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图书热 乱花渐欲 良莠不齐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7-25 16:00:55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出版网

大数据:让生活更美好

时下,“大数据”俨然成为热门词汇。嗅觉敏锐的出版人,紧跟时代潮流,为读者提供了一场“大数据”图书的盛宴。随便上网搜索或者在书店浏览一下,各种“大数据”图书铺天盖地,包括《大数据时代》《驾驭大数据》《决战大数据:驾驭未来商业的利器》《大数据营销:定位客户》《大数据云图》《数据之巅》等。而在各行业的销售分析会中,大数据也几乎成为口头禅,数据部的地位更是直线上升——用阿里巴巴副总裁车品觉的话说,数据部不应该只属于技术团队或者运营团队,而是应该直属于CEO的战略决策部门。那么,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介绍大数据的图书中,其相同点和差别又在哪里?

思维构建篇 预测明日生活

介绍大数据,并以此来预测未来的社会形态与生活方式的图书,当推迈尔-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和西尔弗的《信号与噪声》。尤其是《大数据时代》出版时间较早,为读者了解大数据这一新鲜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监控的全国2000多家书店的数据显示,近两年,有关“大数据”方面的图书呈井喷式发展,并诞生了热门畅销书《大数据时代》,截至2014年6月,这本书连续15个月进入开卷发布的全国月度非虚构畅销书排行榜前30名,是“大数据”相关图书中取得销售成绩最好的一部。除销量外,这本书还收获诸多荣誉,例如曾经入选“2013中国好书”。在开卷数据监测系统检索关键词“大数据”,《大数据时代》上市之前,仅有7种图书的书名有“大数据”这个关键词,而在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这19个月时间里,则监测到了103种书名有“大数据”这个关键词的图书在市场动销,增长可谓神速。

自IBM为建设“智能城市”,从而提出“big data”(大数据)这个概念之后,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和传统的数据分析有何差别。直到互联网迅速普及之后,地球已经变成一个村落,每一件事情的关联和突变往往令人措手不及,人们才意识到以往的数据样本已经难以适应调研和预测的需求,尤其是在有着不同肤色、语言、信仰和价值观的国际大都市中,一个事件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往往会出现量子级的巨变。

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来临,使原来局限在不同地域和领域的人们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大数据时代是建立在每一个人充分自由选择、自由迁徙、自主决策的基础之上的。一些看似没有逻辑的现象和芜杂的数据背后,其实有一种相互的关联,而大数据,正是通过各种不同的算法,找出这种关联性。在《信号与噪声》中,西尔弗指出,哪些是有用的信号,哪些是干扰的噪声,人们很难用直觉来判断。数据的积累异常丰富,对于各种事件的评估也会用概率来进行统计,但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式,来进行数据挖掘,将偶发事件与必然事件进行区分——只有经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才能形成各自需要的信息,才能从信息中产生知识,才能造就智慧型社会。

实战演练篇

决胜商业未来

若干从业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所撰写的实战型读本,成为今年“大数据”图书的新亮点。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实践成为重中之重。在了解了大数据之后,当今企业更应该迎战大数据,决胜商业的未来。一些聚焦大数据实践的图书,对企业来说,更有针对性、借鉴性,更接地气,此方面代表作有车品觉的《决战大数据:驾驭未来商业的利器》,以及奥美集团旗下奥美互动纽约子公司董事总经理麦德奇的《大数据营销:定位客户》。

作为淘宝和支付宝的数据部门负责人,车品觉看到的数据样本不仅庞大,而且变化飞快。以往相对固定的数据样本已不存在,在他眼前的是一座不断喷涌、创出各种世界高度的数字“活火山”。所以,在他看来,大数据首要的功能并非是预测未来,而是指如何在海量的数据中,分析出商家和顾客交易的“痛点”和“盲点”,还原他们的本质需求,使他们的最广泛需求能最先得到满足,而未来,则是对大数据的分析和人们的思考相互磨合的一个过程。车品觉称,也许目前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暂且忘记大数据的概念。行胜于言,只有时效性的数据才是正道。他希望在书中从一个实用的角度来拨开大数据的“迷雾”,告诉读者大数据的具体运作应该是什么样的,而且数据量绝对不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我们要的不是数据的量,而是有“质”的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我们几千年来第一次碰上了数据化带来的机遇和滚滚红利,也让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出现了重大改变。很多时候,我们欠缺的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是定位问题的能力。当数据化思考成为你的直觉时,就能够把数据的力量和思考的力量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出新的无与伦比的合力。到那时你会发现,周围的一切都将因此而焕发出新的生机。”车品觉认为。

同样,麦德奇更重视的是精准营销——在购物冲动中,人的心理行为与情感变化,会在瞬间发生转移——大潮流还是小趋势的选择,正如真理是藏在大多数人心里还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让人难以判断。如何利用大数据对目标客户进行精准定位,即判断哪些客户是因为需求购买,哪些客户是因为广告购买,哪些客户是因为价格购买,哪些客户是因为口碑购买,这样做不仅是为了事半功倍,更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比。

决策实施篇

形成话语体系

大数据对于时下中国发展的意义也成为“大数据”图书聚焦的热点,代表作当属涂子沛的《大数据》《数据之巅》。中国以前是小农经济社会,历代人重视的都是前辈口耳相传的经验,很少对当下的情况做一个数据上精确的统计,而只有每个人的观点与诉求能在数据中得到反映,才能真正实现民主、科学的决策。在大数据时代,公共决策的重要依据将是各地域各行业数据汇聚起来的大数据,由此而进行的决策才会更加科学,更加实事求是。

继《大数据》后,涂子沛最近刚刚推出《数据之巅》。在这本新作中,从小数据时代到大数据的崛起,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观、文化观、大数据观,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数据科学、智慧文化的全景图。“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推崇知识和理性,用数据创新”,作者不仅意在传承黄仁宇“数目字”管理的薪火,还试图把数据这个科技符号在中国转变为文化符号,形成一种文化话语体系。恰如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所言:“涂子沛的《数据之巅》通过追溯梳理美国的数据历史、展望人类的数据未来,给中国社会提出了一个数据时代的新命题——如何构建数据文化。”如果说他的上部书开启了中国人对大数据的认识,此书则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明,对数据的理解和掌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7月2日,涂子沛曾经访问中国人民大学,并发表题为“数据巅峰的时代畅想”的主旨演讲。在演讲中,涂子沛总结了6个理解大数据时代的定律,即世上本没有数,大数据的3大来源:测量、记录和计算;大数据=传统的小数据+现代的大记录;人类的政治、经济和学术生活是靠对数据的规定、解释和探索来展开的;要用数据说话,但数据本身不会说话,人们因此争夺对数据的解释权;网上搜索、数据挖掘是大数据时代新的计算形式;大数据对隐私的穿透力会发生1+1>2的效应。涂子沛指出,随着普适计算、物联网、智能穿戴设备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迈向一个计算型的社会,普及数据文化、推动数据内开放进程是当前中国社会的重要议题,他呼吁把大数据这个科技符号转变为文化符号。

从国家的宏观层面而言,如何准确地收集数据,如何采用严密的逻辑和规则去挖掘数据,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是考验决策者耐心、细心和智慧的关键,同时,将这些关系到民生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尽可能地公开,则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方式,惟其如此,才能消除误解和谣言,赢得人们的理解和支持。事实上,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实施步骤和细节的公共决策,无论大方向如何正确,都会累积矛盾。而如果能正确地使用大数据,就能有效规避潜在的风险。

“大数据”图书热 背后的冷思考

在经历了“蓝海战略”“长尾理论”之后,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系统的观点,当属“大数据”。与以往企业经营的战略思考不同的是,大数据更多的带有浓厚的技术色彩,是企业在经营与创新中,越来越重视理性分析和技术手段的结果,其背后的主要支撑点在于,互联网与电子商务行业的飞速发展,已经使得各行各业都开始思考,如何在营销中采用互联网思维,如何在信息时代对自己的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

IBM把大数据概括成3个V: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和快速化(Velocity)。这些特点概括了大数据的基本特征,也反映了大数据潜藏的价值。大数据重构了我们认知世界和生活的方式,然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大数据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该如何接受并拥抱这个时代?

与大数据相关的图书受到读者欢迎,这充分说明大数据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正如阿里巴巴副总裁车品觉所言:“现在,大数据的概念正处于纷杂的时代,媒体上充斥着各种关于大数据的报道,但其中不乏牵强附会、滥竽充数的言论,某些媒体甚至把简单的统计也冠上了‘大数据’的头衔。”“纷杂”不仅可以用来评价目前媒体针对大数据的言论与观点,更可以形容目前大数据图书的相关境况。当下以大数据为主题的多达百余种的图书,其内容也是良莠不齐,令读者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

大数据图书的一部分阅读群体为企业人员,对他们来说,在使用大数据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诸多问题。在小米首席执行官雷军看来,“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保护是用户关注的焦点,要切实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时代,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必须获得用户的许可。对企业来说,要杜绝那种对用户进行的恶意骚扰和倾销,杜绝通过“人肉搜索”侵犯他人日常生活的行为。如果原本散落在中介、银行、保险、航空公司等机构间的个人隐私数据,在被信息共享之后,又被系统整合、相互印证,消费者的个人基本信息,甚至性格、爱好以及生活轨迹等信息将被他人一览无余,用户就会感觉自己如同“透明人”。原本为用户制定贴心的个性化服务,一旦被陌生企业利用,将成为用户逃离大数据的最主要原因。

另外,我想对热衷于研究大数据的读者说,大数据确实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的趋势,但这并不是说,未来就藏在大数据之中,未来的亮点一定与天才的创新有关,而这一点,基于历史和现实的数据中,只能提供方向和可能,却不能成为模型和藩篱,以往数据积累证明失败的案例,未尝不会酝酿着新的更大的成功——黑莓的智能手机并未形成规模,但苹果的iPhone却空前成功。某种程度上,创业企业其实更多的是需要创意和营销推广,因为它需要足够的时间来让用户认识其产品,而这一点,往往有时只能依靠人们的直觉和毅力,毕竟,每个消费者的购物冲动,并不是在看了数据分析报告之后才产生的,而说服消费者的工作,大数据还难以完全胜任。

关键字:数据重构精准营销支付宝大数据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出版网

x “大数据”图书热 乱花渐欲 良莠不齐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图书热 乱花渐欲 良莠不齐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7-25 16:00:55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出版网

大数据:让生活更美好

时下,“大数据”俨然成为热门词汇。嗅觉敏锐的出版人,紧跟时代潮流,为读者提供了一场“大数据”图书的盛宴。随便上网搜索或者在书店浏览一下,各种“大数据”图书铺天盖地,包括《大数据时代》《驾驭大数据》《决战大数据:驾驭未来商业的利器》《大数据营销:定位客户》《大数据云图》《数据之巅》等。而在各行业的销售分析会中,大数据也几乎成为口头禅,数据部的地位更是直线上升——用阿里巴巴副总裁车品觉的话说,数据部不应该只属于技术团队或者运营团队,而是应该直属于CEO的战略决策部门。那么,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介绍大数据的图书中,其相同点和差别又在哪里?

思维构建篇 预测明日生活

介绍大数据,并以此来预测未来的社会形态与生活方式的图书,当推迈尔-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和西尔弗的《信号与噪声》。尤其是《大数据时代》出版时间较早,为读者了解大数据这一新鲜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监控的全国2000多家书店的数据显示,近两年,有关“大数据”方面的图书呈井喷式发展,并诞生了热门畅销书《大数据时代》,截至2014年6月,这本书连续15个月进入开卷发布的全国月度非虚构畅销书排行榜前30名,是“大数据”相关图书中取得销售成绩最好的一部。除销量外,这本书还收获诸多荣誉,例如曾经入选“2013中国好书”。在开卷数据监测系统检索关键词“大数据”,《大数据时代》上市之前,仅有7种图书的书名有“大数据”这个关键词,而在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这19个月时间里,则监测到了103种书名有“大数据”这个关键词的图书在市场动销,增长可谓神速。

自IBM为建设“智能城市”,从而提出“big data”(大数据)这个概念之后,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和传统的数据分析有何差别。直到互联网迅速普及之后,地球已经变成一个村落,每一件事情的关联和突变往往令人措手不及,人们才意识到以往的数据样本已经难以适应调研和预测的需求,尤其是在有着不同肤色、语言、信仰和价值观的国际大都市中,一个事件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往往会出现量子级的巨变。

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来临,使原来局限在不同地域和领域的人们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大数据时代是建立在每一个人充分自由选择、自由迁徙、自主决策的基础之上的。一些看似没有逻辑的现象和芜杂的数据背后,其实有一种相互的关联,而大数据,正是通过各种不同的算法,找出这种关联性。在《信号与噪声》中,西尔弗指出,哪些是有用的信号,哪些是干扰的噪声,人们很难用直觉来判断。数据的积累异常丰富,对于各种事件的评估也会用概率来进行统计,但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式,来进行数据挖掘,将偶发事件与必然事件进行区分——只有经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才能形成各自需要的信息,才能从信息中产生知识,才能造就智慧型社会。

实战演练篇

决胜商业未来

若干从业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所撰写的实战型读本,成为今年“大数据”图书的新亮点。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实践成为重中之重。在了解了大数据之后,当今企业更应该迎战大数据,决胜商业的未来。一些聚焦大数据实践的图书,对企业来说,更有针对性、借鉴性,更接地气,此方面代表作有车品觉的《决战大数据:驾驭未来商业的利器》,以及奥美集团旗下奥美互动纽约子公司董事总经理麦德奇的《大数据营销:定位客户》。

作为淘宝和支付宝的数据部门负责人,车品觉看到的数据样本不仅庞大,而且变化飞快。以往相对固定的数据样本已不存在,在他眼前的是一座不断喷涌、创出各种世界高度的数字“活火山”。所以,在他看来,大数据首要的功能并非是预测未来,而是指如何在海量的数据中,分析出商家和顾客交易的“痛点”和“盲点”,还原他们的本质需求,使他们的最广泛需求能最先得到满足,而未来,则是对大数据的分析和人们的思考相互磨合的一个过程。车品觉称,也许目前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暂且忘记大数据的概念。行胜于言,只有时效性的数据才是正道。他希望在书中从一个实用的角度来拨开大数据的“迷雾”,告诉读者大数据的具体运作应该是什么样的,而且数据量绝对不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我们要的不是数据的量,而是有“质”的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我们几千年来第一次碰上了数据化带来的机遇和滚滚红利,也让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出现了重大改变。很多时候,我们欠缺的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是定位问题的能力。当数据化思考成为你的直觉时,就能够把数据的力量和思考的力量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出新的无与伦比的合力。到那时你会发现,周围的一切都将因此而焕发出新的生机。”车品觉认为。

同样,麦德奇更重视的是精准营销——在购物冲动中,人的心理行为与情感变化,会在瞬间发生转移——大潮流还是小趋势的选择,正如真理是藏在大多数人心里还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让人难以判断。如何利用大数据对目标客户进行精准定位,即判断哪些客户是因为需求购买,哪些客户是因为广告购买,哪些客户是因为价格购买,哪些客户是因为口碑购买,这样做不仅是为了事半功倍,更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比。

决策实施篇

形成话语体系

大数据对于时下中国发展的意义也成为“大数据”图书聚焦的热点,代表作当属涂子沛的《大数据》《数据之巅》。中国以前是小农经济社会,历代人重视的都是前辈口耳相传的经验,很少对当下的情况做一个数据上精确的统计,而只有每个人的观点与诉求能在数据中得到反映,才能真正实现民主、科学的决策。在大数据时代,公共决策的重要依据将是各地域各行业数据汇聚起来的大数据,由此而进行的决策才会更加科学,更加实事求是。

继《大数据》后,涂子沛最近刚刚推出《数据之巅》。在这本新作中,从小数据时代到大数据的崛起,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观、文化观、大数据观,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数据科学、智慧文化的全景图。“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推崇知识和理性,用数据创新”,作者不仅意在传承黄仁宇“数目字”管理的薪火,还试图把数据这个科技符号在中国转变为文化符号,形成一种文化话语体系。恰如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所言:“涂子沛的《数据之巅》通过追溯梳理美国的数据历史、展望人类的数据未来,给中国社会提出了一个数据时代的新命题——如何构建数据文化。”如果说他的上部书开启了中国人对大数据的认识,此书则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明,对数据的理解和掌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7月2日,涂子沛曾经访问中国人民大学,并发表题为“数据巅峰的时代畅想”的主旨演讲。在演讲中,涂子沛总结了6个理解大数据时代的定律,即世上本没有数,大数据的3大来源:测量、记录和计算;大数据=传统的小数据+现代的大记录;人类的政治、经济和学术生活是靠对数据的规定、解释和探索来展开的;要用数据说话,但数据本身不会说话,人们因此争夺对数据的解释权;网上搜索、数据挖掘是大数据时代新的计算形式;大数据对隐私的穿透力会发生1+1>2的效应。涂子沛指出,随着普适计算、物联网、智能穿戴设备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迈向一个计算型的社会,普及数据文化、推动数据内开放进程是当前中国社会的重要议题,他呼吁把大数据这个科技符号转变为文化符号。

从国家的宏观层面而言,如何准确地收集数据,如何采用严密的逻辑和规则去挖掘数据,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是考验决策者耐心、细心和智慧的关键,同时,将这些关系到民生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尽可能地公开,则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方式,惟其如此,才能消除误解和谣言,赢得人们的理解和支持。事实上,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实施步骤和细节的公共决策,无论大方向如何正确,都会累积矛盾。而如果能正确地使用大数据,就能有效规避潜在的风险。

“大数据”图书热 背后的冷思考

在经历了“蓝海战略”“长尾理论”之后,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系统的观点,当属“大数据”。与以往企业经营的战略思考不同的是,大数据更多的带有浓厚的技术色彩,是企业在经营与创新中,越来越重视理性分析和技术手段的结果,其背后的主要支撑点在于,互联网与电子商务行业的飞速发展,已经使得各行各业都开始思考,如何在营销中采用互联网思维,如何在信息时代对自己的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

IBM把大数据概括成3个V: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和快速化(Velocity)。这些特点概括了大数据的基本特征,也反映了大数据潜藏的价值。大数据重构了我们认知世界和生活的方式,然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大数据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该如何接受并拥抱这个时代?

与大数据相关的图书受到读者欢迎,这充分说明大数据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正如阿里巴巴副总裁车品觉所言:“现在,大数据的概念正处于纷杂的时代,媒体上充斥着各种关于大数据的报道,但其中不乏牵强附会、滥竽充数的言论,某些媒体甚至把简单的统计也冠上了‘大数据’的头衔。”“纷杂”不仅可以用来评价目前媒体针对大数据的言论与观点,更可以形容目前大数据图书的相关境况。当下以大数据为主题的多达百余种的图书,其内容也是良莠不齐,令读者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

大数据图书的一部分阅读群体为企业人员,对他们来说,在使用大数据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诸多问题。在小米首席执行官雷军看来,“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保护是用户关注的焦点,要切实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时代,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必须获得用户的许可。对企业来说,要杜绝那种对用户进行的恶意骚扰和倾销,杜绝通过“人肉搜索”侵犯他人日常生活的行为。如果原本散落在中介、银行、保险、航空公司等机构间的个人隐私数据,在被信息共享之后,又被系统整合、相互印证,消费者的个人基本信息,甚至性格、爱好以及生活轨迹等信息将被他人一览无余,用户就会感觉自己如同“透明人”。原本为用户制定贴心的个性化服务,一旦被陌生企业利用,将成为用户逃离大数据的最主要原因。

另外,我想对热衷于研究大数据的读者说,大数据确实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的趋势,但这并不是说,未来就藏在大数据之中,未来的亮点一定与天才的创新有关,而这一点,基于历史和现实的数据中,只能提供方向和可能,却不能成为模型和藩篱,以往数据积累证明失败的案例,未尝不会酝酿着新的更大的成功——黑莓的智能手机并未形成规模,但苹果的iPhone却空前成功。某种程度上,创业企业其实更多的是需要创意和营销推广,因为它需要足够的时间来让用户认识其产品,而这一点,往往有时只能依靠人们的直觉和毅力,毕竟,每个消费者的购物冲动,并不是在看了数据分析报告之后才产生的,而说服消费者的工作,大数据还难以完全胜任。

关键字:数据重构精准营销支付宝大数据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出版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