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呼叫中心/联络中心行业动态 → 正文

呼叫中心的服务底线在哪?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杨萍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8-18 10:46:58 本文摘自:51Callcenter

目前一个流行事件的传播趋势是:1一个事件曝光,大家纷纷转发、跟进,态度基本一致的谴责;2第二天,针对这件事的另一个相反的声音出现。一部分人沉默了,另一部分人开始倒戈;3网友自觉站成两队,开始口水大战;4另一个热门事件出现,大家注意力转移,事件被淡忘;5即便没有热门事件出现,热点慢慢变淡,三天之后基本无人提及。

是的,几天前六六公开投诉京东的热门事件,发展趋势就是遵循着这个规律的。今天,超过了三天,事件已被大众淡忘。但这件事,尤其是大家面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却让我有些思考。

首先当时在几个微信群里面看到的两方的口水:

支持京东方:六六太矫情了,她利用名人的身份对企业进行威胁,是一种变相勒索;甚至有人认为名人还想更出名;有人表示以后不喜欢她了。

支持六六方: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投诉,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不是在京东,也是在其他的企业,只不过六六有自己的优势而已。

对于这个事件的孰是孰非我没有观点,因为我不知道一些细节到底是什么。

似乎事情永远是:不知道真相的人热烈的讨论着,而知道真相的人永远都是沉默的。

无论是对于历史事件还是明星绯闻,其实看客们看到的只是热闹。

没有真相,也就无权评说。

所以,我的困惑就是:为什么会没有真相呢?

当一个客户公开或者恶意投诉时,如果企业把事情的真相公开说明让大家评说的话,那是不是就不会有这么多妄自的猜想呢?是不是会更加还事情一个本应有的颜色呢?

但呼叫中心常见的窘境是:那个投诉或者客户的不满不是由呼叫中心所引起的,但结果却由呼叫中心来承担。因为……我们的人员的表现也不怎么样,那个录音我也不敢拿出去!即便在公司内部,一个投诉是其他部门的人引起的,根本的原因不在我们这里,但我们的员工表现也不好,我也不敢向领导公开录音!-----这不是指京东事件,因为我并不了解其内情。而是由此让我想起了在众多呼叫中心看到的现象。

在企业内部,呼叫中心和与客户相关的其他部门是平行关系,我们虽然能够从客户的角度看到其他部门的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对其他部门并不负有管理职责。换句话说,我们管不了别人,我们只能管得了自己。即,我们不能够解决客户的所有问题,我们也不能够保证所有的客户都满意的挂电话,但是我们能够降低和缓解客户的不满。再退一步来说,即不能因为我们而加重客户的不满。

也即,呼叫中心的服务底线之一是:保证我们这个环节不出问题,不能让客户因为我们而加重不满。

虽然“但求无过”是消极态度,但“求无过”却是做事的基本原则。

再有面对大家对于六六本人的质疑我也很奇怪。京东事件后来又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六六的货物是八箱,需要每一箱都拍照才能退货,但六六只拍了一张就要求八箱全部退货,所以被员工拒绝了。由此,有人开始质疑六六的做法,质疑名人的身份和素养,质疑投诉的动机。还有人表示,不再喜欢她的作品了。就像,每次有明星离婚或者分手都有人说,不再相信爱情了一样。

作为呼叫中心行业多年的从业者,我深知管理再成功的呼叫中心都不敢保证不出差错。超大的团队规模、巨大的来电量,千奇百怪的客户问题,多种多样的超常规场景,怎么可能保证每一个人都像机器一样的按部就班呢?且即便是机器的话,也不能保证系统不出错。

所以,我一直觉得哪个呼叫中心被公开投诉,甚至被围攻都是我所能够理解且不足为奇的事情。大家每天都在面对那么多的人和事,谁能保证下一个不是你的团队被公开投诉呢?

但即便能够理解我们自身的苦衷,但也绝不是不理解客户、恶意猜想客户投诉动机甚至攻击客户的理由。在怀疑别人之前,先保证自己完全没有问题。对于六六事件来说,客服行业应有的心态是:首先她是一个客户,一个正常的由于受了委屈而发泄情绪、想讨个说法的客户;其次,恰恰她是一个有着大规模粉丝的客户。

而悲哀的是,在一些管理者身上看到的是:她先是一个难缠的名人,其次才看到她是一个投诉的客户。关注点不是引发投诉的根本原因,而是她是谁。

就像很多员工一样:遇到客户的投诉的第一个反应是,这是个奇葩的客户,这事和我无关,你凭什么骂我。而不是:客户的心情是否可以理解,客户投诉是否有他那个立场和角度的正当性。

投诉的正当性,是大多数的员工所忽视的。因为管理者本身的关注点都没有聚焦到这里。

站在客户的角度理解客户、探寻客户投诉的缘由,而不是质疑客户,这也是客户服务的底线之一。

第三当一个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应该有在处理了危机之后的反思。如何能够避免这种事件的再次发生?或者,其他呼叫中心发生这样的事情了,对于我们来说,有哪些教训可以避免的?

无论对于集体还是个人,能够推动进步的一定是反思而不是抱怨和救火。

所以,在我看来,呼叫中心的服务底线是:

尽可能不因为我们而加重客户的不满;一旦客户不满,做到真正站在客户的角度看问题,而后反思与改进。

关键字:呼叫中心六方电量

本文摘自:51Callcenter

x 呼叫中心的服务底线在哪?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呼叫中心/联络中心行业动态 → 正文

呼叫中心的服务底线在哪?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杨萍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8-18 10:46:58 本文摘自:51Callcenter

目前一个流行事件的传播趋势是:1一个事件曝光,大家纷纷转发、跟进,态度基本一致的谴责;2第二天,针对这件事的另一个相反的声音出现。一部分人沉默了,另一部分人开始倒戈;3网友自觉站成两队,开始口水大战;4另一个热门事件出现,大家注意力转移,事件被淡忘;5即便没有热门事件出现,热点慢慢变淡,三天之后基本无人提及。

是的,几天前六六公开投诉京东的热门事件,发展趋势就是遵循着这个规律的。今天,超过了三天,事件已被大众淡忘。但这件事,尤其是大家面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却让我有些思考。

首先当时在几个微信群里面看到的两方的口水:

支持京东方:六六太矫情了,她利用名人的身份对企业进行威胁,是一种变相勒索;甚至有人认为名人还想更出名;有人表示以后不喜欢她了。

支持六六方: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投诉,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不是在京东,也是在其他的企业,只不过六六有自己的优势而已。

对于这个事件的孰是孰非我没有观点,因为我不知道一些细节到底是什么。

似乎事情永远是:不知道真相的人热烈的讨论着,而知道真相的人永远都是沉默的。

无论是对于历史事件还是明星绯闻,其实看客们看到的只是热闹。

没有真相,也就无权评说。

所以,我的困惑就是:为什么会没有真相呢?

当一个客户公开或者恶意投诉时,如果企业把事情的真相公开说明让大家评说的话,那是不是就不会有这么多妄自的猜想呢?是不是会更加还事情一个本应有的颜色呢?

但呼叫中心常见的窘境是:那个投诉或者客户的不满不是由呼叫中心所引起的,但结果却由呼叫中心来承担。因为……我们的人员的表现也不怎么样,那个录音我也不敢拿出去!即便在公司内部,一个投诉是其他部门的人引起的,根本的原因不在我们这里,但我们的员工表现也不好,我也不敢向领导公开录音!-----这不是指京东事件,因为我并不了解其内情。而是由此让我想起了在众多呼叫中心看到的现象。

在企业内部,呼叫中心和与客户相关的其他部门是平行关系,我们虽然能够从客户的角度看到其他部门的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对其他部门并不负有管理职责。换句话说,我们管不了别人,我们只能管得了自己。即,我们不能够解决客户的所有问题,我们也不能够保证所有的客户都满意的挂电话,但是我们能够降低和缓解客户的不满。再退一步来说,即不能因为我们而加重客户的不满。

也即,呼叫中心的服务底线之一是:保证我们这个环节不出问题,不能让客户因为我们而加重不满。

虽然“但求无过”是消极态度,但“求无过”却是做事的基本原则。

再有面对大家对于六六本人的质疑我也很奇怪。京东事件后来又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六六的货物是八箱,需要每一箱都拍照才能退货,但六六只拍了一张就要求八箱全部退货,所以被员工拒绝了。由此,有人开始质疑六六的做法,质疑名人的身份和素养,质疑投诉的动机。还有人表示,不再喜欢她的作品了。就像,每次有明星离婚或者分手都有人说,不再相信爱情了一样。

作为呼叫中心行业多年的从业者,我深知管理再成功的呼叫中心都不敢保证不出差错。超大的团队规模、巨大的来电量,千奇百怪的客户问题,多种多样的超常规场景,怎么可能保证每一个人都像机器一样的按部就班呢?且即便是机器的话,也不能保证系统不出错。

所以,我一直觉得哪个呼叫中心被公开投诉,甚至被围攻都是我所能够理解且不足为奇的事情。大家每天都在面对那么多的人和事,谁能保证下一个不是你的团队被公开投诉呢?

但即便能够理解我们自身的苦衷,但也绝不是不理解客户、恶意猜想客户投诉动机甚至攻击客户的理由。在怀疑别人之前,先保证自己完全没有问题。对于六六事件来说,客服行业应有的心态是:首先她是一个客户,一个正常的由于受了委屈而发泄情绪、想讨个说法的客户;其次,恰恰她是一个有着大规模粉丝的客户。

而悲哀的是,在一些管理者身上看到的是:她先是一个难缠的名人,其次才看到她是一个投诉的客户。关注点不是引发投诉的根本原因,而是她是谁。

就像很多员工一样:遇到客户的投诉的第一个反应是,这是个奇葩的客户,这事和我无关,你凭什么骂我。而不是:客户的心情是否可以理解,客户投诉是否有他那个立场和角度的正当性。

投诉的正当性,是大多数的员工所忽视的。因为管理者本身的关注点都没有聚焦到这里。

站在客户的角度理解客户、探寻客户投诉的缘由,而不是质疑客户,这也是客户服务的底线之一。

第三当一个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应该有在处理了危机之后的反思。如何能够避免这种事件的再次发生?或者,其他呼叫中心发生这样的事情了,对于我们来说,有哪些教训可以避免的?

无论对于集体还是个人,能够推动进步的一定是反思而不是抱怨和救火。

所以,在我看来,呼叫中心的服务底线是:

尽可能不因为我们而加重客户的不满;一旦客户不满,做到真正站在客户的角度看问题,而后反思与改进。

关键字:呼叫中心六方电量

本文摘自:51Callcenter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