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纸牌屋》:大数据只是噱头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3-07 10:31:44 本文摘自:新民周刊

这个2月,当女性观众被韩剧《来自星星的你》迷得七荤八素时,男性观众们则更加热衷于政治腹黑剧《纸牌屋》(House of Cards)。没错,就是去年2月一下子推出13集的那部美剧,今年情人节又一股脑放出13集,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是“牌粉”一枚,在第二季首播之前还发推特请求大家不要剧透。

全球观众空前的热情自然让《纸牌屋》的出品方兼播放平台Netflix赚得盆满钵满——这家北美最大的付费订阅视频网站在纳斯达克的股价从去年1月的180美元飙升至如今的440美元。

《纸牌屋》的成功被贴上许多标签,渲染得最多的便是“大数据的成功典范”。但《纸牌屋》并不是Netflix第一部自制剧,它的成功可能是Netflix营造的一个大数据童话。

Netflix一飞冲天

“有一种心痛叫下集预告,有一种绝望叫再等一周”,这句话道出了追剧迷们的痛苦。去年2月1日,Netflix将投资上亿美元的政治悬疑剧《纸牌屋》一次直接上线13集,而不是像通常那样每周放一集。

然后,这部美剧就火了,Netflix站出来表示这是公司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功劳。

早在2012年,Netflix数据科学家曾在一个有关大数据分析的会议上介绍说,公司分析了用户每天超过3000万条播放记录,包括用户在何时、何地、何种设备上观看什么内容,用户给节目添加的恐怖、必看等个性标签;并在记录暂停、倒退、快进、评分、搜索的同时,进行大量截图,试图分析用户在音量、画面色彩甚至场景选取上的喜好。

Netflix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用户喜欢《社交网络》导演大卫·芬奇的作品,而著名影星凯文·斯佩西的电影和英国版《纸牌屋》也都是点击率比较高的节目。2011年初,在没有一家电视台愿意承诺第一季投拍的情况下,Netflix直接以1亿美元买下两季26集版权,剧组为请到斯佩西又等了10个月。

得益于《纸牌屋》的爆红,Netflix在今年1月发布的财报显示,公司2013年第四季度营收达到11.75亿美元,比2012年同期增长了24%;净利润达到4800万美元,比2012年同期增长了500%。与此同时,Netflix美国市场新增用户233万,达到3342万。Netflix的成功给美国观众收视习惯带来了巨大变革。根据2013年的尼尔森调查,有超过60%的美国人会选择一口气连续观看剧集,将近八成的美国人会使用流媒体来自行观看喜欢的剧集。这种改变让收费电视公司(如康卡斯特和时代华纳)陷入不利的境地。

神剧诞生的另一个版本

值得注意的是,Netflix最早推出的8集自制剧《莉莉海默》以及此后和大牌制作人导演签约高调推出的另外四部新剧,都没有提及“大数据”模式。这不禁令人生疑:如果大数据应用如此可行,Netflix为何情有独钟《纸牌屋》?

真相被淹没在有关《纸牌屋》和大数据关系的海量报道中。早在去年7月,美剧《纸牌屋》改编方、美国独立制片公司MRC的联合CEO莫迪·维克茨克(Modi Wiczyk)就公开表示,此剧的诞生源自公司一名实习生的推荐。你没看错,是至今姓甚名谁都不知道的实习生,和大数据没有半毛钱关系。

MRC在美国电影界小有名气,2006年成立时就成功出品了电影《巴别塔》。而后,MRC希望事业从大银幕延伸至小荧屏,并计划邀请电影导演来拍电视剧。他们首先要解决剧本的问题,然后就有一名实习生跳了出来,强力推荐英剧《纸牌屋》。“我在飞机上看了这部电视剧。降落时,我已经发了电子邮件,询问我们怎样才能获得这部剧集的版权?这是 2008年或2009年的事情。”维克茨克回忆道。

播放于1990年的英剧《纸牌屋》改编自迈克尔·多布斯爵士(Lord Michael Dobbs)的著作,他在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内阁中担任过幕僚长。多布斯爵士坚持保留原著的版权,因为他从来没想过将其授权给电影公司。为了保护艺术创作,他希望这部电视剧有良好的声誉。

MRC轻而易举就拿到了这部作品的改编权。维克茨克说:“我们马上把这部书拿给大卫·芬奇看,和他签署了制片合约。他很喜欢这部作品,并且表示他希望埃里克·罗斯(Eric Roth,电影《阿甘正传》、《返老还童》等金牌编剧)加入创作团队。然后我们投入资金,让他们撰写剧本。他们写出了试播集剧本。大卫·芬奇同意执导这部电视剧,然后我们联系上了主演凯文·斯派西。”

在完成了剧本孵化工作后,MRC联系了HBO、Showtime、AMC的同时,也去找了Netflix,起初只是准备让后者买断《纸牌屋》的线上首播,但Netflix提出自己来投资制作的想法,并开出了优厚条件——不用试播便一次性定制两季,总预算超过1亿美元,制作团队可以保有最终剪辑权等——这就是《纸牌屋》最终能在2011年花落Netflix的主要原因。

2012 年,曾在迪斯尼工作的乔纳森·费兰德(Jonathan Friedland)出任Netflix的首席联络官(CCO)。同一年,原来负责华纳国际业务的凯利·梅里曼(Kelly Bennett)成为Netflix的首席营销官。通过他们的包装,《纸牌屋》说起了大数据故事,Netflix也被定义为HBO和Showtime未来的榜样,而不再是Youtube和Hulu的竞争对手。

应用路漫漫

《纸牌屋》和大数据虽然没啥关系,但这个营销噱头却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这也是大数据初期普遍达到的效果。正如美国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Dan Ariely)曾指出的:“大数据就像青少年性话题:大家都在谈论它,没有人知道如何做,每个人都认为别人都在做,所以每个人都声称自己正在做。”

在中国内地,各大互联网公司,如腾讯、阿里巴巴等,都组建了自己的数据挖掘团队。而银行、保险(放心保)、电网等拥有大量行业数据的公司,也纷纷在这方面开始布局。

创立于2006年的AdMaster(中文名“精硕科技”)是中国内地最大的第三方大数据管理平台,公司这两年的客户也都寄希望于大数据。去年夏天一家饮料企业希望在瓶身上印一些热词,AdMaster通过捕捉社交媒体过亿数据归纳了300个正能量身份名词,最终企业选择了50个热词印在“快乐昵称瓶”上,让饮料销量比上一年同期增加15%。在AdMaster看来,大数据已经可以投入商业运用——在企业决策之前就提供意见和参考。

在一部电视剧走红之后才去寻找走红的理由,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马后炮呢?现在,就看Netflix真正用大数据算出的下一部自制剧是否会大红大紫了。

关键字:Netflix纸牌屋美剧数据归纳

本文摘自:新民周刊

x 《纸牌屋》:大数据只是噱头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纸牌屋》:大数据只是噱头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3-07 10:31:44 本文摘自:新民周刊

这个2月,当女性观众被韩剧《来自星星的你》迷得七荤八素时,男性观众们则更加热衷于政治腹黑剧《纸牌屋》(House of Cards)。没错,就是去年2月一下子推出13集的那部美剧,今年情人节又一股脑放出13集,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是“牌粉”一枚,在第二季首播之前还发推特请求大家不要剧透。

全球观众空前的热情自然让《纸牌屋》的出品方兼播放平台Netflix赚得盆满钵满——这家北美最大的付费订阅视频网站在纳斯达克的股价从去年1月的180美元飙升至如今的440美元。

《纸牌屋》的成功被贴上许多标签,渲染得最多的便是“大数据的成功典范”。但《纸牌屋》并不是Netflix第一部自制剧,它的成功可能是Netflix营造的一个大数据童话。

Netflix一飞冲天

“有一种心痛叫下集预告,有一种绝望叫再等一周”,这句话道出了追剧迷们的痛苦。去年2月1日,Netflix将投资上亿美元的政治悬疑剧《纸牌屋》一次直接上线13集,而不是像通常那样每周放一集。

然后,这部美剧就火了,Netflix站出来表示这是公司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功劳。

早在2012年,Netflix数据科学家曾在一个有关大数据分析的会议上介绍说,公司分析了用户每天超过3000万条播放记录,包括用户在何时、何地、何种设备上观看什么内容,用户给节目添加的恐怖、必看等个性标签;并在记录暂停、倒退、快进、评分、搜索的同时,进行大量截图,试图分析用户在音量、画面色彩甚至场景选取上的喜好。

Netflix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用户喜欢《社交网络》导演大卫·芬奇的作品,而著名影星凯文·斯佩西的电影和英国版《纸牌屋》也都是点击率比较高的节目。2011年初,在没有一家电视台愿意承诺第一季投拍的情况下,Netflix直接以1亿美元买下两季26集版权,剧组为请到斯佩西又等了10个月。

得益于《纸牌屋》的爆红,Netflix在今年1月发布的财报显示,公司2013年第四季度营收达到11.75亿美元,比2012年同期增长了24%;净利润达到4800万美元,比2012年同期增长了500%。与此同时,Netflix美国市场新增用户233万,达到3342万。Netflix的成功给美国观众收视习惯带来了巨大变革。根据2013年的尼尔森调查,有超过60%的美国人会选择一口气连续观看剧集,将近八成的美国人会使用流媒体来自行观看喜欢的剧集。这种改变让收费电视公司(如康卡斯特和时代华纳)陷入不利的境地。

神剧诞生的另一个版本

值得注意的是,Netflix最早推出的8集自制剧《莉莉海默》以及此后和大牌制作人导演签约高调推出的另外四部新剧,都没有提及“大数据”模式。这不禁令人生疑:如果大数据应用如此可行,Netflix为何情有独钟《纸牌屋》?

真相被淹没在有关《纸牌屋》和大数据关系的海量报道中。早在去年7月,美剧《纸牌屋》改编方、美国独立制片公司MRC的联合CEO莫迪·维克茨克(Modi Wiczyk)就公开表示,此剧的诞生源自公司一名实习生的推荐。你没看错,是至今姓甚名谁都不知道的实习生,和大数据没有半毛钱关系。

MRC在美国电影界小有名气,2006年成立时就成功出品了电影《巴别塔》。而后,MRC希望事业从大银幕延伸至小荧屏,并计划邀请电影导演来拍电视剧。他们首先要解决剧本的问题,然后就有一名实习生跳了出来,强力推荐英剧《纸牌屋》。“我在飞机上看了这部电视剧。降落时,我已经发了电子邮件,询问我们怎样才能获得这部剧集的版权?这是 2008年或2009年的事情。”维克茨克回忆道。

播放于1990年的英剧《纸牌屋》改编自迈克尔·多布斯爵士(Lord Michael Dobbs)的著作,他在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内阁中担任过幕僚长。多布斯爵士坚持保留原著的版权,因为他从来没想过将其授权给电影公司。为了保护艺术创作,他希望这部电视剧有良好的声誉。

MRC轻而易举就拿到了这部作品的改编权。维克茨克说:“我们马上把这部书拿给大卫·芬奇看,和他签署了制片合约。他很喜欢这部作品,并且表示他希望埃里克·罗斯(Eric Roth,电影《阿甘正传》、《返老还童》等金牌编剧)加入创作团队。然后我们投入资金,让他们撰写剧本。他们写出了试播集剧本。大卫·芬奇同意执导这部电视剧,然后我们联系上了主演凯文·斯派西。”

在完成了剧本孵化工作后,MRC联系了HBO、Showtime、AMC的同时,也去找了Netflix,起初只是准备让后者买断《纸牌屋》的线上首播,但Netflix提出自己来投资制作的想法,并开出了优厚条件——不用试播便一次性定制两季,总预算超过1亿美元,制作团队可以保有最终剪辑权等——这就是《纸牌屋》最终能在2011年花落Netflix的主要原因。

2012 年,曾在迪斯尼工作的乔纳森·费兰德(Jonathan Friedland)出任Netflix的首席联络官(CCO)。同一年,原来负责华纳国际业务的凯利·梅里曼(Kelly Bennett)成为Netflix的首席营销官。通过他们的包装,《纸牌屋》说起了大数据故事,Netflix也被定义为HBO和Showtime未来的榜样,而不再是Youtube和Hulu的竞争对手。

应用路漫漫

《纸牌屋》和大数据虽然没啥关系,但这个营销噱头却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这也是大数据初期普遍达到的效果。正如美国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Dan Ariely)曾指出的:“大数据就像青少年性话题:大家都在谈论它,没有人知道如何做,每个人都认为别人都在做,所以每个人都声称自己正在做。”

在中国内地,各大互联网公司,如腾讯、阿里巴巴等,都组建了自己的数据挖掘团队。而银行、保险(放心保)、电网等拥有大量行业数据的公司,也纷纷在这方面开始布局。

创立于2006年的AdMaster(中文名“精硕科技”)是中国内地最大的第三方大数据管理平台,公司这两年的客户也都寄希望于大数据。去年夏天一家饮料企业希望在瓶身上印一些热词,AdMaster通过捕捉社交媒体过亿数据归纳了300个正能量身份名词,最终企业选择了50个热词印在“快乐昵称瓶”上,让饮料销量比上一年同期增加15%。在AdMaster看来,大数据已经可以投入商业运用——在企业决策之前就提供意见和参考。

在一部电视剧走红之后才去寻找走红的理由,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马后炮呢?现在,就看Netflix真正用大数据算出的下一部自制剧是否会大红大紫了。

关键字:Netflix纸牌屋美剧数据归纳

本文摘自:新民周刊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