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创造环保发展新局面 三位一体建设环境大数据

责任编辑:editor007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10-12 17:59:54 本文摘自:中国环境报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逐渐走进各行各业。在时下热门的环保行业,更是开启了“互联网+”的热潮。而大数据作为“互联网+”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显然已经成为“互联网+”战略的重要突破口,继“互联网+”战略之后也被提升为国家战略。由此,未来的环保工作将紧密地与大数据建设结合起来。

2015年信息领域最热的词汇,非“互联网+”和“大数据”莫属,两者都在今年上升为国家战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绿色生态”被作为11个重点行动之一而提出。

而国家对于大数据的关注比“互联网+”还要早一些。自去年3月“大数据”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常务会议一年内6次提及大数据运用。在2015年6月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大数据运用的重要性。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8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计划》。

大数据作为“互联网+”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显然已经成为“互联网+”战略的重要突破口,继“互联网+”战略之后也被提升为国家战略。由此,未来的环保工作必须紧密地与大数据建设结合起来。

环保工作如何与大数据结合?笔者认为,环保部门需要通过3方面推动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

如何建设大数据?

数据实现集约化,平台交互性强,需求可定制

第一,数据集约化。

目前环境信息化仍然存在严重的信息“烟囱”和数据“孤岛”问题,数出多门、互不关联、相互打架的现象屡屡发生,缺乏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已经制约了环保工作的快速发展。环保数据属于公共数据资源,涉及公共事务和国家安全,并不是私有资源,因此要抓住大数据建设的契机,集中和整合数据,发现问题、推动应用、挖掘价值。通过数据集约化,实现生态环境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

第二,交互平台化。

数据集约化之后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数据开放集中以后能否“交流”?不同信息系统和采集途径的数据如果不是一个标准,就好像鸡同鸭讲,难以相互“交流”、互相利用,更谈不上产生关联价值。因此,环保部门需要推动环境数据和环境信息相关标准的建设与统一,让数据能够使用“同一个语言”进行对话。二是数据集中到哪里去?信息时代的数据早已到达了DT规模,再依靠原始的存储设备和方式显然不合时宜,环保大数据需要构筑在环保云基础之上,建设统一的环保云平台,把其作为环保数据的唯一汇集地。通过统一的数据和信息化标准与环保云平台建设,从而实现环保大数据交互的平台化。

第三,需求个性化。

大数据就是大规模需求的个性化,能够满足多种层次、不同主体的差异化需求。环保大数据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利用数据,让决策、管理建立在数据支撑之上,并构筑与大数据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通过大数据,根据不同环保业务需求和地方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应用,展开个性定制,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和个性化。环保部门可以率先在环评、监测、政府网站、环境应急、环境质量监管等重要的业务领域推动大数据应用,结合地方试点,探索大数据技术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和实现途径。

如何实现三位一体?

开放的精神是前提和基础,创新的精神是落脚点

开放的精神是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的提前与基础。要把开放的精神渗透到数据从获取到应用交互的全过程,打造开放的生态型全要素的平台,推动数据集约化和交互平台化,形成生态环境大数据,构筑统一的生态环境云平台,实现环保相关数据的跨界融合。开放度决定行业命运,开放生态将为环保数据的融合和共享创造更多可能,提升数据价值。

创新的精神是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的落脚点。唯有以创新精神不断挖掘环保大数据的价值,使其满足多种需求主体不同的个性需求,才能真正显示环保大数据的威力。这里既有环境管理部门的具体业务需求,也有公众对于环境相关信息的公开和使用需求,还有企业对于环境数据的经济需求。环保部门要在创新中,推动环境管理模式的创新与转型,回应人民群众对于环境质量的关注和热切期盼,响应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培养和孵化环境大数据相关产业的发展。

开放塑造生态,创新成就未来。站在大数据大发展的“风口”,环保大数据建设面临着大机遇。正如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所说,要以“开放、创新”为核心推动环保大数据建设,抓住大数据发展机遇,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关键字:DT新局面环保部门

本文摘自:中国环境报

x 创造环保发展新局面 三位一体建设环境大数据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创造环保发展新局面 三位一体建设环境大数据

责任编辑:editor007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10-12 17:59:54 本文摘自:中国环境报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逐渐走进各行各业。在时下热门的环保行业,更是开启了“互联网+”的热潮。而大数据作为“互联网+”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显然已经成为“互联网+”战略的重要突破口,继“互联网+”战略之后也被提升为国家战略。由此,未来的环保工作将紧密地与大数据建设结合起来。

2015年信息领域最热的词汇,非“互联网+”和“大数据”莫属,两者都在今年上升为国家战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绿色生态”被作为11个重点行动之一而提出。

而国家对于大数据的关注比“互联网+”还要早一些。自去年3月“大数据”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常务会议一年内6次提及大数据运用。在2015年6月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大数据运用的重要性。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8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计划》。

大数据作为“互联网+”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显然已经成为“互联网+”战略的重要突破口,继“互联网+”战略之后也被提升为国家战略。由此,未来的环保工作必须紧密地与大数据建设结合起来。

环保工作如何与大数据结合?笔者认为,环保部门需要通过3方面推动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

如何建设大数据?

数据实现集约化,平台交互性强,需求可定制

第一,数据集约化。

目前环境信息化仍然存在严重的信息“烟囱”和数据“孤岛”问题,数出多门、互不关联、相互打架的现象屡屡发生,缺乏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已经制约了环保工作的快速发展。环保数据属于公共数据资源,涉及公共事务和国家安全,并不是私有资源,因此要抓住大数据建设的契机,集中和整合数据,发现问题、推动应用、挖掘价值。通过数据集约化,实现生态环境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

第二,交互平台化。

数据集约化之后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数据开放集中以后能否“交流”?不同信息系统和采集途径的数据如果不是一个标准,就好像鸡同鸭讲,难以相互“交流”、互相利用,更谈不上产生关联价值。因此,环保部门需要推动环境数据和环境信息相关标准的建设与统一,让数据能够使用“同一个语言”进行对话。二是数据集中到哪里去?信息时代的数据早已到达了DT规模,再依靠原始的存储设备和方式显然不合时宜,环保大数据需要构筑在环保云基础之上,建设统一的环保云平台,把其作为环保数据的唯一汇集地。通过统一的数据和信息化标准与环保云平台建设,从而实现环保大数据交互的平台化。

第三,需求个性化。

大数据就是大规模需求的个性化,能够满足多种层次、不同主体的差异化需求。环保大数据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利用数据,让决策、管理建立在数据支撑之上,并构筑与大数据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通过大数据,根据不同环保业务需求和地方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应用,展开个性定制,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和个性化。环保部门可以率先在环评、监测、政府网站、环境应急、环境质量监管等重要的业务领域推动大数据应用,结合地方试点,探索大数据技术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和实现途径。

如何实现三位一体?

开放的精神是前提和基础,创新的精神是落脚点

开放的精神是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的提前与基础。要把开放的精神渗透到数据从获取到应用交互的全过程,打造开放的生态型全要素的平台,推动数据集约化和交互平台化,形成生态环境大数据,构筑统一的生态环境云平台,实现环保相关数据的跨界融合。开放度决定行业命运,开放生态将为环保数据的融合和共享创造更多可能,提升数据价值。

创新的精神是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的落脚点。唯有以创新精神不断挖掘环保大数据的价值,使其满足多种需求主体不同的个性需求,才能真正显示环保大数据的威力。这里既有环境管理部门的具体业务需求,也有公众对于环境相关信息的公开和使用需求,还有企业对于环境数据的经济需求。环保部门要在创新中,推动环境管理模式的创新与转型,回应人民群众对于环境质量的关注和热切期盼,响应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培养和孵化环境大数据相关产业的发展。

开放塑造生态,创新成就未来。站在大数据大发展的“风口”,环保大数据建设面临着大机遇。正如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所说,要以“开放、创新”为核心推动环保大数据建设,抓住大数据发展机遇,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关键字:DT新局面环保部门

本文摘自:中国环境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