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城呼叫中心便民服务

责任编辑:editor003

2012-12-31 17:29:46

摘自:新华网山东频道

“事事为民”呼叫中心民生诉求平台共接到投诉15件,均严格按照规定时限得以解决,完成率达100%。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12月31日电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临城街道在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民生“温度”,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积极探索符合临城街道实际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按照“服务党员群众、凝聚党心民心”工作理念,投资100余万元建设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以此作为“社会管理创新引领工程”, 着力为群众提供“进一家门、办多样事”的综合性、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把政府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突出“三零理念”,力促“三个转变”,从短期式、运动式、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着眼于长期、常态、长效,更多地注入开放、民主、服务等新元素,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依法有序推进,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联系群众“零距离”,实现社会管理由刚性管理向柔性服务转变。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严格落实街道班子成员在“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轮流值班制度,认真接待群众,做好民情登记日志。在一楼设置了“谈心苑”,方便老年人和残疾人就近反映问题,做到群众工作“五个一”(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把椅子、一杯茶水、一声道别),与群众零距离接触,真正让来访群众感受到尊重和温暖。同时,窗口工作人员按咨询类、培训类、业务类、帮扶类、建议类、投诉类等,分别登记在《党员服务中心台帐》上,做到有记录可查。服务中心实施“民声流水线”工程,按照即办件、限时件、承诺件、补办件、建议件分类整理,完善“窗口受理、内部流转、全程代办、窗口出件”内部运行机制,按照民声受理、限期办理、公示反馈、跟踪监督四个基本程序分步办理。

群众需求“零障碍”,实现社会管理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按照“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只跑一次路、一次就办成”的工作要求,将街道承担的劳动保障、民政事务、合作医疗、信访综治等多项社会管理职能,纳入服务中心集中受理,设立组织关系接转、流动党员管理、党费收缴、党刊资料发行、党务工作咨询、特困党员救助、党员志愿者服务、远程教育等服务窗口。真情搭建民生诉求平台,创建了“事事为民”呼叫中心,公布了“4666664”服务热线,开通了“事事为民”网络互动平台,畅通网上信访渠道,完善督办机制,快速反馈、取信于民,群众打一个电话、发一封邮件,意见建议就可即时实现满意答复,打造便民利民的立体民生诉求表达通道。中心大厅高标准建设了党务政务查询系统,对街道年度规划计划、重点工作、进行公开,建设“社会管理服务网络问政”主阵地,打造居民群众“全天候”政府、“24小时在线”政府。“事事为民”呼叫中心民生诉求平台共接到投诉15件,均严格按照规定时限得以解决,完成率达100%。

信访矛盾“零激化”,实现社会管理由应急式处置向常态化调解转变。针对辖区内下岗人员多、弱势群体多、民间纠纷矛盾多,特别是随着棚户区改造步伐的加快,各种不稳定因素多的实际情况,引导广大党员在服务居民群众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体现先进性,努力构建党员联系群众工作体系,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成立了临城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了周六“事事为民党员奉献日”实践活动,建立了事事为民党员群众爱心基金,专门成立了“美红谈心信访室”和“陈华司法调解热线”, 做到办公有场所、接待有专人、工作有实效,进一步健全了大调解机制,以调解促稳定促和谐。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分门别类进行解决,对于情况复杂、涉及部门多,处理难度较大的问题,由街道群众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协调相关部门成立联合小组,综合运用教育、协商、调解、疏导听证等方法,共同协商调处,妥善解决问题。对一些刑事、经济纠纷案件和行政部门难以协调解决的事件,街道司法所积极引导当事人双方走司法程序,通过法律途径最终解决问题。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避免了因调处不及时导致矛盾激化诱发新问题,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