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CIO人物访谈 → 正文

IT人要敢担当 重落实 —— 前中国银行信息中心副总经理杨志国专访

责任编辑:jcao 作者:曹建菊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9-07-29 21:24:00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佛说:有生就有来,身灭而神不灭!这既是一种人生哲学,在职场,其实也是始终!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轻烟缭绕并透着一股清新香气的茶室,坐在笔者对面的杨志国发出如此感慨!从“南海舰队”的一名通讯技术兵到中国银行数据中心副总经理,杨志国的职业之路似乎没有经历太多曲折。在接下来与杨志国三个小时的访谈里,却发现稳定工作的背后也蕴藏着跌宕的职业起伏,堪称中国银行业IT信息化的发展史。

笔者发现杨志国除了信息、运维、智能等技术术语,挂在嘴边的经常有“作战”、“格局”、“战略高度”等词汇。这可能也是“南海舰队”带给他的一生财富吧!光荣的南海舰队是中国海军各舰队中唯一打赢过两场海上实战的舰队,是中国海军三大舰队之中防御海域面积最大、实力最强的舰队。

聪明睿智、思维敏捷,擅长研究也乐于总结,这是笔者对杨志国的第一印象。当然,话题还得从信息化建设开始。

上图为:原中国银行数据中心副总经理杨志国

信息化 是体系化的集合

中国银行总行近20年的工作经历,杨志国经历了中国银行所有信息化的改革。那时金融科技的发展刚刚起步,全行系统逻辑集中工作尚未启动,运维部门既要维护总行部门使用的系统,也要负责部分全辖系统的运维,系统运营情况复杂、压力大、人手紧,运维工作也没有成熟的标准可言。杨志国通过自己在中国银行湖南省分行的工作经历,带来了省行的一系列运维管理规范,标准,带来了自己主编的省行《生产系统运维管理规范》,并在运营中心完善了相关规范制度,成立了运行、系统、网络、设备、安全等五个团队,将中国银行信息化管理水平带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杨志国认为:信息化工作是体系化的集合,必须体系化推进,从管理,规范,流程建设到人员,工具,缺一不可。一个企业必须要有标准化,而流程是在标准化之后的打通,按标准做事,按流程分责。在此基础上,进行角色定位,让制度管人,同时引进好的智能化工具,才能提升效率。

智能数字化运维:是从维“稳”走向经营业务价值

近几年,杨志国对数据中心的智能化运维研究颇多。目前国际自动化程度高的数据中心,无需人工干预而是利用程序来解决问题的概率能达到60%。中国的大部分数据中心还达不到这一指标。中国银行通过打造以“监管控”为核心的一体化运维管理体系,通过把监控事件和流程打通,将数据统一呈现,实现一体化监控以及自动化管理。

杨志国说:“一体化运维发展的终极形态是智能数字化运维模式,其特点是自动、开放、智能,人工干预少,高度自动化、精细化、精准化,需要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机器学习以提供智能分析决策,实现运维能力服务化。目前国内还没有能实现智能化运维模式的数据中心。大多数银行数据中心的运维能力不足,架构复杂、海量节点、多组件、跨平台,且自动化覆盖不足,靠人工满足不了运维需求。尤其是随着数据量的增大,运维的问题往往暴露得越来越多,运维场景割裂,事件监控有效性不够,人工决策效率低,突发性事件处理能力差等等。”

杨志国认为:一般的IT运维只解决了数据中心的“活着”问题,如何才能“活得更好”?应从重点维“稳”走向经营业务价值,这就需要 IT管理要更加精细化、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

在杨志国的设计里,IT运营管理的架构需要在传统的“监、管、控”IT运维管理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变化,以适应IT运营在体验、效率和效益方面的更多要求。因此,数据中心要着力开展安全高效的运营管理体系建设,不仅从“硬件”上进行投入,还要从“软件”上配合。硬件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等,银行业务必须保证安全、可靠、稳定,中国银行这些年一直采用DellEMC等全球领先企业的服务器、存储及网络产品,通过加强硬件与软件管理,再配合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智能、数字化运维体系、服务管理体系、技术管理体系、性能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有力支持快速业务发展。

职业:敢担当、重落实

杨志国个性乐观,敢为人先,擅长研究也乐于总结。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多项在当时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作。1998年完成当时600平米生产机房的在线改造;1999年完成国内第一个生产系统IP网络的建立;2000年完成(VSE、S390、AIX)三个平台系统的千年虫(Y2K)改造工作,完成主机生产系统与同城中心数据级的PPRC远程实时备份的建立;2001完成新总行大厦近2000平米的机房建设和大厦整体局域网建设,完成了从北京市13个区域办公场所往新大厦近1万台计算机设备的迁移投产,一夜之间完成且无一差错,交易响应时间提升5倍。每一个“完成”的背后,在当时的技术水平和自动化程度下,都意味着成百上千次的推敲论证,也更加反映出当时中心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随着全国逻辑集中、蓝图上收的序幕拉开,数据中心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杨志国于2001年下半年参与了中国银行海鹰、黑山扈新数据中心的筹建,协助起草了新中心的架构及各项管理规范;2002年底完成海鹰新机房的扩建,为新中心11省行物理集中打下基础;2006年底完成黑山扈数据中心的技术架构方案的起草;2007年参与黑山扈中心的建设,具体负责机房及总控中心实施,历时1年零2个月建成新中心,体现特区速度;2008完成主机、开放、WIN平台生产系统从海鹰到黑山扈的搬迁和奥运保障。

2009年为响应中国银行总行党委号召,一头扎进中国银行的蓝图建设中,参与蓝图系统设备架构设计,组织物理部署安装与投产,历时3年9大批次圆满完成34家国内一级分行的蓝图投产,并牵头了海外整合转型上收工作,成功组织亚太、欧非、美洲、港澳四个批次上收,践行“两个创建”多次深入分行指导投产上线工作。

2012年起,为加快一流数据中心建设,杨志国从标准化、流程化入手,主持中心ISO20000、ISO27001体系69个流程规范的建设,完成数据中心成熟度模型国标的导入(获唯一优秀级),组织推广完成国内36家一级分行ISO20000、ISO27001体系建设工作,使中国银行成为国内金融系统第一个全面实施ISO体系建设最佳实践的大型银行,建立形成了中国银行数据中心一体化运维管理体系的蓝图,开金融业体系建设之先河。

杨志国说:“奋斗无止境,事业无穷期,运维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面对各项重点、难点,运维工作必须敢担当、重落实。”

写在最后

岁月如流水,春光留不住,毕竟要东去,你可曾辜负?

杨志国回答:我心依旧,初心依旧!

杨志国带着他的经验与智慧继续活跃在中国数据中心改进之路上,他主导的“国家互联网数据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带着新的使命,延续着他的梦想。

关键字:CIO银行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x IT人要敢担当 重落实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CIO人物访谈 → 正文

IT人要敢担当 重落实 —— 前中国银行信息中心副总经理杨志国专访

责任编辑:jcao 作者:曹建菊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9-07-29 21:24:00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佛说:有生就有来,身灭而神不灭!这既是一种人生哲学,在职场,其实也是始终!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轻烟缭绕并透着一股清新香气的茶室,坐在笔者对面的杨志国发出如此感慨!从“南海舰队”的一名通讯技术兵到中国银行数据中心副总经理,杨志国的职业之路似乎没有经历太多曲折。在接下来与杨志国三个小时的访谈里,却发现稳定工作的背后也蕴藏着跌宕的职业起伏,堪称中国银行业IT信息化的发展史。

笔者发现杨志国除了信息、运维、智能等技术术语,挂在嘴边的经常有“作战”、“格局”、“战略高度”等词汇。这可能也是“南海舰队”带给他的一生财富吧!光荣的南海舰队是中国海军各舰队中唯一打赢过两场海上实战的舰队,是中国海军三大舰队之中防御海域面积最大、实力最强的舰队。

聪明睿智、思维敏捷,擅长研究也乐于总结,这是笔者对杨志国的第一印象。当然,话题还得从信息化建设开始。

上图为:原中国银行数据中心副总经理杨志国

信息化 是体系化的集合

中国银行总行近20年的工作经历,杨志国经历了中国银行所有信息化的改革。那时金融科技的发展刚刚起步,全行系统逻辑集中工作尚未启动,运维部门既要维护总行部门使用的系统,也要负责部分全辖系统的运维,系统运营情况复杂、压力大、人手紧,运维工作也没有成熟的标准可言。杨志国通过自己在中国银行湖南省分行的工作经历,带来了省行的一系列运维管理规范,标准,带来了自己主编的省行《生产系统运维管理规范》,并在运营中心完善了相关规范制度,成立了运行、系统、网络、设备、安全等五个团队,将中国银行信息化管理水平带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杨志国认为:信息化工作是体系化的集合,必须体系化推进,从管理,规范,流程建设到人员,工具,缺一不可。一个企业必须要有标准化,而流程是在标准化之后的打通,按标准做事,按流程分责。在此基础上,进行角色定位,让制度管人,同时引进好的智能化工具,才能提升效率。

智能数字化运维:是从维“稳”走向经营业务价值

近几年,杨志国对数据中心的智能化运维研究颇多。目前国际自动化程度高的数据中心,无需人工干预而是利用程序来解决问题的概率能达到60%。中国的大部分数据中心还达不到这一指标。中国银行通过打造以“监管控”为核心的一体化运维管理体系,通过把监控事件和流程打通,将数据统一呈现,实现一体化监控以及自动化管理。

杨志国说:“一体化运维发展的终极形态是智能数字化运维模式,其特点是自动、开放、智能,人工干预少,高度自动化、精细化、精准化,需要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机器学习以提供智能分析决策,实现运维能力服务化。目前国内还没有能实现智能化运维模式的数据中心。大多数银行数据中心的运维能力不足,架构复杂、海量节点、多组件、跨平台,且自动化覆盖不足,靠人工满足不了运维需求。尤其是随着数据量的增大,运维的问题往往暴露得越来越多,运维场景割裂,事件监控有效性不够,人工决策效率低,突发性事件处理能力差等等。”

杨志国认为:一般的IT运维只解决了数据中心的“活着”问题,如何才能“活得更好”?应从重点维“稳”走向经营业务价值,这就需要 IT管理要更加精细化、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

在杨志国的设计里,IT运营管理的架构需要在传统的“监、管、控”IT运维管理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变化,以适应IT运营在体验、效率和效益方面的更多要求。因此,数据中心要着力开展安全高效的运营管理体系建设,不仅从“硬件”上进行投入,还要从“软件”上配合。硬件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等,银行业务必须保证安全、可靠、稳定,中国银行这些年一直采用DellEMC等全球领先企业的服务器、存储及网络产品,通过加强硬件与软件管理,再配合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智能、数字化运维体系、服务管理体系、技术管理体系、性能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有力支持快速业务发展。

职业:敢担当、重落实

杨志国个性乐观,敢为人先,擅长研究也乐于总结。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多项在当时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作。1998年完成当时600平米生产机房的在线改造;1999年完成国内第一个生产系统IP网络的建立;2000年完成(VSE、S390、AIX)三个平台系统的千年虫(Y2K)改造工作,完成主机生产系统与同城中心数据级的PPRC远程实时备份的建立;2001完成新总行大厦近2000平米的机房建设和大厦整体局域网建设,完成了从北京市13个区域办公场所往新大厦近1万台计算机设备的迁移投产,一夜之间完成且无一差错,交易响应时间提升5倍。每一个“完成”的背后,在当时的技术水平和自动化程度下,都意味着成百上千次的推敲论证,也更加反映出当时中心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随着全国逻辑集中、蓝图上收的序幕拉开,数据中心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杨志国于2001年下半年参与了中国银行海鹰、黑山扈新数据中心的筹建,协助起草了新中心的架构及各项管理规范;2002年底完成海鹰新机房的扩建,为新中心11省行物理集中打下基础;2006年底完成黑山扈数据中心的技术架构方案的起草;2007年参与黑山扈中心的建设,具体负责机房及总控中心实施,历时1年零2个月建成新中心,体现特区速度;2008完成主机、开放、WIN平台生产系统从海鹰到黑山扈的搬迁和奥运保障。

2009年为响应中国银行总行党委号召,一头扎进中国银行的蓝图建设中,参与蓝图系统设备架构设计,组织物理部署安装与投产,历时3年9大批次圆满完成34家国内一级分行的蓝图投产,并牵头了海外整合转型上收工作,成功组织亚太、欧非、美洲、港澳四个批次上收,践行“两个创建”多次深入分行指导投产上线工作。

2012年起,为加快一流数据中心建设,杨志国从标准化、流程化入手,主持中心ISO20000、ISO27001体系69个流程规范的建设,完成数据中心成熟度模型国标的导入(获唯一优秀级),组织推广完成国内36家一级分行ISO20000、ISO27001体系建设工作,使中国银行成为国内金融系统第一个全面实施ISO体系建设最佳实践的大型银行,建立形成了中国银行数据中心一体化运维管理体系的蓝图,开金融业体系建设之先河。

杨志国说:“奋斗无止境,事业无穷期,运维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面对各项重点、难点,运维工作必须敢担当、重落实。”

写在最后

岁月如流水,春光留不住,毕竟要东去,你可曾辜负?

杨志国回答:我心依旧,初心依旧!

杨志国带着他的经验与智慧继续活跃在中国数据中心改进之路上,他主导的“国家互联网数据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带着新的使命,延续着他的梦想。

关键字:CIO银行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