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时代 谁动了我们的隐私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马雯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5-22 13:32:59 本文摘自:河南日报

乐享电商的便利,憧憬智慧城市的美好,期待“互联网+”的无限可能……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里,技术的进步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益者。与之相随,当个人信息不断被收集、利用,隐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便利化与隐私权,如何选择?

“普吉岛7日游,二手房交易,海外代购……最近上网总能在许多页面上看到我所关注的信息,感觉自己的隐私谁窥知了。”5月20日,家住济源的陈女士表示。

与陈女士的忧虑不同,在洛阳工作的陈蕊却挺享受数据推送的便利。“网购时经常收到与自己搜索东西相似的推荐,觉得挺方便。”陈蕊说,对于信息被收集的情况,她则表示“没什么可担心”。

截至去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这意味着近半数人的生活与互联网密不可分。根据今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网民对互联网安全的感知调查中,有45.1%的人选择了比较安全,42%的人认为不太安全。

有效预测、精确直达等特性,让大数据为个性化医疗、商业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但这种以收集个人信息加以深耕使用的逻辑,令个人隐私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手机支付宝的手势密码只要错误输入五次就能通过程序重新设定,如果手机丢了,别人就能轻易修改你的密码。”“80后”网购达人小石道出了不少人的忧虑。QQ群数据泄露,支付宝信息泄露,12306网站用户信息泄露……近年来,网络安全事件频发。正如许多业内专家所担忧的那样,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和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网络安全问题将集中出现。

2014年,我国的公共Wi-Fi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据360一项全国调查显示,国内80%的Wi-Fi能被轻易破解,用时不超过15分钟。由此引发的网银账号被盗、个人信息泄露等案件也呈逐年上涨趋势。

当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智能手机上网时,当人人都开始习惯依赖各种公共Wi-Fi时,却少有人了解,所谓“免费”并非没有代价:“消费者进店后登录公共Wi-Fi,通过技术跟踪就能知道他的消费信息和习惯,继而进行更精准的营销。这是目前许多外国商业零售商采取的方式,国内一些企业也正在尝试。”一位商场负责人告诉记者。

一边是大数据带来的种种便利,一边是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潜在威胁,如何选择?对很多人而言,这的确是个难题。

谁在窥探“我”的隐私?

“大数据大大地威胁到了我们的隐私和自由,这都是大数据带来的新威胁。”虽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向世人展示了大数据神奇的变革能量,但他也不曾忘记,大数据对个人隐私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他甚至将大数据的使用方比作“无处不在的第三只眼”。

明明接入公共Wi-Fi,却被黑客悄然移花接木,邮箱、密码以及手机里的照片都尽在他人掌握之中。今年央视“3·15”晚会的一个现场试验让不少观众心惊。而对黑客而言,这只是“举手之劳”。“Wi-Fi上网需要通过DNS服务器。用户一旦使用被黑客篡改的恶意DNS服务器访问网站,就有可能被劫持至钓鱼网站,最终导致账号密码等个人隐私信息被盗。目前,DNS被恶意篡改已成为全球网络安全的最大隐患。”网络工程师张瑞泽介绍说。

“有些互联网公司也会在网页上加代码,通过服务器cookie收集客户信息,甚至能够精确到某个人群,用户根本无法察觉。”另一位不愿具名的网络工程师告诉记者,“当你上网时,你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信息都可能被窥探。”

作为大数据时代的黄金资源,个人信息已成为各方逐利的对象。正如马云所言,阿里巴巴公司本质上是一家数据公司,做淘宝的目的不是为了卖货,而是获得所有零售的数据和制造业的数据;做物流不是为了送包裹,而是将这些数据合在一起。

如果说黑客是隐匿的信息跟踪者,那么有些平台却是公开的信息收集者。电商掌握着你的消费信息,网站保存了你的注册信息,银行坐拥你的信用卡信息,航空公司留存了你的身份信息,“当不同的商家开始共享这些个人信息,我们每个人都将变成透明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一位教授表示。

隐私,拿什么保护你?

当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个人的隐私形成威胁时,该如何应对?

在采访中,许多被访者表示,遇到网络信息泄露事件时,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却不知该如何维权。

“这种情况下,当事人自己通常无法知道自己的隐私信息流向了何处,侵权对象模糊,维权难度不小。”律师陈为鸿表示,重要的是,个人信息与隐私边界如何划定,目前没有相关法律涉及。

记者查阅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发现,其中多处对个人信息保护作出明确规定:如“消费者享有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等。但对于这样的表述,受访的多位专家都表示,规定过于原则,尚需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实施细则。

那么,如何才能在大数据时代下,有效保护每个人的隐私?

《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给出的答案或可借鉴:让数据使用者承担责任。“这样一来,使用数据的公司就需要基于其将对个人所造成的影响,对涉及个人数据再利用的行为进行正规评测。”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研究员朱巍也提出:“不能以大数据的合理使用进行免责。”比如,欧盟的数据保护法就更强调个人对信息数据的管理和使用权利,个人必须详细地被告知自己数据的收集情况及用途。而对于泄露用户隐私数据的公司,最高罚金将达到该公司年度营收的2%。

此外,个人也需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业内专家列出了几条提醒:一是重入口。使用安全浏览器;二是抹痕迹。经常清除电脑cookie和历史内容;三是多留心。不要在陌生网站随便注册账号,不要轻易在各种网站公布自己的私密照片和信息,不要在邮件中发送重要信息,不要在任何时候使用“直接登录,记住密码”;四是少沾光。慎用公共Wi-Fi,尤其是免费的;五是戒好奇。陌生的信息不要轻易打开。

“我国对于隐私权的保护,尚未跟上大数据技术发展的速度。在真正拥抱大数据时代之前,我们还有不少事要做。”一位专家表示。

关键字:支付宝钓鱼网站数据推送

本文摘自:河南日报

x 大数据时代 谁动了我们的隐私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时代 谁动了我们的隐私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马雯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5-22 13:32:59 本文摘自:河南日报

乐享电商的便利,憧憬智慧城市的美好,期待“互联网+”的无限可能……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里,技术的进步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益者。与之相随,当个人信息不断被收集、利用,隐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便利化与隐私权,如何选择?

“普吉岛7日游,二手房交易,海外代购……最近上网总能在许多页面上看到我所关注的信息,感觉自己的隐私谁窥知了。”5月20日,家住济源的陈女士表示。

与陈女士的忧虑不同,在洛阳工作的陈蕊却挺享受数据推送的便利。“网购时经常收到与自己搜索东西相似的推荐,觉得挺方便。”陈蕊说,对于信息被收集的情况,她则表示“没什么可担心”。

截至去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这意味着近半数人的生活与互联网密不可分。根据今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网民对互联网安全的感知调查中,有45.1%的人选择了比较安全,42%的人认为不太安全。

有效预测、精确直达等特性,让大数据为个性化医疗、商业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但这种以收集个人信息加以深耕使用的逻辑,令个人隐私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手机支付宝的手势密码只要错误输入五次就能通过程序重新设定,如果手机丢了,别人就能轻易修改你的密码。”“80后”网购达人小石道出了不少人的忧虑。QQ群数据泄露,支付宝信息泄露,12306网站用户信息泄露……近年来,网络安全事件频发。正如许多业内专家所担忧的那样,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和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网络安全问题将集中出现。

2014年,我国的公共Wi-Fi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据360一项全国调查显示,国内80%的Wi-Fi能被轻易破解,用时不超过15分钟。由此引发的网银账号被盗、个人信息泄露等案件也呈逐年上涨趋势。

当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智能手机上网时,当人人都开始习惯依赖各种公共Wi-Fi时,却少有人了解,所谓“免费”并非没有代价:“消费者进店后登录公共Wi-Fi,通过技术跟踪就能知道他的消费信息和习惯,继而进行更精准的营销。这是目前许多外国商业零售商采取的方式,国内一些企业也正在尝试。”一位商场负责人告诉记者。

一边是大数据带来的种种便利,一边是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潜在威胁,如何选择?对很多人而言,这的确是个难题。

谁在窥探“我”的隐私?

“大数据大大地威胁到了我们的隐私和自由,这都是大数据带来的新威胁。”虽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向世人展示了大数据神奇的变革能量,但他也不曾忘记,大数据对个人隐私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他甚至将大数据的使用方比作“无处不在的第三只眼”。

明明接入公共Wi-Fi,却被黑客悄然移花接木,邮箱、密码以及手机里的照片都尽在他人掌握之中。今年央视“3·15”晚会的一个现场试验让不少观众心惊。而对黑客而言,这只是“举手之劳”。“Wi-Fi上网需要通过DNS服务器。用户一旦使用被黑客篡改的恶意DNS服务器访问网站,就有可能被劫持至钓鱼网站,最终导致账号密码等个人隐私信息被盗。目前,DNS被恶意篡改已成为全球网络安全的最大隐患。”网络工程师张瑞泽介绍说。

“有些互联网公司也会在网页上加代码,通过服务器cookie收集客户信息,甚至能够精确到某个人群,用户根本无法察觉。”另一位不愿具名的网络工程师告诉记者,“当你上网时,你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信息都可能被窥探。”

作为大数据时代的黄金资源,个人信息已成为各方逐利的对象。正如马云所言,阿里巴巴公司本质上是一家数据公司,做淘宝的目的不是为了卖货,而是获得所有零售的数据和制造业的数据;做物流不是为了送包裹,而是将这些数据合在一起。

如果说黑客是隐匿的信息跟踪者,那么有些平台却是公开的信息收集者。电商掌握着你的消费信息,网站保存了你的注册信息,银行坐拥你的信用卡信息,航空公司留存了你的身份信息,“当不同的商家开始共享这些个人信息,我们每个人都将变成透明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一位教授表示。

隐私,拿什么保护你?

当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个人的隐私形成威胁时,该如何应对?

在采访中,许多被访者表示,遇到网络信息泄露事件时,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却不知该如何维权。

“这种情况下,当事人自己通常无法知道自己的隐私信息流向了何处,侵权对象模糊,维权难度不小。”律师陈为鸿表示,重要的是,个人信息与隐私边界如何划定,目前没有相关法律涉及。

记者查阅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发现,其中多处对个人信息保护作出明确规定:如“消费者享有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等。但对于这样的表述,受访的多位专家都表示,规定过于原则,尚需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实施细则。

那么,如何才能在大数据时代下,有效保护每个人的隐私?

《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给出的答案或可借鉴:让数据使用者承担责任。“这样一来,使用数据的公司就需要基于其将对个人所造成的影响,对涉及个人数据再利用的行为进行正规评测。”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研究员朱巍也提出:“不能以大数据的合理使用进行免责。”比如,欧盟的数据保护法就更强调个人对信息数据的管理和使用权利,个人必须详细地被告知自己数据的收集情况及用途。而对于泄露用户隐私数据的公司,最高罚金将达到该公司年度营收的2%。

此外,个人也需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业内专家列出了几条提醒:一是重入口。使用安全浏览器;二是抹痕迹。经常清除电脑cookie和历史内容;三是多留心。不要在陌生网站随便注册账号,不要轻易在各种网站公布自己的私密照片和信息,不要在邮件中发送重要信息,不要在任何时候使用“直接登录,记住密码”;四是少沾光。慎用公共Wi-Fi,尤其是免费的;五是戒好奇。陌生的信息不要轻易打开。

“我国对于隐私权的保护,尚未跟上大数据技术发展的速度。在真正拥抱大数据时代之前,我们还有不少事要做。”一位专家表示。

关键字:支付宝钓鱼网站数据推送

本文摘自:河南日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