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可穿戴”促进组织变革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8-31 20:45:33 本文摘自:速途专栏

本文写于第三期百度百家对话栏目《The BIG Talk》现场所感。嘉宾是麻省理工的亚历克斯·彭特兰,他同时也是MIT人类动力实验室主任、可穿戴设备先驱,其演讲题目是《大数据创建美好未来》。之前两期分别是“超越数字化”到“虚拟革命的黎明”。

在不知不觉间,我们身边的公司结构正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一个变化是组织,从之前的稳定型结构变得松散,八九十年代那种一份工作做到老的情况不会再有,现代年轻人平均每3~5年就会更换一份工作,来自《2014中国人才趋势报告》显示,只有15%的人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12%的人不愿意更换工作。此外,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培养人才与避免资源垄断为目的的企业轮岗机制,正逐渐变成员工自发驱动,自发加入或组成业务部门。

另一个变化是人。借助互联网,人们掌握了大量信息,从而具有更多发挥的空间而不受“控制”;借助可穿戴设备,人们有望超越自己本身的能力,例如变成力量型的“钢铁侠”,或者知识型的“爱因斯坦”。人们不再愿意去听从,而更愿意创造;不再愿意去服从,而更需要去认同企业与自我认同。

那么未来最合理的企业结构是什么呢?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是“蜂巢”,也是麻省理工亚历克斯·彭特兰(Alex Pentland)的著作《Honest Signals: How They Shape Our World》(《诚实的信号:他们是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中所描述的一个现象:

“小蜜蜂可能是再也平凡不过的昆虫了,但它却能给人类组织内的信息流动方式提供许多启示。蜜蜂和人类一样,也是群居动物,长期的进化已使它们掌握了集体决策的高超技能。

蜂群最重要的集体决策之一,就是决定将蜂房建在哪里,而且它们往往利用’创意市场’(idea market)来指导自己的选址过程:首先,蜂群会派出一小批侦察蜂对环境进行探测。如果侦察蜂找到了合适的地点,就会在返回途中用跳’劲舞’的方式发出信号,号召更多的侦察蜂前往更理想的地点。这种探测和发信号的过程会循环往复,直到大多数侦察蜂发出的信号都指向同一个最佳地点。

……蜜蜂的决策流程表明,如果组织根据需要轮流采用集中式结构和广布式网络结构,就可以影响信息的流动,优化信息发掘和整合的过程。 麻省理工学院(MIT)最近的研究揭示,这种随需而变的组织结构可能正是创造性团队的特征。”

如果把一个蜂巢比作一个公司的话,那么我们会发现,公司的决策层并不是由蜂王(蜂后)决定的,而是来源于侦查蜂;侦查蜂得到信息后,又传递给其它筑巢蜂或采蜜蜂,其它工蜂继续跟进,直到所有蜜蜂的目标统一(大数据分析的结果)。

在蜂巢这个公司架构中,以部门或小组为最小业务单元,他们组成更小的公司,拥有自己的决策权和建议权,给其它部门提供建议和参考;其它部门跟进考察,然后再影响更多的部门。

一个最理想的结构是,公司的单元无限小,每一个小组和每一个个人都可以“公司化”改造,他/他们按照自身个性、兴趣、能力和付出来获取经济回报,而不仅仅服务于所在的公司,也可以服务于其它公司;公司的单元也可以无限大,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公司,通过每一个公民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的大数据分析结果来影响经济政策、人口政策、城市规划等等,这种大数据分析可能比人为决策更加科学。

人和蜜蜂最大的不同是,“一切取决于你所做的,而非你所说的。”人们的语言描述很多时候并不能代表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和实际的行为。通过可穿戴设备来记录信息,以及大数据分析来得到结果可能更真实。

在大数据的几个环节中“收集、存储、分析、应用”,可穿戴设备让第一个环节变得更全面与更细致,一天24小时,不停记录你的身体状况与思想状况——这意味着,以后我们在家办公和在办公室办公几乎没有任何区别,通过可穿戴设备,你既能与同事与客户进行各种沟通,也可以接受公司的监督管理。

把公司“蜂巢化”,把部门“公司化”,接受员工“创业式”工作并在家上班,你的公司能接受这样的变革吗?

关键字:组织变革决策流程数据分析

本文摘自:速途专栏

x “大数据+可穿戴”促进组织变革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可穿戴”促进组织变革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8-31 20:45:33 本文摘自:速途专栏

本文写于第三期百度百家对话栏目《The BIG Talk》现场所感。嘉宾是麻省理工的亚历克斯·彭特兰,他同时也是MIT人类动力实验室主任、可穿戴设备先驱,其演讲题目是《大数据创建美好未来》。之前两期分别是“超越数字化”到“虚拟革命的黎明”。

在不知不觉间,我们身边的公司结构正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一个变化是组织,从之前的稳定型结构变得松散,八九十年代那种一份工作做到老的情况不会再有,现代年轻人平均每3~5年就会更换一份工作,来自《2014中国人才趋势报告》显示,只有15%的人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12%的人不愿意更换工作。此外,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培养人才与避免资源垄断为目的的企业轮岗机制,正逐渐变成员工自发驱动,自发加入或组成业务部门。

另一个变化是人。借助互联网,人们掌握了大量信息,从而具有更多发挥的空间而不受“控制”;借助可穿戴设备,人们有望超越自己本身的能力,例如变成力量型的“钢铁侠”,或者知识型的“爱因斯坦”。人们不再愿意去听从,而更愿意创造;不再愿意去服从,而更需要去认同企业与自我认同。

那么未来最合理的企业结构是什么呢?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是“蜂巢”,也是麻省理工亚历克斯·彭特兰(Alex Pentland)的著作《Honest Signals: How They Shape Our World》(《诚实的信号:他们是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中所描述的一个现象:

“小蜜蜂可能是再也平凡不过的昆虫了,但它却能给人类组织内的信息流动方式提供许多启示。蜜蜂和人类一样,也是群居动物,长期的进化已使它们掌握了集体决策的高超技能。

蜂群最重要的集体决策之一,就是决定将蜂房建在哪里,而且它们往往利用’创意市场’(idea market)来指导自己的选址过程:首先,蜂群会派出一小批侦察蜂对环境进行探测。如果侦察蜂找到了合适的地点,就会在返回途中用跳’劲舞’的方式发出信号,号召更多的侦察蜂前往更理想的地点。这种探测和发信号的过程会循环往复,直到大多数侦察蜂发出的信号都指向同一个最佳地点。

……蜜蜂的决策流程表明,如果组织根据需要轮流采用集中式结构和广布式网络结构,就可以影响信息的流动,优化信息发掘和整合的过程。 麻省理工学院(MIT)最近的研究揭示,这种随需而变的组织结构可能正是创造性团队的特征。”

如果把一个蜂巢比作一个公司的话,那么我们会发现,公司的决策层并不是由蜂王(蜂后)决定的,而是来源于侦查蜂;侦查蜂得到信息后,又传递给其它筑巢蜂或采蜜蜂,其它工蜂继续跟进,直到所有蜜蜂的目标统一(大数据分析的结果)。

在蜂巢这个公司架构中,以部门或小组为最小业务单元,他们组成更小的公司,拥有自己的决策权和建议权,给其它部门提供建议和参考;其它部门跟进考察,然后再影响更多的部门。

一个最理想的结构是,公司的单元无限小,每一个小组和每一个个人都可以“公司化”改造,他/他们按照自身个性、兴趣、能力和付出来获取经济回报,而不仅仅服务于所在的公司,也可以服务于其它公司;公司的单元也可以无限大,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公司,通过每一个公民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的大数据分析结果来影响经济政策、人口政策、城市规划等等,这种大数据分析可能比人为决策更加科学。

人和蜜蜂最大的不同是,“一切取决于你所做的,而非你所说的。”人们的语言描述很多时候并不能代表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和实际的行为。通过可穿戴设备来记录信息,以及大数据分析来得到结果可能更真实。

在大数据的几个环节中“收集、存储、分析、应用”,可穿戴设备让第一个环节变得更全面与更细致,一天24小时,不停记录你的身体状况与思想状况——这意味着,以后我们在家办公和在办公室办公几乎没有任何区别,通过可穿戴设备,你既能与同事与客户进行各种沟通,也可以接受公司的监督管理。

把公司“蜂巢化”,把部门“公司化”,接受员工“创业式”工作并在家上班,你的公司能接受这样的变革吗?

关键字:组织变革决策流程数据分析

本文摘自:速途专栏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