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直面大数据安全挑战:中国“亮剑”

责任编辑:editor008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8-13 09:43:19 本文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今年,是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据统计,到2013年底,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6.18亿人,普及率已达45.8%,手机网民5亿人。根据2013年发布的“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到2015年,中国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和3G/LTE用户普及率分别可达50%和32.5%,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可达20Mbps和4Mbps。目前,全球互联网流量每天为2.7EB,到2015年全球数据中心的一半都将基于云计算产生。与全球云计算行业的复合年增长率23.5%相比,中国云计算市场增长更快,年增长率超过40%。

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势头正劲,但大数据风险也为国家安全敲响警钟。国家信息中心等部门相关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7.6万多个网站被境外通过植入后门实施控制,其中政府网站2452个。中国境内1.5万台主机被APT木马控制,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遭受严重威胁。2014年初,爆出美国大规模入侵华为服务器的消息,针对无线路由器等上网设备所造成的重大安全漏洞,可导致用户被“终身监视”的严重后果。大数据威胁往往通过硬件设施直接显露出来,但其背后,也反映出社会管理方面的疏漏。应对挑战加强管理、确保网络安全中国“亮剑”,目前需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快出台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以大数据为重点构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2014年2月27日,中国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以此为标志,中国信息网络安全组织架构初具雏形。应对大数据挑战,我们应进一步着力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安全治理机制,加快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出台,构建起科学、高效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以大数据为重点,制定短中长期战略规划、根据网络特点安排和规范组织架构、建立安全服务信息防护平台、依法规制网络传输。将合理、高效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纳入到科学、统一的战略框架之中。

二、大力提升自主创新技术能力,加快人才培养,夯实网络空间安全物质基础。大数据时代,数据爆炸式增长,技术漏洞也越来越多。根据斯诺登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已研制出了数十种间谍工具,用以提高APT攻击渗透的广度和深度。在这种新型攻击面前,大部分企业和组织的安全防御体系都将失灵,威胁便长驱直入。截至2014年1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3.39亿,占移动电话用户的67.8%。而中国的手机操作系统几乎都由苹果、安卓、微软等公司垄断,存在着极大安全隐患。如安卓手机内置的无线通信接入密码远程备份功能可方便地被用来定位用户,苹果手机的云计划能够轻而易举地读取用户存留或删除的信息。安全形势的紧迫和安全风险的加剧警示我们,要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只有拥有过硬的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根绝来自虚拟世界的安全威胁。

为此,要加快大数据安全关键技术研发,积极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业链;要加快提高数据处理能力,优先发展基于大数据技术的APT 攻击分析处理能力;要提升信息感知技术能力,抢占技术先机维护国家安全;要重视和加大技术人才的投入和培养,为尖端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存续强大的科技后备队伍提供有力支撑。

三、完善信息网络法制建设,依法建网、依法用网、依法管网,确保大数据时代的网络安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半年内,至少74.1%的网民遇到过信息安全问题,总人数达4.38 亿。2012年,仅网络欺诈一项,6000余万网民遭受损失达300多亿。虚拟社会正全方位复制并升级现实社会的犯罪形态,所造成的现实危害后果极为严重。

四、完善行政管理机制,实现大数据生命周期的全程监管。2011年,有消息传出,路透社七次“猜”对中国月度CPI 核心数据,并通过网络大肆流传。国家宏观经济数据屡遭提前泄露,严重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安全。事后追查表明,这些数据的流出虽指向一些部门具体责任人,但网络监管机制方面的缺欠也不容忽视。

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维护国际网络空间安全。在各国维护争占大数据安全制高点的博弈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作为网络大国之一,在创新技术完善治理、强身健体的同时,要进一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倡导和平利用网络空间,推动叫停网络空间军备竞赛和对抗。

D1Net评论:

除此之外,我国政府要积极参与和促进平等、公平、公正原则下国际规范的制定和出台,捍卫国家主权、守护国家利益、争取合法权益,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维护世界和平和网络空间的良好秩序,这样才能在应对大数据安全挑战的时候勇于“亮剑”。

关键字:中国

本文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x 直面大数据安全挑战:中国“亮剑”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直面大数据安全挑战:中国“亮剑”

责任编辑:editor008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8-13 09:43:19 本文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今年,是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据统计,到2013年底,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6.18亿人,普及率已达45.8%,手机网民5亿人。根据2013年发布的“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到2015年,中国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和3G/LTE用户普及率分别可达50%和32.5%,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可达20Mbps和4Mbps。目前,全球互联网流量每天为2.7EB,到2015年全球数据中心的一半都将基于云计算产生。与全球云计算行业的复合年增长率23.5%相比,中国云计算市场增长更快,年增长率超过40%。

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势头正劲,但大数据风险也为国家安全敲响警钟。国家信息中心等部门相关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7.6万多个网站被境外通过植入后门实施控制,其中政府网站2452个。中国境内1.5万台主机被APT木马控制,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遭受严重威胁。2014年初,爆出美国大规模入侵华为服务器的消息,针对无线路由器等上网设备所造成的重大安全漏洞,可导致用户被“终身监视”的严重后果。大数据威胁往往通过硬件设施直接显露出来,但其背后,也反映出社会管理方面的疏漏。应对挑战加强管理、确保网络安全中国“亮剑”,目前需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快出台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以大数据为重点构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2014年2月27日,中国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以此为标志,中国信息网络安全组织架构初具雏形。应对大数据挑战,我们应进一步着力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安全治理机制,加快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出台,构建起科学、高效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以大数据为重点,制定短中长期战略规划、根据网络特点安排和规范组织架构、建立安全服务信息防护平台、依法规制网络传输。将合理、高效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纳入到科学、统一的战略框架之中。

二、大力提升自主创新技术能力,加快人才培养,夯实网络空间安全物质基础。大数据时代,数据爆炸式增长,技术漏洞也越来越多。根据斯诺登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已研制出了数十种间谍工具,用以提高APT攻击渗透的广度和深度。在这种新型攻击面前,大部分企业和组织的安全防御体系都将失灵,威胁便长驱直入。截至2014年1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3.39亿,占移动电话用户的67.8%。而中国的手机操作系统几乎都由苹果、安卓、微软等公司垄断,存在着极大安全隐患。如安卓手机内置的无线通信接入密码远程备份功能可方便地被用来定位用户,苹果手机的云计划能够轻而易举地读取用户存留或删除的信息。安全形势的紧迫和安全风险的加剧警示我们,要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只有拥有过硬的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根绝来自虚拟世界的安全威胁。

为此,要加快大数据安全关键技术研发,积极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业链;要加快提高数据处理能力,优先发展基于大数据技术的APT 攻击分析处理能力;要提升信息感知技术能力,抢占技术先机维护国家安全;要重视和加大技术人才的投入和培养,为尖端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存续强大的科技后备队伍提供有力支撑。

三、完善信息网络法制建设,依法建网、依法用网、依法管网,确保大数据时代的网络安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半年内,至少74.1%的网民遇到过信息安全问题,总人数达4.38 亿。2012年,仅网络欺诈一项,6000余万网民遭受损失达300多亿。虚拟社会正全方位复制并升级现实社会的犯罪形态,所造成的现实危害后果极为严重。

四、完善行政管理机制,实现大数据生命周期的全程监管。2011年,有消息传出,路透社七次“猜”对中国月度CPI 核心数据,并通过网络大肆流传。国家宏观经济数据屡遭提前泄露,严重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安全。事后追查表明,这些数据的流出虽指向一些部门具体责任人,但网络监管机制方面的缺欠也不容忽视。

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维护国际网络空间安全。在各国维护争占大数据安全制高点的博弈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作为网络大国之一,在创新技术完善治理、强身健体的同时,要进一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倡导和平利用网络空间,推动叫停网络空间军备竞赛和对抗。

D1Net评论:

除此之外,我国政府要积极参与和促进平等、公平、公正原则下国际规范的制定和出台,捍卫国家主权、守护国家利益、争取合法权益,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维护世界和平和网络空间的良好秩序,这样才能在应对大数据安全挑战的时候勇于“亮剑”。

关键字:中国

本文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