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报道,佛山市中医院患者移动服务与支付系统成功上线,并接入微信服务号。市民可以在手机上完成预约挂号、费用支付、查看检验报告与费用明细、反馈就医满意度等一系列的门诊看病流程。该服务上线后,有患者使用“佛山中医院”微信号成功地预约挂号,并且在手机上完成了支付交费。“以前要花半天时间,这次几乎少用了2/3的时间”。
如此好的服务,却不是每家医院都能够使用。据记者统计,通过手机提供微信服务的医院有很多,但市二医院、佛山妇幼不提供挂号功能,市一医院另起炉灶,要求专门下载一个名为“翼健康”的软件,而且注册流程相对复杂。如果市民希望通过微信预约挂号,比较简便的方法是通过佛山市卫生局的“健康佛山”微信号。但是,“健康佛山”仅能实现预约挂号的功能,对于患者在医院现场实时挂号、看病后交费免排队的需求就不能满足。而市中医院的移动服务系统,正是在这一点上实现了突破。
公众的疑问在于,既然微信能够提供如此周到的服务,为什么是由中医院首先突破,而不是在卫生局带领下全市医院一起前进?是技术问题做不到吗?显然不是。是民众对移动服务需求不足?更加不是。自从2011年1月21日微信服务推出后,在2013年全国微信用户已经超过4亿。佛山公安局微信公众号推出当天就有过万人关注。
比较合理的解释,可能在于有关部门管理思维的滞后。早在2011年,卫生部就在全国开展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核心的综合卫生信息化试点。佛山市作为首批试点地区,16家主要医院进行联网,电子病历互通共享,病人持卡就医,无须带病历看病。当时,包括3G通信网络、微信在内的各种技术条件已经完备,智能手机也已经开始普及。如果有关部门及时牵头,带领全市各大医院一起研究,也不会到了现在,仅有中医院能够提供比较全面的移动医疗服务了。
移动医疗服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减少患者的排队时间,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更高效利用。病人的医疗档案、检查结果图片上传到云服务器,再通过云端服务器将这些信息发送到医生的手机上,医生就可以通过手机给出初步意见,而需要转院的病人则不用担心诊断资料的完整转移。这样的服务对于居住地远离城中心的患者,以及行动不便的居家病人都有很大的意义。
这些云服务,包括英国、印度在内的不少大型医疗机构都已经在使用。与之对比,佛山医疗服务明显滞后。有关部门需要改变居高临下的行政管理式思维,要更新为主动服务型思维,大力提升佛山市的云医疗服务,满足患者要求,跟上时代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