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国家文物局的大数据之旅:传统和科技的碰撞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2-01 11:09:48 本文摘自:比特网

一边是传承了华夏文明的历史文物,一边是代表了最新IT潮流的大数据技术,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又穿越感十足的两个事物,国家文物局却将它们有机的融合到了一起。

文物的价值在于它有着其所处时代的烙印,它不仅有着历史价值,更代表着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故而,文物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历史遗存,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对于国家文物局来说,他们所进行的工作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复杂:保护文物,传承历史。

但是,无论采用怎样的手段,岁月的刻刀总是会在文物上留下痕迹,于是,国家文物局希望通过现代技术的手段,将文物的特性、形状、历史沿革等信息完整的保存下来并永远流传下去——即便是未来一件文物消弭于岁月,后人还是能够看到它的样子,而不必像现在人们一样,拿着一块残片去努力想象它最初的神韵。

这样,大数据技术在文物保护中有了用武之地。

文物“数字化”产生大数据

近十余年来,中国采取了大量的现代信息化手段来保护文物,据国家文物局网络中心负责人杨帆介绍,实现这些保护手段的前提是将文物“数字化”。

所谓文物“数字化”,是指以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文物形体、纹理、质地、材料等数据信息,将其存入到计算机当中,作为相应专业人员的研究资料。借助先进的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来对我国古代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展示和有效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史、天文、地理、建筑、器物等等这些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后,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杨帆介绍说,比如说记录一块瓷片,就要记录其文物名称、类别、级别、年代、质地、外形尺寸、质量等内容,并留有图片或者视频等数字化资料,而通过利用这些数据,也给文物保护提供了新的方法。

用“大数据”来保护文物

大数据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更加科学化的手段。据杨帆介绍,在历史遗迹的保护中,用数字化手段取代传统手工编目的方式管理历史遗迹调查资料,按照相关规范与标准实现遗迹文物遗产数字资源的永久保存,将为历史遗迹的保护提供诸多的便利,并夯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通过定期采集数据能够实现遗迹的实时跟踪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可提供预警;对历史遗迹大数据进行挖掘整理,包括资源整理、标注、检索、分类、构建知识图谱以及资料深度关联分析等,可有针对性的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制定方案。

我们知道,大数据技术最终还要落地到IT基础架构之上,故而IT基础架构也成为国家文物局应用大数据技术的重中之重。杨帆谈到,文物局的大数据应用对IT平台的性能、系统可靠性和I/O能力有着较高要求,特别是可靠性和存储弹性,一旦数据出现故障,损失则不可估量。

“文物局每年要采购大量的设备,耗资达千万级,扩展数据中心来满足虚拟化和大数据存储”,杨帆表示。

以往提及“高可靠的IT基础平台”,我们往往会联想到传统的小型机,但常和“古物”打交道的国家文物局却并不守旧,其IT基础架构选择了时下大数据应用中更为流行、更加开放的英特尔x86和x64平台。

杨帆表示,英特尔架构的大数据平台在文物局的文物保护中承担了多样化的工作,涉及大量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支撑、项目管理等应用和操作,例如国家文物局在大运河遗址检测平台、长城遗址检测系统中都采用了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了良好的文物保护监测和灾难防范效果。

杨帆强调,如今英特尔x86平台已经拥有很强的性能与很高的可靠性,在文物保护的相关业务中一直保持稳健,很少出现系统反应缓慢或者宕机的情况;同时x86架构也更适合大数据的分布式处理方式,和Hadoop是一对“完美搭档”。此外,x86平台在经济性和开放性上也比传统小型机更胜一筹,大大降低了大数据平台的投资,也更加便于系统的扩展和更新。

“未来的大数据存储、大数据分析、高效运转和管理等负载都将架设在x86平台之上”杨帆介绍说。

“传统”和“科技”的碰撞

一栋民居、一座村落,因为火灾被毁了,光凭借一组照片,或者一部影像纪录片,我们是无法把它复原的;比如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圆明园,已经无法重现其当时的辉煌,后人空余喟叹。但如果有了大量的、科学的、系统的数据作为支撑,凭借技术手段将文物复原成当初的样子,这个梦想已经不再遥远。

文物承载着历史,是传承文化的最好载体,同时也彰显着当时科技的特征。青铜器承载着商周时期的巅峰艺术和最高的冶炼技术,青花瓷代表着元明清三代的艺术倾向和烧制工艺;现在,通过信息技术,文物的艺术、历史和科技价值有了新的载体,那就是大数据。

在文物保护中,大数据焕然一种新的角色,它不仅是技术的支撑者,更是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在这个新的大数据时代,“传统”和“科技”碰撞出了新的火花,大数据赋予了“传统”新的生命力。

关键字:科技国家文物局Hadoop

本文摘自:比特网

x 国家文物局的大数据之旅:传统和科技的碰撞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国家文物局的大数据之旅:传统和科技的碰撞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2-01 11:09:48 本文摘自:比特网

一边是传承了华夏文明的历史文物,一边是代表了最新IT潮流的大数据技术,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又穿越感十足的两个事物,国家文物局却将它们有机的融合到了一起。

文物的价值在于它有着其所处时代的烙印,它不仅有着历史价值,更代表着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故而,文物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历史遗存,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对于国家文物局来说,他们所进行的工作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复杂:保护文物,传承历史。

但是,无论采用怎样的手段,岁月的刻刀总是会在文物上留下痕迹,于是,国家文物局希望通过现代技术的手段,将文物的特性、形状、历史沿革等信息完整的保存下来并永远流传下去——即便是未来一件文物消弭于岁月,后人还是能够看到它的样子,而不必像现在人们一样,拿着一块残片去努力想象它最初的神韵。

这样,大数据技术在文物保护中有了用武之地。

文物“数字化”产生大数据

近十余年来,中国采取了大量的现代信息化手段来保护文物,据国家文物局网络中心负责人杨帆介绍,实现这些保护手段的前提是将文物“数字化”。

所谓文物“数字化”,是指以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文物形体、纹理、质地、材料等数据信息,将其存入到计算机当中,作为相应专业人员的研究资料。借助先进的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来对我国古代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展示和有效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史、天文、地理、建筑、器物等等这些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后,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杨帆介绍说,比如说记录一块瓷片,就要记录其文物名称、类别、级别、年代、质地、外形尺寸、质量等内容,并留有图片或者视频等数字化资料,而通过利用这些数据,也给文物保护提供了新的方法。

用“大数据”来保护文物

大数据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更加科学化的手段。据杨帆介绍,在历史遗迹的保护中,用数字化手段取代传统手工编目的方式管理历史遗迹调查资料,按照相关规范与标准实现遗迹文物遗产数字资源的永久保存,将为历史遗迹的保护提供诸多的便利,并夯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通过定期采集数据能够实现遗迹的实时跟踪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可提供预警;对历史遗迹大数据进行挖掘整理,包括资源整理、标注、检索、分类、构建知识图谱以及资料深度关联分析等,可有针对性的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制定方案。

我们知道,大数据技术最终还要落地到IT基础架构之上,故而IT基础架构也成为国家文物局应用大数据技术的重中之重。杨帆谈到,文物局的大数据应用对IT平台的性能、系统可靠性和I/O能力有着较高要求,特别是可靠性和存储弹性,一旦数据出现故障,损失则不可估量。

“文物局每年要采购大量的设备,耗资达千万级,扩展数据中心来满足虚拟化和大数据存储”,杨帆表示。

以往提及“高可靠的IT基础平台”,我们往往会联想到传统的小型机,但常和“古物”打交道的国家文物局却并不守旧,其IT基础架构选择了时下大数据应用中更为流行、更加开放的英特尔x86和x64平台。

杨帆表示,英特尔架构的大数据平台在文物局的文物保护中承担了多样化的工作,涉及大量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支撑、项目管理等应用和操作,例如国家文物局在大运河遗址检测平台、长城遗址检测系统中都采用了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了良好的文物保护监测和灾难防范效果。

杨帆强调,如今英特尔x86平台已经拥有很强的性能与很高的可靠性,在文物保护的相关业务中一直保持稳健,很少出现系统反应缓慢或者宕机的情况;同时x86架构也更适合大数据的分布式处理方式,和Hadoop是一对“完美搭档”。此外,x86平台在经济性和开放性上也比传统小型机更胜一筹,大大降低了大数据平台的投资,也更加便于系统的扩展和更新。

“未来的大数据存储、大数据分析、高效运转和管理等负载都将架设在x86平台之上”杨帆介绍说。

“传统”和“科技”的碰撞

一栋民居、一座村落,因为火灾被毁了,光凭借一组照片,或者一部影像纪录片,我们是无法把它复原的;比如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圆明园,已经无法重现其当时的辉煌,后人空余喟叹。但如果有了大量的、科学的、系统的数据作为支撑,凭借技术手段将文物复原成当初的样子,这个梦想已经不再遥远。

文物承载着历史,是传承文化的最好载体,同时也彰显着当时科技的特征。青铜器承载着商周时期的巅峰艺术和最高的冶炼技术,青花瓷代表着元明清三代的艺术倾向和烧制工艺;现在,通过信息技术,文物的艺术、历史和科技价值有了新的载体,那就是大数据。

在文物保护中,大数据焕然一种新的角色,它不仅是技术的支撑者,更是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在这个新的大数据时代,“传统”和“科技”碰撞出了新的火花,大数据赋予了“传统”新的生命力。

关键字:科技国家文物局Hadoop

本文摘自:比特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