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商业智能BI → 正文

打击“老鼠仓” 监管层用上了大数据

责任编辑:editor005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2-22 11:32:43 本文摘自:今日早报

在今年的最后一个月,上海法院集中审理多宗“老鼠仓”案,除了原海富通基金经理程岽、东吴基金经理魏立波、汇丰晋信基金原副总经理林彤彤外,华宝兴业原基金经理牟旭东等也将在22日上庭。

多起资本市场“老鼠仓”案件进入司法程序,监管层引入“大数据分析”查处“老鼠仓”成效明显。然而,由于缺乏相关制度保障,违法成本较低致使震慑力度有限,“老鼠仓”加大监管背后却又写满无奈。

基金经理成“老鼠仓”重灾区

19日上午,林彤彤因涉嫌“利用未公开消息交易”罪,站在了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庭审的被告席上。在我国公募基金业发轫之初即投身业内、管理基金年限超过15年,林彤彤在离任之前曾是基金业内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基金经理。根据公诉机关的指控,林彤彤在2009年2月到2013年11月担任汇丰晋信龙腾股票基金经理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买卖格力电器、中国平安等108只股票,涉案金额2.5亿余元,非法获利185万余元。

2014年以来,资产管理行业“老鼠仓”频频曝光,而基金经理则成为其中的“重灾区”。据记者统计,年初以来被证监会、司法机关通报的涉“老鼠仓”基金经理已超过15人,人数远超历年。

3月7日,证监会证实中邮基金旗下基金经理厉建超涉老鼠仓被调查;5月9日,证监会通报光大保德信红利基金经理钱某、平安资管张某某等内幕交易案,涉及金额均超过1亿元;7月4日,证监会公布蒋征、陈绍胜、牟永宁、程岽和黄春雨等5名海富通基金原任或时任基金经理,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案被立案调查……

在诸多基金经理“老鼠仓”事件中,11月21日,北京市公安局通报的一起案件引起广泛关注。北京市公安局认证微博“平安北京”发布消息称,犯罪嫌疑人罗某萍利用担任某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经理的便利,借助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并非法获利1300余万元。罗某萍原来所在公司被市场指向国内某大型基金公司。

“2014年对‘老鼠仓’事件的曝光,绝对数量显著提高。”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认为,从已知信息看,查处“老鼠仓”使用的数据,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显示出资本市场“事后”稽查工作开始有效开展。

“今年来多家基金公司爆出‘老鼠仓’传闻,说明监管层对于此类事件的监管力度正在持续加大,今后可能还将有类似事件被曝光。”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总监曾令华表示。

“捕鼠行动”引入“大数据分析”

上海某券商基金分析师告诉记者,除了先于公募基金私自买入相关股票,像老鼠偷吃粮食一般,将基金持有人利益转移到自己口袋中的“老鼠仓”之外,行业内还充斥着各种内幕交易手段。

例如部分私募基金惯常的手法是,投资经理拿着从客户那里募集来的巨额资金购买股票,同时将股票推荐给公募基金、保险资管等大资金,待股价拉升后再卖出,投资经理按照获利资金的一定比例抽成。再如,多家资管机构基金经理私自达成台面下的“抽屉协议”,抱团持股拉升同一只或几只股票,约定好时点卖出获利,使得许多不明真相的中小散户成为最后的“接盘侠”。

证监会发言人此前表示,2013年以来,证监会已受理“老鼠仓”线索38件,卷入的公司也不再是单一个体,而是十余家资管公司。涉案人员已由以往的基金经理本人,扩展到上游研究员、后台交易员,甚至下游的托管银行人员;涉案金额最大者达十多亿元,最小金额也超过2000万元。

业内人士认为,此轮资本市场“捕鼠行动”远未结束,仍有大量涉案资产管理机构和相关人员未遭曝光。

事实上,随着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的出台,证券从业人员内幕交易以及利用因职务便利获取内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开信息交易罪名正式写入刑法,这也成为监管层对“老鼠仓”案件认定的重要分水岭。

与之前主要依靠举报、现场检查“捕鼠”完全不同,目前以“大数据分析”为主的“数字稽查”技术正在不断升级,案件线索发现、报送的及时性和精准度也在提高。

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宋丽萍就曾公开表示,“今后将投入力量把原形系统项目和股价异动联系起来,构建市场监控综合数据模型,全面提升对内幕交易、市场操纵、证券欺诈文本信息挖掘和监管。”

违法成本较低,配套制度亟需改进

然而,“捕鼠”技术实力的增强,却无法改变相关配套制度缺乏的窘境。在多起“老鼠仓”案件发生后,“已离职”、“个人行为”等已成为涉事公司回应、甚至推脱责任的标准口径。“‘老鼠仓’行为不断出现,却没有一家基金公司受罚,令人不可思议。”王群航表示。

同时,对于“老鼠仓”行为刑罚较轻的现实状况,也使“大数据”监管“利器”对犯罪行为的震慑力度十分有限。自2011年长城基金久富证券投资基金经理韩刚成为“老鼠仓”获刑第一人以来,几年来陆续有“老鼠仓”被查,但入刑时间均未超过4年。

近期,博时基金原基金经理马乐因老鼠仓被“判三缓五”,更是引起公众广泛关注。2014年12月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对马乐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案提出抗诉。对此,一些投资者表示,“法院如此判决,会鼓励更多人铤而走险—反正犯罪成本很低,不如搏一把。”

事实上,对于“老鼠仓”监管而言,想要“治本”还须规定并严格执行配套制度,形成完整的体制机制“保障链条”,以更有效地打击“老鼠仓”等违法犯罪行为。

首先,基金公司作为管理主体,基金经理发生“老鼠仓”违法行为说明公司管理、内控等并不到位。证监会日前也明确表示,“将根据情节轻重对公司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采取适当监管措施”,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监管机构对基金公司的监管及处罚“亟须跟上”。

同时,“‘老鼠仓’犯罪相关立法存在滞后,司法惩戒只是‘挠痒痒’的现状。”浙江裕丰律师事务所证券维权律师厉健认为。据了解,相比于美国等海外成熟市场,我国内幕交易量刑过轻,博时基金马乐、汇添富基金苏竞等近年影响巨大的老鼠仓基金经理都未判“实刑”而是缓刑。

此外,对于“老鼠仓”行为发生后,中小投资者的民事诉讼赔偿机制仍然缺失。“按照现行监管体制,即使基金经理因‘老鼠仓’案受到应有的惩罚,那些因‘老鼠仓’利益受到损害的投资者也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正是法律今后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北京市问天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张远忠说。

关键字:老鼠仓海富通基金华宝兴业

本文摘自:今日早报

x 打击“老鼠仓” 监管层用上了大数据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商业智能BI → 正文

打击“老鼠仓” 监管层用上了大数据

责任编辑:editor005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2-22 11:32:43 本文摘自:今日早报

在今年的最后一个月,上海法院集中审理多宗“老鼠仓”案,除了原海富通基金经理程岽、东吴基金经理魏立波、汇丰晋信基金原副总经理林彤彤外,华宝兴业原基金经理牟旭东等也将在22日上庭。

多起资本市场“老鼠仓”案件进入司法程序,监管层引入“大数据分析”查处“老鼠仓”成效明显。然而,由于缺乏相关制度保障,违法成本较低致使震慑力度有限,“老鼠仓”加大监管背后却又写满无奈。

基金经理成“老鼠仓”重灾区

19日上午,林彤彤因涉嫌“利用未公开消息交易”罪,站在了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庭审的被告席上。在我国公募基金业发轫之初即投身业内、管理基金年限超过15年,林彤彤在离任之前曾是基金业内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基金经理。根据公诉机关的指控,林彤彤在2009年2月到2013年11月担任汇丰晋信龙腾股票基金经理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买卖格力电器、中国平安等108只股票,涉案金额2.5亿余元,非法获利185万余元。

2014年以来,资产管理行业“老鼠仓”频频曝光,而基金经理则成为其中的“重灾区”。据记者统计,年初以来被证监会、司法机关通报的涉“老鼠仓”基金经理已超过15人,人数远超历年。

3月7日,证监会证实中邮基金旗下基金经理厉建超涉老鼠仓被调查;5月9日,证监会通报光大保德信红利基金经理钱某、平安资管张某某等内幕交易案,涉及金额均超过1亿元;7月4日,证监会公布蒋征、陈绍胜、牟永宁、程岽和黄春雨等5名海富通基金原任或时任基金经理,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案被立案调查……

在诸多基金经理“老鼠仓”事件中,11月21日,北京市公安局通报的一起案件引起广泛关注。北京市公安局认证微博“平安北京”发布消息称,犯罪嫌疑人罗某萍利用担任某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经理的便利,借助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并非法获利1300余万元。罗某萍原来所在公司被市场指向国内某大型基金公司。

“2014年对‘老鼠仓’事件的曝光,绝对数量显著提高。”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认为,从已知信息看,查处“老鼠仓”使用的数据,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显示出资本市场“事后”稽查工作开始有效开展。

“今年来多家基金公司爆出‘老鼠仓’传闻,说明监管层对于此类事件的监管力度正在持续加大,今后可能还将有类似事件被曝光。”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总监曾令华表示。

“捕鼠行动”引入“大数据分析”

上海某券商基金分析师告诉记者,除了先于公募基金私自买入相关股票,像老鼠偷吃粮食一般,将基金持有人利益转移到自己口袋中的“老鼠仓”之外,行业内还充斥着各种内幕交易手段。

例如部分私募基金惯常的手法是,投资经理拿着从客户那里募集来的巨额资金购买股票,同时将股票推荐给公募基金、保险资管等大资金,待股价拉升后再卖出,投资经理按照获利资金的一定比例抽成。再如,多家资管机构基金经理私自达成台面下的“抽屉协议”,抱团持股拉升同一只或几只股票,约定好时点卖出获利,使得许多不明真相的中小散户成为最后的“接盘侠”。

证监会发言人此前表示,2013年以来,证监会已受理“老鼠仓”线索38件,卷入的公司也不再是单一个体,而是十余家资管公司。涉案人员已由以往的基金经理本人,扩展到上游研究员、后台交易员,甚至下游的托管银行人员;涉案金额最大者达十多亿元,最小金额也超过2000万元。

业内人士认为,此轮资本市场“捕鼠行动”远未结束,仍有大量涉案资产管理机构和相关人员未遭曝光。

事实上,随着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的出台,证券从业人员内幕交易以及利用因职务便利获取内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开信息交易罪名正式写入刑法,这也成为监管层对“老鼠仓”案件认定的重要分水岭。

与之前主要依靠举报、现场检查“捕鼠”完全不同,目前以“大数据分析”为主的“数字稽查”技术正在不断升级,案件线索发现、报送的及时性和精准度也在提高。

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宋丽萍就曾公开表示,“今后将投入力量把原形系统项目和股价异动联系起来,构建市场监控综合数据模型,全面提升对内幕交易、市场操纵、证券欺诈文本信息挖掘和监管。”

违法成本较低,配套制度亟需改进

然而,“捕鼠”技术实力的增强,却无法改变相关配套制度缺乏的窘境。在多起“老鼠仓”案件发生后,“已离职”、“个人行为”等已成为涉事公司回应、甚至推脱责任的标准口径。“‘老鼠仓’行为不断出现,却没有一家基金公司受罚,令人不可思议。”王群航表示。

同时,对于“老鼠仓”行为刑罚较轻的现实状况,也使“大数据”监管“利器”对犯罪行为的震慑力度十分有限。自2011年长城基金久富证券投资基金经理韩刚成为“老鼠仓”获刑第一人以来,几年来陆续有“老鼠仓”被查,但入刑时间均未超过4年。

近期,博时基金原基金经理马乐因老鼠仓被“判三缓五”,更是引起公众广泛关注。2014年12月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对马乐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案提出抗诉。对此,一些投资者表示,“法院如此判决,会鼓励更多人铤而走险—反正犯罪成本很低,不如搏一把。”

事实上,对于“老鼠仓”监管而言,想要“治本”还须规定并严格执行配套制度,形成完整的体制机制“保障链条”,以更有效地打击“老鼠仓”等违法犯罪行为。

首先,基金公司作为管理主体,基金经理发生“老鼠仓”违法行为说明公司管理、内控等并不到位。证监会日前也明确表示,“将根据情节轻重对公司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采取适当监管措施”,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监管机构对基金公司的监管及处罚“亟须跟上”。

同时,“‘老鼠仓’犯罪相关立法存在滞后,司法惩戒只是‘挠痒痒’的现状。”浙江裕丰律师事务所证券维权律师厉健认为。据了解,相比于美国等海外成熟市场,我国内幕交易量刑过轻,博时基金马乐、汇添富基金苏竞等近年影响巨大的老鼠仓基金经理都未判“实刑”而是缓刑。

此外,对于“老鼠仓”行为发生后,中小投资者的民事诉讼赔偿机制仍然缺失。“按照现行监管体制,即使基金经理因‘老鼠仓’案受到应有的惩罚,那些因‘老鼠仓’利益受到损害的投资者也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正是法律今后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北京市问天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张远忠说。

关键字:老鼠仓海富通基金华宝兴业

本文摘自:今日早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