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最大的敌人是谁?
微信?
诚然,在大众消费市场,微信等OTT严重威胁了运营商的生命线:短信与语音业务这两项最重要的利润来源。殊不知,在企业级市场,也悄悄发生着同样的逆转,甚至相比微信对运营商电信业务的冲击,更为凶猛。
后院失火,运营商电话会议遭遇专业会议服务商绞杀
正如电信运营商同时拥有大众和企业用户一般,语音业务方面,它们不仅拥有我们非常熟悉的点对点电话业务,还有面向企业用户的,可多方参与的电话会议业务。这所谓多方电话会议的特殊之处倒是简单,就是将沟通对象,从两方变为多方而已。
不过,你可别小看这多出来几方通信对象的意义。
一方面,相比我们日常中仅需1对1即可完成通信沟通的,多方电话会议可是企业内外业务沟通、决策的主要通信工具。正如我们常常看到,商界精英马不停蹄地跑会赶场的忙碌场面,这还不是因为,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相比“一言堂”,相比“红头文件”上传下达,由多人共同进行的沟通、决策才是主流的沟通模式。如果我们将之再向外延伸,还会发现,不仅是商业环境,其他社会活动场合,多人参与沟通、决策依然是王道。
为何?
现代社会,扁平化的社会结构,人类的群居天性,以及社会分工与协作的诉求,决定了我们需要更多的群体决策,我们需要更多的沟通协作,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性沟通行为。通常而言,越是发达的国家,成功的企业,越是如此。
因此,尽管在我们身边,可以看到“一言堂”依然存在,尽管1对1的传统社交模式还很红火,但,谁也不能无视在社会、经济体系中愈发重要的多人沟通、决策及协作。
言归正传,既然我们明了现代社会中多方沟通与协作的社会学意义,就不难明了语音会议业务对电信运营商的价值所在。
当作为主要盈利收入来源短信和语音业务在OTT打压下左支右绌,新业务拓展与创新就成为电信运营商转型的方向。可惜体量永远不能取代品质,就语音会议市场而言,运营商凭借先发优势,一度成为市场的绝对主体。可惜好景不长,自中国多方通信(注:两点或多点多媒体通信服务)牌照发放后,专业语音会议服务商以异常迅猛的姿态快速崛起。
正如来自国际著名咨询机构WainHouse市场调研报告显示,中国电话会议市场容量尽管仍处于高速成长期,但三大运营商的在电话会议市场占有率却逐年降低。2011年,相比国内最大的民营电话会议服务商会畅通讯,运营商依然占据绝对优势,2012年,该优势已经不甚明显,2013年最新调研报告显示,联通、电信在体量上仅保有非常微弱的优势,后来者,如会畅通讯弯道反超就在眼前(如下图所示)。
而且,在电话会议市场含金量最高的“人工电话会议”中,会畅通讯等专业电话会议服务商遥遥领先,远将运营商甩至身后。
2013电话会议市场份额排名,图中红色方框标注分别为会畅通讯和中国联通
从初始的萌芽,到后来的分庭抗礼,再到如今近乎逆市反压,这是黑马逆袭的节奏吗?
尽管现实难以直面,但是道理却颇为浅显:
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来做。哪怕是运营商本该驾轻就熟的电话业务,在专业电话会议服务商面前依然不占优势,哪怕资费略具优势,却依然难以填补企业用户对高品质的电话会议服务诉求。
电话会议市场的明天,运营商还有多少机会?
既然国内电话会议市场格局已经基本确立。而以会畅通讯为首的专业电话会议服务商兼具“自助”和“人工”语音会议业务,并近乎垄断了高含金量的“人工电话会议”业务,由此可见电信运营商在此不容乐观。
而且,从近两年的演变趋势看,随着专业电话会议服务商在通信网络和技术方面不断追加投入,致使电话会议品质稳定增长,于此同时,其所最擅长的电话会议服务水平也随着运营年限的延续而愈见深厚。
与之相反,运营商却在不断寻找新业务机会的实践中中迷失自我,包括统一通信、视频会议等面向企业用户的通信服务尽管多有试点,但基于大家众所周知的原因,始终缺乏卓有成效的建树。
同期,随着企业用户逐渐将语音会议视为业务沟通中,替代传统固话的最佳选项之一,这对于运营商在企业级电话会议市场下滑趋势无异于雪上加霜。
决定未来的博弈:新技术应用及深耕垂直行业
对于饱含信念的企业来说,没有什么是注定的,哪怕困境也愿意相信奇迹。
但是,运营商是否“扶得起”却是个未知数。不过这不妨碍我们分析,在未来的电话会议市场博弈中,在专业电话会议服务商已经开始全面迎接新一代技术应用,并转向更深层次的垂直行业电话会议服务时,运营商上演绝地反击的概率还有多少。
首先,现今用户已经从对电话会议的尝试性接受过度到普遍接受阶段。下一步,基于桌面式电话会议外延的新技术应用,如移动化、BYOD,正在成为用户的新诉求;其次,包括网络会议、视频会议等通信工具也将融入到现有的电话会议平台中,从而确保用户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设备,实现无缝的沟通协作;最后,在不同行业,电话会议应用方式既存在共性,也有着其差异化特征,至于沟通效率,更是千差万别。为此,基于大数据分析,将帮助这些行业用户根据自身行业特质优化沟通效率,实现电话会议的咨询式导入。
总而言之,在新技术应用和用户诉求的不断延伸下,电话会议正从技术和服务两个维度向前演进。相比传统的电话会议,拥有更高附加值的新一代电话会议平台及服务正在形成。
正如会畅通讯CEO黄元庚对其电话会议业务做出的规划:2014年,移动化、BYOD将逐步普及,限制电话会议的空间屏障即将不在。网络会议、视频会议等多元化通讯工具也将融合至现有的以电话会议为主体的沟通平台中,让用户根据其个性化需求选择不同的通讯工具,在这个最佳的沟通平台上完成无缝的沟通、决策。其次,以协作为目的,以沟通创造价值为导向的电话会议应用将进一步深入企业业务流程,覆盖到传统通信手段难以企及的沟通死角,帮助用户实现沟通效率和边际效益的最大化。
此外,会畅通讯全新的,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电话会议咨询平台也在酝酿中。未来,不管是金融、政府、还是医疗,任何垂直行业都可从中获得对自身电话会议部署及应用的效能评估,找出沟通隐患;此外,不管是同行业先进企业的部署经验,还是跨行业的应用实例和沟通模型,都将有望拿来我用,“借鉴”至自身的电话会议应用中。
如此看来,电信运营商的情况不容乐观。
以其当前对电话会议业务的重视和资源投入力度看,直面专业电话会议服务商竞争其实已经不太现实。当然了,以其的渠道能力和严苛的KPI指标,尽力保持现有客户规模也是可能的。而且,哪怕做不成电话会议业务,被彻底管道化,依然还拥有基本的线路租赁收入来源。但运营商显然不会满足这一点。因为它还有一个杀手锏没有释放出来。
这就是被期待甚高,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下一代电信网络的核心技术的IMS,也是运营商希望借之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电话、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它能改变运营商的未来吗?
可以获知的事实是,近几年,中电信和中移动在几轮IMS试点与集采后,已经悄然息声。也许,沉默之后就是爆发,也许,就此沉沦,谁知道呢。
不过有分析师说了实在话,既然运营商的长处是基础网络运营和健全的渠道体系,何不摆正姿态,选择与专业服务商进行全面合作,正如部分地区运营商所选择的,与微信等OTT死磕不如拥抱之,并共谋发展。电话会议市场也是如此,选择专业的电话会议服务商作为主要合作伙伴,凭借其网络覆盖面及大客户渠道资源,极有可能使得1+1>2。这样,运营商一直期盼成为的,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服务专家,岂不是手到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