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时代 堵死信息泄露须严法严罚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李明志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12-14 11:41:06 本文摘自:潍坊晚报

你所有的隐私信息,包括开房记录、名下资产、乘坐航班,甚至网吧上网记录信息,只要有人付钱,就可以轻易被查到。这是否让你不寒而栗?还有,四大银行存款记录、手机实时定位、手机通话记录,他们也都能查到,而且声称7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更可怕的是,竟然有第三方软件为这样的服务提供担保,整个交易已跃升到了“平台化”的地步。

(12月12日《南方都市报》)

7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半小时内就可以追踪到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的手机经纬度定位,准确到秒的开房记录数据,第三方软件作担保——来自媒体记者的这次起底调查,又一次突破了人们对“隐私泄露”“信息裸奔”的认知底线。个人信息贩卖已经告别小打小闹、单打独斗或小集体作案的粗放式发展,进入到廉价、高效的成熟产业链阶段。

正常来说,如果针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足够给力,上述绝大多数信息,或许只有在警方出于办案所需、待走完诸多流程后才能集齐。但讽刺的是,几百元,只需要几百元,个人隐私就这么被廉价地出卖了,而且既买不了吃亏,又买不了上当。此情此景,谁还能淡定?试想,只是泄露一个手机号码,就可能被不法分子“骗死”,面对这么多信息被“一锅端”,谁又敢说不会出现防不胜防的时候?身处如此脆弱混乱的信息安全环境,一个人轻易就被置于透明或半透明状态,谈安全感已然成了“冷笑话”。

压压惊过后再静心想一想,此事的确令人吃惊,却并不令人意外。在大数据时代,人们享受便捷的基础便是公民个人信息的采集——不仅警方、社保、房管等政府部门掌握公民基本信息,学校、医院、银行等社会服务机构同样也拥有海量个人信息,形形色色的商家也着手建立客户数据库。对于个人而言,这种信息采集的过度及无序,其危险性无异于高空走钢丝,一旦有一步留下破绽,便是万劫不复。一再发生的悲剧说明,个人信息贩卖看似只是谋财,实则却已在害命。

对于如此规模的个人信息泄露,由于窟窿太多,我们只能笼统地归因于“保护环节出现系统性坍塌”。而廉价的交易成本、无孔不入的窃取渠道,也印证着不法分子的狂傲和嚣张。与收益相比,他们承受的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此,要从根本上破解个人信息泄露难题,还在于向立法和修法求解。

在立法层面,《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网络安全法》已经出台,但尚需一部专门性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兜底;在修法层面,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增加了两个罪名,即“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又对此进行了修改,确立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此外,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的民法总则草案增加了“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也受到舆论关注。似乎,法网已呈恢恢之势。

但对比个人信息疯狂交易的严峻现实,只能说,法治的步子还得迈得快一些,法条的落实还得足一些,处罚的措施还得果断些,该入刑入刑,该定罪定罪。只有不法分子感受到的惧意多一点,公众的安全感才会强一点,生活才能从容一点、轻松一点。 

关键字:信息泄露信息保护

本文摘自:潍坊晚报

x 大数据时代  堵死信息泄露须严法严罚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时代 堵死信息泄露须严法严罚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李明志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12-14 11:41:06 本文摘自:潍坊晚报

你所有的隐私信息,包括开房记录、名下资产、乘坐航班,甚至网吧上网记录信息,只要有人付钱,就可以轻易被查到。这是否让你不寒而栗?还有,四大银行存款记录、手机实时定位、手机通话记录,他们也都能查到,而且声称7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更可怕的是,竟然有第三方软件为这样的服务提供担保,整个交易已跃升到了“平台化”的地步。

(12月12日《南方都市报》)

7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半小时内就可以追踪到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的手机经纬度定位,准确到秒的开房记录数据,第三方软件作担保——来自媒体记者的这次起底调查,又一次突破了人们对“隐私泄露”“信息裸奔”的认知底线。个人信息贩卖已经告别小打小闹、单打独斗或小集体作案的粗放式发展,进入到廉价、高效的成熟产业链阶段。

正常来说,如果针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足够给力,上述绝大多数信息,或许只有在警方出于办案所需、待走完诸多流程后才能集齐。但讽刺的是,几百元,只需要几百元,个人隐私就这么被廉价地出卖了,而且既买不了吃亏,又买不了上当。此情此景,谁还能淡定?试想,只是泄露一个手机号码,就可能被不法分子“骗死”,面对这么多信息被“一锅端”,谁又敢说不会出现防不胜防的时候?身处如此脆弱混乱的信息安全环境,一个人轻易就被置于透明或半透明状态,谈安全感已然成了“冷笑话”。

压压惊过后再静心想一想,此事的确令人吃惊,却并不令人意外。在大数据时代,人们享受便捷的基础便是公民个人信息的采集——不仅警方、社保、房管等政府部门掌握公民基本信息,学校、医院、银行等社会服务机构同样也拥有海量个人信息,形形色色的商家也着手建立客户数据库。对于个人而言,这种信息采集的过度及无序,其危险性无异于高空走钢丝,一旦有一步留下破绽,便是万劫不复。一再发生的悲剧说明,个人信息贩卖看似只是谋财,实则却已在害命。

对于如此规模的个人信息泄露,由于窟窿太多,我们只能笼统地归因于“保护环节出现系统性坍塌”。而廉价的交易成本、无孔不入的窃取渠道,也印证着不法分子的狂傲和嚣张。与收益相比,他们承受的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此,要从根本上破解个人信息泄露难题,还在于向立法和修法求解。

在立法层面,《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网络安全法》已经出台,但尚需一部专门性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兜底;在修法层面,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增加了两个罪名,即“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又对此进行了修改,确立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此外,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的民法总则草案增加了“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也受到舆论关注。似乎,法网已呈恢恢之势。

但对比个人信息疯狂交易的严峻现实,只能说,法治的步子还得迈得快一些,法条的落实还得足一些,处罚的措施还得果断些,该入刑入刑,该定罪定罪。只有不法分子感受到的惧意多一点,公众的安全感才会强一点,生活才能从容一点、轻松一点。 

关键字:信息泄露信息保护

本文摘自:潍坊晚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