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呼叫中心/联络中心运营管理 → 正文

呼叫中心现场管理之重构

责任编辑:hli 作者:赖寒 李璇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1-12-19 10:05:52 本文摘自:中国知识管理中心

随着行业日趋成熟,呼叫中心管理者越来越关注现场管理这一环节。我们都知道,简单的命令式施加压力及刚性业绩指标考核并不能产生最佳效果,呼叫中心现场人力资源流失率的高低和策略变化,也直接影响到客户对服务的体验,以及以销售为核心内容的项目绩效。因此很多呼叫中心都设立一些岗位来加强现场管理。但由此却产生了很多问题,甚至有些问题是致命的。

我们先来看看现场管理需要做些什么?以下是笔者所列出的,并根据曾对国内数家呼叫中心做过的调查,依据现场管理目标的重要性做出排序:

1、现场走动式管理

2、服务质量监管

3、例会效率

4、时间管理

5、数据管理

6、人员激励与现场辅导

7、职业生涯设计等管理能力

8、掌握多种管理手段

重要性排序能反映出一个呼叫中心目前的运营水平。管理重点和着力点放在哪些目标上,是呼叫中心整体运营价值的关键。你的呼叫中心如何排序呢?

笔者走过很多呼叫中心,感受最深的就是现在很多呼叫中心理解现场管理的功能只有二个:“监工”和“保姆”。

作为“监工”,一方面监督座席代表有没有遵守规章制度,有没有按标准好好接打电话;另一方面监听录音,哪里犯错,哪里又出问题了。而“保姆”是指座席代表把现场管理者当成了“会走路的知识库”,谁有不会就问“保姆”。

我们遇过最可笑的管理还有关注在椅子有没有排成一条直线,员工有没有穿统一规定的制服和拖鞋,桌子上整洁不整洁等等琐事上。

我们一直认为呼叫中心的现场不需要一个监管纪律的人,椅子、制服、拖鞋、靠垫那一套本来就是非常不人性化,不符合逻辑的制度设计。坚持的人认为,主管在与不在,座席代表的表现就是不一样。难道因此才需要有人在现场看着座席代表,看他们有没有为公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吗?如果每个座席代表都主动快乐的工作,每个座席代表都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标并努力前进时,还需要有人监督吗?况且,就算安排了人员实行监督一职,就真的有效吗?

再来说保姆,可能一些呼叫中心会称之为“现场督导”,也有班长在行使此功能。“会走路的知识库”这个非常有意思的提法是06年年末研讨会上,国内一家很大的外包呼叫中心的管理者提出的,当时在场的人都频频点头,非常认同。大家都无奈的说:电脑里有知识库,可座席代表就是不认真学习,甚至根本不看,有不会的、不知道的就举手问。那就很想知道,内训师都干什么去了?训导师都干什么去了?管理者就任由这个大大降低运营绩效的问题继续存在下去吗?

我们不能一有问题就在座席代表身上找问题,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既不笨也不懒,否则公司也不会录用他。所以如果有问题,管理者也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现在有没有转换一下思路,现场管理的重心是什么呢?


  下面探讨一下呼叫中心现场管理应该设哪些职位,分别负责哪些事,什么样的人来做这些事,怎么样才能做好这些事。

关于呼叫中心的组织架构,已经有很多“前辈”谈过。我认为国内呼叫中心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组织架构应该不断的调整和重设,以适应中国本土的发展和客户的需求。


  很多呼叫中心只是在口头说“我们要以人为本”,但其组织架构的设计并不合理,而这恰恰是呼叫中心成功与否的又一个关键。

要取得呼叫中心的优良业绩,除了配置完善、合理的系统及设备,更多的离不开员工努力和科学、高效的管理。因此,在统揽技术规划、系统维护及其他日常运营方面工作的同时,如何管理和激励员工,以确保所有相关职责顺利履行变得更加重要。

这里特别谈谈涉及到现场管理的几个职位:运营分析师、训导师、人力资源管理、班/组长、团队主管、内训师、质量控制(质检)。在这七大职位中,国内呼叫中心目前极少有设立运营分析师、训导师及人力资源管理职位的,其实,这几个关键职位在呼叫中心起着十分独特的作用。

一、运营分析师:

这个角色非常重要,但在国内,很多呼叫中心没有这个职位。为什么要这个职位呢?呼叫中心有着大量的数据,包括财务、电话数据、业绩/业务数据和客户数等。有人说,呼叫中心是一个数字的游戏,的确如此。通过对这些数据及其衍生出来的指标的分析,能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观察呼叫中心运营的好坏。
呼叫中心需要量化管理,而且需要与行业作对比,这些都需要有专业人员来做。运营分析师就充当了这个重要的角色。此岗位人员必须对统计学、会计学、运筹学、市场学等有着较深的功底,甚至具备一定的IT技术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讲,他是个全才。呼叫中心很多财务、管理上的决策都要依赖此岗位的分析和建议才能完成。

二、训导师:

主要职责就是监听电话,发现问题,然后及时地与被监督者沟通,指出问题,指出改进要求并追踪改进效果。

训导师的座席一般设置在座席代表当中,应对呼叫中心的电话营销/服务技巧有着丰富的经验,并对呼叫中心服务准则及流程十分清楚。

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职位呢?一般来说,座席主管通常比较专注于眼前目标的完成,面对业绩指标或工作量的压力,有可能会忽视或人为的牺牲服务品质,甚至违反公司的服务规范。而训导师就能通过大量的监听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指出问题,帮助员工提升全方位的技能,树立良好心态。所以设立“双轨制”,既保证服务品质,又使得项目绩效得以完成。

对训导师岗位的考核,主要是关注其所辅导的团队成员对其培训及辅导的满意度,团队成员所在团队班长和主管对其工作价值的评价,以及所辅导的团队成员每三个月的业绩提升情况。

另外在呼叫中心的组织结构设置中,有一些职责是分工明确的,但不一定每一种职责都是由一位独立的员工来承担。当此种职责在具体运营中工作量不够大到由一位员工全职担任时,可以将多种职能合并为一位员工的职责。如:我们经常建议呼叫中心的训导师可以同时兼起内训师的职责。但岗位合并要合理,如:不建议质检和训导师合并,往往一线和质检人员之间的矛盾就来自于此,因为没有人愿意听刚扣了自己钱的人说教。有越来越多的呼叫中心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逐渐弱化由质量控制人员辅导座席代表的功能,转而将辅导工作安排在其它管理人员身上。

关键字:呼叫中心现场管理

本文摘自:中国知识管理中心

x 呼叫中心现场管理之重构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呼叫中心/联络中心运营管理 → 正文

呼叫中心现场管理之重构

责任编辑:hli 作者:赖寒 李璇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1-12-19 10:05:52 本文摘自:中国知识管理中心

随着行业日趋成熟,呼叫中心管理者越来越关注现场管理这一环节。我们都知道,简单的命令式施加压力及刚性业绩指标考核并不能产生最佳效果,呼叫中心现场人力资源流失率的高低和策略变化,也直接影响到客户对服务的体验,以及以销售为核心内容的项目绩效。因此很多呼叫中心都设立一些岗位来加强现场管理。但由此却产生了很多问题,甚至有些问题是致命的。

我们先来看看现场管理需要做些什么?以下是笔者所列出的,并根据曾对国内数家呼叫中心做过的调查,依据现场管理目标的重要性做出排序:

1、现场走动式管理

2、服务质量监管

3、例会效率

4、时间管理

5、数据管理

6、人员激励与现场辅导

7、职业生涯设计等管理能力

8、掌握多种管理手段

重要性排序能反映出一个呼叫中心目前的运营水平。管理重点和着力点放在哪些目标上,是呼叫中心整体运营价值的关键。你的呼叫中心如何排序呢?

笔者走过很多呼叫中心,感受最深的就是现在很多呼叫中心理解现场管理的功能只有二个:“监工”和“保姆”。

作为“监工”,一方面监督座席代表有没有遵守规章制度,有没有按标准好好接打电话;另一方面监听录音,哪里犯错,哪里又出问题了。而“保姆”是指座席代表把现场管理者当成了“会走路的知识库”,谁有不会就问“保姆”。

我们遇过最可笑的管理还有关注在椅子有没有排成一条直线,员工有没有穿统一规定的制服和拖鞋,桌子上整洁不整洁等等琐事上。

我们一直认为呼叫中心的现场不需要一个监管纪律的人,椅子、制服、拖鞋、靠垫那一套本来就是非常不人性化,不符合逻辑的制度设计。坚持的人认为,主管在与不在,座席代表的表现就是不一样。难道因此才需要有人在现场看着座席代表,看他们有没有为公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吗?如果每个座席代表都主动快乐的工作,每个座席代表都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标并努力前进时,还需要有人监督吗?况且,就算安排了人员实行监督一职,就真的有效吗?

再来说保姆,可能一些呼叫中心会称之为“现场督导”,也有班长在行使此功能。“会走路的知识库”这个非常有意思的提法是06年年末研讨会上,国内一家很大的外包呼叫中心的管理者提出的,当时在场的人都频频点头,非常认同。大家都无奈的说:电脑里有知识库,可座席代表就是不认真学习,甚至根本不看,有不会的、不知道的就举手问。那就很想知道,内训师都干什么去了?训导师都干什么去了?管理者就任由这个大大降低运营绩效的问题继续存在下去吗?

我们不能一有问题就在座席代表身上找问题,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既不笨也不懒,否则公司也不会录用他。所以如果有问题,管理者也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现在有没有转换一下思路,现场管理的重心是什么呢?


  下面探讨一下呼叫中心现场管理应该设哪些职位,分别负责哪些事,什么样的人来做这些事,怎么样才能做好这些事。

关于呼叫中心的组织架构,已经有很多“前辈”谈过。我认为国内呼叫中心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组织架构应该不断的调整和重设,以适应中国本土的发展和客户的需求。


  很多呼叫中心只是在口头说“我们要以人为本”,但其组织架构的设计并不合理,而这恰恰是呼叫中心成功与否的又一个关键。

要取得呼叫中心的优良业绩,除了配置完善、合理的系统及设备,更多的离不开员工努力和科学、高效的管理。因此,在统揽技术规划、系统维护及其他日常运营方面工作的同时,如何管理和激励员工,以确保所有相关职责顺利履行变得更加重要。

这里特别谈谈涉及到现场管理的几个职位:运营分析师、训导师、人力资源管理、班/组长、团队主管、内训师、质量控制(质检)。在这七大职位中,国内呼叫中心目前极少有设立运营分析师、训导师及人力资源管理职位的,其实,这几个关键职位在呼叫中心起着十分独特的作用。

一、运营分析师:

这个角色非常重要,但在国内,很多呼叫中心没有这个职位。为什么要这个职位呢?呼叫中心有着大量的数据,包括财务、电话数据、业绩/业务数据和客户数等。有人说,呼叫中心是一个数字的游戏,的确如此。通过对这些数据及其衍生出来的指标的分析,能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观察呼叫中心运营的好坏。
呼叫中心需要量化管理,而且需要与行业作对比,这些都需要有专业人员来做。运营分析师就充当了这个重要的角色。此岗位人员必须对统计学、会计学、运筹学、市场学等有着较深的功底,甚至具备一定的IT技术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讲,他是个全才。呼叫中心很多财务、管理上的决策都要依赖此岗位的分析和建议才能完成。

二、训导师:

主要职责就是监听电话,发现问题,然后及时地与被监督者沟通,指出问题,指出改进要求并追踪改进效果。

训导师的座席一般设置在座席代表当中,应对呼叫中心的电话营销/服务技巧有着丰富的经验,并对呼叫中心服务准则及流程十分清楚。

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职位呢?一般来说,座席主管通常比较专注于眼前目标的完成,面对业绩指标或工作量的压力,有可能会忽视或人为的牺牲服务品质,甚至违反公司的服务规范。而训导师就能通过大量的监听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指出问题,帮助员工提升全方位的技能,树立良好心态。所以设立“双轨制”,既保证服务品质,又使得项目绩效得以完成。

对训导师岗位的考核,主要是关注其所辅导的团队成员对其培训及辅导的满意度,团队成员所在团队班长和主管对其工作价值的评价,以及所辅导的团队成员每三个月的业绩提升情况。

另外在呼叫中心的组织结构设置中,有一些职责是分工明确的,但不一定每一种职责都是由一位独立的员工来承担。当此种职责在具体运营中工作量不够大到由一位员工全职担任时,可以将多种职能合并为一位员工的职责。如:我们经常建议呼叫中心的训导师可以同时兼起内训师的职责。但岗位合并要合理,如:不建议质检和训导师合并,往往一线和质检人员之间的矛盾就来自于此,因为没有人愿意听刚扣了自己钱的人说教。有越来越多的呼叫中心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逐渐弱化由质量控制人员辅导座席代表的功能,转而将辅导工作安排在其它管理人员身上。

关键字:呼叫中心现场管理

本文摘自:中国知识管理中心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