非常类似,只是产品形态不同,一个实物,一个无形产品,两者需要做的都是要深入了解和分析客户特征、需求,针对性的提供商品。

事实上,这一模式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已逐步成熟,不仅是信用卡、理财产品,甚至小微贷款、消费者信贷等都可以通过大数据画像的方式实现交易和销售。

李凯翔告诉记者,他非常同意BBVA(欧洲一家大型金融机构)CEO的一句话,“银行要么追上亚马逊或者Google,要么就是死亡”。他还预测,如果有一天Facebook可以在任何地方拿到银行业务许可的话,马上会变成全世界最大的银行,因为它有超过10亿的用户。

当然,李凯翔认为,金融机构对行业的理解、趋势的判断和风险的把控更强更深入,一旦充分利用大数据,价值将更大。

商业型金融机构对大数据的利用便是进入一个专业的领域。据李凯翔介绍,这类机构更多的是对内部的数据的整合。他以投资银行为例,传统模式下,交易部门和研究部门的数据是相互独立,甚至数据的储存格式都不同,由此形成一个一个信息孤岛,业务上也是交易部门赚取佣金,研究部门以卖报告为主要收入,相互独立。但当引入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后,以统一格式将大数据存储,各部门之间就会产生联系。

交易部门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了解到哪些客户在研究部门买了什么研究报告,并在多长时间内下单,为什么下单,下多大的单,然后根据分析了解客户的特征,为其“画像”,以便推出新产品时更精确的寻找客户,同时也能够及时了解资本市场的动向。而研究部门则可以通过交易数据,更加准确地对市场做出分析。

从效率到商业模式变革

大数据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率,甚至可以推动商业模式的变革。比如说,大数据在交易所的应用就直接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延伸。

纽交所曾是Pivotal的一个客户。李凯翔介绍说,以前像高盛这样的机构都会在纽交所租用一定的空间放置主机,以实时了解交易所的交易数据。主机离交易所数据中心越近,数据传输越快。然而,并不是每家投行都可以将主机放在交易所数据中心最近的位置,这导致大家获得数据的速度不同。同时,各家投行每年花费巨资租赁的空间,获得的数据又是一样的,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之后,交易所提供了统一的数据平台,各家投行支付一定的费用,可在相同传输速度下获得数据,从而促使纽交所在IPO、交易量、托管之后增加了出售大数据的盈利模式。

李凯翔表示,在亚太地区,中国金融机构在大数据方面的发展较为领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技术和管理上的障碍。

李凯翔表示,相对其它行业,金融机构在IT方面比较完善,但完善也会带来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因为一个金融机构的IT供应商有多家,相互独立,并且采用非开源的技术,想要打破信息孤岛,将这些系统连接起来非常困难。还有一个问题是,金融机构的IT人员已经熟悉了原来的系统,因此在项目操作中,都会要求在原有系统上进行改造。

对于复杂的系统,目前采用老业务老系统、新业务新系统的方式,比如移动端就属于新业务。目前很多银行设立了创新部门,搭建一套新的系统,推动移动业务的发展。相比传统模式,移动端的交互频次、交易量、实现形式均有很大不同,因此,在IT系统架构上也会和原有系统不同。当然,新系统和原系统是兼容的,在后台,通过不同触点进入的数据依然汇集到统一的平台上,不影响大数据的分析应用。

相对而言,二线银行的大数据发展速度更快,因为其系统没有那么复杂,改造起来比较容易。

李凯翔表示,金融机构在大数据方面还需要做很多事情,不是一两年可以完成的,之前银行绝大部分都是一个大型主机时代,未来会变成一个移动的世界、云的世界。

关键字:理财产品Facebook信息孤岛

本文摘自: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x 金融业大数据:首先打破信息孤岛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商业智能BI → 正文

金融业大数据:首先打破信息孤岛

责任编辑:王李通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1-30 09:37:31 本文摘自: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金融业是大数据应用的一个重要阵地,其先锋性和潜力不逊于互联网、电信业。

“绝大部分金融公司现在不会再问大数据是什么,有什么好处,而是问怎么做。”Pivotal亚太区产品战略总监李凯翔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金融行业大数据最近两三年来的改变。

Pivotal是由EMC公司和VMWare公司于去年3月份成立的大数据公司,其整合了两家的数据分析和云应用资产。目前,Pivotal在亚太区已拥有几十家金融机构客户。

李凯翔表示,目前中国的金融机构在大数据方面发展快速,尤其是二线的一些银行,因为他们船小好调头,同时四大行也在有计划的推进大数据。而且,在大数据方面投入的不只是银行,券商、保险、交易所等泛金融类机构都在尝试大数据应用。

李凯翔表示,这些金融机构在大数据建设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即首先打破内部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统一。

两种模式的价值取向

李凯翔表示,金融机构大致分为零售型和商业银行型,前者比如零售银行、信用卡、零售券商等,后者可能是一种大型银行之间的服务,或者是一个大型的交易所。这两种类型在大数据应用方面的出发点有所不同。

传统零售型金融机构一般只记录一些交易、销售等描述性数据,但这部分数据并未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李凯翔以信用卡为例说,从银行角度来看,当用户通过网络或实体店刷卡消费时,这些消费数据会进入银行系统,之前银行只是关注简单的刷卡记录,而没有做外延式的深入分析。而在大数据时代,银行则可以把所有数据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比如哪家店使用其信用卡的频次高,从而实现联合营销。

“将这些外部数据和已有的数据连接在一起,然后去做一些分析,这是最明确的方向。”李凯翔表示,零售对大数据的吸收能力是最强的,也是最成熟的,因为它和电子商务做的东西非常类似,只是产品形态不同,一个实物,一个无形产品,两者需要做的都是要深入了解和分析客户特征、需求,针对性的提供商品。

事实上,这一模式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已逐步成熟,不仅是信用卡、理财产品,甚至小微贷款、消费者信贷等都可以通过大数据画像的方式实现交易和销售。

李凯翔告诉记者,他非常同意BBVA(欧洲一家大型金融机构)CEO的一句话,“银行要么追上亚马逊或者Google,要么就是死亡”。他还预测,如果有一天Facebook可以在任何地方拿到银行业务许可的话,马上会变成全世界最大的银行,因为它有超过10亿的用户。

当然,李凯翔认为,金融机构对行业的理解、趋势的判断和风险的把控更强更深入,一旦充分利用大数据,价值将更大。

商业型金融机构对大数据的利用便是进入一个专业的领域。据李凯翔介绍,这类机构更多的是对内部的数据的整合。他以投资银行为例,传统模式下,交易部门和研究部门的数据是相互独立,甚至数据的储存格式都不同,由此形成一个一个信息孤岛,业务上也是交易部门赚取佣金,研究部门以卖报告为主要收入,相互独立。但当引入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后,以统一格式将大数据存储,各部门之间就会产生联系。

交易部门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了解到哪些客户在研究部门买了什么研究报告,并在多长时间内下单,为什么下单,下多大的单,然后根据分析了解客户的特征,为其“画像”,以便推出新产品时更精确的寻找客户,同时也能够及时了解资本市场的动向。而研究部门则可以通过交易数据,更加准确地对市场做出分析。

从效率到商业模式变革

大数据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率,甚至可以推动商业模式的变革。比如说,大数据在交易所的应用就直接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延伸。

纽交所曾是Pivotal的一个客户。李凯翔介绍说,以前像高盛这样的机构都会在纽交所租用一定的空间放置主机,以实时了解交易所的交易数据。主机离交易所数据中心越近,数据传输越快。然而,并不是每家投行都可以将主机放在交易所数据中心最近的位置,这导致大家获得数据的速度不同。同时,各家投行每年花费巨资租赁的空间,获得的数据又是一样的,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之后,交易所提供了统一的数据平台,各家投行支付一定的费用,可在相同传输速度下获得数据,从而促使纽交所在IPO、交易量、托管之后增加了出售大数据的盈利模式。

李凯翔表示,在亚太地区,中国金融机构在大数据方面的发展较为领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技术和管理上的障碍。

李凯翔表示,相对其它行业,金融机构在IT方面比较完善,但完善也会带来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因为一个金融机构的IT供应商有多家,相互独立,并且采用非开源的技术,想要打破信息孤岛,将这些系统连接起来非常困难。还有一个问题是,金融机构的IT人员已经熟悉了原来的系统,因此在项目操作中,都会要求在原有系统上进行改造。

对于复杂的系统,目前采用老业务老系统、新业务新系统的方式,比如移动端就属于新业务。目前很多银行设立了创新部门,搭建一套新的系统,推动移动业务的发展。相比传统模式,移动端的交互频次、交易量、实现形式均有很大不同,因此,在IT系统架构上也会和原有系统不同。当然,新系统和原系统是兼容的,在后台,通过不同触点进入的数据依然汇集到统一的平台上,不影响大数据的分析应用。

相对而言,二线银行的大数据发展速度更快,因为其系统没有那么复杂,改造起来比较容易。

李凯翔表示,金融机构在大数据方面还需要做很多事情,不是一两年可以完成的,之前银行绝大部分都是一个大型主机时代,未来会变成一个移动的世界、云的世界。

关键字:理财产品Facebook信息孤岛

本文摘自: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