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7年,重庆将建成3个500亿商圈和13个100亿商圈。今天上午,重庆市四届人大常委会五次会议分组审议了市政府提请审议的“关于商圈建设情况的报告”。报告称,将加快智慧商圈建设和发展商圈网络零售业。
成绩:2012年全市建成30个商圈
市商委主任周克勤在本次常委会会议上作报告称,2012年,全市建成城市核心商圈(中央商务区、区县核心商圈)30个,其中零售额达到300亿级商圈2个、200亿级商圈2个、100亿级商圈3个。“10年来,解放碑、江北嘴和弹子石组成的中央商务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周克勤说,以解放碑中央商务区为例,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9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亿元,聚集了世界500强企业78家、驻渝市级金融机构103家,国际高端品牌 190个。
与此同时,主城核心商圈日趋成熟,观音桥、南坪等老牌商圈设施不断完善,大渡口九宫庙、两路空港、渝中大坪等商圈陆续开街,巴南龙洲湾、渝北嘉州、南岸茶园、沙坪坝西永等商圈也在加快推进。
展望:2017年建成3个500亿商圈
直辖以来,我市各级政府重视商圈建设,先后制定出台多个文件,从政策和制度上着力推进商圈建设。
周克勤表示,到2017年,我市要力争实现中央商务区框架基本形成,建成城市核心商圈集群,建成城市核心商圈50个,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100亿元的大商圈13个、500亿元的商圈3个。城市建成居住区基本实现社区便民商圈全覆盖,市级中心镇和重点示范镇实现乡镇商圈全覆盖。
下一步,还将加快智慧商圈建设,建成智慧商圈云平台,实现智能手机、互联网等多种途径的智能车位查询、车位预订、路线引导、流量统计与分析等服务,覆盖全市核心商圈,实现各大核心商业区服务全面整合及消费升级。此外,还将大力发展商圈网络零售业,推动商户积极参与和发展网络零售业态,实现实体商圈与虚拟商圈相结合,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相结合。
不足:
■商圈同质化严重
在大力发展商圈建设,取得喜人成绩的同时,我市的商圈发展也暴露出种种问题。8月下旬,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组成调研组,分别赴渝中、南岸、渝北等地进行实地调研。本次常委会,调研组提交了调研报告。
报告指出,不少商圈重整体形象打造,轻细节建设、业态规划、景观规划和交通规划存在缺陷。各商圈定位不够明晰,品牌重合度高,经营缺乏特色,业态千店一律。主城五大成熟商圈都以发展零售等传统商贸为主,涵盖了近乎相同的商场和品牌,从整体形象到经营形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特色和个性。
商圈发展同质化也引发了主城各区之间的争夺战。主要体现在招商、税源等方面,如一些商圈以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解放碑总部企业入驻。这也导致解放碑中央商务区企业大量外迁。据统计,2009年以来,共有51家税收在200万以上的企业迁出解放碑,未来五年预计还有20多家重点企业外迁。
■公共服务功能不配套
“一些商圈基础设施老化,面临电力供应不足、停车位紧缺、公厕、垃圾站点少、公交线路及班次不足、轨道交通覆盖空白或站点设置不足、步行街面老化、灯饰改造等急难问题。”报告称。
商圈交通拥堵问题,也一直被市民诟病。报告指出,主城五大成熟商圈道路规划建设滞后,交通拥堵,人流疏散难度大。新兴商圈规划前瞻性不够,多式交通组织、周边道路衔接有待加强。
此外,商圈物流配送发展滞后,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发展缓慢,部分商场沦为顾客的“试衣间”。建议: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指出问题的同时,报告也给出了建议。建议研究制定商圈行业标准,明确商圈建设空间规模、业态特点、服务特色、配套设施等内容,依据标准进行规范化建设。
“下大力气解决商圈拥堵的难题,切实改善商圈交通环境。”报告建议,加强交通规划研究,和智慧商圈建设,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村地下空间特别是车库的相互连通,优化公交线路,让交通更为便利,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商圈“进得来、停得下、出得去”,营造方便快捷的消费环境。