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改革元年,亦是中国电信转型第十年,中国电信正逐渐摆脱通信老国企形象,树立起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品牌。行业整体向移动互联网创新突围的当下,中国电信借势“混改”加码新兴业务,推进市场化进程。
构建互联网转型纽带
2013年8月,中国电信和网易合资成立公司并联合推出移动互联网社交产品——易信。易信的研发、运营由合资公司负责,丁磊全盘主导。这意味着中国电信对产品最大限度放权。
着眼管理权,管理“去电信化”。易信宣布注册用户超过1亿后不久,即有消息称“中国电信正在全面退出易信日常运营”。网易原易信产品总经理阮良担任公司CEO,产品、人事、市场等部门都由网易负责运营。在易信品牌与管理的进退背后,是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对电信自主互联网业务管理的思维转变。
释放资源,“拥抱”互联网。双十一当天,拥有“免费电话”功能的微信电话本搅动舆论场,两周后,易信便推出主打“免费通话”的3.0预览版,其中亮点便是通话费用、流量的“双免”。媒体的评论称“电信自挖墙脚拥抱互联网”。其实质却是中国电信逐步释放核心资源,开放转型互联网的又一坚定步伐。
将“互联网思维”具象化,便可见其中有一纽带联系用户与企业:用户追求体验;互联网公司则通过构建“强关系”培育入口优势。易信出现后,将用户、OTT、运营商串联起来。“读懂”易信即可“读懂”中国电信在转型中的态度。
混改破题,新兴业务“出海”
易信只是中国电信发力新兴业务的一次尝试。
今年上半年,中国电信正式确立了互联网化转型路线图。其中,在新兴业务领域,借助自身运营商优势,按照互联网规律,推进市场化进程,通过集约快速提升新兴业务的行业市场地位。其目标是,2017年公司流量经营、互联网经营等新型业务占比要超过50%。
整体而言,模式上,中国电信从以往的八大基地模式运营互联网业务,转向推动基地公司化、引入外部资本、与互联网公司合资组建公司等多种方式进行混合所有制,转型思维更加开放。中国电信创新业务事业部总经理李安民曾表示,会继续将旗下各业务基地公司化,同时将引入社会资本,加强国资与民资的合作。
回顾“历史”,中国电信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各地成立了8大“天翼”品牌业务基地,打造自主经营的移动互联网核心产品;2011年起,开始向混合所有制经济体转型,着手将旗下基地公司化。截至目前,八个基地除爱音乐基地和物联网基地外,已经全部从电信集团剥离,开始公司化独立运作并引入民资。
据了解,基地公司化运作后,在业务上仍由中国电信集团创新业务事业部管理,人员则由中国电信各省公司托管。基地公司不设董事会和监事会,由集团委派一名执行董事和一名监事,执行董事为公司法定代表人。各基地公司在业务上自负盈亏,独立负责产品研发、市场营销、投资收购等资本运作等。
自我革命,突围体制症结
在4G高速网络带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拥抱”互联网是趋势,更是迫在眉睫的课题。不仅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也都主动或被动提出要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转型。具体举措中,最值得欣赏的是中国电信的易信。尽管有人对其成绩及表现不屑一顾,但单就其所面临的环境生态而言,实属不易。
战略发展及转型须先“自知”,如此方能避免创新成为无源之水。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曾剑秋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电信运营商在转型过程中,已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不会偏离自己的主业,做好通信管道,通信服务,这是他们的主业。稳定的利润、市值,是转型互联网的根基。
为让公司更加适应移动互联网竞争,中国电信开始深化内部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难题。在新兴业务领域,持续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组织决策、人员激励和产品开放运营的相对隔离,推进由市场优胜劣汰的运作方式,实施与市场接轨的人员管理和激励政策,加快推动技术和业务创新,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无论在科技界还是在互联网江湖,轻言情怀或梦想难免会被打上“不谙世事”的标签。然而对于一向以“老国企”面目示人的中国电信来说,有“梦想”无可厚非,这是期望自我革命、期望变革的原动力。
归根结底,再造一个新型中国电信,是其在新兴业务领域不断探索的终极目标。其所展现的开放姿态,意义非常。
然而,业务形态、生产生态和组织结构的“类互联网化”终不等于成功转型的标志。能否从根本上破除体制桎梏,同样是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此前有评论称,运营商最大困境恐怕还在于,发源于属地化运营的组织和人才机制。
总而言之,在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化程度不断发展,尤其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逐步推进的当下,一个能随着市场起舞的中国电信,前景依然光明。毕竟改革的本质就在于“让市场的归市场,让权力的归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