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商业智能BI → 正文

互联网金融时代巧借大数据玩转P2P风险

责任编辑:editor007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10-15 18:04:09 本文摘自:网通社

互联网金融时代,“P2P”这一名词越发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即使本职工作与金融毫无关联的人群也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听说了P2P,在普通人模糊的印象里,不知从何时起P2P就这样隆重登上了人类的世界舞台。

什么是P2P?

广义来说,P2P泛指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网络信贷平台进行理财行为与金融服务。更具体地说,这是一种将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

近几年来,加入到P2P行业的公司可谓是前赴后继,人人都想从中分一杯羹,借助互联网金融之强劲势头赚得盆满钵满。作为借贷双方的中间人,平台看似好做,但想做长做久,占据住市场份额,不在大资本冲击与市场洗牌过程中被挤出去,都是互联网金融公司需求慎重考虑与着手处理的问题。而眼下,直接威胁到P2P平台运作的风险,更是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拦路虎。随着风险的累积,其潜伏时日越久,危险系数就越高。一旦爆发,甚者可直接毁去一个原本看似成功的P2P平台。

我们中国人有句老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论是做传统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对于风险的关注度都不可有一日松懈。从网上数据来看,2014年出现倒闭、跑路、提现困难问题的平台高达287,比2013年增长了282.67%。而今年这一现象更是急剧爆发,仅上半年出现问题的P2P平台就已经达到了372家,超过去年的全年总和。这一数据十分惊人,平台出现问题,除了本来就打算非法集资捞一笔就走的不法分子外,绝大多数都是在风控方面出了不可挽回的恶劣局面,以至于坏账频发,资金链断裂,流动性丧失,最终不得不惨淡收场,退出互联网金融的百家争鸣舞台。

如此看来,未雨绸缪已成必行之举。那么如何处理好互联网金融的风控问题呢?

大数据时代拯救P2P风控?

事实上,几乎每一家正规经营的P2P平台都有自己的风控手段,但结果却是平台依然频出问题,似乎这些风控措施并没有起到作用。究其原因,或可归结为是这些风控手段并没有被体系化,而显得有头无尾、支离破碎。有的公司重视担保而轻视追索,没有将贷前、贷中和贷后的风控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就令每个环节都出现了漏洞,漏洞环环相扣,倒反而把公司锁死,以至于隐患一旦爆发,就是惨淡收场的结局。

到目前为止,将P2P风控与大数据结合起来,成为了一种非常受到推崇的观点。随着我们的世界进入到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行业似乎也不可避免地应该吸收进这一方法,来降低P2P平台运营过程中的风险,从而将其真正发展起来。

乐观来看,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全生命风控体系,是解决征信的有效方法。阿里小贷和证监会无疑是通过大数据成功做好风控的范例。阿里小贷通过卖家海量的交易信息和流水,完成对商家的授信。而证监会则是通过海量的交易信息挖掘出关联交易,捕捉老鼠仓的基金经理。二者都是借大数据之力吃到甜头的典型。

如何降低风险?那么肯定是要尽量杜绝坏账,而这就对贷前风控有了非常高的要求。大数据所提供的正是在贷前对贷款人的风险评估依据,从而给不同客户进行信用评级,以此来避免坏账发生。

大数据的局限性在哪里?

大数据之所以冠以“大”字,所指的是范围广数据多。那么多少的数据才算足够,才能称得上是大数据?这就是大数据解决风控问题的第一个局限性。

大数据归根到底其实就是统计学的理念。想要收集到足够的数据,也不单单是任何数据都是有效的,数据之间应该保持纬度上的独立性,并且最终的数量也能覆盖偶发性的小概率事件,那么这样的数据才能是可用的大数据。而这正是数据收集方面的非常不容易克服的难点。

最完美的大数据应该满足N=所有,这样才能保证样本不存在偏差,但想要达成这一点,基本可看做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一缺陷是大数据在收集样本上的先天缺陷,无法通过后天手段加以克服。

第二,大数据提供的是过去的数据,但风险却发生在未来,这二者在时间上的断层能否通过足够的数量与精确的预测来连接填补,这显然是存在疑问的。简单来说,这是个“过去能否决定未来”的问题。

一件事情的发生必然建立在一个前提基础之上。这个前提一旦失去了当时的限制,就存在变化的可能性。如果前提已经无法被代入到下一刻分析,那么根据过去数据得出的未来结论,就失去了可靠性。这就好比我们通过数据来进行分析,要建立数理模型,但如果模型原本的常量部分发生了变动,自然无法再直接替换数据得出结果。想要解决这一问题,模型本身也要配合常量的变动而变动,做到这点同样不易。

P2P风控如何将大数据为我所用?

在大数据存在缺陷性的情况下,如果过分迷信大数据而认为风控问题可由此一举解决,那么就未免有些盲目乐观了。相对于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普遍风控缺失的状况,国外的征信系统则比较完善。

美国专门从事信用小微贷业务的Capital One是最早利用大数据分析来判断个人借款还款概率的公司,在金融海啸中,Capital One公司也凭借其数据化风控能力得以存活并趁机壮大起来,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美国第七大银行。

运用大数据来处理P2P风控确实具有可行性,但如何正确运用大数据仍然是个必须攻克的难题。在大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面,还属银行业和保险业做得最好,作为传统金融风控,这也是可以借鉴去互联网金融的一部分。通过大数据来建立起完整且开放的共享性征信系统是解决这个行业困境的一大思路。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晓蕾就曾表示,随着近年来金融市场的发展,一些小型金融机构的出现对征信系统运行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应对挑战,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建成了通过互联网报送和查询征信系统的服务。“随着平台的进一步完善,小微金融机构有希望用更快的速度进入征信系统。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机构,建立与P2P机构间的信贷共享系统,建立征信中心、征信系统与P2P之间的信任关系。”王晓蕾说。

在互联网金融的时代,P2P风控始终是行业发展无法避开更不可忽视的一大重心。高顿FRM研究中心的Evan指出,想结合大数据来处理风控问题并非不可操作,但如何操作、操作效果、可信赖度也还是有待在运用过程中探索与改进。

当然,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大数据都是时代的产物,但也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动力。笔者以为,对于二者的结合,我们有值得期待的理由。

关键字:p2pFRM风控

本文摘自:网通社

x 互联网金融时代巧借大数据玩转P2P风险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商业智能BI → 正文

互联网金融时代巧借大数据玩转P2P风险

责任编辑:editor007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10-15 18:04:09 本文摘自:网通社

互联网金融时代,“P2P”这一名词越发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即使本职工作与金融毫无关联的人群也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听说了P2P,在普通人模糊的印象里,不知从何时起P2P就这样隆重登上了人类的世界舞台。

什么是P2P?

广义来说,P2P泛指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网络信贷平台进行理财行为与金融服务。更具体地说,这是一种将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

近几年来,加入到P2P行业的公司可谓是前赴后继,人人都想从中分一杯羹,借助互联网金融之强劲势头赚得盆满钵满。作为借贷双方的中间人,平台看似好做,但想做长做久,占据住市场份额,不在大资本冲击与市场洗牌过程中被挤出去,都是互联网金融公司需求慎重考虑与着手处理的问题。而眼下,直接威胁到P2P平台运作的风险,更是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拦路虎。随着风险的累积,其潜伏时日越久,危险系数就越高。一旦爆发,甚者可直接毁去一个原本看似成功的P2P平台。

我们中国人有句老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论是做传统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对于风险的关注度都不可有一日松懈。从网上数据来看,2014年出现倒闭、跑路、提现困难问题的平台高达287,比2013年增长了282.67%。而今年这一现象更是急剧爆发,仅上半年出现问题的P2P平台就已经达到了372家,超过去年的全年总和。这一数据十分惊人,平台出现问题,除了本来就打算非法集资捞一笔就走的不法分子外,绝大多数都是在风控方面出了不可挽回的恶劣局面,以至于坏账频发,资金链断裂,流动性丧失,最终不得不惨淡收场,退出互联网金融的百家争鸣舞台。

如此看来,未雨绸缪已成必行之举。那么如何处理好互联网金融的风控问题呢?

大数据时代拯救P2P风控?

事实上,几乎每一家正规经营的P2P平台都有自己的风控手段,但结果却是平台依然频出问题,似乎这些风控措施并没有起到作用。究其原因,或可归结为是这些风控手段并没有被体系化,而显得有头无尾、支离破碎。有的公司重视担保而轻视追索,没有将贷前、贷中和贷后的风控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就令每个环节都出现了漏洞,漏洞环环相扣,倒反而把公司锁死,以至于隐患一旦爆发,就是惨淡收场的结局。

到目前为止,将P2P风控与大数据结合起来,成为了一种非常受到推崇的观点。随着我们的世界进入到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行业似乎也不可避免地应该吸收进这一方法,来降低P2P平台运营过程中的风险,从而将其真正发展起来。

乐观来看,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全生命风控体系,是解决征信的有效方法。阿里小贷和证监会无疑是通过大数据成功做好风控的范例。阿里小贷通过卖家海量的交易信息和流水,完成对商家的授信。而证监会则是通过海量的交易信息挖掘出关联交易,捕捉老鼠仓的基金经理。二者都是借大数据之力吃到甜头的典型。

如何降低风险?那么肯定是要尽量杜绝坏账,而这就对贷前风控有了非常高的要求。大数据所提供的正是在贷前对贷款人的风险评估依据,从而给不同客户进行信用评级,以此来避免坏账发生。

大数据的局限性在哪里?

大数据之所以冠以“大”字,所指的是范围广数据多。那么多少的数据才算足够,才能称得上是大数据?这就是大数据解决风控问题的第一个局限性。

大数据归根到底其实就是统计学的理念。想要收集到足够的数据,也不单单是任何数据都是有效的,数据之间应该保持纬度上的独立性,并且最终的数量也能覆盖偶发性的小概率事件,那么这样的数据才能是可用的大数据。而这正是数据收集方面的非常不容易克服的难点。

最完美的大数据应该满足N=所有,这样才能保证样本不存在偏差,但想要达成这一点,基本可看做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一缺陷是大数据在收集样本上的先天缺陷,无法通过后天手段加以克服。

第二,大数据提供的是过去的数据,但风险却发生在未来,这二者在时间上的断层能否通过足够的数量与精确的预测来连接填补,这显然是存在疑问的。简单来说,这是个“过去能否决定未来”的问题。

一件事情的发生必然建立在一个前提基础之上。这个前提一旦失去了当时的限制,就存在变化的可能性。如果前提已经无法被代入到下一刻分析,那么根据过去数据得出的未来结论,就失去了可靠性。这就好比我们通过数据来进行分析,要建立数理模型,但如果模型原本的常量部分发生了变动,自然无法再直接替换数据得出结果。想要解决这一问题,模型本身也要配合常量的变动而变动,做到这点同样不易。

P2P风控如何将大数据为我所用?

在大数据存在缺陷性的情况下,如果过分迷信大数据而认为风控问题可由此一举解决,那么就未免有些盲目乐观了。相对于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普遍风控缺失的状况,国外的征信系统则比较完善。

美国专门从事信用小微贷业务的Capital One是最早利用大数据分析来判断个人借款还款概率的公司,在金融海啸中,Capital One公司也凭借其数据化风控能力得以存活并趁机壮大起来,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美国第七大银行。

运用大数据来处理P2P风控确实具有可行性,但如何正确运用大数据仍然是个必须攻克的难题。在大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面,还属银行业和保险业做得最好,作为传统金融风控,这也是可以借鉴去互联网金融的一部分。通过大数据来建立起完整且开放的共享性征信系统是解决这个行业困境的一大思路。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晓蕾就曾表示,随着近年来金融市场的发展,一些小型金融机构的出现对征信系统运行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应对挑战,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建成了通过互联网报送和查询征信系统的服务。“随着平台的进一步完善,小微金融机构有希望用更快的速度进入征信系统。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机构,建立与P2P机构间的信贷共享系统,建立征信中心、征信系统与P2P之间的信任关系。”王晓蕾说。

在互联网金融的时代,P2P风控始终是行业发展无法避开更不可忽视的一大重心。高顿FRM研究中心的Evan指出,想结合大数据来处理风控问题并非不可操作,但如何操作、操作效果、可信赖度也还是有待在运用过程中探索与改进。

当然,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大数据都是时代的产物,但也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动力。笔者以为,对于二者的结合,我们有值得期待的理由。

关键字:p2pFRM风控

本文摘自:网通社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