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不是万能的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王征宇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8-13 17:32:50 本文摘自:《陆家嘴》

目前中国的整个人口有13亿多,在人民银行征信局里面数据大概是8亿。这8亿代表中国经济的活跃人群,他们有各种各样的银行交易记录,其中有信贷记录的有3亿人。有了这个信贷交易数据,他可以从金融体系当中获得资金。也就是说,有融资的服务。其他的5亿人经济活跃,但是他们没有办法和银行说话。这个基本的现实清楚地拉开了中国的金融市场跟国际上(包括美国在内的各种市场)的差距。

我们先来分析中国信贷行为特别是小额领域里面的信贷行为,因为目前P2P总体来说是以小额信贷为主。

人民银行跟银监会发布的小额贷款报告提出,中国今天一万多家小额贷款公司当中,平均放款额度在十万块钱以下,不到1%。也就是说,99%从事相对大额的十万块钱以上的贷款。把这个拿到今天的互联网金融或者是P2P领域来说,事实基本上也差不多。换句话说,绝大多数机构,哪怕是一些从事小额贷款的机构,他们主要的基本额度还是覆盖了十万块钱以上。十万块钱以上的信贷靠资产负债评估,要求抵押担保。在这个领域当中,如果讨论大数据、互联网也许有一些作用,但是非常有限。因为在这个领域当中,传统的风险控制手段已经足够,这是它们发挥作用的地方。我们认为,大数据其实面对的不是99%的机构面对的问题,这个说法跟市场上很多的说法不大一样。

我们看一下,把这个额度分配到一万到十万区域。在这个领域从事信贷服务的,大家马上想到的是信用卡,也可能想到某些P2P机构。在这个领域当中,你要解决的最基本的三个问题是,借款人的还款意愿、能力和稳定性。如果可以用大数据解决这三个问题,你就可以成功地从事这个业务。

在美国,Lengding Club是非常大的公司,在P2P领域当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它就是靠数据解决这三个问题。如果把这个放到中国,按照美国公司的方式来做,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知道,今天中国有五亿人群经济活跃,但是他们没有征

信记录,所以通过征信局的数据回答这三个问题不容易。对于P2P来说,他们就要自己采集数据,所以今天的中国P2P有线上线下的说法。P2P行业居高不下的成本就是这个原因,因为采集数据的成本太高。由于数据成本被转移到借款人身上去,使得今天P2P行业不是信贷优化。在美国,P2P解决的是信贷优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中国P2P面临主要的问题。

这里的问题是:一方面我们讲大数据,但是大数据没有全面覆盖征信行为;一方面我们说有很多的客户需要贷款,但是他们又不能承受很高的融资成本。所以我们认为,在今天的中国,在几万块钱的领域当中,并没有形成一个众望所归、大家一致推崇的业务模式。

互联网金融,大家谈得非常火热,中国也有很多的P2P机构。如果把这些P2P所有的借款客户加在一起,我们认为这个量是在百万级。今天中国经济活跃人群是5亿,而借款用户是百万级人群。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中国P2P怎么为这个领域提供服务,还没有破题。

我们认为大数据可以解决的问题是非常小额的领域。为什么这么说?在非常小额的,比如说在500到5000元这个领域,前面说的几万块钱的三个问题可以大大简化:还款能力不再是一个问题,稳定性也不再是一个问题,稳定性只有对分期付款才有这个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打开之后,这个就简化了。简化之后大数据就可以发挥作用。大数据在这里产生新的产品算法,效率足以支撑一个相当低的成本。

大数据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在非常小的额度一端。今天中国在这个领域当中,提供大数据的机构有很多。有了这些手段,我们就能够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面向最广大的人群,帮助他们起步,帮助他们通过普惠金融方式不断提高信用。这种业务模式是真正的应用大数据的算法。

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理解,我们对于这个业务模式做了一个探索。中国有12亿的手机客户,手机运营商毫无疑问有很多的数据。6.5亿的网民,任何对于网络数据具有控制力的机构,不管是BAT,还是在垂直领域有影响力的机构都可以发挥作用。目前中国的大数据当中,真正有征信记录的人群就是20%,剩余80%的人群可以通过这些方面的数据,解决一个非常低的额度准入的问题。

我们服务的对象可能是这样的:他们年龄是在18到25岁,生活来源就是打工的薪水,可能是没有大学毕业,喜欢网游,一定是用智能手机,很可能是苹果。对于这样的人群,我们看一下,银行信用卡不会跟他们说话的,因为不符合稳定收入要求。这些人未必有社保,小额贷款不跟他们说话,大部分的P2P不为他们服务。他们不认为能在他们身上挣钱。就拿陆金所来说,他们最多的借款额是在6万,第二大是3万。

对我们来说,他们是典型的客户,在中国有好几亿这样的人,都被这些机构拒之门外。我们探讨的一种可行的模式,就是采取一些整合的数据,预先批准他们,不需要他们申请。我们认为通过这样的数据预先批准的方式,可以形成一个低成本的客户获取渠道。这里面依据的一是大数据源,第二是先进的算法,第三是一个高效的运营机制。这是我们的一个核心战略。

进入这样的领域,才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一个面向五亿人群的战略。在我们的体系当中,帮助这些客户建立他们的信用历史。这种地位使得我们可以跟数据服务商、数据提供机构建立合作。然后通过预先核准的客户,让他们得到前所未有的借款体验。在我们平台上借款从开始进入到完成时间大概在90秒到1分钟之间,这可以帮助弱势群体获得人生第一次贷款。这里面还需要一个强大的后端系统,实现快速的处理和整合。

我们在美国建立了一个大数据实验室,希望能够引入在国际上最先进的数据决策技术,帮助我们培养在中国本土应用中国数据源加工数据的能力。在这些大数据环境当中,我们所进行的新一代的算法,相对中国银行业,甚至于整个金融领域目前采用的传统数据方法而言,确实已经提前了不少。

大数据来了,大数据的技术在发展,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在某一些领域应用得非常好。但是大数据不是万能的,取决于你的业务模式,取决于你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以及在这个大的趋势来临的时候,定义你自己的业务模式。

关键字:数据环境p2p业务模式

本文摘自:《陆家嘴》

x 大数据不是万能的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不是万能的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王征宇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8-13 17:32:50 本文摘自:《陆家嘴》

目前中国的整个人口有13亿多,在人民银行征信局里面数据大概是8亿。这8亿代表中国经济的活跃人群,他们有各种各样的银行交易记录,其中有信贷记录的有3亿人。有了这个信贷交易数据,他可以从金融体系当中获得资金。也就是说,有融资的服务。其他的5亿人经济活跃,但是他们没有办法和银行说话。这个基本的现实清楚地拉开了中国的金融市场跟国际上(包括美国在内的各种市场)的差距。

我们先来分析中国信贷行为特别是小额领域里面的信贷行为,因为目前P2P总体来说是以小额信贷为主。

人民银行跟银监会发布的小额贷款报告提出,中国今天一万多家小额贷款公司当中,平均放款额度在十万块钱以下,不到1%。也就是说,99%从事相对大额的十万块钱以上的贷款。把这个拿到今天的互联网金融或者是P2P领域来说,事实基本上也差不多。换句话说,绝大多数机构,哪怕是一些从事小额贷款的机构,他们主要的基本额度还是覆盖了十万块钱以上。十万块钱以上的信贷靠资产负债评估,要求抵押担保。在这个领域当中,如果讨论大数据、互联网也许有一些作用,但是非常有限。因为在这个领域当中,传统的风险控制手段已经足够,这是它们发挥作用的地方。我们认为,大数据其实面对的不是99%的机构面对的问题,这个说法跟市场上很多的说法不大一样。

我们看一下,把这个额度分配到一万到十万区域。在这个领域从事信贷服务的,大家马上想到的是信用卡,也可能想到某些P2P机构。在这个领域当中,你要解决的最基本的三个问题是,借款人的还款意愿、能力和稳定性。如果可以用大数据解决这三个问题,你就可以成功地从事这个业务。

在美国,Lengding Club是非常大的公司,在P2P领域当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它就是靠数据解决这三个问题。如果把这个放到中国,按照美国公司的方式来做,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知道,今天中国有五亿人群经济活跃,但是他们没有征

信记录,所以通过征信局的数据回答这三个问题不容易。对于P2P来说,他们就要自己采集数据,所以今天的中国P2P有线上线下的说法。P2P行业居高不下的成本就是这个原因,因为采集数据的成本太高。由于数据成本被转移到借款人身上去,使得今天P2P行业不是信贷优化。在美国,P2P解决的是信贷优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中国P2P面临主要的问题。

这里的问题是:一方面我们讲大数据,但是大数据没有全面覆盖征信行为;一方面我们说有很多的客户需要贷款,但是他们又不能承受很高的融资成本。所以我们认为,在今天的中国,在几万块钱的领域当中,并没有形成一个众望所归、大家一致推崇的业务模式。

互联网金融,大家谈得非常火热,中国也有很多的P2P机构。如果把这些P2P所有的借款客户加在一起,我们认为这个量是在百万级。今天中国经济活跃人群是5亿,而借款用户是百万级人群。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中国P2P怎么为这个领域提供服务,还没有破题。

我们认为大数据可以解决的问题是非常小额的领域。为什么这么说?在非常小额的,比如说在500到5000元这个领域,前面说的几万块钱的三个问题可以大大简化:还款能力不再是一个问题,稳定性也不再是一个问题,稳定性只有对分期付款才有这个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打开之后,这个就简化了。简化之后大数据就可以发挥作用。大数据在这里产生新的产品算法,效率足以支撑一个相当低的成本。

大数据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在非常小的额度一端。今天中国在这个领域当中,提供大数据的机构有很多。有了这些手段,我们就能够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面向最广大的人群,帮助他们起步,帮助他们通过普惠金融方式不断提高信用。这种业务模式是真正的应用大数据的算法。

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理解,我们对于这个业务模式做了一个探索。中国有12亿的手机客户,手机运营商毫无疑问有很多的数据。6.5亿的网民,任何对于网络数据具有控制力的机构,不管是BAT,还是在垂直领域有影响力的机构都可以发挥作用。目前中国的大数据当中,真正有征信记录的人群就是20%,剩余80%的人群可以通过这些方面的数据,解决一个非常低的额度准入的问题。

我们服务的对象可能是这样的:他们年龄是在18到25岁,生活来源就是打工的薪水,可能是没有大学毕业,喜欢网游,一定是用智能手机,很可能是苹果。对于这样的人群,我们看一下,银行信用卡不会跟他们说话的,因为不符合稳定收入要求。这些人未必有社保,小额贷款不跟他们说话,大部分的P2P不为他们服务。他们不认为能在他们身上挣钱。就拿陆金所来说,他们最多的借款额是在6万,第二大是3万。

对我们来说,他们是典型的客户,在中国有好几亿这样的人,都被这些机构拒之门外。我们探讨的一种可行的模式,就是采取一些整合的数据,预先批准他们,不需要他们申请。我们认为通过这样的数据预先批准的方式,可以形成一个低成本的客户获取渠道。这里面依据的一是大数据源,第二是先进的算法,第三是一个高效的运营机制。这是我们的一个核心战略。

进入这样的领域,才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一个面向五亿人群的战略。在我们的体系当中,帮助这些客户建立他们的信用历史。这种地位使得我们可以跟数据服务商、数据提供机构建立合作。然后通过预先核准的客户,让他们得到前所未有的借款体验。在我们平台上借款从开始进入到完成时间大概在90秒到1分钟之间,这可以帮助弱势群体获得人生第一次贷款。这里面还需要一个强大的后端系统,实现快速的处理和整合。

我们在美国建立了一个大数据实验室,希望能够引入在国际上最先进的数据决策技术,帮助我们培养在中国本土应用中国数据源加工数据的能力。在这些大数据环境当中,我们所进行的新一代的算法,相对中国银行业,甚至于整个金融领域目前采用的传统数据方法而言,确实已经提前了不少。

大数据来了,大数据的技术在发展,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在某一些领域应用得非常好。但是大数据不是万能的,取决于你的业务模式,取决于你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以及在这个大的趋势来临的时候,定义你自己的业务模式。

关键字:数据环境p2p业务模式

本文摘自:《陆家嘴》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