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商业智能BI → 正文

银行业抢占大数据蛋糕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1-13 10:37:50 本文摘自:凤凰财经

当基于大数据之上的互联网金融开始蚕食传统金融业务时,后者也不愿坐以待毙。即民生、工行等多家银行推出电商平台后,1月10日,中信银行联合银联商务在广州共同推出“POS商户网络贷款”业务,又一家股份制银行开始尝试利用大数据的通道实现业务转型。

中信银行尝鲜

“POS商户网络贷款”主要为银联商务客户提供流动性贷款,最高贷款期限为三个月,最高贷款额度为50万元,且按日计息,随借随还。而获得贷款的前提之一即必须安装银联商务的POS机,

成为其合作商户。分析人士表示这一业务一方面使得中信银行能够依托银联数据,实现更快捷有效的线上发放贷款,另一方面也利于银联商务的线下扩张。

按照双方的合作框架,银联商务将经过客户允许的情况下,将客户数据开放给中信银行,中信银行将根据银联商户的POS机流水等记录,进行目标客户的筛选,然后通过线上发放网络贷款。

而中信银行和银联商务的这一合作模式,其实和阿里小贷的模式有相似之处,都是打造一个内部循环的金融生态圈。不同的是阿里小贷主要为阿里自有平台商户(淘宝、天猫)提供小额信用

贷款,而中信银行由于没有自身电商业务,选择与银联商务进行合作,目前银联商务的合作商户约280万户左右。

中信银行和银联商务合作的“POS商户网贷”已经试行两个月,累计向近3000家商户发放超过15亿元的贷款,户均贷款额为5万元,日息约万分之五。当然在规模上这与成立三年多的阿里小贷

不可同日而语,截止2013年末,阿里小微信贷的客户数已经到达64万,放贷的总金额累计达到了1500多亿元,不良率不到1%。

但据银联商务总经理马海峰透露,放出第一个1亿用了15天,第二个1亿用了4天,而突破第三个1亿只用了两天,而在1月10日当天就突破了1个亿,其潜力仍值得期待。马海峰表示,目前70%-

80%的商户还是没有享受到银行快捷便利的贷款,由于他们自身交易数据和资质方面的问题,中信银行暂时认为有一些风险,并没有向这些企业放款。

至于这项新业务的不良率和风险问题,中信银行表示由于新业务上线不久,当前并未发现一例不良贷款。徐鹏表示,作为一项新业务,他认为当前的不良率并没有太大意义,他的不良容忍率

为3%,如果到达这一数字,他有义务提醒中信银行管理层,以决定这项业务是否继续推进。

至于为何“POS商户网络贷款”的上限为何50万元?虽然徐鹏笑言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但其后他表示之所以将贷款额度限制在50万元以下,一方面是基于电商多小企业、资金需求量小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倒逼中信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真正的做到服务微小企业。从目前的同类贷款来看,各家银行和阿里小贷等推出的同类产品,贷款额度上限基本为100万元。

银行业抢占大数据蛋糕

通过和电商合作获得大数据支撑,中信银行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者。

去年8月,平安银行携手eBay推出“贷贷平安商务卡”。该产品的贷款利率每天万分之四点五到五点五,贷款循环额度在100万以内,为无抵押、无担保的纯信用贷款,按天计息、可在线随借随还。该产品开始只针对eBay平台上的中小外贸电商,目前已经引入多家电商平台,被视为阿里小贷的强力挑战者。除平安之外,浦发、华夏、民生等银行也纷纷与电商合作,推出类似的网络贷款产品。

其中民生银行和工商银行已经开始打造自己的电商体系,希望通过电商的发展来获得在大数据里的主动权,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效果似乎并不明显。撇开工行电商刚刚起步不说,去年8月份成立的民生电商是非不断,董事长尹龙上任不足百日便闪电辞职,给这家后起的银行系电商能否实现华丽转身,让人担忧。

但是如果选择与电商平台合作,银行便不能掌握大数据的主动权,容易受制于电商平台。对此,徐鹏认为银行不一定要掌握数据,数据是属于社会的,不是属于某一个机构的,银行能做的就是整合社会资源,而金融本身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整合。

“我更看中的实际上是跟重要的合作伙伴去整合数据。”徐鹏表示。

在和电商合作推动线上贷款业务上,虽然相对于阿里小贷,银行缺少数据优势,但银行有资金方面的优势。阿里小贷目前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发放贷款,且受到贷款额度和放款地域的限制,业务增速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是阿里目前通过淘宝网商户和阿里巴巴诚信通客户,巧妙地“绕开”了禁止跨区域扩张的监管限令,其客户范围已经实际扩张到全国,再加上与东方证券合作推出资产证券化产品,在资金来源上打开了缺口。

从目前的情况下,一方是传统银行业磨刀霍霍,转战互联网金融领地;另一方是电商平台不断绕过监管,扩大在互联网金融业内生存空间。未来中国互联网金融业的竞争将更加引人注目。

关键字:电商银行系小微银行推出数据平台

本文摘自:凤凰财经

x 银行业抢占大数据蛋糕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商业智能BI → 正文

银行业抢占大数据蛋糕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1-13 10:37:50 本文摘自:凤凰财经

当基于大数据之上的互联网金融开始蚕食传统金融业务时,后者也不愿坐以待毙。即民生、工行等多家银行推出电商平台后,1月10日,中信银行联合银联商务在广州共同推出“POS商户网络贷款”业务,又一家股份制银行开始尝试利用大数据的通道实现业务转型。

中信银行尝鲜

“POS商户网络贷款”主要为银联商务客户提供流动性贷款,最高贷款期限为三个月,最高贷款额度为50万元,且按日计息,随借随还。而获得贷款的前提之一即必须安装银联商务的POS机,

成为其合作商户。分析人士表示这一业务一方面使得中信银行能够依托银联数据,实现更快捷有效的线上发放贷款,另一方面也利于银联商务的线下扩张。

按照双方的合作框架,银联商务将经过客户允许的情况下,将客户数据开放给中信银行,中信银行将根据银联商户的POS机流水等记录,进行目标客户的筛选,然后通过线上发放网络贷款。

而中信银行和银联商务的这一合作模式,其实和阿里小贷的模式有相似之处,都是打造一个内部循环的金融生态圈。不同的是阿里小贷主要为阿里自有平台商户(淘宝、天猫)提供小额信用

贷款,而中信银行由于没有自身电商业务,选择与银联商务进行合作,目前银联商务的合作商户约280万户左右。

中信银行和银联商务合作的“POS商户网贷”已经试行两个月,累计向近3000家商户发放超过15亿元的贷款,户均贷款额为5万元,日息约万分之五。当然在规模上这与成立三年多的阿里小贷

不可同日而语,截止2013年末,阿里小微信贷的客户数已经到达64万,放贷的总金额累计达到了1500多亿元,不良率不到1%。

但据银联商务总经理马海峰透露,放出第一个1亿用了15天,第二个1亿用了4天,而突破第三个1亿只用了两天,而在1月10日当天就突破了1个亿,其潜力仍值得期待。马海峰表示,目前70%-

80%的商户还是没有享受到银行快捷便利的贷款,由于他们自身交易数据和资质方面的问题,中信银行暂时认为有一些风险,并没有向这些企业放款。

至于这项新业务的不良率和风险问题,中信银行表示由于新业务上线不久,当前并未发现一例不良贷款。徐鹏表示,作为一项新业务,他认为当前的不良率并没有太大意义,他的不良容忍率

为3%,如果到达这一数字,他有义务提醒中信银行管理层,以决定这项业务是否继续推进。

至于为何“POS商户网络贷款”的上限为何50万元?虽然徐鹏笑言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但其后他表示之所以将贷款额度限制在50万元以下,一方面是基于电商多小企业、资金需求量小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倒逼中信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真正的做到服务微小企业。从目前的同类贷款来看,各家银行和阿里小贷等推出的同类产品,贷款额度上限基本为100万元。

银行业抢占大数据蛋糕

通过和电商合作获得大数据支撑,中信银行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者。

去年8月,平安银行携手eBay推出“贷贷平安商务卡”。该产品的贷款利率每天万分之四点五到五点五,贷款循环额度在100万以内,为无抵押、无担保的纯信用贷款,按天计息、可在线随借随还。该产品开始只针对eBay平台上的中小外贸电商,目前已经引入多家电商平台,被视为阿里小贷的强力挑战者。除平安之外,浦发、华夏、民生等银行也纷纷与电商合作,推出类似的网络贷款产品。

其中民生银行和工商银行已经开始打造自己的电商体系,希望通过电商的发展来获得在大数据里的主动权,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效果似乎并不明显。撇开工行电商刚刚起步不说,去年8月份成立的民生电商是非不断,董事长尹龙上任不足百日便闪电辞职,给这家后起的银行系电商能否实现华丽转身,让人担忧。

但是如果选择与电商平台合作,银行便不能掌握大数据的主动权,容易受制于电商平台。对此,徐鹏认为银行不一定要掌握数据,数据是属于社会的,不是属于某一个机构的,银行能做的就是整合社会资源,而金融本身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整合。

“我更看中的实际上是跟重要的合作伙伴去整合数据。”徐鹏表示。

在和电商合作推动线上贷款业务上,虽然相对于阿里小贷,银行缺少数据优势,但银行有资金方面的优势。阿里小贷目前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发放贷款,且受到贷款额度和放款地域的限制,业务增速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是阿里目前通过淘宝网商户和阿里巴巴诚信通客户,巧妙地“绕开”了禁止跨区域扩张的监管限令,其客户范围已经实际扩张到全国,再加上与东方证券合作推出资产证券化产品,在资金来源上打开了缺口。

从目前的情况下,一方是传统银行业磨刀霍霍,转战互联网金融领地;另一方是电商平台不断绕过监管,扩大在互联网金融业内生存空间。未来中国互联网金融业的竞争将更加引人注目。

关键字:电商银行系小微银行推出数据平台

本文摘自:凤凰财经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